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怎样的意境,如何理解陈与义《临江仙》?
原创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怎样的意境,如何理解陈与义《临江仙》?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句话出自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其全词为: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很明显。词的上下阕界限清楚。层次感分明。上阙回忆美好的太平时光。下阙描述眼前的情景。可谓是一目了然。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清晰明白。

忆往昔太平岁月。

那个时候。和友人一起。在午桥饮酒作诗。豪杰满座。诗词唱和。你来我往。好不惬意。兴致所致。看桥下流水。坐杏花树下。吹笛赏月。直到天亮了也不觉困意。

这种恬淡闲适的日子。在太平盛世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是何等的美好。就像我们现在。三五友人一起。对酒当歌。再畅谈人生。互诉衷肠。坐在杏花树下。看桥下碧波里月亮的影子。你吹箫我弹琴。直到天明也不愿意散去。

看今朝战乱纷呈。

可是。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当下。那上阙所写。是我的前二十余年。如今看来就如黄粱一梦。战火纷飞。已经找不到之前平和的半点影子。自己也常常半夜惊醒。再登高楼看午桥景致。忽然发现。谁也阻挡不了朝代更迭。历史最终也只成为了渔人口里的歌谣。被人唱几句罢了。

正因为经历了这一变迁。诗人才看透了世间事。堪破了红尘。“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是。真是他看开了堪破了吗?如果这样。又怎会回忆太平盛世的美好?不过是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而自我的一种安慰罢了。

陈与义其人。

陈与义是宋朝杰出的诗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的诗歌近似杜甫的风格。而词。又与苏轼。黄庭坚相若。大气豪放。贴近现实。却又别具风格。明快而自然。

陈与义因生于北宋末年。卒与南宋初年。和李清照一样。历经见证了国家的动荡。所以他的诗词作品中。多有忧国忧民、感慨身世之情。尤其这首《临江仙》。更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其他观点:

此二句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的名句。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即该派奉杜甫为祖。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诗派之“宗”。此三人应是被认为在诗文创作方面学习杜甫的最有成就者。

陈与义是南渡词人。早年作诗借鉴杜甫的艺术表现手法。南渡后。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转而更重视杜甫诗歌的思想与精神。风格转为沉郁。意境雄浑。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一词从题目可知是回忆之作。又感慨时局。

陈与义一生只活了49岁。以下片“二十余年如一梦”推算。这首词上片写的应该是其青年时风雅豪迈的文人志士生活情状。

下片写晚年退居生活。含沉郁悲凉之意。可以看出受杜甫思想精神的影响。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作者年轻时任性快意的生活情境描写。是一幅朦胧淡远的水墨画面。在如水的月光下。杏花初放。枝影婆娑。如轻盈娇美的女子随悠扬的笛音起舞。杏树下。午桥上。少年们举杯对月。或谈笑风生。或吹笛弄箫。连宵达旦。意气纵横。此二句画面疏阔秀雅。意境清丽淡远。是典型的文人情趣体现。

就整首词而言。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反映自己生活处境的变化。暗含对时局的忧虑和感慨。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早年的交游情况。他所结交的人都是有志于定国安邦之人杰。陈与义与他们交往甚是投缘。饮酒畅谈常通宵达旦。

午桥。即午桥庄。中唐著名宰相裴度别墅所在。入宋后。为北宋名相张齐贤所得。

《宋史·张齐贤传》:“归洛 。得 裴度午桥庄 。有池榭松竹之盛。日与亲旧觴咏其间。其意旷适。”

词人选取了这一特定的生活片段。其用意含蓄。令人深省。裴度任宰相达二十余年。举荐过许多名士名将。又平定过淮西等地的叛乱。为人正直无私。与朋党权奸做斗争。可以说政绩斐然。彪秉史册。史载其:

“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

北宋名相张齐贤亦是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一代能臣。他曾亲率军队对战外族。战绩不凡。任宰相二十一年。亦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颇有建树。

年轻时的陈与义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应是仰慕这样的名臣贤相的。也应是有志于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壮年时努力成就功业。暮年亦在午桥养老。身居洛阳的词人。想来定是常常前往瞻仰先贤故居。于午桥上举杯酣饮。指点江山。

“长沟流水去无声”。写景亦写理。午桥之下。水流无声。时间悄逝。带走青春。

这是一个晚年陈与义记忆中的青年陈与义。

尔今词人登阁望远。意欲消解心中的烦忧。却望进了记忆深处。从前在杏花影里。午桥之上。酣饮美酒。静听夜笛。一派清雅。今日时局之窘迫。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心情与雅兴。更何况现在听到的只是渔歌俗曲。

下片写作者于怀想中回到现实。自觉往事如黄梁一梦。行乐匆匆。

“此生虽在堪惊”。言在回首中忽被往事生活片断惊觉。自己经历了南渡的危难。生命尚存已是万幸。本以为人生到此已别无所求。没想到忽然忆起当年豪宕的行止。才猛然发觉自己初心从未改变。

