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原创)作者简介:
崔护。生卒年代不详。字殷功。博陵即今河北定县人。德宗贞元十二年进士。文宗大和年。为岭南节度使。少年时便有诗名。可惜世存诗较少。在《全唐诗》中仅存六首。在这六首诗中有三首都存疑。
诗作背景:
崔护上京应试落第。计划着来年再考。清明这天信步郊游。来到了都城南效。遇见一家人家。院内花木盛开。似乎无人。敲门后。一美女经问询后将门打开。作者说明来意后。姑娘捧出茶水并让坐。这时。姑娘独倚桃树伫立。欲言又止。意属殊厚。茶毕。辞去。姑娘送至门首。崔护睠盼而归。再沒去过。
到了第二年清明。崔护忽然想起去年的偶遇。情不可抑。又重游故地。门墙依旧。门已上锁。于是题诗于门扉之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东风。
试译如下
去年的今天曾到这。
桃花盛开的院门中。
一位美丽的姑娘。
脉脉含情地。
依偎在桃树下。
她娇美的脸蛋。
映着桃花两相嫣红。
又到了去年的今日。
我重温去年的艳遇。
来到难忘的地方。
美如桃花的姑娘。
却不见了踪影。
只有那桃花。
依旧含情微笑
痴情默默地。
对着拂熙的春风。
赏析如下:
这首诗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诗人一往情深。叙述了他经历的一件难以忘怀的一件往事。通过这首诗艺术性地提高到普遍人生活体验中来。叙述了在并不在意的时候。遇到一件美妙的事情。但是。当你着意去寻找时。却再也不能重现。
这首诗前两句写去年在这里偶然相遇的情和景。作者酒后口渴。欲求茶水。这家门里。有位美丽的姑娘。捧来茶水招待。当喝茶时。姑娘依偎在桃树下。那桃花的嫣红映照在姑娘的脸面上。交相映照。“人面上桃花相映红”。姑娘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对去年的相遇。时刻沒有忘怀。时隔一年的清明。作者故地重游。自然是意欲重逢。可是。来到了这里。这位美丽的姑娘却不知到那里去了。只有那桃花仍然象去年的桃花一样。迎着和煦的春风露出笑脸。
这最后两句是奇句。也是警句。历来被读者所推崇。
要说是这首诗是作者的单相思。也说得过去。古代文人墨客怀古、忆旧是常有的事。我却认为是作者为了记录去年的偶遇。这种偶遇在作者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刻的映像。又到了去年的今天。作者故地重游。脑海中便重现出了去年的一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并不见得就是作者的单相思。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其他观点:
根据唐代《本事诗》中的记载:唐朝才子崔护进士落第后。在清明时节。独自游览都城南郊。不知不觉中来到一所桃花环绕的山庄。恰好崔护口渴。便扣门讨水。良久。一位女子探出头来。询问是谁。
崔护告知了自己的姓名。然后诉说自己口渴借水之意。这位女子让崔护进来。崔护一边喝水。一边欣赏这位女子的美态。越看越觉得娇艳不可方物。崔护便以言语挑逗。但这位女子却不答话。
良久。崔护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里。心有不舍。同时他也感觉这位女子同样有不舍之意。等第二年清明。崔护想起这段事情。心情难以自抑。于是又来到了这里。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门墙依旧的山庄、艳丽无比的桃花。可是大门却被锁头锁住。人早已经离开了。
崔护因此而叹息良久。于是写下了这首《题都城南庄》。崔护的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是否真有其事。值得怀疑。以我之见。或许是先有了这首诗。然后有人附会了这个故事。
但无论故事是否为真。有两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第一。这首诗虽然是抒情诗。但却能敷衍出故事情节;第二。这个故事。可以加强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在一前一后中。却包含了两个相互照应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踏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写这次经历。并没有全部叙述。而是紧紧抓住其中的一幕场景。而这幕场景。堪称最美的一幕。人面桃花交相辉映。不仅为美人设置了一个美丽的背景。也用桃花衬托了少女的光彩动人。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沉浸在这人面桃花的美好情境中。早已沉醉了。正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当真令人向往。
第一个场景全无一句言语。但双方含情脉脉的动人一幕。却在这无言的人面桃花中展现出了最美的景象。
后二句是第二个场景。重寻不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又是一年春来到。春光烂漫、百花争艳。诗人再一次来到去年的那个门户。想要再次看到人面桃花相映的美丽景象。可惜。那姣好的人面。却不知到了何处。只有一树桃花在春风中含情微笑。一如去年。试想。这含笑的桃花。除了勾起诗人美好的回忆和好景不再的感慨之外。还能有什么?似乎只有“依旧”中的无限惆怅了。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人面”与“桃花”。通过去年和今年两个时间点进行连接。将前后两次的所见回环往复、曲折淋漓地表现了出来。诗人回忆已经逝去的美好事物。显得如此珍贵。这似乎是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当然。这首诗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便是此诗所衍生出的戏剧故事。但实际上。这首诗虽然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叙事感。却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抒情诗。先有诗而后衍生出故事的可能性很大。但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并非仅仅只是讲述了人们感兴趣的爱情故事而已。它向读者们传达了一种人生体验:在惊鸿一瞥中遇到的美好事物。往往印象最为深刻。但当自己回头去刻意寻找时。却不可复得。这或许便是人生吧!
这种深刻的感悟。在崔护这首诗中写得这样美。这样形象。这就是此诗为什么能保持如此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观点:
其实这缘于催护当年在最美花季、最好天时、遇到了最美之人。如果当年三个最缺少其一也许都不能成全他的作品成为最美。
春风二三月。阳光和熙。万物向上的时刻。一大片生机勃发的桃林中。遇到最佳年华的伊人。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原来春风无意、伊人无意。而正是这种偶遇才使得催护在等待与期待下一次无望的时间框架下。把他上一次的春遇浓缩为极为相思的文釆雅诗传与后人。他的这首诗使每一位看花之人都为之附庸和与称道。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928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桃花,去年,这首诗,人面,人面桃花,姑娘,作者,春风,最美,诗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为何成为了唐诗中最美的单相思?该如何赏析?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原创)作者简介:崔护。生卒年代不详。字殷功。博陵即今河北定县人。德宗贞元十二年进士。文宗大和年。为岭南节度使。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