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如果你的男朋友喜欢上了你最好的闺密。你会怎么选择?
这是《七月与安生》。关乎爱情。友情之间的交割。
本片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将女性在青春时候的不安。怀疑。坚定描绘出来。少有真正描述了女性内心。剖析其行为背后的样子。与青春片的矫揉造作不一样。它用旁白叙述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快节奏。有趣的故事。
她们是最好的朋友。她们曾经坦诚相待。在黑夜中诉说彼此的烦恼。在悲伤时候成为彼此的依靠。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塑造了两人完全不同的个性。
安生。由于原生家庭的破碎。向往自由。倔强。骨子中带着一种叛逆。
七月。则是一个与她完全相反的女孩子。家庭幸福。为人温和。善良。标准的好女孩。
这一切。在遇到一个男孩之后破碎了。两个彼此最好的人。却爱上了同一个男孩。当友情遭遇爱情。是人生最大的难题。该如何去抉择呢。
女孩子们的感情。似乎能够分享彼此生活中的任何东西。共享一张床。一起洗澡。一起分担生活的任何时刻。
那么爱情呢。这是可以分享的吗?
家明贯穿全片。这个男人使两人多年的友情走向崩溃。
他是一个标准的渣男。她们两个都是那么好。我不知道该选择谁。年少的友情在遇到爱情。彼此的退让。是对互相的成全。
安生选择了终日去流浪。唯有那一封封的明信片蕴含着她的内心。而七月终在人生走投无路之时。第一个想起的仍是自己少年的好友。
这段夹杂在友情中的爱情。到最后已经不是源于最初的冲动。而是彼此的争夺。彼此的不甘心。不服输。而家明已经成为两人对于彼此性格认知的一种表现。
当感情上夹杂着胜负欲和占有欲。它早就不纯粹了。更多的是对于当初友情的背叛感。我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你会永远陪伴。但没想到。却遭遇了背叛。这可能才是这些年七月最为耿耿于怀的地方。安生对他的感情源于好奇。但更多的也是一种只属于自己的人。内心有了一个更爱的人。
长大之后的她们。成为彼此相反的人。叛逆流浪多年的安生选择了稳定的生活。承担起七月的梦想。或者说成为了她生命的延续。而表面平和。固守原则的七月则拾起了内心的激情。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们成为了彼此的模样。长大之后我选择成为了你。
本片的主题与其说是在探究友情。爱情。不如说是在告知千万个女孩。你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是选择在一个小城市安定生活。拥有着他人眼中的美满。但自己并不快乐。还是选择远走四方。终生在旅途中漂泊。却遵循本心。
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有着自己的嫉妒和不情愿。人和人的不同。不过在于内心的克制和容忍。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两人的结合。社会需要我们在稳定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读书。工作。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后慢慢老去。
似乎是很多人都应该遵循的道路。可我们内心难道没有一个安生吗?她叛逆。仿佛能够燃烧尽青春的热情。她是自由的代名词和象征。活成了自己。
人生难以接受的不是你历经失败。自己什么没有。而是你回顾曾经。发现都是遵照他人的意愿。为这个社会而活。愿每一个人都有七月的善良温暖。也有安生的拼搏勇敢。
其他观点:
七月与安生这部戏改自安妮宝贝的小说《七月与安生》。 看完电影。又找来小说看。印象中八月未央一个短篇。原以为会看得痛哭流涕。 强忍不适。看了一刻钟。很明确跟电影不是同一路。
小说里充满了离别和殇感(没打错字)。如肆意挥洒的青春。张扬。暴躁。纠缠。宿命。流浪。所有一切可被描述的不安份的形容词都可在小说中找到踪影。 如果说。小说版的七月与安生是青春期少女。充满了尖锐和反叛;那电影版的七月与安全则是步入三十岁的女人。棱角被打磨的很好。克制隐忍。 电影七月与安生。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 少女时初遇。两个性格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的女孩。
安生飞扬跋扈。特立独行;七月单纯温顺。循规蹈矩。她们形影不离。她们宛如双生。直到七月遇到了英俊的男生家明。两个女生中间似乎有了细不可闻的裂痕。他没有说。她没有说。她亦没有说。 安生决定离开这个城市去流浪。去看天下。她走的勇敢没有一丝留恋。脖颈中却有一枚家明送给她的玉佩。之后七月和家明的恋爱如温开水般持续着。从高中到大学。约定好毕业结婚。 可家明心里一直装着安生。对于平淡人生。最为致命的吸引是对方像曼陀罗。妖冶迷人。却永远无法拥有她。日日吞噬着他。
