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不是不想。是根本就没有能力反。晚清时期的丁戊奇荒。算得上是清朝乃至历史上最罕见的超级灾荒之一。以往的朝代若发生这般的灾荒。通常就会引起大乱。不过丁戊奇荒期间。清朝却相对比较安静。最终竟然硬是挨了过去。
清光绪元年。华北平原一带突然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干旱。而在此之前近十年间。原本多干旱少雨水的燕赵之地。却一反常态。时常阴雨连绵。永定河屡屡决口。光绪二年。旱灾开始大范围波及。因当年是丁丑年。次年是戊寅年。所以这场大灾被称作“丁戊奇荒”。
这场大灾的波及范围非常广。北至辽河内外。南达江淮。向西包括了甘肃地区。几乎整个北方都笼罩在了阴霾之下。这样的超大范围的旱灾。在古代也是非常少见。
在大灾前不久。同治年间。清朝刚刚完成了对于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平定。洋务运动开展的也比较顺利。甚至这段岁月被清朝自诩为“同治中兴”。结果这场大灾。给了清朝一记重击。
1877年。丁戊奇荒的灾况达到了顶峰状态。尤其是当时受灾最重的山西与河南两地。几乎就是“饿殍载途。白骨盈野”。按照清朝当时的记录。仅仅是山东、山西与直隶三地受到大灾的州县就达到955个。其中直隶331个。几乎就没有不受灾的州县。
更要命的是。丁戊奇荒所影响的地区。几乎全都是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所以受灾的人口。占到了当时清朝总人口的一半左右。由于这场大灾。还有旱灾时引发的鼠疫。最终造成的罹难人口超过1000万之巨。
同治年间。山西总人口大约1600万。但大灾之后。仅剩600万左右。约500万因大灾罹难。另则受灾出走。被迫背井离乡。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在上疏之中写道: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古所未见。
以往的朝代。若是因大灾引起大乱。通常都是因为救灾不力。而清朝在这方面。倒是做足了工夫。为了平息这场威胁到了清朝根基的大灾。清朝也算是不遗余力。
大灾开始。清朝就派出曾国荃与李鸿章等人。奔赴各地火速赈济。一方面。依旧按照惯例模式进行救灾。另一方面。开始组织起募捐与其他形式的救济。比如鬻爵。
虽然很多人一听到卖官鬻爵这四个字就劈头盖脸。但事实上。当时救灾而被售出的爵位通常都是一些虚衔。并没有什么实缺。而清朝当时国库里早就没什么银两能用于赈济。用这些空头支票。从有钱人那里获得银两。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洋务运动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在当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比较富有的新兴实业群体。当时的实业家。得知丁戊奇荒的爆发。本着“我等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原则。大规模自发加入了赈灾行列之中。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义赈”。
除了官赈与义赈之外。各地也纷纷举行了自救。各地的传统富商。纷纷拿出了巨额款项用于赈济灾民。甚至打开自家的粮仓私库放粮。
在最基础的乡村一级的地区。各种自救组织纷纷建立了起来。为应对可能突然发生的状况。大多数地区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巡查制度。确保赈济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最终。这场大灾随着1879年的大范围降雨。终于过去。而这场大灾。为何没引起大乱呢?
第一。赈灾比较及时得力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王朝。可谓是把前代可能危及命运的因素给挨个清除了一遍。只不过没想到突然杀出了西方列强。而在赈济方面。很显然清朝的应对相对来说也比较及时比较得当。
大灾刚刚开始。清朝就着手于赈济。不论其目的如何。终究最后确实有效果。历代的大灾。最终引起大乱的。通常都是因为灾民实在无法维持生计。而当时的朝廷又无法有效赈济。实在是迫于无奈才揭竿而起。但凡有些希望。都不至于如此。
丁戊奇荒的严重程度。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由于这场大饥荒。大多数地方要想维持生计。只能依靠从外地运输来的粮食。本地早就没有了能够“反”的基本条件。总不至于光拿着锄头就反了。而尚未受灾的区域。当然也不会支持灾区大乱。
灾民的目的只是想要活下去。反。并非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再者。晚清时期。在普遍使用火器之类。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就算反也坚持不了。根本毫无希望。
