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原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其他观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唐朝 杜牧的《江南春》里的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的唐王朝已现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甚嚣尘上。这些都在慢慢侵蚀着唐王朝的躯体。

作者身处江南。领略着江南山明水秀的风景和独特的人文风貌。临水村庄。依山城郭。酒旗招展。热闹非凡。在春天迷蒙的烟雨笼罩下。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但是。在这美丽朦胧的景色中。在唐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看到江南这样的繁华情景。作者不能不感慨。

正像他在另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繁华背后的隐忧。正是诗人要表达的情怀。

其他观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不是感觉升平盛世啊?这么多寺庙。佛法昌隆。百姓乐业。亭台楼阁。烟雨蒙蒙。真是人间仙境。让人虚心向佛。意自澄明。

但是梧桐夫子说过:听啥都要看上下文哪。这两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照例。先讲平仄关系。因为这首绝句和其他的七绝在格律上有一点点不同。有出律。我们正好可以讲讲出律和拗救。

看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标出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押韵的格式。注意首字平音不影响格式推导(不懂平仄推导的关注我看以前的答题或文章。不重复讲了)。由此得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可以认真对应下。有没有问题?好像没什么问题吧。因为只有几个地方可平可仄。大致都对应啊。其实。这第三句问题可大了。因为在格律中当时的音调分为“平上入去”。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但是在古时候“上入去”三种发音都是归入“仄”。而现在的“阴平。阳平”也就是一声。二声在古时候都在“平”音里。“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句诗中间的“八。十”两个字都是入声字。归入“仄”音。

也就是说这句话的平仄关系实际上是“平平去上入入去”。简化后就是“平平仄仄仄仄仄”。这还得了?三仄尾。出律严重啊。虽然我们现在来读。可以拖长音调读“八——十——”变成“阳平”的读音。感觉不出格律的错误。但是在当时。这两个入声字是发音短快。急促的。作为晚唐“小李杜”的大诗人。肯定知道这个错误。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呢?要是我就会改成“南朝五百零一寺”。这就合律了。为什么杜牧不这么做呢?这只有一个可能:他手上有这个数据。南朝现存的寺庙大概真的是四百八十座。他不愿意用首句里面的千里之类的语言修辞来夸大或者虚标。那么说明他写这篇东西。确实有他自己的想法。或者说确实是打算给某个高官。甚至皇上来看的。

权且不管他怎么想的。反正按当时的格律来看。肯定是出律了。而且非常严重。那怎么办呢?第四句“多少楼台烟雨中”。平仄关系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在第五字使用了平声的“烟”。三连平出律。双救上句五六字的拗。

格律诗出律之后有三种处理办法:一就是“哈哈”一笑。咱写的古风呢。不讲究那么多。把脸给留住。千万别在标题里自称绝句或律诗。二就是弃诗重写。如果是我肯定就会另寻捷径(因为我水平差)。这两句就改成:“南朝伍佰零一寺。多少楼台雨雾中。”气质上就差多了。但至少合律。三就是拗救。就是杜牧这种处理方法了。用最后一句平仄互换拖慢了语气。减低了第三句连续几个入声字带来的仓促感。此为大师手法。需慢慢体会学习。绝非一日之功。

讲完平仄关系。咱们具体看诗。顺便理解下为什么他要这么写。

杜牧由宣州江宁往扬州拜访牛僧儒。途中写下这首诗。也就是说。这就是一首山水诗。

“广袤的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亭台楼阁全都笼罩在风烟云雨之中。”景色何其美也。

但是杜牧是写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人啊。忧国忧民之心。可以说从来没有放下过。时唐文宗在朝。佛教自则天皇帝时期大兴。后唐宪宗迎佛骨。贬谪上书劝谏的韩愈。全国上下。佛教风头无两。大量土地用来修建寺庙。大批僧人不劳动。不交税。占用社会资源。而军政方面藩镇割据。中央王朝讨伐无力。大厦危危欲倾。

为何杜牧笔锋一转。提到已经灭亡几百年的南朝?南梁皇帝萧衍一心向佛。修建了四五百座寺庙以表虔诚。结果后来爆发“侯景之乱”。被困在宫里活活饿死。于是杜牧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唐朝皇帝佛道误国的担忧。

至于是否上达了天听。不知道。但是杜牧的这种看法也越来越被重视。直到文宗去世。唐武宗发动“会昌灭佛”。并平叛藩镇。为大唐带来了中兴的希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6:54

    平仄,南朝,杜牧,楼台,烟雨,江南,王朝,格律,入声,藩镇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6:54

    没想到大家都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6:54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