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真的透明。依然会屏蔽很多信息。为什么这样说?
互联网只是一个消息展现的平台。什么东西都可以在这里发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问题。一些内容特别好。得到网络用户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一些内容特别差。或者并不符合互联网的价值观。或者流量不理想。或者被屏蔽掉。就像大家发送到网上的信息。同样是本人发布。但某些信息的流量比较大。有些信息的流量就比较少一样。
2、互联网在更高纬度要为管理者服务
光以这次新冠为例。我们看出很多问题。自由言论如美国。在推特或脸书上传播信息。是有可能被拉黑甚至是帐户注销的。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这些用户发布了一些他们自己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对美国的疫情防控、社会秩序或者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社交平台只能是通过强硬的手段来限制这些信息传播。当然。那些歌颂美国防疫工作做得特别出色的内容会被选择性的留下。
很多人纳闷。互联网不就是因特网吗?并不是。互联网只是因特网的一个表现形式。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我所在的学院自己也组建过内网。宿舍也组建过局域网。这些都是因特网的一部分。但这些网络并不与外界联通。所以并不会让大家认知。而比互联网更大的网络。是暗网。一种能渗透到有网络任何角落。很多秘密信息。在互联网并没有公开前。暗网上已经知晓了三小时甚至是三天。而且更多的消息都是以私密形式存在的。
总结:
互联网并不是透明的。而且只占因特网的很小部分。就像大家看到的冰山一样。在海上你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实际上水下部分更加巨大。
其他观点:
电脑、手机以及新型互联网电视。信息的传输和扩展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和组织通过大量的数据传输获取以及储存大量的信息数据。据IDC发布《数据时代2025》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175ZB。相当于每天产生491EB的数据。无处不在的物联网设备正在将世界变成一个“数字地球”。据HIS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IoT)连接设备的总安装量预计将达到754.4亿。约是2015年的5倍。目前。全世界每天有50亿次在线搜索。聚焦到中国。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站数量518万个。每日产生的数据量1亿B。成为全球较大的信息产出国。
在大数据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着推荐算法、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无人车驾驶等智能的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数据在背后担任着驱动算法不断优化迭代的角色。但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数据公开的过程中。算法需要收集、使用用户数据。在这过程中数据就不可避免的暴露在外。而这些互联网隐私类信息。有人靠着它发财。也有人被他毁灭。甚至成为全球共享或者争夺的一种新型资源。大数据时代下。大量数据的共享和泄露。我们几乎无处可逃。互联网隐私的保护和泄露成为目前互联网使用的最大问题。也应该成为未来互联网使用关注的焦点。
我们最早对互联网的认识。开始于互联网信息的免费使用、分享和传播。从局域网出现到移动互联时代来临之前。大概是互联网发展的前20年的时间中。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惊喜。我们惊讶于互联网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惊喜与互联网为生产带来的推动。互联网的无界性打破了我们现实世界中的隔阂。形成了“地球村”。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同时。互联网的认知盈余的属性。也给传播者和分享者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和心理的满足。但是。随着互联网不断的扩张和发展。人们在获取互联网使用便利的同时。也向外传输着自己各种各样的信息。产生了互联网透明化和隐私泄露的问题。同时。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人口中位数上升。生育率降低以及互联网普及率升高等。人们关于互联网的发展。开始更多尊重存量市场。而不在乎增量市场。因此对于互联网隐私泄露和保护的问题越来越重视。
2016年。仅上半年全球数据泄露事件高达974起。每个月大概有162起数据泄露事件发生。每日有5起隐私被泄露。2017年企业和组织数据泄露的规模比以往更大。平均规模增长了1.8%。2018年数据丢失、被盗或受损的数量大增133%。其中社交媒体领域共发生了6次重大数据泄露事件。被动的隐私暴露。如线上的登录注册用户信息。浏览器搜索。线下的扫码送礼物活动、发传单填写信息等。都存在有隐私泄露的风险。而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主动的隐私暴露也越来越频繁。这与用户的互联网使用习惯有关系。大量年轻人喜欢秀生活、秀状态。在微信、微博上进行实时直播。上传短视频。晒支付宝账单。网易音乐晒歌单等。都有意无意的隐私暴露。主动实现了社会透明化。暴露了自己的隐私。而这些数据被不良企业加以利用。企图通过售卖获取额外收益。比如之前的“华住集团被曝有5亿条数据在暗网兜售”。“快递巨头顺丰的3亿条数据疑似泄露”等事件。
而互联网隐私的泄露也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广告的“精准推荐”、不定期的骚扰短信和电话、网民的人肉搜索等出现越来越频繁。2018年8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受访者中曾因个人信息泄露而被骚扰或侵害的人数占比高达85.2%;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手机应用存在过度索取用户隐私权限的情况;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手机应用采集个人信息是为了广告推销。在2019年的调查中。近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线上隐私存在严重的担忧。之前有互联网公司高管的“人们愿意用一些隐私透明化来换取互联网使用便利化”的说法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互联网隐私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技术本身的漏洞与法律和个人伦理之间辩证关系的表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技术上可以是透明的。但并不是纵容隐私泄露的行为。企业在进行技术更新和研发过程中。就要坚持技术伦理。从用户使用层面加强隐私保护。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禁止非法售卖和泄露他人隐私。除此之外。也需要政府从政策制度去进行规范和控制。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2013年3月15日。国务院通过《征信业管理条例》。对征信机构在征信活动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进行了规范。2019年1月以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专项治理工作。在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参照《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实践中公众的举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技术规范和标准文本。健全安全的管控机制。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的等保制度、分级保护制度。从国家法制层面进行管控。同时也要加强用户的媒介素养。提高防范意识。不随意“晒”个人重要信息。懂得打“马赛克”。
互联网隐私暴露已经成为社交媒体时代不可逆的一个现象。而如何保护互联网隐私。如何更好的储存互联网数据信息。是我们在接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情况下。需要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互联网的隐私保护需要从技术、制度和伦理等多方面进行规制。给用户一个更加安全的“网游”生活。
其他观点:
这个不知道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361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互联网,数据,隐私,信息,时代,用户,个人信息,受访者,因特网,便利
没想到大家都对互联网是不是透明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真的透明。依然会屏蔽很多信息。为什么这样说?互联网只是一个消息展现的平台。什么东西都可以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