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通俗来说。衣服上有“兵”的是正规军。而有“勇”的属于临时工。非常规雇佣兵。
清朝是满洲所建立。而其主要支柱就是八旗兵。清朝入关后。八旗士兵仍旧是清王朝的砥柱力量。而另外还有一大批“绿营兵”。也是清朝的重要兵力。
所谓绿营兵。他们是明朝的降兵。由于八旗兵数量上远远少于绿营兵。所以清朝时期让八旗主要负责各地的驻防、京城与主要枢纽要冲之地的镇守防御。绿营兵主要冲锋陷阵做炮灰。
不管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基础士兵们的衣服上。都是个“兵”字。虽然地位上不对等。但两者都属于清朝的正规军力量。所以字是一样的。
入关后。清朝施行的是“旗饷制度”。也就是给所有八旗兵丁固定的旗饷与粮食。不再像入关之前那样。一边从事农业生产。然后一边上阵打仗。
甚至于。八旗兵丁日常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与建造房屋等等。都能够享有一定的补贴与赏赐银两等等。而绿营兵只有固定份额的饷银。没有其他的福利待遇。
清朝定都北京。将八旗之中的精锐半数驻防在京城。另外将剩下的八旗兵丁分散到全国各地的水陆要冲之地镇守。他们是满洲维护自身的重要工具。
而绿营兵约有八十万。他们系统分散到各地的大小城镇、关隘之地。虽然数量数倍于清朝自家人的八旗兵。但是仍旧受其约束控制。由此牢牢掌握全国。
入关之初的八旗的确骁勇。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乾隆时期八旗兵跟着清朝也一起衰落。到了晚清时期更加明显。八旗加上绿营兵。根本无法控制此起彼伏的乱象。
随着时间推移。清朝中后期的八旗子弟。早就成为了寄生群体。战斗力十分低下。而大量的绿营兵也远不如当年。这两者。已经愈发衰落。可清朝的麻烦也越来越多。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想到了组建临时军队。也就是“乡勇”。其实古代一直都有招募乡勇的做法。不过通常都是乱世的时候。地方上为了保护自身才招募组建的。
所谓的乡勇。就是临时士兵。他们能得到一定的饷银。但也要与正规军一样进行作战。为了表示区别。正规军的衣服上是个“兵”。而这些乡勇的衣服上则是“勇”字。
嘉道中衰之后。清朝不断发生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等事件。又受到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占据清朝半壁江山。清朝招募的乡勇也越来越多。
同治、光绪时期。清朝各地的乡勇。也就是非正规军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八旗兵与绿营。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地方武装。遍地都是身穿“勇”字衣服的清兵。
然而再多的乡勇。也无法拯救清王朝的没落。乡勇的增多只能证明清朝越来越乱。越来越不可救药。清王朝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烟消云散。成为过去。
其他观点:
在清朝。“兵”是有编制的正式工。“勇”是外聘的临时工。身份差别摆在那。待遇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但随着正式工越来越不顶用。临时工反而战斗力越来越强。到了清朝中后期。“勇”逐渐替代了“兵”。成为军队中的主力。
清朝由满族人建立。从关外打到关内进而统治中国。最开始的时候正规军军队分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两类。但并不都是满族人。
“八旗军”以满族人为主。满族男子只要满16岁。就会被挑选是否合格进入“八旗军”。而不到16岁的男童。则先进入预备役等待满16岁被挑选。
此外。还有部分“蒙八旗”“汉八旗”。
“八旗军”作为满清统治者的嫡系。不仅兵源、将领优先从满族男子中挑选。同时因为人数的关系。主要负责京城及周边地区的防卫。直接保护皇室。
“绿营军”则是作为“八旗军”兵力不足的补充。主要由汉族男子组成。负责的是全国各地地方的防卫。
