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乾隆的长子叫永璜。虽然他是庶出。但由于是长子。乾隆待他颇为恩宠。那么永璜的结局又如何呢?
(永璜剧照)
雍正六年。侍妾噶哈里富察氏为17岁的弘历(后来的乾隆)生下了长子永璜。
说起来。噶哈里富察氏早在雍正三年。在内务府选秀时。便因相貌出众。被内务府留了下来。
由于噶哈里富察氏是满洲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出身低微的她最终被选为弘历的侍妾。也就是没有名份的格格。
凭着姣好的容貌。噶哈里富察氏得到了弘历的宠幸。并生下了永璜。
不过。此时弘历已经迎娶了嫡福晋沙济富察氏。且对其“每加敬服。钟爱异常”。因此不得宠的噶哈里富察氏并没能母以子贵。在地位上有所提升。
虽然永璜是长子。但由于沙济富察氏在他两岁的时候就生下了次子。而且名分上又是嫡子。不光弘历很看重他。就连雍正也很重视这个孩子。并赐名“永琏”。其意为“承宗器”的意思。可见在雍正的心里。已经有了让永琏承继大统的想法。
如此一来。不过2岁的永璜。也就只能得到噶哈里富察氏的疼爱了。
噶哈里富察氏虽然在雍正九年又生下一女。可是她的地位依旧没能得到提升。
不到丈夫的宠爱。地位又始终低下。时间一长。抑郁寡欢的噶哈里富察氏。竟在雍正十三年的7月撒手人寰了。
就在噶哈里富察氏去世的次月。雍正暴崩。弘历遵传位密诏。继承大统。是为乾隆皇帝。
(富察皇后剧照)
乾隆做了皇帝后。倍受宠爱的沙济富察氏自然被封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而嫡子永琏的名字。则被乾隆写在传位密诏中。并放到了正大光明匾的后面。
好在乾隆为永璜的出身考虑。将噶哈尔富察氏追封为哲妃。
本来。储君之位没有永璜的事。但是谁也没想到。永琏仅被密立为太子两年后。居然“偶感风寒”。夭折了。
这一打击让弘历颇为难过。好在他考虑到富察皇后还年轻。因此他还心存希望。
只是让乾隆没想到的是。在此后的7年里。富察皇后居然再没有怀孕的迹象。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永璜勤勉忠厚。因此乾隆对他多了几分重视。甚至为了抬高他的地位。还在乾隆十年。再次追封他的生母为哲悯皇贵妃。
其实。乾隆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富察皇后一直没有生育。
永璜已经是14岁的年纪。而皇三子永璋才9岁。皇五子永琪和永瑢则更加年幼。
所以。相对而言。年纪最长的永璜。是很有可能被密立为太子的。
(乾隆剧照)
只是命运像是和永璜开玩笑。就在生母被追封为皇贵妃不久。富察皇后居然有了身孕。并且在次年四月初八生下了皇七子。
皇七子的降临。让乾隆龙颜大悦。再加上又是佛诞日出生。因此乾隆认为这个孩子与佛祖有缘。乾隆也就更加宠爱他。
所以。皇七子出生不久。乾隆便给他起名“永琮”。
在古代。“琮”是祭祀用的玉杯。如果把这个字拆开。就是“秉承宗业的王”。很明显。永琮由于是嫡子的缘故。乾隆是想把他立为太子的。
要知道。乾隆是满清王朝中。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的一位皇帝。同时他最崇拜的康熙。在早年就做过“立嫡子为太子”的事情。因此乾隆一直想抛弃满清王朝“立贤不立长”的继承制度。一心想要立嫡子继承大统。
只是。永琮是个无福的孩子。居然在出生的次年除夕。出痘去世了。
接连失去两位嫡子。乾隆和富察皇后悲痛欲绝。特别是富察皇后受此打击。健康每况愈下。竟在乾隆十三年三月崩逝了。
接二连三的不幸。折磨得乾隆一改往昔宽厚的性格。转而成为了一个看谁都不满意的皇帝。
而一些文武大臣都因为没能办好丧礼。或者在国丧期没有表现得足够悲戚。遭到贬责黜革甚至被赐死。
(永璜剧照)
不过比起这些倒霉的大臣们。永璜就更没有地方说理了。
原来。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永璜虽是侍妾所生。但是因为他是长子。乾隆便命他以大阿哥的身份迎丧。
