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是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
原创

持久战是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则上。你当然说的没错。

我们可以看看二战的日本。

大家知道日本在二战死了多少人吗?

二战日本军队死了230万人。平民只有50到100万死亡。所以死亡总数只有280万到330万人。包括军民。

大家知道。二战中国死了多少军民?大约1500万人。

为什么中国是战胜国。日本是战败国。中国死亡人数是日本5倍以上呢?

简而言之。就是因为战争爆发在中国领土。我国因为国力军力太弱。被迫进行持久防御战。

因为战火在我国领土。所以我们其实军人战死132万、还有42万人病死。总数也就是175万。然而。其余还有上千万的平民死亡。不是死于战火。就是死于敌人的屠杀。

相反。日本虽然饱受盟军轰炸。但死亡平民数量还是有限的。

美军倾全国之力的战略轰炸。只造成大约35万到90万的日本城市平民死亡。

所以。战火只要爆发在别国领土。己方伤亡就会有限。

比如苏联入侵阿富汗。阿富汗人利用游击战抵抗。也是持久战。长达9年时间。

苏军撤军时。仅仅死亡1万4千人、伤残5万3千人。总数不过6万多人。

而阿富汗游击队。伤亡大约20万人。似乎也不是很高。

然而。阿富汗人民死亡高达200万。其中仅仅地雷造成阿富汗平民死亡就有2万5000人。

所以。所谓阿富汗战争的胜利。是以巨大的阿富汗平民伤亡换来的。

而越南战争中。美军有5万8220阵亡。而北越军人110万人死亡。60万人受伤。33万人失踪。死亡和始终就有140万人。

另外。南越和北越平民共死亡200万人。

所以。持久战就是这么恐怖。是以巨大的伤亡代价换取胜利。

其他观点:

感谢提问。持久战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反而是通过利用时间优势获取战争全面优势直至取得战争胜利的一种战略方式。这种战略方式是通过分析对比敌我双方具体优劣势从而制定的取胜之道。毛主席的经典著作《论持久战》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 《论持久战》发表的历史背景

1938年5月。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侵华战争已经接近一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战役。虽然给日军以较大杀伤。但基本上是节节败退。国内重要城市不断落入日本之手。尤其是日本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更是加重了国内的恐怖绝望气氛;但中国抗日力量也在局部战场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面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亡国论。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战胜日本。另外一种是日本侵略中国就是以卵击石。国内对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对凝聚民族力量共同抗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毛主席为了驳斥两种理论。尤其是亡国论。发表了经典作品《论持久战》。

二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论持久战》首先对中日两国进行了综合实力对比。日本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根本和日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但日本人少、远离本土作战。国内资源缺乏。后勤供给存在路线长、数量少的问题。而中国本土作战。人多、资源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也只能采用“拖”字诀。通过拉长战争战线。不断消耗日本的战略资源。在保存自己有生力量的同时不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进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亡国不可能。速胜也不可能。持久战是中国战胜日本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后期中日战争经历了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守、中日相持、中国战略进攻日本全面失败的过程。这个过程和毛主席《论持久战》中预计的完全一样。

根据《论持久战》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主动转入日本侵华实力较为薄弱的广大农村。广泛建立敌后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力量。同时在敌后通过地雷战、地道战等战争方式有效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为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 《论持久战》的现实意义

现在有很对抗日神剧。把日本人描述的像白痴一样。把中国抗日力量描述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谈笑间轻松杀死几个日本兵。如果真是这样。估计我们八天就能把日本赶出中国。哪还用八年?根据统计。抗日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而侵华日军的伤亡人数仅仅在120万-150万左右。其中被击毙的更是仅有53万人。中日战争持续八年。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建议国家一定要封杀这些抗日神剧。以防误导青少年。抗日不容戏说!

