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李白一生潇洒恣意。他的诗想象瑰丽。气势如天际流水。然而却晚境凄凉。他去逝前写的绝笔诗《临终歌》。充满英雄末路壮士穷途的悲凉之感。让人读之不禁泪下。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据李华为李白写的墓志铭记载:“(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上元二年(761)。六十多岁的李白生活窘迫。于是投靠他的族叔李阳冰。没多久。李白病重。他将自己的手稿交给李阳冰。写下《临路歌》。溘然长逝。
《临路歌》就是《临终歌》,抄写时因为“终”与“路”形近而误抄。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大鹏飞起来威振八方。却在半空中遭遇摧折。力量不济。
李白向来喜欢用大鹏自比。比如在《上李邕》一诗中。李白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此时。大鹏还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只要它能飞起来。就能直上九万里高空。即使不能飞起来。也能将大海的水都簸干。然而。到了《临终歌》里。大鹏中天摧折。再也飞不起来了。象征着李白即将逝世。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大鹏振起的余风。依然能够激荡万世。只可惜遨游天地却被扶桑大树挂住了左袖。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挂:喻腐朽势力阻挠。石: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注云:当作“左”。袂(mèi):衣袖。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后人知道了一定会万世相传。然而。孔子已经不在了。还有谁为我哭泣呢?
这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
在这首诗中。李白深信自己一定能流芳百世。然而生前却不能一展自己的抱负。身死亦无知音相送。正应了杜甫《梦李白》给他下的断语:“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有着纵横八荒的才气。写下了许多想象瑰丽、豪迈潇洒的诗歌。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坎坷。晚境犹为凄凉。在李白的诗中。我们都读到了他的狂放。但又有多少人明白他的痛苦。从英雄傲世到英雄末路。这首诗。是李白对这个世界悲壮的告别。
自此。谪仙人李白回到他的仙宫去了。留下他的诗篇。如大鹏般在中国诗歌艺术的高空中遨游。
其他观点:
李白的诗是浪漫恣肆。狂放不羁的。但是他的抱负和理想却从来没有实现过。他自幼学道。通晓老庄。《庄子》不但从文风上影响了他。思维中也为李白打上了追求绝对自由的逍遥性格底色。
《逍遥游》中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那个爱好舞剑。以满腹经纶视天下为己任的少年。把自己看做鲲化身的大鹏。只待风起。便震惊天下。名扬四海。
开元六年文坛领袖李邕任渝州刺史。二十岁左右的李白有了谒见的机会。不过李邕作为格律诗的推行者。对李白的歌行古风并不感兴趣。而且沉稳老练的他也不喜欢这个后生的夸夸其谈。面露不喜。彼时以李邕的地位和身份。看不上李白。实属正常。而李白则用一首《上李邕》发泄了自己不被重视的郁闷。在这首显得情商不那么高的诗中。李白就是用大鹏自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不难懂。胜在意气风发。酣畅淋漓。不过正由于这种锋芒毕露。他的一系列干谒活动无一成功。而且因为出身成迷有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进身功名。
开元十三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将司马承祯比作“稀有鸟”。仍然自比为《逍遥游》中的大鹏: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在二十几岁的年纪。道家南华真人庄子和上清派教宗司马承祯的影响下。李白的诗文形式和内容都带有浓厚的道家思想。以至于四十多岁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干脆入了道籍。真的做了个道士。
不过经天纬地、清四海、就功名的心态却是一直没有消退。李白的心中。自己永远是那只静待风起的大鹏。壮志未酬。不过时不我与罢了。
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他隐居得好好的。却参加了永王的军队。他的目标。还是成为管仲一样的治世能臣。“大鹏一日同风起”才是他心中最渴望的目标。永王失败之后。李白流放夜郎遇赦。总该停止折腾了吧?可是并没有。当他听到李光弼平叛时。又毅然决然地以老病之身投军。只是行到半路。实在撑不住了。才投奔当涂族叔李阳冰。
将所有诗稿交给族叔。写出这首《临路歌》。满怀不甘和失意。终于与司马承祯携手。逐庄子御风而去。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路歌》就是《临终歌》,抄写时因为“终”与“路”形近而误抄。
我们为什么在赏析这首《临路歌》之前要说那么多李白年轻时候的事情和作品?因为他的思维一脉相承。而且没有衰老。永远年轻。
李白的心态还和年轻时一样:我是遮天蔽日的大鹏。一旦风起北冥。我必然高飞九天之上。
思想从未衰老。可是身体却已老病。这种不甘心的失落和无奈。通过和年轻时期的意气飞扬对比。大家应该很容易就领会得到。
那么这首《临路歌》就容易理解了。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大鹏奋飞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力量不济。这里暗指李白受诏入京。却在长安受到挫折。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形象有气魄。又不空泛。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所余之风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挂住了我的左袖。扶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地方的大树。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石袂。应该是传抄失误。当为左袂。即左袖。
那这里到底是写人还是写鸟?如果写大鹏。怎么会有衣袖?显然李白在意识中把自己当做大鹏。把大鹏也人形化了。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这里的“之”、“此”都是指“大鹏中天不济”的消息。就是自己的死讯。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肯象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呢?
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
这首诗就是李白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这种生命尽头看到白衣飘飘。长剑起舞。谈笑风生。胸怀天下的少年时。对他坎坷曲折的一生也算是一种回归吧。
大鹏终究同风起。遮天蔽日入北冥。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其他观点:
鹏飞万里力不济。人生得意须尽欢。诗仙李白。在临终时。亦让我们体会他浪漫主义诗人的豪迈。对酒当歌邀明月。满身才艺难报国。即使在今日的时代。李白的临终哥。对我们度好余生。放弃私欲。广积善缘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845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李白,大鹏,扶桑,中天,不济,万世,司马,孔子,临终,后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欣赏李白的绝笔诗《临终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李白一生潇洒恣意。他的诗想象瑰丽。气势如天际流水。然而却晚境凄凉。他去逝前写的绝笔诗《临终歌》。充满英雄末路壮士穷途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