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么多诗词出名,为什么到现代就没了?
原创

古代那么多诗词出名,为什么到现代就没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问题:古代那么多诗词出名。为什么到现代就没了?

提问老师您好!

笔者回答如下:

《李白忘》

* 苏櫶邑

人是硬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飞流直下三千尺。银河能否当干粮?

玉米饽饽白面饼。不吃眼睛冒金星。

风吹草低见牛羊。此羊能否伴酒香?

黄牛耕地十万垧。庖丁解牛一锅汤。

此恨不关风与月。喝风餐月饿断肠。

曾经带兵演沙场。团长给我团嘉奖。

忽有新兵述衷肠:不识班长好文章。

悲哀啊悲哀。丢弃!

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应成为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时刻指引前进的方向。可是。为什么偏偏有人要信手把他丢弃在灰尘混杂垃圾的路上?难道仅仅因为它不是可以充饥解馋的干粮和牛羊?

依我看。还是不丢不弃的好。看不清指路的星光。坠落山崖而身亡。如何把美味来品尝?

他是我的大侄子。三岁的时候。我教会了他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教会了他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后。我就穿上了军装扛起了枪。杀声阵阵保边疆。分别三年探家乡。气的我两眼泪汪汪:侄子把王之涣和李白忘净光。

今年大年初一开始。我歌颂白甲英雄的诗词。在“今日头条”上每天发表一章。我用微信把诗词发送给战友和亲属们。让他们学习和推广。结果。我的眼睛冒蓝光:

我的侄子。就是那位三岁的“李白忘”反馈:“老叔。你别再发了。我不看。”

叔与侄。无虚假。大实话。于是。我听话。不发了。我理解他:三岁的“李白忘”怎么会突然变身四十岁的“苏轼狂”?

我的一位抚顺地税局的战友对我每文必赞。我激动得“心脏房颤”。我感觉:深受多年“李白忘”之墙的痛苦围困。终于在沈阳开发新区方向找到了突破口。可以让我从此不再难受。我真想深情地把我的这位男战友隔空抱一抱、搂三搂。

我带过的一位新兵。是鞍山的一位拥有两台大货车、两栋大楼房的小老板。他与我的那位“李白忘”的侄子本不相识。但他的反馈竟然与“李白忘”如出一辙:“班长。你文化太高了。我一句也看不懂。”听了这句话。我不想吐饭。我想吐血!我真后悔:当年。只知道教他们这些新兵们“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只知道教他们“指哪打哪十环中”。怎么就不普及普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否则。“今日头条”里今天的我。是不是会多一个人的关注量、阅读量、点击量、评论量、银子量?

还好。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英雄精神的传播虽然未大获全胜。也有“外捞”:原来。那位抚顺的“地税局”战友与这位鞍山的“车老板”战友经常微信聊天。聊到我的“战疫诗词”的时候。“地税局”告诉“车老板”:“他也不看。”

完了!彻底崩溃!这条信息。与其获悉不如不获悉!在不获悉的状态之下。最起码还可以让我光辉灿烂无比荣耀地活在胜利的不知不觉的虚无之中。这回可倒好。真实无情地用尖刀捅醒善良的假象。自尊与自信的神经让我的文学之躯疼痛的死去活来痛不欲生!

我的另一个新兵是银行行长。能力很强。他宣誓要把我的“战疫诗词”在他全国的十余个、人数多达万人之众的朋友圈里推广。激动之余。我天天瞪大1.5视力的眼睛。希冀看到犹如“日全食”美丽天象出现一般的关注量增长状态的出现。结果是:茫茫宇宙。漆黑一片。昨夜怎么黑。今夜还怎么黑。永远都看不到十五的月亮。

我知道:不是银行行长不卖力。而是“李白忘”们不买账。

至此。我终于“破案”:“李白忘”现象。不仅仅是我侄子、“地税局”、“车老板”以及银行行长“朋友圈”们的个别传统文化丢弃现象。而是社会性的一次集体文化丢弃现象。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父母是为他言传身教的启蒙老师。先生是为他答疑解惑的文化专业老师。社会是于无声处对他塑模定型的不老老师。孩子丢弃传统文化。要向谁追责?是“李白忘”的爹娘、科班先生、还是社会?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这两个节目办得真好。我将之视为是其发动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丢失的一次大规模“寻亲”。丢了东西的孩子们。是否愿意跟随这两位“节目老师”走回原路。把丢失的东西捡拾回来?

