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借鉴隋炀帝急功、撒钱过把瘾就死。》
作者:冷清先生。严禁抄袭剽窃。
隋文帝杨坚是一代明主。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励精图治生活节俭。604年隋文帝驾崩之后。杨广继承皇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从隋文帝手里接受的大隋朝。经济实力雄厚国力十分强大。据说隋炀帝登基之初。隋朝的国库充盈。钱帛累积亿万。
隋炀帝之灭亡。写一本书也说不完。简单的说就是三句话:“好高骛远、急功撒钱、奢靡无度。”总结隋炀帝执政时期。简单的说就是干了三件大事:“开凿大运河、办洛阳大会、用兵于高丽”。
大业七年。隋炀帝下令征伐高丽。征发的军卒有一百一十万。号称二百万。分成左右两路各十二个军。每天出发一个军。最后一个军一个月后才出发。前锋已经过了鸭绿江。后军还在山海关。绵延900多公里。前军已经在鸭绿江和高丽接战了。大部队还在路上。这哪里是打仗。简直就是在示威游行嘛!焉有不败之理。
百万大军三次攻打高丽。是战略上迷失了方向。既然要重开丝绸之路。军事战略上要解决的是雄踞长城以北的突厥。只有打败了突厥。控制了河西走廊和西域。丝绸之路自然而然的就打通了。而隋炀帝在军事战略上。不是积极地攻打突厥。而是幻想靠撒钱来拉拢胡商。举办什么洛阳“万国大会”。撒钱撒的再多。突厥依然雄踞于北方。控制着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丝绸之路直到隋炀帝死去。也没有重新开通。
这就是为什么。大隋朝办不成的事情。在大唐李世民手里却办成了。大唐建立之后。大唐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以武力打击东西突厥。收拾高丽、日本都是以后才要做的事情。大唐和突厥之间。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大的战役总计有六次。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39年)、阴山之战(64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
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丝绸之路自然而然的重新开通了。唐太宗喜欢良马。想派人去西域弄汗血宝马。魏征谏曰:“未可。商道重开。会有人给大唐送来。”果然。二年后有胡商。贩运汗血宝马到长安。大唐自此走向了辉煌。
即便是清剿民变的义军。那也是需要大量的军费的。隋炀帝以大隋的富庶。从来就拿钱不当钱。当军队没有军饷度支之时。军队就不会卖命了;当保护隋炀帝的御林军都拖欠饷银的时候。御林军自然而然的被宇文化及所利用了。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极度奢靡、满世界撒钱的隋炀帝。还真是“过把瘾”就死。被本该保卫自己的御林军所杀。
其他观点:
历代中原王朝都面临着周边各小国和游牧部落对边境的入寇劫掠这个问题。但在发动反击战争时。我们会发现。有时候中原王朝虽然拥有着远胜于这些小国的国力。但却不一定能够在战争中取胜或者获得战果。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略战术上的不足。
比较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战争。可以最直观的显示出正确战略战术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战争绵延近七十年。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和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都对高句丽有所征讨。战争的规模也都很大。但两朝在战争中所取得的战果却截然不同。规模更大的隋朝因此战落了个严重损害国力。炀帝身死国灭的下场;而唐朝却因在战争中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在高宗时最终获得大胜。将高句丽灭国。那么。唐太宗、高宗父子采用了怎样的战略战术才能够取得隋炀帝百万大军都无法取得的战果呢?
