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春典这玩意儿。本质上是最糟粕。而且最下作的一种行业术语。别说放到舞台上。就算是相声演员本身都应该把它扔垃圾桶里。永远消失才是对的。
《我爱我家》中。和平女士就表演过一段满春满典。我小时候看到这一段。反应跟傅明老人一样。一句不懂。感觉这是日本话。
电视剧里并没有专门翻译这段台词。而且剧组本意也是表现和平当时得意忘形。把那种旧社会戏子的嘴脸摆出来。显得滑稽可笑。对这种炉灰渣子也是带着批判立场的。
过去的江湖人为什么要吊坎儿。原因就是个顶个没文化。大字不认识半个。但为了实现内部加密沟通。江湖人只能自己发明一种暗号。
这种暗号既能识别同行。更重要的作用。是把一些不想让外人知道的信息传递出来。说白了。就是使坏骗人。
最典型的就是金行。也就是算卦相面的。全都靠春典糊弄事。在接待顾客之前。先找托儿装成来算命的。跟你套近乎。把底细问清楚。然后当着你的面用春典汇报给算卦先生。但你一句听不懂。然后就顺利上套。
相声行业春典也是如此。过去撂地演出的时候。一旦你发现演员不说人话了。那肯定出了什么事情(官兵查街或者天气突变)。多半就要提前置杵(要钱)了。
张寿臣在单口相声《行话》中。就专门说过春典的害处。常连安和侯一尘骂张寿臣媳妇念嘬(长得丑)。张寿臣媳妇听不懂。但又非要问。张寿臣不敢说实话。只能骗媳妇说这是夸你漂亮。结果媳妇儿高兴得不得了。连着自夸我还能更加念嘬。
现实中春典比这个段子还要夸张。对于外行人来说。春典是绝对不要打听的禁忌。因为这行人都坏。稍微走点脑子就能把你便宜占个昏天黑地。
孙福海书记的书里说过一个例子。九十年代相声正在火头上。所以很多媒体记者也对相声行业的一些内幕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记者。特别爱打听春典。相声演员都很腻歪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搭理他们。但架不住有些记者脸皮厚。而且学会几句就到处现。结果就被狠狠的耍了一通。
有一次一个女记者缠着高英培。让他教几句春典。高英培烦不胜烦。就骗女记者。吃饭春典叫撇山(拉屎)。然后女记者就跑去给马增惠显摆。说马老师待会我们一起去撇山。马增惠哭笑不得。但又不敢给她解释。
高英培这还算客气了。最坏的是那种专门挑最下三滥的戏弄人。马贵荣老师在贴吧说过一个真事儿。广茗阁相声园子有个女粉丝。也是那种成天往后台跑。逢人就打听春典的主儿。演员烦不胜烦看见她就躲。结果有一天她不知道从哪儿打听到“弯头”这个词。到处找人问什么意思。结果有个演员使坏。告诉他这是“舌头”的意思。这女的如获至宝还用小本本记上了。这时候还在挚友相声社的孙越看见这女的。故意损了她一句“这后台怎么老有一股子味儿。熏脑门子。”结果这女的活学活用回怼孙胖子“说谁呢?你TM把弯头捋直了再说话!”
您要问什么是弯头。英文名DICK。自己上网查去。你就说这玩意儿多缺德吧。
另外还有一种最缺德的。给外行人吊坎儿就算了。还故意说那种最下三路的坎儿。说完还装不懂。让听到的人学了去。到处散德行。
比如某宗师早年最爱说相声行里夸女的“又勾勾又丢丢”。他这么多年就不明白什么意思。呸。他在行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这话他比师父侯耀文都明白。正确发音应该是“有勾勾有啾啾”。勾勾就是屁股。啾啾就是胸。你想想那些不懂春典的空子学了去。当着小姑娘面卖弄。妥妥的性骚扰啊。
至于相声舞台上。演员偶尔也会用到春典。但要么是《我爱我家》里的和平女士一样。主要是出于塑造角色的需要。比如马志明在《大保镖》里就吊过坎儿。二赵版的《吃元宵》里。子路也一嘴黑话。这是对角色的恶搞。并不是刻意传播春典。
更多的时候是演员在舞台上说顺嘴带出来的。毕竟很多演员私下可以一天不说一句人话。满春满典的过日子。上了台也改不了毛病。但大部分演员还是在努力克服。并且对于学员徒弟。也都禁止其私下乱用春典。这才是一个行业自我提升。自我净化的好现象。
说了归齐。春典既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也没有历史价值。纯粹就是一种江湖陋习罢了。对于这破玩意儿千万别抱着猎奇心理。否则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其他观点:
所谓春典。又称隐语、行话、切口、黑话。也是调侃儿。是旧时江湖人彼此间相互联系交流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三教九流群体出于不同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造的第二语言。
一、春典的由来
相传最早的江湖行话分南北两派。南方江湖行话叫“春”。北方叫“典”。“南春”和“北典”各不相同。所以南北两派之间没法沟通。后来才将“南春”和“北典”统一起来。现在江湖行话统称为“春典”。
春典的产生。大致出于下列三种情形:一是由禁忌、避讳而形成的市井隐语;二是出于行业秘密问题。避免被外人知道而形成的隐语行话;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
