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遣唐使——中日双方交往的主要媒介
公元630年。日本首次派使者前往唐朝。此后直到公元894年。在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共派“遣唐使”的次数达到十三次。除此之外。日本还派船迎送唐朝的赴日使者六次。总共十九次。
公元645年。日本开始实行封建改革。史称“大化革新”。大化革新时期。日本派遣的留学生、僧人以及一些访日人士在来到中国后。将唐朝的律令制度、学术文化、科学技术以至某些风俗习惯。都陆续带到了日本。
在政治上:日本参照中国的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在经济上:日本参照唐朝的经济制度。实行班田法和租庸调制。
文化方面: 日本早在五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汉字进行交流了。但是。在学习了唐朝的楷书和草书之后。他们通过简化融合。形成了新的表达记述语言的文字。叫做“假名”。而称汉字为“真名”。这些新的日本字同早已使用的汉字一起。对日本变成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日本人民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唐朝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正月饮屠苏酒、端午饮菖蒲酒、七夕、重阳等节令活动。都先后传入日本。
前面说到。在前往唐朝的一些留学生中。有些人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唐朝。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位名叫阿倍仲麻吕的日本友人。
公元717年。刚满十九岁的阿倍仲麻吕来到了长安。他被安排在太学读书。学业完成之后。他便留在唐朝任职。一直没有回国。后来担任了唐朝的秘书监。负责唐朝有关图书的一系列事情。
阿倍仲麻吕在唐朝生活的期间。还跟唐朝有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消息传来。说阿倍仲麻吕在渡海的途中。遭遇风浪。不幸去世。消息传到长安后。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十分悲痛。李白甚至还写了一首哭阿倍仲麻吕的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但其实。阿倍仲麻吕并没有死。他碎屑破船飘到了越南。后来又辗转回到长安。这一回。他便再也没有回到日本。而是在长安一直住到逝世。他先后在唐朝生活了五十四年之久。
可以说。阿倍仲麻吕是中日两国友好交流的象征。
而有名的鉴真东渡日本的途中。先后共有三十六名中国人和日本在五次东渡中牺牲。但尽管路途艰险。代价极重。鉴真东渡的决心始终坚定不移。
总结
唐朝和日本友好关系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唐朝的强大。除此之外。还离不开唐朝繁荣的文化以及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态度。这些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促使日本向着唐朝学习。当然。唐朝和日本的友好交流发展。更离不开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其他观点:
在《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有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这一枚金印作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成了日本国宝。
这应该是中日最早的有历史记载的交往。
中国的《新唐书》则记载道: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因为懂点汉语。所以讨厌“倭”这一名称。故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
唐朝人张守节则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不管日本名称由谁制定。但都与唐朝有关。可见唐朝与日本交往的密切程度。
日本和中国最交好的时期也就是在唐朝。
日本一直都是爱模仿借鉴他国先进文化的国家。而唐朝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繁荣的一个国家。而且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比较开放、开明和广泛的。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而当时日本处在从奴隶制时代向封建转型时期。急需向国外寻找经验。而唐朝就是它学习的范本。
于是。日本把目光。触角投向了唐朝。
据史书记载。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开始向唐朝派遣使节团。因为是向唐朝学习。故为“遣唐使”。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唐朝时日本派来的遣唐使前后有13批。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随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为著名。
这些人在中国学习了各种技艺。回国以后便积极传播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中国的典章制度、工农业生产技术、历法、哲学、历史学、文学、数学、医药学、建筑学、美术、工艺等。都被介绍到日本。
我从选择人员、前期准备。学习交流成果三方面来分享。选择人员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使团成员的素质都较高。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
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营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
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
前期准备
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
因此。遣唐使不仅出发前祷告神佛。航行中还祈祷佛教的观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罗神。
采取北路时。遣唐使平均约7年半一次。以后由12年半到20年一次。838年以后。经过55年才考虑派遣。最后终于停止。9世纪以后。遣唐使虽然停止。并没有妨碍中日文化继续交流。
看来。日本为了学习先进文化。整个国家都愿意在财力。物力。人力上舍得投入付出。这值得我国及其他国家学习。
交流成果
1.政治、经济制度方面
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化改新”。
8世纪初制定的《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表明。日本大化革新后建立的政治、经济体制均学习照搬于隋唐制度。
2.律法方面
在《律法》方面日唐篇目完全相同。日本现仅存名例、卫禁、职制、贼盗、斗讼等篇。其条文除个别叙述外。均抄之于唐律。
3.官职设置方面
将《养老令》和《唐六典》对照。不难看出日本的官职设置虽有自己的特点(如突出了神祇官的地位)。但总体结构与唐代官制大致相同。日本官制的权力分立虽不如唐制明显。但制衡机制与唐制相同。行政权亦较突出。其他如官员选叙、考绩等均如唐制。
4.建筑方面
鉴真设计了唐招提寺。至今尤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奈良的唐招提寺里。至今还供奉着鉴真的塑像。
5.社会生活方面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
6.文化方面
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和弟子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和许多药方。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文化。如鉴真还帮日本人辨别了许多药物。日本药商界奉他为始祖。
日本留学生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底。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
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
入唐留学生姓名可考的只20余人。而随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见于文献的达90余人。他们在中国巡礼名山。求师问法。带回大量佛经、佛像、佛具等。同时传入与佛教相关联的绘画、雕刻等。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作用。
总结一下。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日本派遣遣唐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来头条报道。欢迎关注点赞!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158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日本,唐朝,中国,使团,文化,留学生,公元,中日,汉字,长安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朝和日本的友好关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遣唐使——中日双方交往的主要媒介 公元630年。日本首次派使者前往唐朝。此后直到公元894年。在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