丁戊奇荒的确是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是这场灾难更多的依旧属于天灾。人祸固然在其中。却并非主因。整体上。清朝对于丁戊奇荒的处置还算稳妥。曾国荃、李鸿章等人手段凌厉。也有效镇住了灾情。同时维持住了大灾之下的人口流动。遏住了可能的纷乱。
时代的因素与以往也是存在很大的区别。清朝当时虽然已经风雨飘摇。但是绝大多数的资源依旧掌握在朝廷手中。受此大灾的灾民。并没有能力反。
其他观点:
光绪皇帝刚即位。第二年(光绪二年。1876年)大清就遭遇了流年不利。
这一年。南方各省遭遇了大暴雨。广东、福建损失严重。而北方各省。从长江以北直到中朝边境。则出现了百年罕见的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随后。漫天的蝗虫席卷而来。将直隶省大部啃食一遍。蝗灾过后。华北大地狼藉一片。
光绪三年(1877年)。华北旱情毫无缓解。蝗虫继续肆虐。清廷脆弱的储备粮体系随即崩溃。大规模的死亡开始光临这片尚未从战争灾难中(平捻之战刚过去10年)复苏过来的苦难大地。
从1876年到1878年。从少数的死亡。到大规模的死亡。只三年时间。华北大地死亡人数就超过了1000万人。悲惨程度震惊了整个世界。
据英国外交报告称。山西和陕西两省。因交通困难。受灾尤重。在遭受灾难最为严重的一些县份。百姓像野兽似的相互掠食;在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村落中。70%的居民已经死亡了。更悲惨的是。吃人已非个别现象。人们组成不同的团伙。集体外出“狩猎”。将猎获的俘虏杀死烹食。
这不是抹黑。也不是危言耸听。在朝廷赈灾官员的记述中。也有“易子析骸之惨”的记载。
总之。华北大地成了被死亡笼罩的人间地狱。
灾荒如此严重。“天灾”固然是首因。但“人祸”占的比重也不小。此前。清廷虽然有过“同治中兴”的迹象。但官场腐败依旧严重。许多地方的水利设施形同虚设。更糟糕的是平时常设的“常平仓”、“社仓”、“义仓”。早被侵蚀一空。这导致了朝廷储备粮制度在大灾面前毫无作用。
滥种罂粟。也是人祸的主要成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地方从衙门到农户。尽在大力种植罂粟。而且用的都是好田。反倒是赖以生存的五谷。只用贫瘠之地来草草对付。
灾难的背后是疯狂的人。都以为能挣到快钱。能挣到大钱。全然不顾田中无粮。家中无米。老天爷怎能不惩罚!
然而叫国内外大跌眼镜的是。从来都是大灾必生大乱。但这次华北遭遇了两百年未遇的大灾。除了局部地区有一些抢食的治安事件。整个灾区竟显得异常平静。根本没有人趁势揭竿而起。更没有称王称霸。想做那问鼎中原事。这是为何呢?
第一个原因是机制。
西方观察家往往将中国数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说成是“东方专制主义”。但有一点他们老早就正面承认了。在灾难面前。这种机制有着强大的、有效的动员能力。只要这种机制能够良性运转。其抗灾能力是西方民主制度无法比拟的。
当时的清廷。虽然在内忧外患下早已被掏空了国力。但在惯性的驱动下。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灾情。清廷曾迅速下令。减免受灾地区的皇粮国税。据统计。清廷免征的赋税总额高达1800万两以上。
第二个原因是统筹者得力。这次大灾荒的赈灾统筹者是谁呢?继曾国藩之后。刚接任直隶总督不久的李鸿章。
对李鸿章这个人的评价。虽然争议很大。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其人是晚清众臣中敢于任事。也极善任事的一位。
那时的李鸿章正朝国之栋梁的高度攀登。不像后来一味地干裱糊匠的活。所以还是很有一些作为的。
李鸿章赈灾。有大刀阔斧的一面。也有灵活应对的一面。
在李鸿章的统筹下。朝廷持有的大批粮食。从江南的漕粮到东北的库米。向灾区支援有序。关键点上。推诿扯皮的情况并不多。
李鸿章兴办的洋务实业。在这次赈灾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轮船招商局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开赴奉天、江苏、安徽、湖广等地。先对粮食进行大规模采购。进而再高效率地集中运到天津。分发灾区。
为了救死。防止出现流民。李鸿章还在天津各地大力开设了“粥厂”。江苏等靠近灾区的无灾富裕地区纷纷跟进。遍布各地的“粥厂”起到了有效扑灭火苗的作用。
在灾区。除了直接发放赈济粮。李鸿章还重点做了一件事:以比市场价更低的价格。向尚有余资的灾民出售粮食。
这不是黑心。而是智慧。
这么做。一方面能够平抑灾区的粮价。抑制奸商囤积居奇;另一方面。家有余资的灾民因此早得了救命粮。而他们的购粮款又可以拿来救济更多一无所有的灾民。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救灾。
为了救灾。李鸿章还有更大胆的举动。比如不惜加大“纳捐”力度。挪用军费。公开出售官职。
一说到卖官。大家伙首先想到的就是“卖官鬻爵”。然后痛批。其实。鬻爵与卖官是两码事。多数时候卖的只是荣誉头衔。而非实缺。
卖一顶荣誉的帽子给富人。拿得来的钱财办好事。这没什么不好的。
再来说第三个原因。这个就有意思了。丁戊奇荒爆发时。大清国的民众对西方列强的各种侵入。十分警惕。充满了敌意。而且不分好坏。
