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
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最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
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
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
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
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
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最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
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
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
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
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
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
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
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
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最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最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
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最大的官职!
其他观点: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正史中并无此说。但讨伐董卓的诸侯的确不在少数。不过参加这次行动的。有后将军、州牧、太守、国相。曹操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自立代理奋武将军。
根据题主的意思。究竟有多少路诸侯参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的官职最大。
这就需要比较一下后将军、州牧、太守、国相、奋武将军。谁的官职大一些。
从品秩来看。都是二千石的官吏。虽然汉末朝廷不再发放俸禄。但有这个标准。基本还是能够反映职位的高低。国相相当于郡守。而州牧应该是郡守的长官。也就是说州牧要高于郡守和国相。
至于后将军与州牧究竟谁更大一些。看一下具体情况吧。
东汉的将军。一般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四将军。这是正儿八经的将军。但一般不常设。其中的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之下。
由此可知。后将军已经进入将军行列。属于高级军官。
随着汉末诸侯势力具备了带兵权。一般是中郎将的职衔。
中郎将品秩二千石。低于诸将军。介于将军与校尉之间。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
从这里看来。作为后将军一般不常设置。一旦设置。就是进入战时状态。在战时状态。将军的权力就很大。尽管州牧、郡守的权力很大。但在战时状态。一般是中郎将。这就比将军差了一些。
因此。在豹眼看来。后将军还是要高于州牧与郡守、国相。
也就是说。作为后将军的袁术是讨伐董卓的诸侯势力中。官职最高的。不仅曹操那个自封的杂号将军无法与之相比。就是那些州牧、郡守、国相。也无法相比。
虽然渤海太守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自号为车骑将军。但这不是朝廷任命。缺乏权威性。其真实的职级还是比不上袁术。但爵位是邟乡侯。这比袁术要高。
其他观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中宦官当道。国舅何进无能。矫诏引狼入室。导致董卓专权。激起十八路诸侯群起讨伐。那么这十八路诸侯都有谁呢?
一。小说《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名单是: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路。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路。东郡太守桥瑁。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路。 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路。邟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第十八路。矫诏发起人、典军校尉曹操。
二。历史上真实的讨伐者和实际情况
根据《三国志董卓传》。当时明文记载讨伐董卓的。只有冀州刺史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阳太守张咨、陈留太守张邈、河内太守王匡。长沙太守孙坚等人。
《三国志董卓传》:开始的时候。董卓很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他们给董卓推荐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担任各州郡长官。但是。等韩馥等人一到任。马上联络。合伙兴兵讨伐董卓。董卓认为周毖、伍琼欺骗他。立刻杀了他们。
而且。这里需要补充说明几件事:
1。历史上发起诸侯共讨董卓的。并不是曹操。而是桥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2。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南阳太守张咨还没有出兵。就被北上讨伐董卓、路过南阳的长沙太守孙坚。擅自捏造罪名杀了。
3。董卓入洛阳后。为拉拢袁术。表奏袁术为后将军;袁术惧祸逃往南阳。长沙太守孙坚杀死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袁术。袁术与孙坚联手。上表行孙坚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领军出征。袁术只是在后方给孙坚提供粮草补给。
故此。孙坚归附袁术。不能单独算一路。应该和袁术算一路。孙坚率军击败董卓军的胡轸、吕布。斩杀了华雄。取得大捷。
4。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供给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有军队数万。
不过。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迁延日月。保存实力。酸枣驻军的将领每日大摆酒宴。谁也不肯去和董卓的军队交锋。酸枣粮尽后。诸军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不了了之。
三。汉代官制和演变
西汉立国时。基本延续了秦朝时的郡县制。不过到了东汉。由于增加了州刺史。郡太守的地位被降格了。
说起这个州刺史。原先本来是作为中央派驻到郡一级地方。作为监察官员。监督郡太守工作的。结果后来。这个州刺史演变成为了地方最高长官。郡太守就由此降低了。成为州、郡、县三级管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
州刺史: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另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部(汉代州也称部)。
各州沿袭西汉成帝制度。设州牧一人。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改称刺史。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再改州牧。待遇是秩二千石。东汉刺史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纠劾所部太守、县令不必如西汉制度上三公按验。可以直接罢免。权利很大。改州牧后。又兼领军政。职位更高。权力更大了。几乎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和清朝的总督。而管辖地域的广阔。又不是唐朝节度使所可以相比的。
也就是说。在汉末。州大于郡。郡大于县。州牧或州刺史大于郡太守。郡太守又大于县令。
所谓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那是小说的说法。实际上应该没有这么多。至于这里面谁的官职最大。这得比较。
有人说。最大的官僚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不过。袁术的后一个职位南阳太守是实。前一个职位“后将军”是虚。
在汉朝。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不是常设。往往是在一个战役开始时临时任命。战役结束以后就不存在了。和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设立的前、后、左、右四个将军不同。
据有人说。后将军的待遇是: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不过笔者没找到这方面的相关史料。另外。特别讽刺的是。袁术的后将军是董卓封的。就因为董卓封了他这个后将军。袁术害怕了。才避祸回到了南阳。而所谓十八路讨逆军讨伐的对象就是董卓。故此。袁术的这个后将军根本就不能算数。而且袁术也从未享受过这个后将军虚衔待遇。
讨逆军里大多数是太守和刺史。州刺史大于郡太守。故此。我们只能在州刺史和刺史以上官职里比对。
州刺史有: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另外。还有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和邟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两个人。
上面六个人相比较。还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和邟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两个人地位高一些。因为无论是郡太守。还是州刺史。都是现任官职。而侯爵却是终身的。还可以由子孙世袭。
在汉朝立国的时候。曾经有过规定。皇族以外的人不得封侯。不过后来这条规矩慢慢不太严格了。故此有了外姓侯爵。
孙坚的吴程侯是县侯。是实打实挣来的。也是董卓进京以前汉天子封的。含金量最大。
而袁绍的颃乡侯是乡侯。显然比孙坚的县侯差一个档次。另外。袁绍的这个颃乡侯。和袁术那个后将军一样。也是董卓封的。讨逆军讨伐的是董卓。这个颃乡侯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故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十八路诸侯讨逆军。最大的官僚。应该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668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守,刺史,将军,诸侯,州牧,袁绍,河内,南阳,兖州,东汉
没想到大家都对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