图1 隋朝三征高句丽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先介绍一下高句丽。高句丽是建立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小国。主要由部分扶余人和其他小部族组成。历史悠久。汉朝时便已存在。高句丽人有着农业和游牧业想结合的生产方式。有扩张的野心。对当时汉朝在辽东和朝鲜半岛设立的汉四郡的肥沃土地很是垂涎。屡次入侵汉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范围。
现实很残酷。有扩张野心的高句丽受到了包括汉朝。和后来辽东汉人军阀公孙度。曹魏幽州刺史毋丘俭等人的打击。国都被多次焚毁。但高句丽贼心不死。最终在中原混乱的情况下。逐渐壮大。吞并了原来在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汉四郡。
当隋朝建立时。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东北亚地区一个霸主级别的国家。它拥有百官朝廷。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比肩多个关中。文化也是一如中原。更为夸张的是。高句丽还修筑长城。高句丽对于隋朝而言。就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随时有可能给隋朝插上一刀。甚至逐鹿中原。
于是隋文帝在刚灭陈后。便遣使恐吓告诫高句丽王要老实些。但高句丽人没有把隋文帝的告诫放在心上。反而多次遣使与突厥眉来眼去。相互勾结。隋文帝得知消息后。便立马组织隋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丽。然而。隋文帝的这次征讨却因极端的天气和军中疫疾没有取得什么战国。浪费了很多财力和人力。
图2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隋炀帝刚即位时。隋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国内有户八百七十万。原本的劲敌突厥也已臣服。估计隋炀帝认为他父亲隋文帝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之所以没有取得战果。是因为动员的兵力太少。自己继承的国力如此强大。如果不好好利用真是暴殄天物。于是。隋炀帝下了一道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战争动员令。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令天下兵马不分南北远近。皆集结于涿郡。共百万军。隋炀帝亲自指挥。出征时队伍旌旗相连长达千余里。这支靠动员全国才组织起来的庞大军队却因隋炀帝的错误指挥而惨败。隋炀帝令隋军分道前进。且下令如果高句丽军投降则进行安抚。这使得隋军往往在将要攻破城池时。高句丽假装投降。而在对城池进行修理后继续抵抗。让隋军伤亡惨重。溃败回国后的隋炀帝并不甘心。旋即组织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征。六十万大军刚开赴战场没多久。国内便因无法承受大军出征所带来的巨大消耗而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炀帝只得班师回国。没多久便身死国灭。
图3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经历了隋末的天下大乱。唐朝建立了起来。唐太宗时。因为隋末内战带来的巨大消耗。国内也不过有户三百万。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进攻高句丽所能利用的国力和资源远远地不如隋炀帝时期。但唐太宗认为。辽东本中国故土。且高句丽对后世子孙危害极大。如果不能及时铲除。日后必然成为大患。
于是。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继隋文。隋炀之后。再起辽东之役。唐太宗御驾亲征。唐军水陆并进。初战即收复辽东城。斩俘高句丽军两万。紧接着唐太宗又击败了前来救援安市城的高句丽15万援军。使高句丽举国震恐。后来因粮草供应和天气转凉。唐军开始回撤。尽管此役中唐太宗率领下的唐军连破十城。阵斩四万余人。取得了极大的战果。但却仍没有达到唐太宗将高句丽彻底灭国的战略目标。
图4 唐太宗
回国后的唐太宗君臣从历代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作战中总结经验。尤其对隋炀帝三次出征失败的教训进行了借鉴。终于制定了之前从未实行过的新的战术。即高句丽虽然体格不小。但国力终归还是不如唐朝。于是唐太宗不再发动大规模征讨。反而组织小股偏师进行袭扰。深入其国境。在其进行生产的关键时刻进行大规模的杀伤。不断地消耗其国力。让高句丽疲于应对。却又后顾不暇。
唐太宗重新制定的袭扰战术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从公元647年到公元649年。唐军多次进攻高句丽。均取得大胜。慢慢的。高句丽国力变得越来越弱。而唐军则愈战愈强。到了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攻灭高句丽的时机成熟。唐高宗下令各路唐军分道合击进攻高句丽。这次的进攻异常顺利。唐军所向披靡。当年九月十二日。唐军攻破高句丽国都。将其地分为九都督府。由薛仁贵领两万唐军镇守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高句丽彻底被灭。
