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李隆基到底是谁把大唐带上了顶峰?
原创

李世民和李隆基到底是谁把大唐带上了顶峰?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李世民和李隆基到底是谁把大唐带上了顶峰?(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大唐盛世。国富民强。万邦来朝。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吏治清名。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开放。文化昌盛。边疆稳固。


1、李世民对大唐的功绩和奉献。

李世民少年从军。算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他辅助父亲李渊南征北战。最终建立唐朝。李世民算是大唐的开创者。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李世民接手大唐的时候。国家才刚从战争中安定下来。一切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经过连年的征战。刚刚成立的大唐还像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需要时间去茁壮成长。此时大唐虽说不是乱世。但也谈不上安稳。尤其是边疆地区。野蛮的突厥人一直在不断的骚扰。要知道攘内必先安外。所以李世民下定决心要铲除这个隐患。扬我大唐国威。

经过一段时间的厉兵秣马。唐朝军队的实力大增。于是李世民派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军队。与突厥人进行交锋。最终打的对方丢盔弃甲。这一仗之后。突厥人再也不敢随意前来冒犯了。做了大唐的附属国。每年向我朝缴纳上贡。李世民被当时的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成为了当时的天下共主。

李世民执政期间。国家繁荣发展。蒸蒸日上。李世民采用亲民的政策。又重开了丝绸之路。让国家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在政治上。李世民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治吏治;在经济上。李世民薄赋尚俭。为政谨慎。

2、李隆基对大唐的功绩和奉献。

李隆基生长的时期正是武则天执政之时。李家的江山已经不姓李了。不过李隆基是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起初他与姑姑太平公主合作。推翻了韦后。让自己父亲当上了皇帝。接着在李隆基登上帝位之后。为了防止太平公主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直接下旨赐死了太平公主。至此为止。大唐才又重新回到了李家的手中。

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大唐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当时频繁的兵变大大损伤了朝廷元气。还有吏治混乱、官员腐败、边境不稳等等。这些都需要李隆基来整治。

首先。李隆基知人善用。任用贤相。李隆基看人的眼光精准。是根据时代需求来任命官员的。李隆基曾频繁的替换宰相。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

任用姚崇是看中了他的多谋善断。李隆基让他当宰相时。 姚崇提出了“十事要说”。在李隆基全部同意后。他才同意当大唐的宰相。这十件事包括“为政先仁义”、“不求边功”、“中官不预公事”、“国亲不任台省官”、“行法治”、“租庸赋税之外杜塞贡献”、“寺庙宫殿止绝建造”、“礼接大臣”等。姚崇在任时。 帮助了李隆基整治外戚、肃清官场等。

任用宋璟是看中了他的为人耿直、原则性强。宋璟在任时。对姚崇的政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直言上谏、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他帮助李隆基选拔人才、举贤任能等。

其次。李隆基看到了官场上的弊病。对吏治进行了整顿。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为此李隆基出台了很多政策。第一。就是精简机构。裁减官员。裁撤了许多无用的官员。节省了一大笔朝廷支出。第二。制定官员考核、升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对违法乱纪的官吏。严惩不怠。绝不姑息。第三。是重新恢复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让他们监督朝政。第四。是重视县令的任免。因为李隆基认为县令是最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县令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老百姓生活的质量。所以。县令的人选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县令的任免也要慎重。

最后。李隆基对边疆进行了整治。早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我国北方边境就已经不安稳了。契丹和突厥蠢蠢欲动。武则天也曾派兵出击。结果失败而归。此后突厥断了大唐的丝绸之路。严重的影响了大唐的声誉和对外经济贸易。对此。李隆基改革了兵制。建立雇佣兵制度。这次改革实现了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兵源不足。战斗力低下等弊端。

随后李隆基出兵把失地逐步地收复。取消了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的独立割据称号。使之重新归附唐朝。还恢复了安北都护府。使大唐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唐朝重新在边疆和少数民族中建立起威望。让他们臣服于大唐。不敢再轻易来犯。

3、李隆基把大唐带上了顶峰。但李世民也功不可没。

一个王朝的兴旺昌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个皇帝的治理就能实现的。虽然毋庸置疑的是李隆基把大唐带上了顶峰。但是如果没有前人励精图治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李隆基也不能厚积薄发带大唐走向巅峰。

大唐盛世。是一个令人怀念、神往和值得中华儿女骄傲自豪的时代。那时候有明君良臣。社会安定和谐、政治清名;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疆域辽阔。无外敌入侵;内无忧患。外无强敌。

总而言之。唐朝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唐朝几代君主的共同努力。李隆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大唐带上了顶峰。如果没有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积淀。就很难会有李隆基“开元盛世”的辉煌。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是李隆基把大唐带上了最强盛的时期。

其他观点: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一些事件需要在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效益和价值。同理。一个治世的出现。同样需要几代帝王的努力。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发生在唐朝。李世民的政绩体现在开创上。李隆基的政绩体现在沿用与革新上。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我们先从他们在位时间来比较:

李世民在位23年。李隆基在位44年。假设李世民多活20多年。那个大唐盛世的功劳都可以记在他名下了。当然历史没法假设。

从他们制定的制度对后世朝代的影响力来比较的话。本人更推崇李世民。

下面我们用他们政绩来说话吧。

对国外影响:

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对国内后世影响:

一、政治方面。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李世民重视人才。对于李建成手下有才能的。他能不计前嫌。大胆任用。并没有像以往皇帝排斥甚至杀戮敌对势力一方。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

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李世民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另外。地方官还要在每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唐太宗还利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

