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什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成人之后到底咋样了?
原创

老师为什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成人之后到底咋样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启蒙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案例。但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提到孔融。只知道他“让梨”这一件事。并不知道他长大后的事迹。

其实孔融也算是一个悲情人物吧。结局悲惨。后续的名声也被抹黑。但他的一生也算得上精彩。

除了“让梨”之外。孔融还有一件著名的事件

孔融这个人出身不一般。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可以说是自带光环。天生就会受人尊敬。而孔融这个人年少聪慧。但锋芒很盛。嘴巴毒得很。

有一次。他随着父亲到洛阳。自己就去拜访了名士李膺。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孩要去见大名士。门人自然不通报。于是。他就对门人讲。自己是李膺的亲戚。所以来拜访的。门人一听。自然就去告诉李膺。有个十岁小孩。说是他的亲戚。等着见他。

正巧。李膺当时正聚集了很多宾客。他也没想起来自己有哪个十岁小孩亲戚。就叫来看看。李膺见到孔融就问他:“咱俩什么亲戚?”孔融很从容地回答:“我是孔子的后裔。您姓李。是老子的后裔。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这样来看。咱们可是世交。”

这个故事的精彩并不亚于“孔融让梨”。而孔融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性格在长大之后依然延续了下来。

长大后的孔融。名声成为了他最好的护身符

孔融的名气在当时还是比较大的。刘备做平原令的时候。因为孔融能认识并记住他。刘备都感觉很荣幸。这种名气不仅是因为身为孔子后人的关系。更是因为他敢于挑战权贵。

大将军何进掌权的时候。孔融前去拜见。只是因为门人念他的名字稍晚了一点。没有及时通报。他就抢回了自己的名片。愤然离去。何进是比较毛躁的人。丢了面子之后。本来想弄死孔融。但因为担心杀了这个名士。对自己的名声影响太大。就只能忍了这口气。

汉末时期是中国宦官乱权最严重的的时代之一。而孔融却总会去找宦官的麻烦。在拥有监督权之后。所检举的对象同样多是宦官的亲族。即使自己的上司害怕得罪宦官。他也丝毫不惧。反而据理力争。但最终来看。宦官势力也拿他无可奈何。

董卓专政的时候。孔融也是反对董卓的一个代表。最主要的事迹就是极力反对董卓废少帝而立汉献帝。但是碍于名声。董卓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只能把他排挤到北海去做“相”。让他远离朝廷。当时北海黄巾猖獗。董卓想让孔融死于黄巾之手。并不敢亲自杀他。

最主要的是。他还讽刺曹操。一点情面都不讲。拐着弯骂人。不仅羞辱曹操等人的人格。还用其所谓的才学来侮辱他们的智商。

曹操击败袁绍之后。把袁熙的妻子甄氏私下里嫁给了曹丕。于是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年武王伐纣。然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也算是博览群书了。一时也没看明白。这个记载从来没有见过。自然就去询问。孔融说。这不就是现在的情况吗?其实是在讽刺曹操。攻击袁绍其实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是真心为了汉室。因为当时的曹操在很多人眼中类似于周公一样。是中兴汉室的能臣。这个典故后来就促成了苏东坡自己编造典故来糊弄欧阳修的趣事。

除此之外。曹操征讨乌桓的时候。孔融一样借古代典故来对曹操进行讥讽。

孔融不仅反对他的上司。还抨击袁绍、袁术、刘表等等地方诸侯。可以说把这些得罪个遍。要是没有自身“名士”的身份。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孔融的结局是自找的。并不值得惋惜

孔融虽然有点名气。名在“建安七子”之列。但曹丕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很高: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是说孔融表现出来的形象其实是比作品要好的。实际上就是说孔融的才学并没有他自身所声称的那样广博。

而孔融的事迹也表现出来。这个人真的符合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谶语。虽然名气很大。在政务上总有参与。但实际上也确实“志大才疏”。言论空泛。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他的言论多是尊崇儒家礼义教化。品评人物等等。尤其喜欢发表针砭时弊、指陈政务等言论。但都以抨击为主。并没有建设性的意见提出。甚至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也许是名士身份所带来的傲慢。必须要表现得如此一般才显得与众不同。有点类似今天的“键盘侠”、“杠精”一类的角色。

其实不仅仅是孔融一个人如此。还有与其交好的祢衡等都是一般性格。祢衡是直接开骂。孔融是拐着弯骂人。但都只表现出名士的张狂。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曹操早就看出来这个人的真面目。所以下了一个很贴切的评价:

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孝”治天下的朝代。甚至这项品德还要在“忠”之上。父亲犯罪。儿子对其包庇。结果是两个人都得以减刑。这是汉朝的规定。所以。身为孔子的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后被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可见曹操对他的恨意之深了。

总体来看。孔融真正值得称道的。其实也就是“让梨”一件事情而已。其他的要么表现其年少张狂。要么就是言论空泛。都是不值得学习的。他的死亡从根本上来说。是咎由自取。并不值得同情。

其他观点: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杀了孔融。遭到了天下儒生的声讨。当年秦始皇杀个儒家的淳于越就被黑了两千多年。曹操杀的儒家孔氏子孙。那还不被儒生们骂惨?

