热门回答:
“汉字是当今世界唯一存在的象形文字”。这个说法不够准确。
现在已经识读的1500个左右甲骨文里。即包含了约32%左右的形声字。形声字。既表形又注声。是形音义的三者结合。显然不能称为是象形文字了。
关于汉字。国外有一种说法可以参考。叫“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图形符号文字系统”。
不过请注意。这种表述。只是针对汉字的直观形象。而且是与拼音文字相比较而言的。
国内。现在有一个流行定义。认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注音的音节文字”。即每一个汉字。代表着语言中的一个音节。
这个定义。滥觞于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先生。他最初使用的。是“语素”一词。所谓“语素”。就是语言中构成一个词的词素。词素不一定就是词。
说汉语是音节文字。亦即说。每一个汉字。都对应着汉语中每一个词中的一个音节。但并不一定就是这个词。
尽管国内的这个定义。前面有“表意注音”的定语。但好像仍然并不很全面。
不妨把前面说到的国外对汉字那个说法也纳入进来。就是如下的表述——
汉字。是一种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表意注音的笔画图形符号音节文字系统。
这种表述。包含了以下含义——
第一。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世界上其他的“原生文字”文字也是象形文字。比如古埃及的文字。但后来都消亡了。
第二。汉字。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形成了形音义相结合的“表意注音”特点。这是由汉字的笔画图形符号结构体现的。拼音文字也具有“表意注音”的功能。比如。“book”。既表示了“书”的含义。也可拼读出读音。不过。所有拼音文字。都不是通笔画图形符号结构体现其音义的。
第三。汉字。是音节文字。而大多数拼音文字。是音位文字。这是从文字与语言的相互关系角度而言的。汉字。对应的。是语言中最小的单位——音节。或叫语素。可能不是一个“词”而只是发音单位;而拼音文字。一个“文字词”。或叫“形体词”。对应的。是语言中的次小单位——语法单位。拼音文字一个词中的一个字母。往往不能对应语素。很多是在拼读中不发音的。拼音文字中也有一些复杂情况。就不多说了。
多说几句汉字的象形问题。
东汉的许慎。是个古文经学大家。为了和今文经学。就是以汉隶抄写记录儒家经传的学派论证。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殚精竭虑研究秦以前的古文字。主要是小篆和古文、籀文——古文。是经传中的古文字;籀文是小篆之前的秦篆。他写了一本书。就是《说文解字》。
许慎也有很著名的经学著作。但基本失传了。“无心插柳柳成荫”。反而是这部《说文解字》。历久弥新、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说文》。收录了一0五一六个篆体字。应该是几乎穷尽了东汉能够搜罗到的古汉字。许多还附有古文、籀文。
许慎不仅仅是编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也不仅仅是在这部字典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政治、经历、文化、天文、地理、医学等等宝贵知识。他还在《说文》里。第一次系统总结和提出了汉字发展的理论。
在这方面。许慎的《说文解字.叙》里。有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这段话的的大意。第一。“文”和“字”。是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二。文字。是书写记录语言的工具。
请注意。“文”。叫“依类象形”。是汉字的象形阶段——以图画符号为主;“字”。叫“形声相益”。是汉字的发展阶段——以标音符号为主。
现在。已经发现的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等识字课本。一共载有3300余字;但到了清代的《康熙字典》。就增加到47000多字了。
实际上。现在的常用字。一般也就3500个左右。最多不会超过7000个字——所以。《常用字表》是3500个字;《通用字表》是7000个字。这是经过反复统计总结归纳出来的。
不论是康熙字典还是现在的《通用字表》。里面“形声相益”的形声字。都超过90%。
所以。说汉字是“象形字”。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还要说到的是。不管是简化汉字还是不简化的繁体汉字。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这就是“隶变”。