谁知在这个过程中。永璜由于表现得不够伤悲。触怒了乾隆。因此乾隆当着众人的面。不仅“足踢皇长子。几至仆地而痛击”。并且斥责永璜“不合体统。不懂礼节”。并直言取消他的立储资格。
此时。永璜不过20岁。富察皇后的死对他而言。自然不像乾隆那样深感痛苦。再加上永璜虽然生母早逝。但他贵为皇子。没有经历过宫廷的腥风血雨。因此他表现得不够悲伤。也是很正常的表现。
但是。在乾隆看来。却认为永璜之所以毫无悲戚之色。正是他觊觎太子之位的证据。
所以。乾隆才会痛斥永璜。并取消他的立储资格。
只是。什么错也没有犯的永璜。平白遭遇了乾隆的辱骂。自此恐惧难安。仅一年后。居然病逝了。
永璜的离世。让乾隆后悔不已。于是每每回想到永璜。乾隆便忍不住要写几首悼亡诗。来追忆这位白白丢了性命的皇子。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其他观点:
一、嫡长子(次子)
(一)皇祖赐名
清高宗乾隆皇帝嫡长子名叫爱新觉罗·永琏。生于1730年。卒于1738年。生母是乾隆一生的白月光——富察皇后。雍正很喜欢这个孙子。亲自给他赐名。“琏”这个字。本义为“祭祀宗庙时盛放黍稷的礼器”。雍正给他起这个名字。大有交托社稷之意啊。
(二)立为皇储
雍正瞪了自己傻儿子一眼:“小子诶。我的意思你明白?”乾隆心里乐呵呵的。他当年跟康熙也有过这么一段。他哪能不明白呢?于是刚一即位(1736年)就把永琏立为皇太子。
(三)不幸早逝
乾隆对自己的嫡长子喜爱尤甚。期望极高。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好皇帝。没想到才过了两年。永琏就得病而死了。死时才九岁。
(四)赠谥端慧
永琏身死。乾隆不胜悲伤。连续五天没上朝。他给儿子谥为“端慧”。于乾隆八年葬入端慧皇太子园寝
二、庶长子(长子)
(一)有心争储
清高宗乾隆皇帝庶长子名叫爱新觉罗·永璜。生于1728年。卒于1750年。生母是哲悯皇贵妃。
看过《甄嬛传》的都知道。清朝的立储制度是秘而不宣的。尽管是庶出。但永璜毫无疑问是乾隆真正意义上的长子。作为老大。永璜一直以皇太子来要求自己。所以无论是平常待人接物也好。读书学习也好。他都力求做到最好。后来。他开始接触政务。他认为这是父亲对自己的认可。于是越发勤勉不怠了。
(二)两受打击
1738年。永琏死。乾隆悲伤之下把立储结果公布于众。这让一直以来以皇太子来严格要求自己的永璜大受打击。
1746年。富察皇后生永琮。永琮被立为太子。次年死于天花。乾隆又把立储结果公布于众。永璜连续两次都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不开心了。
(三)“乐极生悲”
后来永璜一想。这两个弟弟都走在我前面了。父亲剩下的儿子里我最优秀。那皇位岂不是……
一想到这。永璜就开心了起来。结果因为太开心了。1748年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没哭出来(富察皇后痛失二子。悲伤过度。35岁就去世了)。乾隆大怒。永远剥夺了他继承大统的资格。
(四)郁郁而终
被父亲彻底否定的永璜如同失去了精神支柱一般。整日沉浸在绝望和忧郁之中。1750年去世。终年23岁。
(五)死后追封
永璜死后。乾隆觉得儿子的死是自己造成的。他痛心自责。追封永璜为定亲王。以亲王之礼下葬。可惜。逝者已逝。悔之晚矣。
其他观点: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初春。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以七十五岁高龄踏上了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的路途。他一路沿运河南下。视察地方民生、稽考官员。顺便也游览山水。直到闰三月的时候。御驾才抵达江宁府(南京)。闰三月十三。正当乾隆帝驻跸江宁龙潭行宫。由随驾大臣及地方官员护卫着游览江南春天美景的时候。自京师(北京)传来八百里加急奏报: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初八。皇长孙、贝子绵德之长子三等辅国将军奕纯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诞育一子!这是乾隆帝期盼已久的第一个元孙(为了避康熙帝名讳。玄孙改称元孙)。乾隆帝终于在“仅仅”七十五岁的时候。实现了自己五世同堂的愿望。
