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打着“祖训”的幌子。借口征讨奸臣齐泰、黄子澄。发动“靖难之役”。他发布了给朝廷的公开信。将矛头指向“奸臣齐泰、黄子澄辈”。指责他们“包藏祸心。假陛下之威权。剪皇家之枝叶”。
面对燕王的挑战。建文帝发布诏书把朱棣“废为庶人”。并遣长兴侯耿炳文等率兵三十万。往讨其罪。
然而。形势的发展大大出乎了预料。燕王的靖难军节节胜利。朝廷方面处境颇为尴尬。参军断事高巍以“国朝处士”的名义上书燕王朱棣:“臣以为动干戈。孰若和解。使帝者复帝。王者复王。君臣之义大明。骨肉之亲愈厚”。还说:“(大王)实欲效汉吴王倡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
此时的朝廷。除了苍白无力地劝和。似乎已无招架之力。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朱棣率军逼近南京。朱元璋的女儿(朱棣称为“老姐姐公主”)来到阵前劝说朱棣:“这三四年动军马运粮食的百姓。死的多了。事都是一家的事。军马不要过江。回去。天下太平了。却不好?”
朱棣怎可能听得进去。
建文四年七月。燕王朱棣打进都城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自焚而死。有的说出宫逃亡。众说纷纭。迷茫混沌。
不管建文帝是死是活。在官方说法上。必须宣告建文帝已死。否则朱棣称帝就不具备正当性、合法性。不光如此。为了否定建文帝的合法地位。表明自己非建文帝的继承者。而是太祖高皇帝的继承人。朱棣不仅不给建文帝上谥号。甚至不承认建文这个年号。把建文四年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
当朱棣攻进南京时。建文帝到底经历了什么。是死了还是逃了。之所以迷雾重重。有一个重要原因。建文朝的朝廷档案全部被朱棣销毁了。取而代之的是肆意篡改后的《明成祖实录》。
关于建文帝生死这一段。后来的《明成祖实录》是这样说的:靖难军打到南京金川门。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当太监把“建文君”的尸体从火中找出后。朱棣哭着说:果然如此痴呆。我来是为了扶翼你为善。你竟浑然不觉。走上绝路。
话音刚落。朱棣对建文旧臣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大屠杀。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朱棣自己似乎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自焚死了。永乐五年。朱棣派遣胡濙以寻访张邋遢张三丰为幌子。暗中侦查建文帝的踪迹。前后长达十四年之久。
胡回朝后。把打听到的民间传闻和蛛丝马迹。向朱棣汇报。因为建文帝蹈海而去的说法很盛。朱棣又派郑和。浮海下西洋。一半办外交。一半继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可以说。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困扰了朱棣一辈子。
朱棣的后世子孙对建文帝的下落也很关心。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一例。他即位伊始。便下诏为建文朝尽节诸臣建造祠庙祭祀。并颁布《苗裔恤录》。对他们的后裔给予抚恤。
万历十五年(1574)十月十七日。他在文华殿与内阁大学士谈起了建文帝。提出了一个思虑已久的问题:“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内阁首辅张居正如实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
明神宗朱翊钧对此很感兴趣。又刨根问底。要张居正把建文帝在云南驿站墙壁上的题诗。背给他听。听罢。慨然兴叹。又要张居正抄写给他。全诗如下:
沦落江湖数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这首诗见于《明神宗实录》。也见于孙承宗的《春明梦余录》。与建文帝的遭遇和气质十分相符。
其实到了明朝中晚期。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已不再是忌讳话题。事实真相也逐步明朗。
不同寻常有意思的是。关于建文帝的下落。见于正史的和详说于野史的。说法上大体一致。
明朝野史关于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记载。大体是这样的——
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门失守。长吁短叹。想自杀以谢国人。翰林院编修程济说:不如出走流亡。
少监王钺提醒建文帝: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个宝匣。交代说。如有大难。可以打开。
众人一起赶到奉先殿左侧。找到这个红色宝匣。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里面还有和尚的袈裟、帽子、鞋子、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
按照度牒上所说的出城路线。建文帝一行人逃出南京。途径吴江、襄阳。最后到了云南。
当胡濙前往云南侦查的消息传来。建文帝决定遁迹深山。
匆匆间。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后英宗又即位。皇帝换了好几个。政治环境稍显宽松后。正统五年。正在广西的建文帝对程济说。我决定东行。
途中他在寺庙庵院的墙壁上题写了三首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首“沦落江湖数十秋”。
巧得很。途中同寓所的一名和尚。偷到建文帝诗稿。跑到思恩知州那里。大言不惭地说他就是建文帝。思恩知州大为惊讶。马上报告藩司。
藩司下令把那和尚和建文帝一并逮捕。飞章报告朝廷。
当朝英宗命令将他们押解京城。由监察御史审问。
那和尚声称:年九十余。且死。想葬于祖父陵墓旁。
御史反问:建文君生于洪武十年。而今正统五年。应当是六十四岁。何得九十岁?
后来查实。那和尚名叫杨应祥。钧州白沙里人。
建文帝此时把实情告诉御史。御史上报皇帝。皇帝派曾经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来试探虚实。建文帝见到老太监。脱口而出大喊一声:难道你不是吴亮?
