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是一名生产队社员。经历过长期集体劳动。参加过修塘坝。改田扩地。也参加过万人工地修水库的义务工。缴过公粮。卖过余粮是名地道的农民。我想对于生产队的真实故事是有发言权的。网传人民公社就是吃大锅饭。饿肚子。集体活就是磨洋工。养懒汉。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相反。说瞎话的不外乎两种人。常见的是不良媒体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外行话。一种被人民推翻的剥削阶级余孽。他们不甘心失败。别有用心地歪曲抵毁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攻击破坏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生产队的集体活养懒汉磨洋工是不可能的。外行人看集体劳动场面人多混杂。其实是很有章法精细而公平的计件制。比如插秧。芸秧。割稻整劳力都是一人一垅比着趟向前赶。绝大多数不会掉队落伍。少数落伍跟不上趟的。每天下午田间休息时。针对达不到整工的人。依据实际劳动能力给予工分值集体评议。本人也可自评。对于零活如犁田。耘田。育种。施化肥。打农药。瞧水。炕田等日工作量都有基数。妇女队有其规定的农活。工分低于男劳力。病残社员在派工上照顾。如护林。护渔。瞧水。打谷场上做事。
干集体时劳动是繁重的。每天不少于1O小时。农忙特别是“双抢"半夜起床到黑透放工。中间只有短用攴和俏作休息。干部没有特权。不但不能脱离生产。还要以身作则。走在最前面的一定是队长或党团员。重活累活干部先干。那时没有招待费一说。县。社干部下乡检查工作。都是两腿步行。有的工农干部还带着粪筐。边走边捡狗屎。满了倒入路边的集粪坑。吃中饭了。他们在村上随便找一贫苦人家撘个伙吃碗饭。碗下面一定有半斤粮票两角钱。干部和社员很亲近。同吃同住同劳动。蹲在一起抽旱烟。拉家常。谋划生产看不出谁是干部。
当社员很累。饭莱缺油水。但是人的精神面貌激情满怀。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农奴翻身作主人的幸福感。深深感到阶级友情。深深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深深地感受到队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的财富。人人笑声开怀。对将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期望。俏有闲暇笛子胡琴声。声声悦耳。姑娘小伙们走着唱着。“公社是个长青藤。社员都藤上的瓜 ……。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民兵训练。文艺排演不亦乐乎。
说割资本主义尾巴是集体经济另一话抦。说什么“宁要无产阶级的草。也不要资产阶级的苗”这是影剧揑造词。在现实中并没这样的说法。事实是每户社员都有莱园地。自留地。宅基地。每户都养有一两头猪。一群鸡鸭鹅。只要不侵害集体或别人的庄稼。不误出工养多少不限。哪有割尾巴之实。
吾年届七十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尽可能地还过去农村真相。现在小岗南街之争炽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三农”何处去中华天大事。老朽虽朽期盼今人讲真话。动真情。悯农怜民出实招。走正路兴中华。
其他观点:
我当过几个月的生产队长。经历过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与生活的故事。
生产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主要是“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的事情。
一个生产队的人口数有大有小。依据是就近为原则。合并成一个生产队。像我家乡那个生产队。当时人口大约是一百多人。但真正的劳动为50人左右。
可以讲的故事很多。就跟大伙儿分享一下“文革”那段的故事吧!
那会儿。毛主席会不时地向全国发表指示。我们都称为最高指示。也许是毛主席的生活习惯问题。最高指示往往是晚上发表。有时候是半夜。往往是紧急通知。说几点有重要广播。那时农村没有电视。一个生产队才有一台收音机。农民就围坐在收音机旁。听来自北京的声音。
听完了。有文化的人。会向大家解释“最高指示”的含义和精神。农民一般睡得比较早。每每有最高指示发表。农民都会自己从睡梦中爬起来。是不会缺席的。那是出于对领袖的最扑素的感情吧!