喜获皇长元孙的乾隆帝兴奋不已。立即结束游览返回行宫。命举行盛大宴会。邀请随驾的王公大臣、地方官员及外藩使臣等。以示志贺。老皇帝更是在席间御制诗一首。以彰显自己向“千古一帝”的宏伟目标又迈进一步:
飞章报喜达行轩。欢动中朝与外藩。曾以古稀数六帝。何期今复抱元孙。
百男周室非五代。三祝尧封是一言。重耋人多兹鲜遇。获兹惟益凛天恩。
次日。依旧沉浸在喜悦中的乾隆帝再次下达谕旨。对为自己诞育长元孙的长曾孙奕纯加以封赏。以表彰他延续皇家世系的功劳:
“朕庆抱元孙。五世一堂。实为古稀盛事。自应特沛恩施。以衍奕祀云初之庆。皇曾长孙奕纯。得生元孙。实为国家祥瑞。朕深为欣悦。著加恩赏戴宝石顶、双眼花翎、晋封镇国公品级镇国将军。”
皇长元孙的祖父、时年三十八岁的皇长孙绵德。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已经因儿媳即将诞育皇帝的第四代元孙(或者元孙女)而被皇祖乾隆帝额外加恩。从镇国公晋封贝子:
“今念绵德之子奕纯。新岁可以得子。朕庆抱元孙。五世在堂。实为古稀之盛事。自应特沛恩施。以衍奕禩云礽之庆。今绵德著加恩晋封固山贝子。嗣后宜益加谨饬。常存敬畏。以期永承恩泽。副朕谆切训勉之至意。”
乾隆帝结束了第六次南巡、北返京师后。还亲自前往皇长孙绵德的贝子府探视元孙、御赐红绒结顶帽给刚刚满百日的小婴儿。御赐其名为“载锡”。这显示出老皇帝对于元孙的重视和关爱、以及对自己达成五世同堂壮举的炫耀和自夸之情。
在一片欢庆皇帝五代同堂的喜悦气氛中。独独缺少了皇长元孙的曾祖父、乾隆帝的皇长子、绵德之父、奕纯祖父——永璜的身影。其实不是他不愿出席这个喜庆场面。也不是他身负重任出外办差不能返回。而是他早在三十四年前因为乾隆帝的无名火而横遭牵连、乃至迁怒。最后郁郁而终。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二岁。因此不能出现在如今这阖府欢庆五代同堂的大喜场景内了。这也是乾隆帝在喜获五世同堂中抹不去的遗憾。而皇长子的早早去世更是乾隆帝年轻时候深深为之自责的痛心之事。每每想到此事。都使得年岁渐长的乾隆帝悔恨不已。也更加地怀念早逝的长子。
那么永璜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导致被父亲乾隆帝迁怒斥责、心气郁积而早逝。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叙述。细细道来吧。
乾隆帝皇长子永璜。于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二十八出生在皇宫中皇子的居所乾西二所。其父弘历当时还只是皇四子身份。并未封爵。永璜生母是皇四子的侍妾富察氏。她也是第一位为乾隆帝生育儿女的后宫妃子。因为母亲地位不高。所以身为长子的永璜在父亲眼中也不是十分重要。尤其是雍正八年(1730年)弘历的嫡妻富察氏(和永璜生母同姓不同族)为其诞育了第二个儿子、也是嫡长子永琏之后。永璜在乾西二所中更加显得无关紧要。远远不能和比自己小两岁的二弟永琏相比。
雍正十一年(1733年)。永璜的祖父雍正帝晋封乃父、皇四子弘历为和硕宝亲王。而在此前。雍正元年(1723年)的时候。雍正帝已经秘密建储。将皇四子弘历的名字写入传位诏书锁入鐍匣。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确立了他皇储的身份。不过这些事情都是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包括弘历在内。无人得以知晓。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初三。永璜的生母——宝亲王侧福晋富察氏因病去世。八岁的永璜失去了母亲。不过五十天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永璜的皇祖雍正帝也突患急病。驾崩于圆明园。在雍正帝弥留时刻。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一直侍奉左右。须臾不离。
