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元夕》写了什么生活情形?
原创

《生查子·元夕》写了什么生活情形?

好文

热门回答:

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時。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词是写正月十五灯节。回忆去年灯节。用灯好。月明。人团圆反映出自已欣悦的心情"月到"两句。用圆月象征两人的爱情。一向传诵人口。下面描写今年灯节。灯。月依旧。只是人事己非。因此触目伤怀。不胜悲痛。

其他观点:

我是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生查子·元夕》这首词是宋代欧阳修的作品。写于元夕。“元夕”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自古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夕”在宋代是最盛大的一个节日。《生查子·元夕》原词如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词牌名解释

《生查子》。双调。四十字。仄韵。元、明两代以来。词学家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在汲古阁刻本《六十名家词》中的校注。清代著名词家万树的《词律》中。还有清代的《钦定词谱》中。都用“双调”这个名词。这其实是不准确的说法。

(欧阳修绘像)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解读

欧阳修的这首词作于元宵节的夜晚。元宵节在宋代也叫“元夕”。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元宵节的灯会也是非常盛大的。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徳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由此可见。在宋代。元宵节是人们非常期盼的一个节日。也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是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

欧阳修所选取的场景就是元宵灯节的晚上。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元宵节往事回忆。写物是人非之感。全词语言通俗。浅显易懂。自然流畅。词作内容情事几乎一目了然。但词作构思巧妙。又很有新意。这集中表现在词的分片上。

词人通过女子对去年元宵夜晚的回忆起笔。欧阳修以女性的视角切入。这是欧阳修词作的一大特点。也就是所谓的“男子作闺音”。

词作开篇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是女子回忆去年和心上人的美好约会。这两句也点明了时间——元宵节的晚上。也点明了地点——元宵节的花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此时月亮徐徐升起。皎洁的月亮就好像挂在柳树稍上一样。如水的月光洒在地上。与心上人相约在黄昏之后共叙衷肠。

元宵节的夜晚火树银花、灯火通明。此时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妩媚多姿的柳树稍的映衬下。明月显得是那样的善解人意。那样的温馨浪漫。在这样一个温馨浪漫的夜晚。怎么能辜负如此的良辰美景呢?

灯光、月光、柳梢似乎都成了爱情的见证。在花前月下相会的一对情侣此时共叙衷肠。他们沉浸在这美好的夜晚。词作没有交代他们在说些什么。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猜想他们在说什么。在这样美好的夜晚。与心上人共叙衷肠。就已经足够了。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二句。又点明了今年元宵节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还是那么皎洁。灯市还是那么绚丽。今年的元宵节和去年的元宵节是一模一样的。而那个去年相约黄昏后的人呢?

“不见去年人”一句已经将寻寻觅觅。不见踪影的伤感包含了进去。“泪满春衫袖”就进一步形象化了这种伤感。

下片在今昔元宵节夜晚的对比中。将物是人已非的伤之情。惆怅之情抒发了出来。而今年元宵夜的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光与灯光辉映的夜晚将词中人的伤感进一步烘托出来。对比愈加明显。

《生查子》写法的艺术特点

词中小序“元夕”。也叫上元节。就是现在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的灯会自唐代就已经成为了风俗。如唐代诗人崔液在《上元夜》中就写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写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在灯光阑珊处的元宵节夜晚。在月光灯光下的甜蜜浪漫。词人只用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将情侣在元宵夜约会的情景展现了出来。

《生查子·元夕》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年。元夜、灯光、月亮、人等字面互相关照。两片文义并列。但词意稍有变化。诗歌重叠方式运用于全章的。在《诗经·国风》中比比皆是。每章字句大同小异。或易词申意。如《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文义循序递进。回旋往复的音节对于简朴的歌词有增强表情的功用。双调的词有重头与换头的分别。重头的词上下片字句调式完全相同。

《生查子·元夕》对后世词作的影响

这首词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如南宋词人王迈《南歌子》:

家里逢重九。新篘熟浊醪。弟兄乘兴共登高。右手茱杯、左手笑持螯。官里逢重九。归心切大刀。美人痛饮读离骚。因感秋英、饷我菊花糕。

王迈《南歌子》词中上片写“家里逢重九”。下片写“官里逢重九”。就明显有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重头”的写法。

再比如在南宋词人吕本中的词作《采桑子》中上片写“恨君不似江楼月”。下片写“恨君却似江楼月”;辛弃疾《采桑子》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

小结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具有的《诗经》中《国风》那种明快、浅切、自然风味。则是其他词所不具备的。

从这一层来说。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在情与景交融、人与景交融、甚至是词作本身的表情达意上。的确是一首非常好的词作。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指正。

  

  

  

其他观点:

生查子·元夕

[ 宋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不仅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在诗、词作上也著作颇丰。这首词通过写一个妙龄女子去年元宵与今年元宵爱情的变故。反映了她追求恋爱自由的欢乐与悲伤。

上片写女主人公回顾去年元宵与情人相会的美好情景。前两句写这个节日的热闹场面:去年元宵时,街市上花灯竞放,亮如白昼。后两句所述的那个夜晚与情人的相会;在黄昏夜幕降临。明月刚刚升上柳树的梢时两人悄悄地相会了。相会的情景必然是美好的。使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的。

下片叙述女主人公对今年元宵“物是人非”的悲伤。前两句写“物是”:今年元宵时。圆月依旧皎洁。花灯依旧竞放。而这“物是”,则为后两句写 “人非”作了铺垫。它使女主人公触景生情。顿感悲伤。眼泪夺眶而出。

词作戛然而止。给人不尽的遐想和惆怅。这使我想到了一首唐诗。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主人公变为多情的公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使读者回味无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少女恶习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31:08

    元宵节,元夜,去年,下片,花市,欧阳修,柳梢,夜晚,两句,宋代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31:08

    没想到大家都对《生查子·元夕》写了什么生活情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31:08

    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時。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首词是写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