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是李鸿章签订的?不能由其他大臣来签吗?
原创

晚清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是李鸿章签订的?不能由其他大臣来签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讲一讲清朝的外交制度。大清朝原先是没有正儿八经的外交部门的。这是因为咱们以往是天朝观念。并不承认存在对等的外交对象。康熙年间。与俄罗斯的战争、交涉。才带有一定的对等外交意义。清代早期和中期。处理涉外事务的部门是理藩院和礼部。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适应时势需要。设置专门处理外交通商事务的机构。咸丰十年十二月。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又称总署、译署。总理衙门是中央级别的外事部门。因为处理口岸城市外交、通商事务。又需要专门机构。故而。总理衙门下面又设了三口通商大臣(驻扎天津。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地通商事务)。还有南洋通商大臣(驻于上海。管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及潮州、琼州、淡水等地的通商交涉事务)。同治九年。三口通商大臣改名为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外事、商务、海防事宜。南洋通商大臣。简称南洋大臣。一般由两江总督兼任。

北洋大臣一般是直隶总督兼任。晚清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所以就长期兼任北洋大臣。清廷诸多外事事务都是李氏经手。所以很多条约都是他签订的。也不足为奇了。总理衙门事务大臣。一般是亲贵重臣担任。囿于传统观念。亲贵一般不亲自处理涉外事务。遑论参与外交谈判。对于清廷而言。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签字者。自然不能是亲贵。亲贵不能承担这个责任。李鸿章也就成为一个背锅侠了!

其他观点:

晚清时期的诸多条约。其谈判过程很多是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清廷不愿意直接与外国列强直接打交道。其认为与列强直接谈判是一种降格。正如乾隆末年马嘎尔尼访华遭受冷遇一样。外国公使一直到同治亲政才得到亲自接见一样。而其中很大原因在于外国公使不肯遵循中国的下跪礼节。现在听起来极其荒谬。但对当时这样一个时期。在皇帝面前不肯下跪却是极其不可饶恕而形同造反。清廷对列强公使不肯破例。从乾隆时期一直持续到1874年。为之。清廷一直拒绝外国公使驻京(为此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公使驻京后。又一直拒绝其觐见皇帝的请求(理由是皇帝尚未成年。其实仍是礼节问题)。直到同治亲政后。外国公使才得以觐见中国皇帝。行鞠躬礼。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清廷一直不愿意与列强打交道。而外交事务也多委托给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即当时的李鸿章去处理。这种做法。实际是一种缓冲和降格。当然。各种条约落款并不是李鸿章。而仍以大清帝国的名义做出。由于晚清衰弱。很多条约因为是战败签订。给人以丧权辱国的感觉。但也有一些通商条约。说它是不平等条约也不尽然。事实上。除了战败赔款割地的条约外。一些通商类的条约对近代中国应该说有利有弊。甚至利大于弊。这种情况。和租界是类似的。不宜用旧而老的过时观点视之。

其他观点:

李鸿章位高权重。列强信得过

李鸿章一辈子。争议很大。尤其是签订的各种卖国条约更是人们对其进行抨击的重要“罪证”。

据不完全统计。李鸿章一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约有30多条。为官不过四十载。竟然签订如此多的条约。简直令人咋舌。

有些条约是你不想签都不想的。比如最出名。也是最让人诟病的《马关条约》是其一生的污点。但是这个条约。也不是李鸿章想去签的。

1895年初。清政府派遣到日本马关前去参加议和的人是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

然而当这两个人到达马关后。却吃了闭门羹。日本人拒绝与他们二人和谈的理由是。这么大一场战争就派这两个人来。明显规格不够。有敷衍的嫌疑。必须要找能够代表大清国最高权力的人来参加谈判。

当时伊藤博文对中国代表表示。希望中国“任命有正当资格之全权使臣”到日本来参加谈判。

就差直接点名让李鸿章前去签约了。伊藤博文还特意留口信:“转致我对李中堂最诚实之口信”。可见其对李鸿章前去马关签约的殷切期盼。

当时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清廷地位最高、最开明的人士。一向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清流不出头。只能是“污流”李鸿章去“卖国”了

李鸿章如果不去。就没有人能去了吗?还真就没有!

清廷的清流很多。能办事的很少。尤其是这样的“背锅”的事更没有人愿意去做。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是嘴硬身子软。唯独晚清的清流。那真是脖子比嘴还硬。你就是砍了我的头。我也要跟你较真到底。保住自己的名誉。

纵横在看资料讲谭嗣同被砍的时候。脖子是真硬啊。刽子手用钝刀砍了好几十刀。才把他给砍了。可以看当时的清流是什么样。

估计清廷的清流。就是刀架脖子上也不会同意去签约。大部分的清流也都是主战派。并不同意议和。在他们看来:言和就是卖国!这不能够啊!

主战的清流不办事。只能是主和的“污流”代表李鸿章去“卖国”了。

当然。日本制定要李鸿章去签约。清流推搡李鸿章去签约。慈禧信任李鸿章去签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们看来。甲午战争跟李鸿章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毕竟。甲午战争是一场北洋与日本的战争。无论是陆地上淮军还是水上的北洋水师。都是李鸿章的嫡系。慈禧认为只有李鸿章有这个本事能摆平日本。清流认为。甲午战争失败是北洋打输的。

慈禧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挪用海军经费对北洋水师的影响有多大。清流从来不会承认。他们在甲午战前鼓吹的海防无用论有多厉害。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李鸿章都是签订《马关条约》的最佳人选。

晚清非外交出身的外交家

当然。最终会选择李鸿章。还是因为李鸿章晚清时期重要的“外交家”。李鸿章以科举出身。以战功晋升。并没有学过外交。但是李鸿章最终却成为成天跟洋人打交道的“外交家”则源于李鸿章兴办的洋务运动。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就联合洋人一块剿杀太平天国。当时李鸿章就见识了洋人的厉害。因此主张搞洋务运动。

所谓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说白了就是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器械。李鸿章是最早的大买办。因此跟洋人打的交道就更多了。

1870年清政府将北洋通商大臣归属直隶总督经营。整个北方的海关、海防、关税等等事务都由直隶总督来管。当时正是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的年份。

由此可见。很多外交事务让北洋通商大臣去办的话。也很合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24:01

    北洋,大臣,清廷,条约,清流,总督,事务,外交,公使,晚清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24:01

    没想到大家都对晚清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是李鸿章签订的?不能由其他大臣来签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24:01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讲一讲清朝的外交制度。大清朝原先是没有正儿八经的外交部门的。这是因为咱们以往是天朝观念。并不承认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