吴亮故意说不是。
建文帝纠正说:我有一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鹅。一片鹅肉掉在地上。你手里拿着壶。趴在地上吧它吃掉了。
吴亮知道建文帝左脚趾有黑痣。查看后果然。于是伏地痛哭。不能仰望。
一切落实后。英宗把建文帝迎入宫中养老。宫中称他为“老佛”。
“老佛”寿终正寝后。葬于西山。不树不封。成为一座无名之墓。
其他观点:
建文帝上位之初确实有心作为一番。但生性过于软弱。且没有任何执政经验。主要靠的是身边三位儒家学者在旁指导。并深受他们的影响。凡事过于小心谨慎。以至于失去良机。与他的三位导师应该有着莫大的干系。
在削藩行动中。已解决掉了五个。剩下燕王朱棣时迟迟不动手。当时别说燕王朱棣。任何人都能明白当时的形势。如果朱棣再不出手就会被灭。我想再傻的人。也不会座以待毙吧。正是建文帝的优柔寡断。给了朱棣喘息的机会。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才推翻了建文帝。
其实当初建文帝有很好的牌在手。那就是朱棣的三个儿子。刚开始是作为人质留在帝都。但经不住朱棣假称病。要儿子回来看望的一再请求。竟然将他的儿子放了回去。这也是他的人生一大败笔。朱棣没有了顾忌。才有所作为。
从历代的皇位之争。向来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格局。从朱棣攻破京城后的行为来看。凡效忠于建文帝的大臣及家眷都没有善终。剥皮、油炸等手段相当残忍。你想这么残忍的对待建文帝的下属。那对建文帝该有多大的恨意。他会放过建文帝吗。更何况建文帝不死。他就不能名正言顺的称帝。
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换成谁都会对建文帝痛下杀手。但又不能对外宣称是自己杀的皇帝。不能会引起冒天下之大不讳之嫌。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而已。因为毕竟没有证据。
根据官方史料记载。皇宫内有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但又找不到活人。朱棣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于战乱。并很快称帝。试想。当时京师已是朱棣的天下。堂堂的皇帝有可能逃脱吗?
我说是朱棣杀了建文帝。那打死朱棣也不会承认这种不忠不孝的骂名。如果说建文帝还活着。同样打死他也不会承认。那会给他名正言顺的称帝带来不便。
反正一句话。是死是活都没有任何证据可言。目前为止。还是一大悬案。我们只能以证据说话。不能随便猜测。
其他观点:
对于这个谜题。我很久之前便有过探索。在查阅了许多史料。收集了多方证据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朱允炆当年并没在南京被火烧死。而是逃离了南京。而他最后的归宿是隐居在了贵州安顺。下面我将从史料记载。高峰寺藏身洞碑文以及百年来难以破解的贵州安顺“红崖天书”之谜来向大家揭秘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的最终归宿!
建文帝没死于南京的三大理由
建文帝没有陵墓。崇祯皇帝曾亲口说过建文帝无陵。在正史文献中也确实没有关于建文帝陵寝的记载。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虽说建文帝败给了自己的叔叔丢了江山。但毕竟也是大明朝的皇帝。若是战死。作为胜利者的叔叔朱棣即使不以皇帝之礼将其厚葬。但也不至于连个陵墓都不给他吧?这失的难道不是他老朱家的面子?所以虽然当年朱棣说建文帝在南京皇宫中被火烧死。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难道他连给当过皇帝的侄子一个厚葬的胸襟都没有?显然不合情理。
在《明史恭闵帝》中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在《明史纪事本末》中也有关建文帝纪闻的记载。其中说到建文帝出走在前。宫中火起在后。实施了“金蝉脱壳计”。
高峰寺藏身洞碑文记载
在《平坝县志》上还有一记载:高峰山寺悬壁处。有“西来面壁”石刻!其中这“西”令人困惑。但联系到永乐(朱棣)时明朝的传国玺丢失了。不免让人一惊。“西”——“玺”。这玉玺是不是被建文帝带到了高峰寺呢?
贵州安顺“红崖天书”破译。讨燕檄诏之说
位于贵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晒甲山上的“红崖天书”。其中所写的内容。又是何人所写。之明初被发现起。一直引来无数人的猜测。但数百年来都没有出现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直到如今。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那便是讨燕檄诏之说。这个解说得益于学者林国恩历经九年来的艰苦考证。他翻阅各种史料。古书记载。三上贵州。实地考证。最终将研究结果写成10万字论文。论述了讨燕檄诏一说。他将上面的奇怪文字直译为:
燕反之心。迫朕(皇龙)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残酷杀害(段、殴、牢、杀子民)。致尸横、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难书。使大明日月无光。变成囚杀地狱。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斩首消灭)。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允(火+文)(御制)。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确是比较合理。理由有二:
“红崖天书”的位置和高峰寺所在之处不远。都位于贵州安顺市境内。这和建文帝隐居高峰寺之说相呼应!
“红崖天书”发现的时间在明初。在此之前并没人发现。可见此书作于明初前后不久。和靖难之役发生的时间相当吻合。
从种种证据来看。朱允炆当年并没死在南京应该是无疑的!随着贵州高峰寺藏身洞碑文以及“红崖天书”之谜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也再一次证明了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失踪的建文帝很有可能逃离南京。隐居在了贵州安顺。出家为僧!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869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建文帝,南京,建文,燕王,天书,皇帝,贵州,御史,安顺,神宗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孙子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去了哪里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打着“祖训”的幌子。借口征讨奸臣齐泰、黄子澄。发动“靖难之役”。他发布了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