因为这类军队的标志是绿旗。建制单位是营。因此被称为“绿营兵”故称绿营兵。
“八旗军”和“绿营军”都是清朝的正规军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有编制的正式工。
清军入关以后。尤其是在顺治帝以后。“八旗军”逐渐废弛。满人士兵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连日常的训练都保证不了。于是在康熙、雍正之后。“绿营军”逐渐成为清朝军队的主要力量。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八旗军”和“绿营军”都是国家供养的。会每月定时“发工资”;而且这类当兵的。只能从事当兵一种职业。
再说临时工“勇”。
之所以说是临时工。是因为“勇”最开始出现。是在地方上爆发战斗的时候。“绿营军”兵力不足。但是为了“剿匪”。清政府授权地方政府临时招募的。
“勇”不仅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而且装备、待遇比“八旗军”“绿营军”差得多。更主要的是。战事一结束。“勇”就会被解散。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军”都成了战五渣。根本无法跟太平天国、小刀会、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勇”这种临时工反而成了主流。取代了“八旗军”和“绿营军”的作用。
最有名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
“勇”因为是临时工。国家是不供养他们的。由召集、训练他们的团练来供养。如“湘军”就靠曾国藩及“淮军”高层自己各显神通弄钱养活“淮军”。
总结一下“兵”和“勇”的不同:
第一、“兵”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兵。是清朝军队的常备军;“勇”是临时招募的军队。在清朝后期成为主流。
第二、“八旗军”以“满八旗”为主。加上部分“蒙八旗”“汉八旗”;“勇”主要以汉族为主。
第二、清朝政府供养“八旗军”和“绿营军”。“勇”只能靠组织、召集他们的人自己养活。
第三、“兵”完全听命于朝廷;但“勇”只听从自己长官的命令。如“湘军”只听曾国藩的。“淮军”只听李鸿章的。朝廷完全指挥不动。
第四、“兵”主要以兵源的民族成分来划分。“勇”是以地区来划分。如湖南的“湘军”、安徽的“淮军”等。
其他观点:
这世间。唯有“自由”最珍贵。
清朝的“勇”比“兵”更自由。
在清朝。“兵”指的即是“八旗兵”。世世代代家里吃着“铁杆庄稼”的一群人。
这群人的“铁杆庄稼”之铁。比辛辛苦苦读书几十年好容易考中一个进士又好容易去做了一个知县挣来的“庄稼”还要铁。
正所谓“人家几代人的积累。凭啥你一个人寒窗十年就要超过”的完美体现。
在清代。在雍正施行“养廉银”之前。一个知县一年的俸禄只是45两白银加上22石零五斗大米。
而一个八旗壮丁。注意了。是壮丁。不一定就是兵丁!当然了。也包括八旗兵丁。凡是在旗的男丁。清廷首先会分给他们一份大大的不动产——五晌土地。不纳税的五晌土地(30亩)。
在清朝前期。因为八旗兵多驻防于北方。而北方有的是前明皇族贵胄的官地以及明朝大官的私地。所以八旗兵的这五晌土地都实打实分到了手。
后来“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八旗也开始去南方驻扎。有时候土地就不敷分配。
但是没关系。折粮食给他们。反而免了经营之累。更是划算。
八旗的每一个普通兵丁。妥妥的都是一名小地主。
土地之外。还不算完!
还有饷银和岁米。
注意。上面的两张表列出的只是八旗兵的“月度饷银和岁米”。单算前锋吧!其实就是一个尖刀兵。他的饷银一年也到了48两不是?
比知县要多3两。
岁米360石。可比知县要多300余石了!
了不得。
领兵的将官更多!
后来雍正弄了“养廉银”。八旗兵也是有的。比知县要高。知县的养廉银一般是一年500两。
这些待遇都是要父传子 。子传孙。一辈辈往下传的。所以称之为“铁庄稼”。
这些“铁庄稼”之外。八旗兵将还有其他收入。什么“心红纸张银”。也就是办公补贴;什么“丁粮马乾”。什么“随甲银”。什么“丁名粮”。也就是补贴他们养妻小和马的银子。等等。不一而足。
还有住房!