综上所述。持久战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而是通过利用时间优势获取战争全面优势直至取得战争胜利的一种战略方式。欢迎批评指正。喜欢的可以点击关注。一块聊聊有温度有趣味有意思的历史。

其他观点:

这个题目就是不专业的。但凡能够每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说明我方军队的综合战斗力要超过敌人。那还需要打什么持久战?只要敢于付出牺牲。不断跟敌人进行决战那就可以赢了。但事实情况却是。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伤亡30万之众。日军宣称只损失4万余人。战损比超过了7:1呢!

所以蒋某人在上海试图拒敌人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是非常愚蠢的。从全国四面八方调来的70多万野战精锐。与拥有陆海空立体火力优势的将近30万日军死打硬拼。伤亡极为惨重。类似于胡宗南第1军、罗卓英第18军和俞济时第74军这样的嫡系王牌。到南京保卫战后基本都打残了。非常不利于后来对日长期作战。血的教训让具备战略眼光的将领们开始反思。

当然。蒋某人坚持在上海大打。也有他自己在政治上的考虑:淞沪是当时东方的商业中心。西方列强在沪的财产和利益。都远远大于东北和华北。那么战端一开必然受损。就会出来调停以及说和。其实有前例。因为1932年的“淞沪抗战”就是这样结束的。虽然当时国民政府接受了一些屈辱的条件。比如在上海不能驻扎正规军等等。然而日本也必须同时撤兵。上海的主权终于算保住了。

显然蒋某人产生了战略误判。一方面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日本人为转移视线而故意挑起来的。以消除东北“九一八事变”所引发的国际关注。并没有全面开战的念头。所以见好就收。而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时形势已截然不同。另一方面。他也低估了美英等国奉行绥靖主义的“决心”。到头来除了各国租界以外。上海全部沦陷。军队折损近半。

平津和上海的战败和迅速失守。让相当一部分国人感到悲观。遂有了抗战即“亡国”的论调。而1938年4月的台儿庄大捷。又使军政两界部分人物盲目乐观。认为再打几次类似台儿庄这样的战役。就可以把日本人赶下海去。所以1938年初“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有一定市场。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并未固定下来。

1938年5月26日。伟人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持久战》的主题演讲。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论调。以及党内军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不久演讲稿付诸印刷。立即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论持久战》中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认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而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书中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以及第三阶段中的战略反攻。

《论持久战》是对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一些军事家反思对日战略的总结。也是对近代军事理论家比如蒋百里等人军事思想的提升。尤其是游击战理论的添加。使对日战略总体成熟。也惊人地预见了战争进程。另外一边的白崇禧、陈诚等人也深以为然。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正式确立。而冯玉祥阅罢。直接自费印刷3000本赠给军政要员们学习和研究。

持久战这一战略思想的确立。在军事上意义非常重大。而《论持久战》出版的时间点也非常重要。一个月以后武汉会战爆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吸取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不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目标。制定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机动防御策略。在历时三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依托长江两岸的山地。给日军造成严重杀伤。而参战的100多个师无一成建制被敌人消灭。

所以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日军在付出接近重大伤亡后。却不能歼灭中国抗日军队的主力。占领区的扩大反而使其兵力密度更加稀薄。陷入了长期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其人力物力的短缺。开始在持久战中暴露出来。最终狗急跳墙挑起太平洋战争。直至彻底战败。

根据现今的资料研究。淞沪会战日军对战损肯定有所瞒报。总体伤亡应该在8万人上下。与中国军队的伤亡比例应该在1比4左右。而武汉会战中方的战报又有所注水。宣称毙伤日军275000余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日军伤亡应在15万人左右。与中国军队的伤亡比例约在1比3.5左右。都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说法相差甚远。正是在双方战斗力如此巨大的差距下。坚持持久战并非什么无奈。而是战胜日寇唯一正确的选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30:08

    日本,中国,万人,战略,持久战,伤亡,日军,抗日战争,阿富汗,战争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30:08

    没想到大家都对持久战是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30:0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原则上。你当然说的没错。我们可以看看二战的日本。大家知道日本在二战死了多少人吗?二战日本军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