总结起来就是。让同行知道是自己人。让外人搞不清状况。还有一点故弄玄虚的卖弄。把常见的东西换一个令人费解的说法。自己人能听懂外人听不懂。
之所以这么说。看使用春典的是什么人就知道了。
二、春典的作用
有一本记录旧社会江湖骗术的奇书。叫做《江湖丛谈》。在书里记载。当时江湖行当分为“蜂”、“麻”、“燕”、“雀”四大门。还分为“金、皮、彩、挂、评、团、调、柳”八个小门。
“蜂”、“麻”、“燕”、“雀”是几种骗术。老郭的单口相声《蜂麻燕雀》里说的就是这些。想了解的可以去听听。
金:算卦相面的、皮:卖野药的、彩:练杂技、变戏法的、挂:保镖、练武术卖艺的、评:说评书的、团:说相声的、调:行骗、偷窃的、柳:唱鼓曲的。
相声行就属于八小门里的团。他们都说春典。
春典的作用:
一是用于江湖联络。我说一句。你听懂了。就知道大家都是跑江湖的。都是同行。按江湖规矩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二是为了掩人耳目。江湖门当里有不少是行骗的。说黑话就是为了不让外人听懂。欺骗、迷惑或者麻痹对方。防止坑蒙拐骗时露了馅。别人听不懂就很难提防。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半吊子显摆欺负人用。显摆自己懂。显得自己有逼格。欺负人听不懂。
三、相声演员该不该演出舞台上说春典
其实说相声的很少在舞台上说春典。相声中的春典只不过是春典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相声演员用的春典也不过是那么有限的几句而已。
起初说相声卖艺的这帮艺人之所以用春典。除了说相声的也算跑江湖的。作用最多也就是想办法留住观众或者让观众多赏点钱。
现在相声演员在台上说春典。也只不过是为了节目效果。
现在信息那么发达。想查什么东西。手机点点就能查出来。如果相声艺人在台上用春典乱说。可能当时观众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事后上网查出来。原来这孙子在骂我。一生气再也不听他说相声。
这等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所以没人会随便乱说。
况且春典随着老艺人的离开。年轻的也没有多少会的了。
所以。没必要纠结相声艺人该不该说春典。艺人该有艺德。无德的人市场自然会抛弃他。
四、春典在现代社会的运用
其实有不少词是从春典里转化来的。比如“走穴”、“大腕”等等。
春典里分术语和行话。术语说起来简单明了。同行的一听就懂。就像现代其他行业的专用术语一样。外人听不懂。也没必要懂。
行话就算了。也没有传下去的必要。
有些人说春典就是为了显摆。就是为了自己有逼格。仿佛说了自己就是专业人员一样。
但好人不说流氓话。普通人听不懂就听不懂了。就当是听别人说外语了。再说了。别人说外语他也不一定听得懂。
其他观点:
不该!从古到今都不该!
近些年相声市场很热闹。顺便带起了一个之前比较冷门也比较神秘的东西:春典。
这个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东西沉渣泛起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有不少人在网络上进行公开科普。另一方面一些相声演员也喜欢在舞台和综艺节目里公开使用春典。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外行人拿春典当玩笑还可以理解。行内人公开使用春典则有待商榷。
一、春典是干什么用的?
春典。也叫唇典或切口。俗称江湖黑话。说穿了就是江湖人之间的秘密联络工具。往高大上说。这玩意和间谍用的密语或电台用的密码一样。都是特定内部人使用。内部人听得懂外人听不懂的东西。
需要强调的是。春典并不是相声行业专属。而是江湖八门通用。在整个春典的大框内。每个行业还有自己的内部用语。比如相声段子《黄鹤楼》。相声行业内部叫“楼腿子”。
在相声历史上。相声艺人跑江湖卖艺时经常遇到各种麻烦。比如没地方卖艺。受黑帮欺负等等。有的甚至危及生命。这时候春典就能起到作用了。
比如马三立到济南撂地卖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他就用春典和一位杂耍艺人沟通。想借人家的地方和观众挣钱。杂耍艺人一听马三立说春典知道这是江湖人。他马上让出场地不说还给马三立做个广告。一个下午马三立就挣够了两天饭钱。
还有一些突发情况也会用到春典。比如马三立大哥马桂元在棚子里说相声。他的徒弟冯宝华进来说了一句下雨了。观众一听全跑了。导致马桂元没收到钱。正常情况下冯宝华应该说“摆金了”。观众听不懂。但马桂元能听懂。他会尽快结束这段相声把钱敛上来之后再告诉观众下雨了赶紧回家。
有相声艺人突发疾病。找到街上卖药的。不用春典说。卖药的可能给你一般的药甚至是假药。用春典说。同是江湖人的卖药郎就会拿给你管用的好药。
而在相声舞台上。春典同样有用。相声行业讲究“把点开春”。逗哏看一看观众成色就知道今天适合说什么段子。他会小声用行话告诉捧哏。捧哏立刻心领神会。
二、为什么春典不能随便说?