同时。唐太宗又精简了机构。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大量地节俭了政府的开支。

为严肃地方吏治。唐太宗还依照地理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然后从京城的高官中选任观风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奖惩。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 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为了充分纳谏唐太宗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独断专行的人。他将国家重要的军政事务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宰相会议。以便充分听从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委任最合适的人选。对于一般的政务。他要求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和负责复核诏书的门下省都要各负其责。认真做事。不许敷衍了事。

唐太宗的御臣之术并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二、经济方面。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接见方面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习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的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

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除律外。还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体系。四种法律形式互相协调。体现了唐朝立法技术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还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当时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国家的根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这体现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可以结婚。还将人口增长与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比他刚即位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到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

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现代想想。我们国家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都有李世民民族政策的痕迹。

后来。在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他总结的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总结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1)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3)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4)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下面看看李隆基的政绩。

玄宗在位共四十四年。前期年号叫开元(七一三 -- 七四一年)。后期称天宝(七四二 -- 七五六年)。这是唐朝社会经济和国势发展的重要时期。

开元年间。因玄宗即位之初还注意政治。有所作为。他继承“贞观之治”及“武后之治”的政绩。使唐朝的国势发展到颠峰。是为盛唐之顶点。 开元年间鼎盛之世的主要政绩分述如 下。要注意的是他的好多方面是学习并沿用李世民制定的制度。比如从(一)到(四)。当然。他也革新。比如(五)到(七)。

(一)任贤纳谏:玄宗曾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玄宗在执政前期也能明辨是非。勇于纳谏。 这点与他太爷李世民很像。

(二)澄清吏治:为革除韦后作乱时之敝政。玄宗特别注重吏治。他采用了内外官吏迁调之制。开元二年(七一四年)定制。选京官之有才识者外调为都督、剌史。而地方官中之佼佼者则擢为京官。以改变“重京官。轻外任”的风气。

(三)崇尚节俭:玄宗即位之初。也很俭。由于开源节流。国家财政日裕。 (四)弘扬学术:玄宗注重文教。对儒士优礼有加。曾置集贤院。命臣下搜求遗籍、整理缮写。凡得书四万八千多卷。

(五) 把太宗时所分的全国十道改为京畿、关内、都畿、河南、河东、河北、山南东、山南西、陇右、淮南、江南东、江南西、黔中、剑南、岭南等十五道。令各道采访处置使巡视各地。考察地方政绩。使吏治得以整饬。

(六)革新科举。

(七)改革军事:唐初实行府兵制。并间以募兵为补充。玄宗时。改行募兵制。招募壮士充当京师宿卫和镇戍边地。寓兵于农变成兵、农分离。使当兵成了专门职业。

故开元年间经济繁荣、仓廪充实、社会安定、国威远扬。“

故当时之诗人杜甫曾在《忆昔》一诗中歌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说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发展。至此达于极盛。是为黄金时代。


如果从功过方面来谈的话。本人以为李世民更有资格是把大唐推上顶峰的人。

一家之言。欢迎交流讨论。

其他观点:

既然是要将唐朝带上顶峰。这是一个爬山的过程。那么。带上顶峰的人毫无疑问肯定是唐玄宗李隆基

为什么?

大唐是在这一朝。达到的鼎盛。进入的全盛时期。为区别李世民朝的贞观之治。取名为“开元盛世”。当然。安史之乱后。就彻底走向衰落。下山咯。后来杜甫追忆这场如梦如幻的盛世。写诗《忆昔二首》记录说: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男耕女桑。百姓丰收。秩序安定。“天下朋友皆胶漆”。友善祥和。

这一切的一切景象。唐玄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世的努力。这才带唐入顶峰。一览众山的风景。李隆基的确有功劳。李世民同样有功劳。隋朝也是有功劳

隋之功在结束四百年来的分崩动乱。统一南北两方。造盛世。番息人口。出各项新的制度。如三省六部。

可惜。隋炀帝雄心壮志。急功近利。亲手葬送隋朝江山。

李渊的功劳在建立唐朝。隋制唐承。又有所发展。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是为唐太宗。不过。给子孙带了坏头。防火防盗还要防太子。

唐朝百废待兴。这是事实。

所以。君臣一心。“共同望治”。贤臣济济。数不胜数。而李世民又有英才。勤于听政。因而成治世。

到高宗朝。由于父亲李世民的耀眼。加之李治身体不好。老婆武则天又闪耀。所以。高宗一直被贬。李世民百废待兴。筑基。那唐高宗肯定继承延续。并针对毛病。改善发展。实际上。他最大的政绩在科举制度。对它作出一系列重大改变。进而彻底改造官员选举。并在这个时期。军事力量更胜。疆土更加广阔。

武则天给后代女人带坏头。防太子外。还得防着女人。韦皇后太平公主先后权倾朝野。唐朝朝廷一时乌烟瘴气。秩序混乱不堪。唐玄宗是见证者。唐隆政变除韦皇后。上官婉儿……先天政变铲太平公主。

扫扫屋子。打开窗户。开辟新纪元。李隆基为此改年号“开元”。历纪开元。

综上所述。谁将唐朝带上顶峰?是唐玄宗。但隋朝。李世民等也功不可没。尤其是李世民革新的那套行政体制。经受住内部的动乱。使得唐朝能迅速恢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53:56

    大唐,唐朝,太宗,贞观,开元,政绩,国家,制度,吏治,贞观之治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53:56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世民和李隆基到底是谁把大唐带上了顶峰?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53:56

    李世民和李隆基到底是谁把大唐带上了顶峰?(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大唐盛世。国富民强。万邦来朝。是中国最强盛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