图5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通过比较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进攻。可以看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两朝四位帝王都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去组织军队进攻高句丽。掌握着巨大国力和军力的隋炀帝因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使得三次出征均无战果。白白损耗了国力。导致国家的崩溃。而唐太宗则因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不断消耗其国力。使得高句丽疲于应付。最终在高宗时被灭国。由此观之。战略战术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这场对高句丽征伐战争的胜负。
文:李光彩
参考文献:《新唐书》《隋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观点:
第一次东征
大业六年。大臣裴矩给隋炀帝提出建议。高句丽不遵礼法。让其国王高元入朝参拜。隋炀帝同意了。但高元那边却没法反应。谁知道这一去还有没有回头路?隋炀帝对高元的态度非常生气。在隋朝蒸蒸日上的时候。高元居然不听话。隋炀帝决定教训他一下。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隋炀帝征集到一百多万兵马。分三路进军高句丽。
大业八年三月底。辽河。隋炀帝让隋朝著名工程师宇文恺造浮桥。以便隋军通过。可是。当浮桥差一点达到对岸是。高句丽趁机进攻。隋军不但死亡众多。还是无法登陆。
隋炀帝打着讨伐高元的旗号进军。为了防止将领邀功请赏。规定所有进攻都要先报隋炀帝批准。得到允许后才可以进军。这样的命令让高句丽钻了空子。他们在军事失利的时候请求投降。然后在隋军等待批复的时候积蓄力量。重新防御。以备再次抵抗。这样的结果是。隋军在等待中失去最佳攻城时机。造成士气低落。
在辽东战败的同时。来护儿的水军也遭遇失败。宇文述等九路兵马也惨败。有30万人只有2700人返回辽东城。数以万计的物资也丢失殆尽。
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以惨败告终。这次战争因为耗资太大。引发了农民起义。但隋炀帝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加紧准备第二次东征。
第二次东征
大业九年。隋炀帝开始了第二次亲征高句丽。从季节来说。与高句丽对战的最好时间是七八月份。但隋炀帝等不及。正月就下诏征集兵马。贮备军粮。 三月。隋炀帝来到辽东。四月渡过辽水。这一次。隋炀帝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允许将领们见机行事。
正当辽东战场上双方打得如火如荼时。忽然传来杨玄感造反的消息。
杨玄感是隋朝宰相杨素的儿子。杨素帮助隋炀帝登上皇位。却遭到炀帝的猜忌。杨玄感对此深感不满。此次趁机作乱。引起很大的轰动。
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传到前线。隋炀帝立刻下令紧急撤军。留下所有的物资器械。第二次东征就这样匆匆结束。
杨玄感叛乱很快平定。隋炀帝很生气。眼看自己的东征大业就要有结果。却被杨玄感搅乱了所有的计划。他严惩与此事有关的人员。凡是接受过杨玄感赈灾粮的百姓。也都被隋炀帝活埋了。
第二次东征匆匆结束。隋炀帝把所有的火气都发在老百姓身上。
第三次东征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布第三次东征的诏书。这一年的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士兵对东征已经有了抗拒心。在路上纷纷逃跑。尽管隋炀帝杀了几个人以示惩戒。仍然无法阻止逃亡。
七月。隋炀帝到达怀远镇。这时的隋朝。国内大乱。征兵大多没有按期到达。而高句丽经过几年的折腾。加上本来就国小民弱。更是疲惫不堪。因此。当来护儿进军平壤时。高句丽国王高元派人请降。
不战而屈人之兵。隋炀帝非常高兴。国内形势一团糟。他也不想打了。第三次东征。没有开战就取得了胜利。
这是一次虽胜尤败的战争。隋朝虽然名誉上取得了胜利。但当隋炀帝让高句丽国王高元入朝时。高元却还是没有来。隋炀帝没有了脾气。他试图进行第四次东征。但最终没有成行。
东征的结果
隋炀帝东征。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是一项正确的决策。高句丽的问题不解决。帝国东北部始终存在不稳定因素。后来的唐太宗和唐高宗东征。都从侧面验证了隋炀帝的正确。
但是。三次东征给隋朝带来极大的动荡。三年三次大规模征战。不但使隋朝数十万军人丧生。还有大量民夫死亡。巨额物资损失。过度的征敛不但破坏了隋朝的经济。 还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各地农民起义从第一次东征开始。到第三次东征。已经如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燃起。
全国形势一片混乱。隋炀帝本人也陷入恐慌危机。他曾经万丈豪情。想要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业。如今。一切都是浮云。他像一块生铁。经不起铸造的考验。一下子对治国失去了信心。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不顾众人反对。第三次下扬州。他想偏居一隅。做一个只管享乐的皇帝。可惜。这样的想法他也无法做到。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华丽开场。草草收场。这八个字可以概括隋炀帝的一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740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炀帝,高句丽,隋朝,辽东,突厥,太宗,国力,大业,战略战术,大唐
没想到大家都对隋炀帝杨广百万大军为何三征区区高丽却搞不定?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借鉴隋炀帝急功、撒钱过把瘾就死。》 作者:冷清先生。严禁抄袭剽窃。 隋文帝杨坚是一代明主。他在位的二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