在“以孝治国”的汉朝。孔融无疑是超级大明星!

“孔融让梨”大家应该都了解。讲的是为小辈者当有的“尊老爱幼”之德。在当时也是火得不行。

至于老师为何不讲后面的。第一是没那个必要。第二是这种故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名人镀金”。往往那些历史名人。总有些不得了的东西。但其一生。并不是太如意。

至于孔融。虽然比他们好点。但身处三国乱世。最终结局也是悲惨!

孔融并不是一个善于另辟蹊径的天才少年。而是一个知书达理重视伦理道德的彬彬儒生。这也就决定了孔融的一生并不是像天才那样挥斥方遒。而是以坚贞忠诚为自己的丰碑。

孔子二十世孙也。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异才。

而他自幼也是饱读儒学经典。因而在孔融心中。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在孔融之后的仕途之中。他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面对权臣董卓。他不露阿谀奉承之态。而是以激烈之言辞匡正直言。最终为董卓记恨。被发配到黄巾军甚为猖獗的北海国任国相一职。

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孔融在任上并未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但却可以称得上是“为政有方”。他重视教化。践行仁义。安抚百姓。以致一时间富有盛名。

而到了袁绍与曹操并立之时。孔融不愿取媚于权臣。直到曹操挟持汉献帝。才不得不在曹操手下任职。

及献帝都许。征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孔融虽写的一首好文章。但大多是与曹操唱反调。曹操虽爱惜人才。但无奈孔融终不愿折节为曹操所用。

……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最后。曹操处死了孔融。

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正如其儿时有让梨之举。孔融以一生践行着儒家的伦理纲常。无论是长幼尊卑还是天命正统。他始终坚守本心。但最终也使得他在这属于枭雄的乱世中丧了性命。

其他观点:

孔融是“文圣”孔子的第19世孙。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作为孔子的嫡系子孙。又是儒家文化的推崇者。同时孔融还是写进三字经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谦让”的代表人物。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有一次家里吃梨。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人问孔融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小孩子食量小。就应该拿最小的。

这是一个四岁孩子的谦让之情。却让无数成年人汗颜。孔子作为儒家的始祖。把儒家的这种谦让精神一代一代传给后人。才能在四岁的孔融身上无意中表现出来。东汉同样是一个崇尚礼仪道德的社会。皇帝以孝治国。选拔人才优先考虑的是道德。当时的名士但凡有些名气的。无一不以道德高尚而闻名。孔融就是其中之一。

孔融让梨的故事

两汉独尊儒术。也让儒家始祖之后的孔融家人一直受到厚待。所以孔子的父亲孔宙是太山都尉。孔宙有七个儿子。孔子是其中之一。孔子16岁时。名士张俭因为举报宦官被通缉。逃到孔融家里找孔融的哥哥孔褒。当时孔褒不在家。于是孔融自作主张接待了张俭。因为张俭是通缉犯。所以连累了孔融家里。官府抓了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结果两兄弟都争着赴死。

然后官吏问他们的母亲。他们母亲也主动承担责任。与两兄弟争着赴死扛责任。一家人都有着谦让的美德。宁愿失去自己的性命。也要扛下所有的责任。这让整个天下为之动容。最终这事还闹到了皇帝那里去。最后还是判处了孔融的哥哥孔褒死刑。孔家犯了法照样被杀。这就是当时的现实。宦官当权的现实。并不因为你是孔子的后人就会赦免你。

孔融

孔融因为名声被何进征辟为侍御史。也就是负责监察的官员。可以弹劾不守法的官吏。但孔融因为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于是辞官回家。孔融的性格真是不适合当官。仅仅因为与上司不知就辞官而去。

董卓乱政时。孔融在朝廷再次担任虎贲中郎将。因为与董卓争执而被转任没有任何权力的议郎。这差不多就是顾问。当时董卓想要废除汉少帝刘辩。而孔融不同意。据理与董卓争执。最后董卓把孔融安排到黄巾军最为猖狂的青州北海国担任国相。董卓这么安排的意思很明显:一是想让孔融难堪。因为孔融只有文才。没有武才。二是想借黄巾军之手杀了孔融。当时的东汉地方官。有很多死于黄巾军手下。