注意。这个住房不是军营的士兵宿舍。而是真真正正的家庭住房。八旗兵去某一个地方去驻防。是可以携家带口的。清廷就要免费分配给他们房子住。大房子。
要是万一遇到征发去打仗了。不能带着老婆孩子去。出发去前线的有“行粮”,在家的家属有“安家粮”。牺牲了。家属有抚恤金和半俸。受伤了有抚恤金。
遇到红白事了。朝廷还有足够办事的“恩赏银两”。
年老退休了。就算从来没有杀过敌。立过功。也享受月银一两。禄米一斛的待遇。有军功的另算。
这么说吧!
在清朝。一个八旗兵的待遇养上七八口人是绰绰有余的。乃至于人口少的八旗兵家庭“每放米之时。仓内所出官兵留食者约三四份。官局收买者约二三份。余俱在外流通。民间借以接济。”
朝廷发给八旗兵的粮食根本吃不完。 完全可以卖入市场换银子的。
行文至此。你以为八旗兵的待遇很高了吗?
比作为临时工的“勇”的待遇就高了吗?
不。“勇”的待遇事实上比八旗兵的待遇要高。高很多。
完全可以说。“一个‘勇’的努力就是可以超过一个‘兵’几代人的积累”。
以曾国藩的“湘勇”为例。湘军中普通士兵的月饷是6两银子。一年也就是72两。从不拖欠。
比八旗兵的前锋还要多24两。比八旗兵的步兵还要多54两。
湘勇每年虽然除了这72两银子之外。再无像八旗兵那样的其他收入。但是湘勇比八旗兵多了“一份自由。
选择退伍的自由。选择做其他营生的自由。
在整个清代。八旗男丁只能当兵。世代当兵。不得务农。不得经商。不准学习除了打仗武艺之外的任何技艺。所谓:
清中期以后。随着旗人人口的增多。而八旗兵的名额一直不增加。兵的生活就越来越辛苦了。一大家子动辄几十口人 。只靠着一二人披甲挣钱。其余人全算是废物。再加上随着吏治腐败愈发严重。八旗兵的禄米和月饷并不能足额拿到手。要去披甲当兵是需要行贿的。
一个八旗披甲兵。你说我挣了钱就我自己花用。偏不去养兄弟子侄行不行?
不行!那是你的义务。
八旗兵的生活就开始艰苦了起来。
而参军去做一个“勇”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一个临时工。但是每一年72两银子是一定能到手的。运气好了。就算没有混个一官半职。也是可以发财的。
因为办“乡勇”的文武大臣并不阻挡手下大发战争财。更不会阻挡他的兄弟侄子借着官威去置地经商。
最重要的是。“勇”有可以退伍的自由。
发财之后退了伍。回家去做小地主老太爷。日子不要太幸福。
就算这个“勇”吃喝嫖赌没有发财。退伍做个土棍横行乡里欺男霸女也行啊!
反观八旗兵。万幸发了财也是人家旗主手中的“夯货”。不到60岁是不准退休的。而我们知道。清朝人平均寿命是到不了60岁的。除非花钱雇人。否则是必须要去训练打仗的。花钱雇人。上下打点冒名顶替。又是一大笔开支。
有人说八旗子弟爱提笼架鸟玩乐。所以穷困了。其实买几只鸟和鸟笼子能花几个钱。八旗兵的钱主要都花在了养家人和贿赂上级了。毕竟。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再去参加军营训练。真是吃不消的。为了活命。必须雇人。
所以。八旗兵虽然收入不少。后来都一个比一个穷!
比“乡勇”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530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绿营,清朝,临时工,都是,兵丁,正规军,知县,待遇,湘军,的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时期的“兵”与“勇”有着什么区别?待遇有着很大的差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通俗来说。衣服上有“兵”的是正规军。而有“勇”的属于临时工。非常规雇佣兵。清朝是满洲所建立。而其主要支柱就是八旗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