所谓“隶变”。是说汉字从通常使用小篆发展到使用隶书这个过程。
隶书。秦代已有。称为“秦隶”;彻底改变。是为“汉隶”。
因此。“隶变”的完成。在汉代。
“隶变”。把小篆圆转不断的线条。便成了“点、横、竖、撇、捺”等笔画。
“隶变”。还改造了偏旁。混同了小篆中形体不同的构件。同时。也分化了小篆中形体相同的构件。
通过以上的变化。汉字有繁趋简。彻底失去了象形色彩。变成了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
这个时候。即便原来是象形字。也符号化了。
这就是前面关于汉字定义中所说的“笔画图形符号音节文字”。
这样来看。现在所看到的一切现代汉字。不管是简化过的还是仍然为繁体的。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象形文字了。
其他观点:
中文不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形而下的是平面二维思维。
中文是范式文字。范式文字是形而上的是立体多维思维。范式之象形是象宪象之形。宪象即典范式样。所以象形只是六书之一。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是范式的六种模板。
范式文字注重的是对于变化事物的逻辑导向。比如阴阳五行所讲述的是认识事物变化中的依凭参照。有了阴阳五行的概念犹如认识了数。自然界是不存在数这个物质的。但人类有了数的概念后就对物体有了具体的认识。阴阳五行对于变化犹数之对于物。从此有了量化的具体认识。这种思维对于平面二维思维来说犹如在讲天书。阴阳五行不是物质。怎么又对应物质。所以中医在西医眼里犹如巫术。怎么也看不懂。二维科学怎么认识得了三维科学呢?
中文是范式文字。不是象形文字。所以简体字还是象形文字吗这个所提问题不成立。
从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简体字所显示的都是范式。只要保持范式的相通。那么不论怎么变都能有一个确定的相同表达。也就可以一脉相承。从古到今都能解读。
比如“从”字甲骨文就写作双人为从。
只因反从为比。
甲骨文的从与比易搞错。所以增笔画变從字。不论或行或止人皆跟随于人是從字之范式。人跟随于人是从字之范式。两个表达是一样的。现代人很少用篆书。所以用从字根本没有问题。
再比如种、種、穜
“种”从禾、从中。阳气动跃触地而出结穗而垂者是禾字之范式。种子生根发芽上下通指向于种子外壳以内是中字之范式。禾、中两范式叠加。禾之生根发芽幼苗为“种”字之范式。
“種”从禾、从重。阳气动跃触地而出结穗而垂者是禾字之范式。阳气动而物怀妊欲萌是重字之范式。禾、重两范式叠加。禾阳气动而怀妊欲萌者是種字之范式。
穜:从禾、从童。阳气动跃触地而出结穗而垂者是禾字之范式。阳气动而物怀妊干上初萌是童之范式。禾、童两范式叠加。禾阳气动而物怀妊干上初萌是穜之范式。
种、種、穜三个范式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观察角度不同。
现在统一规划简化为“种”。并不妨碍我们对种的理解。
古人不用“种”这个字。是因为不是随便什么种子都能结穗有收获的。只有重的种子才能结穗有好的收获。所以特别将“种”变音读作“chóng ㄔㄨㄥˊ”以示区别。不作种子的解释。而只解释为弱苗。现在选种已经有科学的方法。根本不必以种子的轻重来选种。所以“種、穜”简化为“种”完全没有问题。不必再忌讳轻的“种”子。所以也就可以将读音恢复正常。
再比如“万”。数字“万”本身就写作“万”。
但因数字庞大。万一出错是要出人命的。这个数字如毒虫。
因为“万”字笔画太少容易被篡改。出了问题就如被毒虫咬了一样。所以在账册中皆画毒虫“萬”来替代数字“万”。在甲骨文时“万”与“萬”就同时存在。“萬”简化为“万”。这种简化是一种回归。
其他观点: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279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汉字,范式,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文字,象形,阳气,小篆,的是,笔画
没想到大家都对汉字是当今世界唯一存在的象形文字,那么简体字还是象形文字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汉字是当今世界唯一存在的象形文字”。这个说法不够准确。现在已经识读的1500个左右甲骨文里。即包含了约32%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