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问答)
清朝末期。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为保全自己。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要割让领土。还要进行战争赔偿。动不动就是上亿金额。然而当时的清政府早就破败不堪。还要面对这巨额的赔偿款。他们是靠什么支撑到1912年的呢?
其实在这巨额的赔偿款中。几乎没有真实的金银财宝。大部分都是通过海关折扣进行的。乾隆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口只有广州一个港口。但可别小看这么一个港口。它每天接待的船只之多。收入可观。更被称为“天子南库”。
太平天国运动之时。上海官员受波及逃跑了。上海贸易自此落到外国人手中。原以为他们是生手不会打理。未曾想。他们管理得井井有条。上海贸易的收入因此翻了一番。清政府的收入也跟着增多。很快就度过了财政难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北京条约》。需要赔付1600万两白银。这笔数字可不小。但清政府靠着海关收入。仅仅5年的时间。就还清了。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又签订了《马关条约》。需赔付2亿两白银。几乎把清政府的财库都给掏空了。
然而。还没等清政府缓过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来了。这次要赔付4.5亿两白银。数额之大。显然。清政府拿不出这么多钱。只能分期付款。这39年间。清政府一共要赔偿9.8亿两白银。唯一能靠的就是海关收入。若没有它。清政府早就垮台了。
谢谢。
其他观点:
是靠中国人民的血汗!
其他观点: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虽然它覆灭了明朝并入主中原。但由于其本身为少数民族政权。导致大批汉人被杀被捕。而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它又采取了极端的文字狱、八股取士等控制思想的政策。实在让人生不起来喜欢的心思。
尤其是它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的治国观念。更是使得近代中国遭受了极为沉重的灾难。但是。即便签订了如此多的不平等条约。清朝依旧顽强地撑到了一九一二年。这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反常的现象。而其中原因又是为何呢?
说到腐败无能。清政府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可以说的上是赫赫有名。对内。它极力施行剥削压迫。使得国内民不聊生;对外。它迎合列强。并在军事、外交上多次失败。直接导致了此后中国人民的沉痛灾难。
然而。却正是因为这种腐败无能。反倒成了它能够延续到一九一二年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对列强们来说。一个腐败无能且听之任之的中国政府。对他们是极其有利的。
自从清政府于鸦片战争中失败后。外国列强就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了他们可以随意瓜分土地。但是。他们毕竟是外来人。如果直接对本地民众进行剥削。很容易激发强烈反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为了以最小的代价来谋求利益。便找到了一个合格的工具——清政府。而事实正如教科书上那般所说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会失败。一来是由于它自身的局限性。注定无法成功;二来便是它遭受了历代农民起义都不曾遭遇过的困难——外国列强势力的插手。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内部政权自成一体。其核心教义不但不符合西方宗教思想。实际行为上也损害了列强们的在华利益。
因此。他们为了帮助清政府维持统治——保护自身利益并继续以清政府作为剥削中国人民的工具。洋人与清军联合。共同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了下来。从这点上来看。清政府虽然饱受列强欺辱。但它的灭亡却绝非列强想要看到的。这也是它能够存在这么久的重要原因。
当满清贵族稳固了自己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后。便开始施以各种政策来促进本国发展。虽然其中不乏暴力、血腥以及思想控制等手段。但对大部分民众来说也好歹算是一段可以休养生息、致力生产的时期。
此外。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如土豆、玉米等外国粮食作物大量早在明朝时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本土的气候环境呈现出极其适应的姿态。产量十分惊人。
许多古代科学家也对这些粮食作物总结出了较为符合客观规律的种植经验。可供人们遵守借鉴并再度扩大产量、种植面积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外部条件。才使得清朝时期的人口从顺治年间的七千万跳跃式地增长为四亿。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赋税。
虽然清朝在康熙年间曾颁布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美好的条例。但其在实际征税时却依然毫不手软。即便清朝的几位皇帝曾经对赋税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最终还是沦为了官员们乃至清政府本身大肆敛财的工具。
清朝末期。合理的税收尚且数额巨大。还存在诸多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零零总总地加起来数目也颇为惊人。而如果不能按时缴纳税赋。后果则十分严重。倾家荡产尚算平常。丢掉性命也时有发生。
以清初江南地区的一个人为例:“赔累既穷。鞭笞日受。不得已而贷营钱、借当钱、掇米钱。借一还百。竟不能清理。家业荡然。性命殉之”。