孔融治理北海国的手段与他的祖先孔子如出一辙。都是按照儒家学说的那一套实行仁治。以礼对待。并且在北海国内开办学校。请名士来教授儒学。这在和平时期没有问题。但在乱世之中。却是最大的问题。乱世之中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打败黄巾军。并且保证城池的绝对安全。但孔融并没有加强任何军事力量。自然也就打不过黄巾军。

文圣孔子

但是孔融没死。因为他派出太史慈冲出黄巾军的包围。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刘备收到孔融的求救还大吃一惊。因为刘备当时就是小军阀出身。靠打仗起家的。而孔融则是标准的世家大族。当世名士。刘备最终成功打败了围攻北海国的黄巾军管亥部。救援了北海相孔融。

从孔融治理北海国的手段就能看出。孔融的文才虽然出众。但是政治水平与水军能力差不多就是0。公元196年。袁绍长子袁谭攻打北海。孔融很少上城参战。即使袁军攻破城池。孔融也仍然在读书。对于城内城外的战争居然丝毫不在意。最终孔融一个人逃走。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被俘虏。

除此之外。孔融的缺点还体现在没有投靠当时有潜力成为北方霸主的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手下有个叫左承祖的幕僚建议孔融投靠袁绍或者曹操。但孔融坚决不同意。当时北方几乎所有的城池都在选边站。无法保持独立性。如果不投靠一方。为自己增加一个盟友。那就只能被一方吞并。

曹操

曹操迎立汉献帝到许都后。汉献帝征辟孔融为掌管修建宫室的官员。后来升任少府。但是皇帝都是被曹操控制的。所以孔融实际上还是在曹操的掌控之下。但孔融这个人为人比较狂傲。看不起很多人。就连曹操这样的权臣也被孔融看不起。而且孔融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具备很多儒家的品德。但做的一些事常常又出人意料。

孔融曾经借助曹操儿子曹丕强纳袁绍儿媳妇甄氏为妻一事侮辱曹操。专门写了封信给曹操。而且信的内容是侮辱曹操但又让曹操看不懂。曹操在当时也算是三曹之一的文学家。但说起文采来。曹操不如孔融。孔融是这么写的:

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武王伐商纣王这是事实。但把妲己赏赐给周公这是没有的事。纯属虚构。曹操以为有这个典故。于是就问孔融这是什么意思?孔融回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这就是想当然的意思。曹操后来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把曹丕纳袁绍儿媳妇甄氏为妻的事比喻为把妲己赏赐给周公。这等于是拐着弯骂曹操的意思。

孔融

孔融还不止一次侮辱曹操。曹操远征乌桓时。孔融又侮辱曹操说道:

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肃慎和丁零都是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孔融把少数民族不进贡。甚至偷盗苏武牛羊这种小事。说可以一起讨伐。这意思就是说曹操远征乌桓是小题大作 。或者是不值得的。也就是反对曹操的北伐。看到没有。孔融侮辱人的话。一般人都听不懂。也就是因为孔融的文采很好。就算是侮辱人也是引经据典。

孔融还以傲慢无礼的话来反对曹操的禁酒令。曹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侮辱的吗?曹操一生杀了多少名士。孔融的好友杨修就是被曹操杀害的。曹操最后无法忍受孔融的侮辱。并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于是御史大夫郗虑指使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最终曹操诛杀了孔融的全家。

孔融之死

曹操定给孔融的罪名是十六个字: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

此外。曹操还给孔融定了一条罪。就是不孝的罪名。这在当时可是重罪。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孔融。对孔融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儒家始祖孔子的后人居然也会不孝?这事起因于孔融对祢衡说过的一段话:

父母对孩子哪有什么亲情。不过是一时的情欲。才造出了孩子。孩子对于母亲来说。就像是东西储藏在罐子里一样。拿出来就分开了。

这话确实是孔融说的。至于孔融到底是怎么想的。就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了。但是曹操却以这话来定孔融不孝的重罪。所以尽管四岁就能让梨的孔融为世人所推崇。但是他后来的结局却很少有人知道。却是非常悲惨的结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5:36

    孔子,儒家,北海,名士,自己的,宦官,侮辱,都是,这是,袁绍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5:36

    没想到大家都对老师为什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成人之后到底咋样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5:36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启蒙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案例。但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提到孔融。只知道他“让梨”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