雍正帝驾崩后。宗王大臣等以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为首。会同内阁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海望。恭请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奉雍正帝灵柩返回皇宫。并由庄亲王允禄率侍卫在王公大臣们的监督下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雍正元年所放置的传位鐍匣。当众开启。宣读诏书。宣布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即皇帝位。宝亲王于是谨奉雍正帝遗诏在乾清宫承袭皇位。并改明年为乾隆元年。这就是清朝第六代(入关后第四代)皇帝——清高宗乾隆帝。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登基还不到一年的乾隆帝遵循父亲雍正帝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结合了汉家的“嫡子承继”原则。将皇后富察氏所出的皇次子、也是嫡长子的永琏秘立为皇太子。把他的名字封入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作为将来皇位传承的依据。
但人算不如天算。仅仅两年之后。乾隆三年(1738年)。才九岁的永琏就因为患病而不治。早早夭亡了。这使得一心立嫡的乾隆帝身心备受打击。哀痛不已。为了表示对嗣君的重视和哀悼。乾隆帝特地招集群臣。从乾清宫取下密立皇储的鐍匣。向王公大臣们公布内容。说明永琏是早已经预立的皇太子。是大清的储君。非一般皇子所能比。然后乾隆帝正式追封永琏为端慧太子。以皇太子的仪制为其举行丧礼。并且在京城西郊朱华山为端慧太子修造了皇太子陵。这是清朝唯一一座皇太子陵。
嫡子永琏夭折之后。乾隆帝依旧怀有再次立嫡建储的心思。对几个庶子: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没有选择“择贤而立”的原则。心中对皇后富察氏(孝贤皇后)再诞嫡子充满希冀和盼望。自乾隆三年(1738年)端惠太子永琏夭折。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这九年里。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一直没有再次安放秘密建储的鐍匣。而皇长子永璜也在平平无奇的日子里逐渐成长。和其他皇子的待遇并没有任何不同。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佛诞。富察氏皇后不负乾隆帝的厚望。再次诞育嫡子。这是乾隆的第七子、也是嫡次子。期盼八年之久的乾隆帝终于再次获得嫡子。大喜过望之下又是作诗庆贺。又是大宴群臣。举国同贺国母再诞嗣子。
同年九月。乾隆帝迫不及待地为嫡次子赐名“永琮”。“琮”字在书面解释中有承继宗庙的意思。永琮的名字将乾隆帝要把皇位传给他的意思显露无疑。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初八。永琮刚满周岁。乾隆帝就兴冲冲地开始准备秘密建储之事。准备在当年冬至之时、自己亲自至天坛祭天之后。向昊天上帝祷告汇报。然后正式立永琮为皇储。
七月初六。又有好消息传来:皇长子永璜的嫡福晋伊拉里氏于本日诞育一子。这是乾隆帝第一个皇孙。三十七岁的乾隆帝正式升级成为祖父。兴高采烈的乾隆帝马上到阿哥所永璜居处探视皇长孙。赐予吉服衣物。皇长孙满月后。乾隆帝赐名为“绵德”。