即便知道这是官员本身为了敛财而用处的手段。但在强权压迫之下。还不是只能认命?尤其是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为了还清赔款不惜主动鼓励官员敛财。黑暗至此。时人实在没有办法。四亿人口共同缴纳的税赋。其数量之大震撼人心。这也是清政府被压迫这么多年还能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海关收入占据了这些赔款的大多数
自从清政府闭关锁国之后。清朝的对外贸易就陷入停滞状态。中国也进入落后愚昧的时代。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愈发频繁。清朝注定也无法完全脱身其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广东十三行应运而生。
它作为当时广州乃至整个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其所能创造的经济利益是极为丰厚的。当时的广州十三行“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掌控它的商人们家产总和甚至比国库还要多。一座港口所能够谋得的利润之数量可想而知。
在清政府签订的众多不平等条约当中。许多列强都要求插手中国的海关主权并开放通商口岸。从而为本国商人的贸易活动提供便利。在当时的商业贸易活动中。海上贸易所能谋求的利润是最多的。历史上的“三角贸易”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如果清政府能够维持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将通商口岸的海关主权交由列强管理。那么列强将会拥有一座源源不断涌出金子的喷泉。这便是他们最想看到的画面。
在这种情况之下。除了广东十三行之外的其余港口也被迫陆续开放。清朝对外贸易额也因此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的年代。当初仅广东十三行一家港口就能创造出这么多利润。其他港口加起来的税收数量必然更加惊人——列强赚的当然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外国人出于方便自己赚钱的思想。在对港口的管理上并不会实行损人利己的垄断政策。而是会尽量为其他商人提供便利以吸引投资。两相比较之下。反倒是外国人管理下的港口创造的利润更多了。
四、分期付款的“人性化”措施
虽然清政府家大业大。对本国民众也一直报以剥削到底的心思。但面对一波才平一波又起的赔款攻势。它却还是招架不住。在《北京条约》中。清政府需要偿还一千六百万两白银。但清政府财大气粗。仅用了五年时间便还完了。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清政府一共需要向日本支付两亿两白银的赔款。这数目不可谓不大。但清政府还是倾家荡产般地把它还完了。
但是没过几年。《辛丑条约》又来了。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让清政府也望而生畏。实在有心无力。列强们自然也知道清政府短时间内绝无可能偿还这么多债务。而将清政府逼得狗急跳墙也并非他们的本来目的。
毕竟它作为自身在华利益获得的代表者。在现阶段还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此时。一种可以长期从清政府身上抽血的办法。便被搬上了历史台面。
列强十分“慷慨大方”且颇为“人性化”地允许清政府分期付款。在一九零二年到一九四零年共计三十九年还清。但这一过程中却得增加利息。最后本息总计近十亿两。虽然最后的数目十分巨大。但这一方式依旧可以说在当时为清政府缓解了巨大的压力。使它有了苟延残喘的空间。否则一次性支付四亿多两白银。把皇宫卖了都拿不出来。
在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之前。中国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当中。虽然从事田耕的人数量众多。但农业所能创造的税收始终维持在一个水平。若是在平常时候尚算富庶。但对需要应对大量赔款的清政府来说却十分不足了。
但是。在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却都有着这样一个条款:允许列强建设工厂、铁路等。虽然这一条款只是其本身为了在中国创造更多利益才提出。但它却在客观程度上再次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
由于不平等条约的存在以及清政府不敢得罪列强的心理。大量外国商人都选择在华开设工厂。他们在政策上享有便利。身份上享有特权。同时对中国工人采取压榨到底的态度。创造出了远超农业的经济。而为了平息民怨和更好的做生意。他们还是会适当地向清政府缴纳一些赋税。充实了清政府的国库。
此外。许多民族资本家也在这一时间段内出现并建立自己的产业。加上以前洋务运动后的老本。中国的工业发展在这时处于进步之中。然而。虽然同样是商人。但他们却需要面对来自各个阶级的残酷剥削。不得不缴纳巨额税赋以求得生存。这些税赋最后要么被上层官员挥霍贪污。要么被用到赔款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利用价值也就体现于此了。
总结
清政府历经几十年剥削压迫仍然不倒。这完全不是其本身能力的体现。相反。对普通民众的无情剥削、时代环境的变化以及外国人故意扶持。才使它能够在诸多不平等条约压身之下。还是可以存活到一九一二年的主要原因。从许多角度来看。清朝都不能算作一个出色的朝代。为人不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658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清政府,列强,清朝,不平等条约,中国,太平天国,港口,自己的,海关,无能
没想到大家都对晚清签了这么多不平等条约,赔了这么多钱,到底是靠什么撑到了1912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问答)清朝末期。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为保全自己。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要割让领土。还要进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