江湖人有句俗话:宁舍一锭金。不传一口春。字面意思是。宁愿给外行一锭金子。也不能传授给外行一句春典。
这是一种自保手段。如果外行都知道了春典。那江湖人之间再说什么行话就跟普通话没什么区别。那还叫什么黑话。还叫什么密语。
《潜伏》李涯即使能听到余则成接受任务的那个电台。不知道密语他也没招。啥叫勘探队。7384是啥意思。这就是密语的重要性。
《大决战》里廖耀湘为了抢时间放弃密码用明语呼叫。最后是啥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开个玩笑。哪怕他用春典呼叫:风紧。扯呼。是不是也能让对手多猜一小会儿。
连阔如在《江湖丛谈》里说过一个小故事。两个江湖人金盆洗手干起了正当生意。有一天他们当着顾客的面儿用春典对话。顾客听了以为碰到坏人报告给了县官。偏巧县官也是江湖人出身。他二话不说让手下打了两个江湖人一顿。两人不解。县官私下用春典警告他们。谁让你们在外人面前说春典的。该打。
你看。即使是已经退出江湖的江湖人。他们在生活中也要维护春典的隐秘性。这是江湖人的道德和规矩。
说回相声。在相声舞台、综艺节目等公开场合相声艺人就更不能说春典了。这中间有两个原因:
1、观众不懂。相声艺人在舞台上说了春典。观众也听不懂。那还说那个干嘛。
2、不能让观众听懂。如果观众懂了更麻烦。如果逗哏跟捧哏说:“粘子都是念攒子”。意思是观众都是外行。不要用厚皮包袱。可观众如果能听懂。那得上台揍他们。
所以。按照相声行业规矩。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都不能用春典。春典只适合在相声艺人之间和后台使用。
三、沉渣泛起没必要
到了新社会。江湖艺人们大多数进了专业团体。人身安全和职业收入都得到了全面保障。春典基本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也就逐渐变成了形式化的东西。
在相声行业内部同样如此。春典除了在一些意外场合还有点儿作用。比如演员突然忘词。逗哏捧哏互相提示。可能就会用到春典。最大可能不影响到正常演出。还有一些救场或返场。不知道该说什么时。逗哏可以小声提示捧哏一句。比如“磨蔓儿”。双方立刻有了默契。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兴起。春典开始在网络上流传。短视频平台上甚至还有博主拿这个当乐趣向观众科普。教网友怎么在生活里使用春典“骗”老婆之类。春典这种旧社会的沉渣在新社会反而成了乐趣。
有些相声演员在各种表演场合也开始频繁使用春典。比如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在各种综艺里就经常使用春典。把“顶”、“磨蔓儿”、“葛纲”之类的行话都给科普了。
这种做法其实也没必要。原因有三:
1、这会让春典失去最后的意义。比如“磨蔓儿”。这个词本来在救场或返场时没准儿还能用一回。这被个别相声艺人公开显摆之后就烂大街了。观众都懂了也就没有继续使用的价值和意义了。
2、相声演员公开说春典有“臭显摆”的意思。属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行内有一种说法。越是入门不久的年轻演员越喜欢研究春典。越是半瓶子晃荡的演员越爱说春典。反正我们很少见哪位相声大师整天在观众面前显摆春典。
3、外行拿春典开玩笑那是因为人家是外行。不用遵守行业规矩。行内人也不把春典当回事。其实是有违行业传统道德的。
所以。相声演员在舞台上公开说春典其实是不应该的。用一句成语形容的话。大概可以叫:数典忘祖。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965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相声,行话,演员,观众,一句,艺人,江湖,江湖人,这是,行业
没想到大家都对相声演员该不该在演出舞台上说“春典”?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春典这玩意儿。本质上是最糟粕。而且最下作的一种行业术语。别说放到舞台上。就算是相声演员本身都应该把它扔垃圾桶里。永远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