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原创

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确实是看的角度造成的视觉差异。因为从平地崛起的是岭。而凸起悬浮的是山峰。彰显山体险峻的气势。

应当说。苏轼的一生充满传奇。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书香门第世家出身。曾经位列朝堂显赫一时。也能够屡遭贬斥。做地方官为百姓造福!

当然苏轼最著名的是在杭州修建了苏堤。既疏通了西湖的淤泥。有利于西湖水体的治理和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用淤泥建造堤坝。减少修建成本。是利国利民的工程!

这首诗与同样出自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异曲同工之意。世间万物都存在角度差别。而他只是将目光放的更远。因此看到了比我们更多的内容!

其他观点:

岭:表示几座山积在一起;峰:表示高而尖的山。

其他观点: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之手。像这样一首句句耳熟能详。且意境深远蕴含哲理的千古诗篇。在历史上所有的诗词中并不多见。

东坡不愧为诗人中的大咖。

问题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与“峰”有什么区别?

先简单的说下东坡写这首诗的背景。宋元奉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被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的途中。在经过九江的时候游览庐山后。写下了这首庐山记游诗。

首句中的“岭”与“峰”。它本质上是不存在任何区别。岭也好峰也罢。庐山终究还是那座庐山。而之所以同样的一座山。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是因为诗人站在了不同的角度观看。

一个是站在山的正面就是横看。一个则是从山的斜面也就是侧看。横看是山势相连绵延的岭。侧看是孤高陡立的峰。“岭”与“峰”都有描写山高大的意思。只是“岭”在我们的感官视觉中。常常是一种。排列相连的成线状态。而“峰”则是倾向单一独立的形式。

因此相对来说。“峰”比“岭”要高大一些。

其实。诗人这里的横看。也可以理解成为近观。侧面看作是远观。近处观看像起伏连绵的山岭。远处看时又成了一座孤高直立的山峰。

为什么会这样呢?上面也说了。岭是排列相连的形式。站在侧面的角度观看时。将排列的山岭视觉上进行了重叠。看到的就成了一座壁立陡峭的山峰了。

这就是诗中“岭”与“峰”的区别。通过诗人所处的两个不同观看角度。庐山产生的不同成像。这也道出了庐山具有奇的特点。

再联想一下。正面成“岭”可以看作诗人进入庐山之时。侧面为“峰”是要准备离开。正呼应了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活中与人相处。不能单凭一个人的喜好作为是否交往的评判标准。要全方位的接触与了解。包括一个人家庭环境、所受的文化教育以及性格特点。只有综全面合性的分析与把握。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

记得小学学过一篇《画杨桃》的课文。不同的观看角度。画出的杨桃也形态各异。这与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相似的道理。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久不是单指时间的长短。而是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对人有了详细深刻的了解。既看到人的正面也看到了其侧面。是多角度多方位而得出的结论。

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苏东坡这位文学大咖。不仅具有豪迈奔放的气势。也有高度深刻的哲学意味。所以。了解苏东坡也不能单单读一篇大江东去。

看到“岭”不能说见过山。同样见“峰”亦如此。

人生除了方位角度产生差异外。还有不同的阅历、胸怀以及境界。

是否认可我的观点。请留下你的见解。

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24:26

    庐山,的是,角度,诗人,站在,侧面,苏轼,这首诗,东坡,山峰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24:26

    没想到大家都对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当中的岭与峰有何区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24:26

    这确实是看的角度造成的视觉差异。因为从平地崛起的是岭。而凸起悬浮的是山峰。彰显山体险峻的气势。应当说。苏轼的一生充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