此后。秘立皇七子永琮为皇储的先期准备按原计划紧锣密鼓的进行。但永琮却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一月罹患天花疾病。久治也不见好转。错过了预定的冬至建储。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夕。两岁的永琮重蹈乃兄永琏的覆辙。病重夭折。一心立嫡的乾隆帝再次失去了嫡子。愿望落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第二次遭遇嫡子夭折打击的乾隆帝忍住悲痛明发谕旨。对两岁夭亡的嫡次子永琮厚加赞誉。说自己早已内定永琮为皇嗣人选。只因时间仓促才没有来得及正式建储。所以永琮的葬礼应优于其他皇子。之后。乾隆帝追赠永琮为“悼敏皇子”(皇子夭折后追赐谥号在有清一代是极为罕见的事情。之前仅有顺治帝第四子夭折后追赠荣亲王)。将永琮安葬于其兄永琏的朱华山皇太子陵中。一同祭祀。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还没有从两个嫡子接连夭折的打击中缓过神来的乾隆帝第三次遭遇噩耗:皇后富察氏因痛失爱子、忧虑成疾。在强撑病体随乾隆帝南巡的途中实在无法支撑。病逝于山东德州。乾隆帝在悲痛莫名、天晕地旋之下。也彻底断绝了再获嫡子的念想和可能。
嫡子的先后夭折、原配发妻也因此忧虑悲恸去世。这让原本一心立嫡的乾隆帝接二连三遭到重创。情绪从极度痛苦、失落转化为暴躁、乖戾。最终将无处发泄的悲伤、难过转化成惊天怒火。转移到了大臣、皇子们的身上。
中断了南巡、带着皇后灵柩返京的乾隆帝心情极度不稳定。因发现大臣们在皇后去世后还违制剃头。勃然大怒之下。乾隆帝接连赐死了河道总督、湖广总督等人。将湖南巡抚、湖北巡抚革职永不叙用。光禄寺主官因皇后祭祀典仪中供桌不净被一律撤职查办。工部尚书、侍郎因皇后册宝制作粗糙全部革职问罪。翰林院制作哀册时误将“皇妣”翻译成“先太后”。管理翰林院的礼部尚书被追罪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像这样触了盛怒中皇帝霉头的官员。还有很多很多。
不光大臣们遭殃。皇子们也躲不过乾隆帝的无名之火。在乾隆帝带着皇后灵柩返京时。得到消息的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等皇子急忙出皇宫迎接嫡母梓宫。因为皇后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母。感情较为疏远。而且永璜、永璋年纪尚轻(永璜时年二十。永璋仅仅十三)。确实做不到像对待生母去世一般悲痛欲绝。所以致哀神情上不够悲伤。这让乾隆帝对于年长的两个庶子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在迎接哀礼上的的表现十分不满。认为他们毫无悲恸之心。对嫡母的薨逝不以为然。当场发怒说:
“遇此大事。大阿哥、三阿哥竟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竟之处甚多。为人子之道毫不能尽!”
厉声呵斥永璜、永璋不孝。并将他们的授业师傅们统统罚俸、降级。以儆效尤。这就使得永璜、永璋胆战心惊。魂不附体。简直无所适从。行事更加畏畏缩缩了。
三个月后。已加“孝贤皇后”谥号的富察氏皇后举行薨逝百日丧礼典仪。本来就心情极度恶劣乖戾的乾隆在典仪上再次迁怒于哀伤表情不够、哭灵举哀有敷衍了事之嫌的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又开始借题发挥、当众大骂没有达到自己期望中“涕泗滂沱。泣不成声”标准的二人:
“永璜......因皇后崩逝。而两嫡弟皆亡。以彼愚昧之见,自以为身为长子。日后除伊之外。谁克肩承重器?遂有觊觎大宝之心。妄生非分之想,暗自窃喜之感。永璋......所行诸事亦不满人意。无哀慕之诚。为人全无知识!”