他决定离开小城。去北京缓冲。在北京遇到了安生。 从此命运不经意间变换了。 家明在电影里被淡化成一个符号。他清爽英俊。眼神无辜。似乎他做任何一个抉择。都是对的。 电影情节被导演处理的非常巧妙。一重又一重的探奇。一条隐瞒的条线在最后一刻被揭开。说真的。我有点诧异。甚至有点想哭(鉴于这是一篇已经OUT的观后感。我就直接写了吧): 写小说的人是安生。而七月。永远留在了二十七岁。
安生终于成为了七月。而七月。永远变成了安生。那个总是装做温顺的女孩子七月。她的内心其实有更渴望飞翔更渴望自由的灵魂。可她总是掩饰自己。总是要成为世人眼中的好孩子。连她想要离开。都铺设了顺理成章的理由。剩下的路。让安生一个人走完吧。 安生变成了七月。安静。温顺。像打磨光滑的鹅卵石。 不知为何。看完这部电影。我非常想讨论的并非两个女孩之间的纠缠和关系。那种小心翼翼的处理的微妙感被导演拿捏的很巧妙。后来查了资料。监制是陈可辛。也就能理解为何这部少女电影拍出的诸多情感层次。 我想起了两个故事: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东野圭吾的《恶意》。 一个对应的是男性的欲望和摇摆不定。振保爱谁不爱谁他也说不清。可他是真的说不清吗?他只是不想选择而已。又或者他想享受更多而已。 女性作家和女性导演拍的电影。剧中的男性总是会纠结。反而女性更为决绝。倒不一定真的是勇敢。大概是痛苦累加到某个程度无法承受而已。
另一个对应的恶意。是从骨子里描写人性之恶。我非常爱你。爱你。爱到想要毁掉你。我不爱你。我跟你在一起跟你接触是为了更恨你。深入骨髓的恨不断发酵。不断蚕食。 这种极端的恶意。处心积虑只为毁掉某个人。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也许你只是不舍得你曾经一切的付出罢了。 编剧导演将一个无甚出奇的故事改编成最后面貌。两位女演员功不可没。 我特意去翻了她们拿奖的视频。周冬雨的鬼马。马思纯的温柔。很难让人不喜欢。可我想每个人在电影里在电视剧里。照见的都是自己的人生吧。又或者。我们通过电影洞见了更多的人生。 有影评问。你想要成为谁?安生的还是七月的? 无所谓想要成为谁。过上谁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一个人的两个分身。处在不同的境况之下的展现:一个脆弱一个安稳;一个美艳一个清冷;一个尖锐一个温润。一个热烈一个稳定。像不像双子的特性? 两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痴缠了二十多年。 有时候想想。初恋真的要持续一辈子吗?听上去非常完美。但真的会否满足一辈子的情感需求呢? 当然。如果真的一直很爱很爱。再也容不下别人。自然最好。
可问题是。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如果在疑惑中懵懂中过了半生发现自己所托非人。是不是蛮无奈的?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修改一下放到这里:如果有个按键。你可以将伴侣修改成完美人设。你要按下去吗? 那个完美的伴侣家明。英俊顾家沉默笑起来很明亮。属于你心里的完美男神。那。他真的是爱你的么?对你予取予求? 以前我喜欢看文艺套路的电影。是场面场景宏大。撕X恨不能有无数人围观。唾沫与瓜子皮齐飞。仇者痛亲者快。快意人生。肆意江湖撕蜜达。 年岁渐长。反而喜欢那种克制隐忍的表达。
如果真的要我写类似的故事。大概会是亦舒的套路: 彼此很爱。可什么都不说。两两相望。我会一直守候在你身边。可是我什么都不会说。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吧。 成年人的爱情。已经无所谓刻骨铭心。因它已不是生活的全部。两者取其轻。选择容易让人好受的那一方。
其他观点:
《七月与安生》在面世之后似乎备受好评。周冬雨和马思纯还一举拿下了台湾金马奖影后的双黄蛋。
虽然说。在国产女性电影这个领域之中。特别是表现现代女性故事这一块。《七月与安生》算是有了些许的进步。无论是演员的挑选还是剧情的可看性。都比《小时代》之类的货色要高出很大一截。
但是呢。要是更加仔细地去分下的话。《七月与安生》很难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在剧情设置上。通过现实和超现实。想象与实际的结合。一边将女性的目标主体放在了人生路径的选择上。在路上还是安稳。一边又通过过于幼稚狗血的闺蜜抢男人似的三角恋来完成关键节点的转移。这造成了影片主题观点的模糊和廉价。七月与安生分别是女生的一体两面。一个是放纵流浪。一个是沉稳安定。但其生命的主体性依然是被掏空的。看不到成长阵痛后脱颖而出的独立女性。使得影片游走于矫情的空泛之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283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安生,都是,电影,的人,两个,的是,女性,爱情,家明,两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看待电影《七月与安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如果你的男朋友喜欢上了你最好的闺密。你会怎么选择?这是《七月与安生》。关乎爱情。友情之间的交割。本片用极其细腻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