千万别酸楚。人间之事总是这样:有丢弃就有捡拾。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标识在日本捐赠武汉疫区物资外包装显赫之处的一句诗词。出自一位名曰“长屋”的日本亲王之手。

对此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被“抢注”。一时之间。“加油”们、“必胜”们议论纷纷。为什么要把这次文化现象比喻成“抢注”?因为“律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创、专利。

传统文化如果因丢弃而失去了传承和发展。那么。最初的创造发明也就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

多少年来。捡拾我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可真不少。有的甚至都捡拾到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每一位中国人都倾尽热情不遗余力地在观众席上为捡拾自己丢失之物的洋人们尖声称绝鼓掌叫好。

我真想:有一天。爬上珠穆朗玛峰之巅。对着“李白忘”们高声呐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是垃圾。是国宝。不要丢!

(作于2020·4·19)

其他观点:

社会环境造成的。

一个社会制度。如果政通人和。人们安居乐业。

社会矛盾不那么尖锐。

人们的思想美丽向上。就会产生超时代的智慧。

当今社会浮躁。教育导向出了问题。束缚人们的思想。

所以不可能出现好的作品。

其他观点:

任何文化都有时代的烙印。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人类社会最初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如诗经里面收录的作品。四言居多。《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在内容上共分风、雅、颂三部分。最初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号子。四言诗歌有节奏感。适合于边劳动。边歌唱。即可协调用力。又可以减轻疲劳。

后来四言诗歌逐渐发展。慢慢不仅仅限于劳动号子。生活中诸方面都可以在诗歌中反映。如大家熟悉的歌唱爱情的诗歌《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到汉朝时。四言诗歌仍然很常见。如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等。都是四言诗。这时期五言诗也开始涌现。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木兰诗》。少量的七言古诗也开始出现了。如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 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直至唐朝。七言律诗基本定型。并开始大受欢迎。其实。自汉以来。五言诗与七言诗是长期并存的。所以。传诵至今的唐诗。既有五言的。又有七言的。诗歌在唐朝时达到鼎盛。

宋朝的时候。诗歌受欢迎的程度退居其次。宋词开始大受欢迎。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又叫宴乐。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

到了元朝。诗词没落。戏曲开始流行。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梧桐雨》及 《汉宫秋》等。

明清两朝。小说更受欢迎。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五四运动以后。提倡白话文。古典诗词创作仅仅为少数人喜爱。但也有一些著名的诗词。开国领袖毛主席的系列作品。都是古体诗词经典。如大家熟悉的《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文现代诗歌读起来韵律感不强。也不容易记忆。诗歌受欢迎程度越来越低。到现在。白话诗歌也越来越难懂。以至于有人说写诗歌的人比看诗歌的人多。下面是著名诗人海子的诗歌《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这样的诗歌。普通人可能没有几个愿意读。更没有人愿意记住。

诗歌要受欢迎。首先要接地气。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意境。或言志。没有生活底蕴。难以理解的诗歌是难以流行的。更不用说出名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08:05

    诗歌,李白,诗词,传统文化,侄子,都是,窈窕淑女,战友,欲穷千里目,新兵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08:05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那么多诗词出名,为什么到现代就没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08:05

    问题:古代那么多诗词出名。为什么到现代就没了?提问老师您好!笔者回答如下:《李白忘》* 苏櫶邑人是硬铁饭是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