然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给两个庶子宣判了前途的终结:
“伊等如此不孝。断不可承继大统!朕以父子至亲。不忍杀伊等。当知朕保全之恩。安分度日!朕与永璜、永璋父子之情。而今尽断!诸王公、大臣在此共鉴。朕决不食言!”
这样。因皇后薨逝而心理失常的乾隆帝在莫名其妙的肝火之下。将无处发泄的怒气转嫁到了庶子永璜、永璋的身上。公开给他们扣上了“不孝”的罪名。还剥夺了他们的皇位继承权。并说出了“父子恩断”的狠话。几乎要把两个庶子置于死地。
皇长子永璜。时年不过二十。还在懵懵懂懂间就遭受了来自父亲的无妄打击。莫名其妙丧失了大统继承权。将来的前途一片灰暗。在惶恐惊惧之下。永璜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勉强度过两年生不如死的惨淡日子后。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因郁气凝结、无法释怀。病卒于自己府中。
皇三子永璋也和大哥永璜一样。在遭受来自父亲乾隆帝“不忠不孝之人”的无情斥责、并被剥夺继承权后。也是一样的精神崩溃。浑浑噩噩过了十来年行尸走肉生活。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去世。年仅二十五岁。没有留下子嗣。
其实在当众斥责永璜兄弟后不久。乾隆帝就感到一些后悔。思虑对儿子们是不是严厉过分了。还想着日后慢慢弥补。但是一方面乾隆帝为人好面子、自尊心极强。不想遭人讥笑自己随心所欲迁怒于人。一方面外部形势严峻。大小金川战事焦灼。使乾隆帝无法过多分心于家庭琐事。所以永璜即使心气郁积、落寞寡欢。也没有得到过父亲乾隆帝的特别关爱。
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永璜病重。乾隆帝闻报后急忙赶到永璜的府中探视。看着因为自己的不理智迁怒而郁郁寡欢、形销骨立的长子。乾隆帝才顿感后悔。深恨自己无故迁怒于儿子。致使长子抑郁成疾、形同废人。于是乾隆帝伤心地握着儿子的手温言慰藉。要永璜好生将养。以图慢慢恢复。永璜呜咽不已。词不成句。只说了七个字“儿子不能送父亲了”。就嚎啕大哭。再不能言其他。乾隆帝也悲从中来。流泪不止。不能自己。
最后还是永璜的嫡福晋伊拉里氏、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哭着抱着两个不满三岁的皇孙:绵德、绵恩。再三跪拜劝慰之下。乾隆帝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长子的府邸。在惆怅悲哀中返回了皇宫。这也是乾隆帝和自己长子见的最后一面。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皇长子永璜病重去世。年仅二十二岁。对于英年早逝的长子。乾隆帝心中愧疚无比。摘帽缨、穿素服。亲临永璜宅邸致祭、奠酒。深切悼念:
“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年逾弱冠。诞育皇孙。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备成人之礼。”
之后乾隆帝下诏。追封长子为定亲王。赐谥号“安”。称定安亲王。
永璜在去世前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诞育长子绵德。八月又诞育次子绵恩。这也是乾隆帝的皇长孙和皇次孙。对于早逝的永璜来说。留下了两个承袭血脉的儿子。不啻为一个慰藉吧。
永璜去世的当年。乾隆帝即特恩让其长子、三岁的绵德袭定亲王。不必按制降袭。这展示了乾隆帝对于长子早逝后所留下皇孙的关爱和补偿之情。
绵德成年后。行事乖张。不受皇祖乾隆帝待见。先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因犯事被降爵为郡王。又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私自结交官员被直接夺去定郡王爵位。王爵被乾隆帝转封其弟绵恩。
绵德被削爵之后。乾隆帝还是深怀亲亲之情。很快复封其为镇国公。以示爱护皇孙之意。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绵德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诞育他的长子。这是乾隆帝第一个皇曾孙。五十八岁的乾隆帝再次升级。成为皇曾祖。如同二十年前绵德降生时的情景一样。乾隆帝也是亲自到绵德的府上探视皇长曾孙。赐以衣物吉礼。为皇长曾孙命名为“奕纯”。