《忠字舞》。今天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是什么了。实际上是用当时的革命歌曲编成的舞。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歌颂。如《在北京的金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农民一般会在田间劳作休息时跳《忠字舞》。有文化的年轻农民先去培训。回来再教没有文化的农民。不管男女老少几手都会跳。
我十七岁高中毕业。毕业后当了几个月的生产队长。后来就离开家乡当兵了。现在回忆起这些往事。还觉得蛮有意思的。农民就是那样的质扑。对党和领袖就是那样的忠诚。
这是老钟当年经历过的事。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但愿大家能了解当年的农民。了解当时生产队的最基本政治生活。祝大家阅读愉快!
其他观点:
讲几个生产队的故事吧。
有一天。队长趁社员都上工去了。就偷偷从仓库里偷了一袋粮食。外面用草包上带回家。他怕东西院邻居看见。就把粮食丢在门前的羊圈里。又用草盖上。这羊圈在墙里边。在墙下下边掏个洞。羊粪就从这个洞里扒出来。出肥时方便。羊在院子里也安全。
天黑之后。他爬到羊圈里。伸手向外拽粮食。刚要拽到墙里边。粮食又退回去了。他愣了一下。又试着去拽。这一次。他拽不动了。他以为勾到什么了。就用大劲向家里拽。只听外面有人说话:队长。别拽了。我们在外边呢。他一下从头凉到脚后跟。原来。他偷粮食时。(和保管员合伙)已被人看见了。见他藏在院墙外边羊圈里。就知道晚上肯定会拽到屋里。他们就在羊圈不远处看着。当天晚上。几个社员就把粮食送到大队。队长受到了处分。
生产队的保管员。表面上看。只是管管仓库。实际上权利很大。大的生产队。有六七百亩土地。收入再少。也有几十万斤粮食进出。少个千八百斤。根本不算什么事。何况。进出仓粮食数字也不是那么精确。所以。在分粮食时。和他关系好的。他就多给几十斤。其他人。他每次也多给一斤二斤的。每次分粮食时。有关系的人。就等人少或者无人时去称。别人虽然心知肚明。但是自己分的粮食也多给一斤二斤。所以人人都拥护这个保管员。
后来又换了一个保管员。这个保管员铁面无私。不管谁的粮食。他既不多给。也不少给。结果。人人都讨厌他。原因很简单。过过分粮时。每次都要多点。而现在。一两也不多。那些过去占惯了便宜的人。就不用说了。
要说一个生产队。记工员职位最低。但权利最大。那时是按件记工。当天或几天结算一次工分。由记工员发给工分条子。一季度结算一次。那时。工分不但能分钱。而且可以多吃粮食。比如。平均每人400斤。基本口粮只有280斤。余下的粮食按总工分分配。所以。工分就是社员的命根子。有人就千方百计地去讨好记工员。或者送点蔬菜。或者送点鸡蛋。甚至一块菜煎饼。当然。记工员也会根据受益多少。关系亲疏。给予不同的暗补。
一个生产队。根据人口多少。设置干部。一般生产队。设置队长、付队长、妇女队长、民兵连长。会计、保管员、记工员各一名。下设劳动小组。每个组配组长一名。
最苦的农活是扒河。那时。每年冬季都要上河工。妇女在家附近搞农田基本建设。男劳力大部分外出扒河。近则几十里。远则一百多里。甚至更远。
在河工。住在自建的草棚里。用麦草铺在地上当床。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那时用的是木轮子独轮车。每车至少要推几百斤。弱劳力根本干不来。
那时工价很低。多数是几毛钱一个工。好的也有一块。甚至还多的。不过粮食价格也低。小麦仅一角左右一斤。玉米和山芋干只有几分钱。
那时。地区与地区差异很大。生产队与生产队也有差别。关键看队长。有了一个好队长。全队人都跟着享福。摊到一个无能且自私的队长。你再有力气也不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531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生产队,粮食,社员,队长,工分,保管员,羊圈,的人,农民,集体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经历过或者听老人讲过生产队的故事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是一名生产队社员。经历过长期集体劳动。参加过修塘坝。改田扩地。也参加过万人工地修水库的义务工。缴过公粮。卖过余粮是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