在丁戊奇荒中。西方传教士以及慈善团体。曾深入灾区。积极参与赈灾救援。江南的士绅们看到这一幕。认为这是洋人的凯觎之举。不能无动于衷。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争取民心。固中国之藩篱。
于是特有意思的另一幕出现了。江南士绅跟洋人打起了擂台。洋人救灾到哪里。江南士绅就救灾到哪里。
在《申报》等大报纸的推动下。江南士绅发起的救援擂台赛甚至波及了南洋、日本、美国。捐钱捐物一时蔚然成风。大批志愿者加入救助队前往华北。而且不要任何官方的奖励。
强烈的民族意识被激发起来后。灾区的民众也不含糊。许多人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接受洋人的救济粮、救济银。
为此。许多洋人曾发出感慨。真是难以想象。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排外情绪。但其中的民族意识、凝聚力还是很珍贵的。简单一句话。大家伙虽然遭受了灾难。但精神都很充实。都忙着爱国呢。根本没心思去闹事。去揭竿而起。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
其他观点:
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这是满清王朝末年社会的普遍存在。丁戊年间(1877——1878年)发生在华北平原的大灾荒惨不忍睹。百姓流离失所。可豪绅、奸商、贪官污吏却无视百姓生命。趁火打劫。大发横财。灾难在华北中原蔓延。
何谓奇荒:1877年——1878年以这两年为主。而这两年阴历属丁丑、戊寅。所以称之“丁戊奇荒”。这次的大灾荒遍及蔓延之大。实属罕见。
天灾人祸与硝烟四起
前所未有的大旱是主要因素。但是更不能排出人祸!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本来就不发达的农民技术本来没有提高。反而更加低下。本就收成不好。大旱来了更加难上加难。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祸;大家都知道满清后期的朝廷上下的愚昧。认为种植鸦片的利润大。可鸦片不当饭吃。且使民族丧失斗志与信心。
清廷的各省政出多门。特别是禁止粮食出省。造成了有旱灾的省份没有饭吃。加剧了农民社会不稳定。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例子。没有饭吃他们就开始搞起义。有不稳定的起义。满清政府就要镇压。战乱的发生与镇压对农业的破坏极大。
灾情的受害救助无力
由1875年开始发生灾情。主要是大旱越来越严重。到了光绪二年(1076年)灾情又进一步扩大以直隶、河南、山东三省为主。蔓延至北。辽宁。西;陕西、甘肃。南至苏皖。并引发了蝗虫遮天盖地。庄家越是枯萎。蝗虫吃的越来越狠。
真正是祸不单行。到了夏秋。连片大雨使直隶河南以大清河为主等五大河流泛滥。又遭水淹。持续的灾情毫无天日可言。
据考证;现在的陕西省就有大部分那时候的河南灾民流落到此为生。
民众自救与八方支援
首先是有限的民间救济、赈灾活动的发起。这次江南的士绅挺身而出自发的出动钱财物到灾情严重地区赈济。最重要的对象是儿童。
无知的官员:外国的传教士也加入了灾难的救济。但是在河南省遭到了抵制。这说明贫穷造成了愚昧。
满清政府出动了。“救死、防流”是重中之重。“防流比救死”更加重要。因为大灾会引起大乱。甚至爆发疫情的出现乃至战争。广设粥厂。收容灾民是防止出现流民的最佳办法。
不是不造反。是无力造反
虽然有地区发起民变。多出公然扯旗造反、暴动。就怕形成燎原之势。朝廷采取了紧急措施。不惜血本加大赈灾范围。救济灾民为主。
这时的李鸿章出动了。除严防死守外。发的各个地方官绅竭尽全力救助。凡是灾民就地收养的措施取得了成效。各地可见粥厂遍地。
吃大户开始了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倒霉了。灾民的吃大户派上用场。
李鸿章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设卡拦截灾民。以至于不能形成灾民到处流窜。有历史资料显示:吴元炳一家就设立粥厂十七个。收容灾民尽五万人!再往南至扬州灾民遍地。
李鸿章的政策:一手抓赈济、抚恤加全方位。多渠道筹款。接受外国援助是破了愚昧无知之举。军队戒备。朝廷还出台了“买官鬻爵”的纳捐方式。给救济灾民用力用款。
只要回乡。必须发放路费。发放粮食。积极准备春耕备荒再次出现。自此对灾民的改革大幅度提升。灾民在疾病缠身加之肌饿。已经无力造反。以活命为主。就这样度过了这神奇的大灾难。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353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灾民,清朝,这场,华北,灾区,光绪,灾情,灾荒,朝廷,清廷
没想到大家都对光绪年间, 丁戊奇荒死伤超一千万人, 为什么没有一人敢造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不是不想。是根本就没有能力反。晚清时期的丁戊奇荒。算得上是清朝乃至历史上最罕见的超级灾荒之一。以往的朝代若发生这般的灾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