十七年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在乾隆帝第六次南巡时。奕纯的长子出生。乾隆帝由此创造了史所罕见的皇帝五代同堂之盛景!时年“仅仅”七十五岁的乾隆帝得报后喜不自禁。在江南行宫中大办御宴。宴请随驾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地方耆老、外藩使节。庆祝自己喜得元孙。
结束南巡返京后。乾隆帝再次来到绵德府中。像多年前探视皇长元孙的祖父、父亲出生时一样。“赏红绒结顶帽、玉如意”给皇长元孙。御赐长元孙名“载锡”。
在五世同堂的大喜日子里。乾隆帝不由得想起了去世已经三十多年的长子永璜。因此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心中又泛起了丝丝的伤感。假使长子还在世的话。那么也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如果他见到了这个刚刚出世的小曾孙。想必一定会和自己的心情一样。欢欣喜悦、快乐无比吧。
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皇长孙贝子绵德病逝。年四十岁。他的后裔作为定亲王小宗分支。一直繁衍生息于京师。清朝灭亡后。成为平民的绵德后裔依旧生活在北京城中。直至今日。
而永璜的次子绵恩以皇次孙身份很早就得授差遣。十七岁便奉命掌管火器营。参与军务。承袭定郡王后绵恩先后担任都统、步军统领、阅兵大臣、宗人府左右宗正。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二月。绵恩晋爵定亲王。在乾隆诸皇孙中。绵恩是第一个被封亲王的。
嘉庆元年(1796年)。嘉庆帝即位后。皇侄、定亲王绵恩先后担任玉牒馆副总裁、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并管理善扑营、御枪处、武英殿御书处。掌管京师禁卫军长达二十余年。是嘉庆帝最为倚重的宗室大臣。
道光元年(1821)十月。刚刚即位不久的道光帝因为堂兄绵恩年高德勋。位次最尊。所以授予其宗人府宗令一职。掌管皇族事务。道光二年(1822)六月初一。定亲王绵恩薨逝。年七十六。道光帝赐其谥号“恭”。称“定恭亲王”。绵恩长子奕绍被特恩不必降袭。直接承袭定亲王的爵位。
此后绵恩一支作为乾隆帝长房长子后裔、定亲王大宗支脉。一直活跃在清末的政坛上。绵恩之孙定亲王载铨、曾孙定郡王溥熙、玄孙贝勒毓朗。均为清朝后期宗室大臣中的实权派。毓朗还是末代皇帝溥仪之妻婉容的外祖父。
乾隆帝在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禅位。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驾崩。而在此之前。他一共见过四位玄孙的降生。全部是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一系的后裔。分别是:绵德长子奕纯之长子载锡。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奕纯之次子未命名。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生年即卒);奕纯之三子载铭。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绵恩次子奕绍(绵恩长子早夭)之长子载铨。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皇长子永璜虽然早早就去世了。但是他的后裔瓜绵椒衍、卜世延长。给皇父乾隆帝诞育了第一个皇孙、第一个皇曾孙、第一个皇元孙。使得乾隆帝达成“五世同堂”的愿望。贡献不可谓不大。而他的后裔们也在后来的清朝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政治地位、和施加于同期朝政之上的巨大影响力。定亲王一族是清朝后期历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参与者。永璜如果地下有知。获悉自己的后代有着这些巨大的荣耀和地位。一定没有遗憾、解开心结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800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乾隆,长子,乾隆帝,雍正,皇后,亲王,大臣,长孙,皇子,生母
没想到大家都对乾隆的长子是谁,最终结局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乾隆的长子叫永璜。虽然他是庶出。但由于是长子。乾隆待他颇为恩宠。那么永璜的结局又如何呢?(永璜剧照)雍正六年。侍妾噶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