陈与义自南渡后。可以说在政途上位高权重。颇得宋高宗的器重。但宋高宗对恢复中原的热情并不高。而是对苟延残喘的偏安局面很是甘心。这让主张用兵的陈与义颇为失望。终以病为借口欲辞职归隐。朝廷又以资政殿学士的职衔(一般是宰相退职后的职衔)安置他。可见宋高宗对他的赏识。

但晚年的词人想起年轻时的午桥风流。却是有许多感慨的。裴度与张齐贤同样得到帝王的器重并成就了一番功业。晚年在午桥别墅酣宴终日,诗酒自乐。享度余生。

自己年轻时就立志效仿先贤。如今却只仿到了先贤的名。却没有机会得以真正地像偶像们一样实至名归。而暮年退居时。午桥已远。自己更不如二相有放下政务后的清闲。词人始终为宋王朝走向衰落的命运耿耿于怀。

因此他“闲登小阁看新晴”。天气初晴。想来夜色怡人。可以稍解内心的烦愁了。然而作者似乎一直沉浸在对世事时局的感慨中。中原不复。归乡无望。国事更是艰难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听渔歌多有让人想到闲逸之趣。以此寄寓古代文人的归隐志趣。但渔歌唱晚也有与乡愁联系的情况。

如”唐杜牧《忆归》词有句:“远忆湘江上。渔歌对月听。”

唐司空图《送人游吴》有句:“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宋代于石有诗:“惊眼一行渔唱晚。斜阳万里客凭楼。”

宋代吴渊有词云:“家山梦、秋江渔唱。晚风牛笛”等等。

有时渔歌也与对历史变迁的思考或对时局的感慨相联系。

如唐代崔涂《赤壁怀古》有诗句云:“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宋王庭圭《登读书台》:“晋国衣冠扫地空。渔歌长在水云中。倚栏欲问兴亡事。木末琉璃坠晓风。”

刘过《渔翁》:“江海不知戎马事。酒酣搔首唱渔歌”等。

“古今多少事”一句能看出作者对世事的思考与感怀。

其所远宗的杜甫有《阁夜》一诗或可佐证:

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此诗作于其寓居夔州时。当时番镇割据。战火四起。杜甫年迈多病买舟出蜀欲归乡。因病滞留夔州。夜登西阁有感。

首联提到了时间匆迫。天涯沦落的感伤。颔联隐喻时局的动荡。言对天下事的关心;颈联用听渔樵夷歌喻身处异乡。尾联用三国事终归淹灭的历史故实发深沉的时代兴衰之感慨。

对于陈与义而言。半夜三更不睡觉。跑出来登阁望远。在听到渔歌后。因看新晴而得到的一点好心晴也转为沉郁了。此期的词人确实是因与皇帝政见不同。而选择“濯足沧浪”了。但暮年思乡也是难免的。而更多的想来是发抒对千古兴亡事的感慨之情。

此词与北宋贺铸的豪放词《六州歌头》在结构上有同工之妙。贺词上片写少年的侠气生活。下片写不得用志的悲慨。或可互为参看。

其他观点:

宋代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在北宋灭亡。词人经历了国家巨变和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后有感而发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词人回忆北宋时期在洛中与好友游乐一事;下片词人回归现实。以“渔唱”这一意象结尾。写出了词人通过今昔对比表明了对世事变化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全词如下: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的大意是:

回忆起昔日在午桥上酌饮。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月色随着潺潺的流水悄悄消逝。稀疏的杏花月影里。吹笛一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宛如一场梦。直弄得自己总是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欣赏春雨初晴的夜色。古往今来多少事。全都变成了午夜渔翁吟唱的歌声。

词意赏析:

上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午桥”在洛阳一带;“坐中”指坐在一起饮酒的人。上片的首句以“忆”字开头。直接表明词人是在追忆往事。“午桥”曾是唐代文人在一起饮酒赏玩之地。词人便做效仿。和同时代的“豪英”一起在午桥之上把酒言欢。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长沟流月去无声”指月色随静静的流水悄悄消逝。这是静景。与后句中的“吹笛”这一动景构成了动静结合。以静衬动的艺术表现手法。“杏花疏影”指月光照射杏花而在地上形成的稀稀疏疏的月影。白天词人和好友一起在午桥上饮酒。夜晚在杏花稀疏的月影下一直吹笛到天明。

上片写出了国家动荡之前词人和好友把酒赏玩的场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描绘和构造了一幅闲适雅致清丽的画面和意境。

下片:“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堪惊”:胆战心惊。二十多年来国家巨变。词人南逃。每天都胆战心惊。原本平静闲散的生活被打乱。以至颠沛流离。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新晴”指雨后初晴。词人闲来无事。登上小阁赏看雨后初晴的夜景。也正是由此。词人触景生情。忆起了上片中昔日在洛阳和好友白天把酒畅饮。夜晚一起吹笛到天明的场景。“古今多少事“既包括上片的往事。也包括下片的” 堪惊“。”渔唱“通常是表达感慨和代替抒情的一种意象。在此处表达了一种凄清悲凉的心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04:02

    词人,杏花,渔歌,二十,下片,杜甫,吹笛,余年,时局,古今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04:02

    没想到大家都对“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怎样的意境,如何理解陈与义《临江仙》?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04:02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句话出自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其全词为: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