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高句(gōu)丽(lí)。位于今天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相传是由扶余王族高句丽人朱蒙所建立。从公元前一世纪建国。到公元七世纪被唐所灭。前后存在将近700年之久。
高句丽的人种构成主要是濊貊人、扶余人、靺鞨人。古朝鲜遗民等。高句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临日本海。南到汉江流域。西北到辽河两岸。北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
PS:后来的高丽和本篇文章说的高句丽。不是一码事。
老人家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什么隋唐一定要前仆后继灭亡高句丽。得从最早说起。
一、历史上高句丽曾经多次入寇内地
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高句丽从建立伊始。就不是一个善茬。每次中原陷入内乱。高句丽就要发兵侵略内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高句丽乘机联合乌桓侵扰辽东郡、乐浪郡。两郡百姓水生火热。中央无力顾及。地方长官颟顸无能。根本无法遏制高句丽、乌桓的趁火打劫。最后出了一个能人公孙度才将其摆平。消停了好长一段时间。
西晋初年。高句丽充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制度。很快又恢复生气并且变得更强大。
等到五胡乱华。中原丧乱的时候。高句丽本性难移。再次内侵。不仅借机吞并了朝鲜半岛以及辽东半岛的大片土地。
北周到隋时期。高句丽反复联合靺鞨、突厥南下。给北周和隋造成了巨大困扰。
当隋朝建立时。拥军60万的高句丽。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抵在中原后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无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
此时。无论是从边境安宁还是长治久安来看。消灭高句丽都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
高句丽对此心知肚明。早在隋平陈以前。就知道下一个目标无疑是自己。早就积极备武。积粮近达百年。即“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
二、隋唐两朝开疆拓土消灭威胁的本能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简单的规律: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自然而然要向外扩张。一方面是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是消除边境上的安全隐患。
秦汉隋唐。乃至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扩张性强烈的王朝。匈奴、南越、吐蕃、突厥、高句丽、准格尔蒙古。四夷八荒。无论多么强大。无论付出多少代价。最后都只能进入历史的垃圾堆。
为什么?
跟你丫死磕!
至于两晋。宋明以后。中原王朝或者陷入内乱。或者重文轻武自废武功。视开边为生事。边境上的蛮夷部落。就有机可趁。前者是“五胡乱华”。后者是辽金元清相继入主中原。恶果就是生民披发左衽。文明文化。经济社会严重倒退。
隋灭陈完成统一以后。隋文帝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警告说:
“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不久。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仅仅过了十年。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隋文帝大怒。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同时发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不过天公不给力。陆路进攻遭遇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又流行疫病流行。根本无力作战;水路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
最终。水陆两路被迫撤军。军队丧失大半。不过高丽王慑于隋朝军威。赶紧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隋文帝一看。谦卑得称自己为“粪土”了。天子还能跟粪土一般见识吗?
于是。罢兵。
我们知道。隋朝仅仅两代就灭亡。关于隋朝的历史都是由唐人所写。为了显示自己取代隋朝的正确性。唐人在记录隋炀帝的时候。自然不会太客气。
隋炀帝固然有好大喜功的一面。但在灭亡高句丽上。却是有说不出口的苦衷。即诏书所言“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
这是因为。高句丽同时具有游牧政权和农耕政权的双层特性(就像后来的建州鞑奴)。对中原政权的潜在威胁非常致命。
否则如果征伐高句丽没有必要的话。为什么唐朝历经太宗高宗父子两代。也要坚持继续隋朝的政策?
尽管如此。隋朝三次征伐高句丽。虽然达到了攻克平壤。迫使其称臣的目的。但也耗费了自己的实力。引发了天下大乱。最终导致隋朝两代而亡。
不过。高句丽的威胁明摆在那里。所以到了唐朝。尽管代价巨大。依然坚持攻打。直到最终将其消灭。
三、唐朝历经两代终于“为中国报子弟之仇”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主动接连遣使朝朝贡。唐高祖李渊也借坡骑驴。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放回隋朝虏获的高句丽人。
对此。高句丽也放还俘虏的汉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骸骨堆积而成的京观。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
在这期间。高句丽曾派人11次入贡。甚至还曾派世子朝唐。双方使者来往频繁。似乎和平可期。不过双方心知肚明的是。最终不免一战。
高句丽方面。不惜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沿边境修筑了高句丽长城。自夫余城(吉林四平以西)至海。总长度达千余里。前后历时十六年修成。
在唐朝方面。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不可能允许高句丽卧榻在侧。因为如果唐朝不采取果断措施。任由高句丽一统辽东。那高句丽将继续吞并靺鞨、百济、新罗这些周边国家。最终联合北方的东突厥。
“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届时。唐朝面临这个强大的敌人。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十多年后。国力逐渐恢复。决心出征。于是下诏痛斥高句丽\"残虐其民\"、\"侵暴邻国\"、\"违我诏令\"。并昭告天下\"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今朕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君父之耻耳\"。
最后。历经父子两代。终于在唐高宗手里完成了中原王朝几百年来的一个心愿:灭亡高句丽。
公元668年。薛仁贵灭高句丽。唐朝分置9个都督府 42 州100县。总隶于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统兵2万。驻屯平壤。
不久。由于高句丽遗民常发生叛乱。就高句丽数10万户内迁到江淮以南及河南、陇右诸州的空旷之地。余下的小部分高句丽族众或奔突厥和渤海国。或向南奔新罗。
高句丽作为一个政权。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高句丽人。作为一个民族也与其他民族融合。从此销声匿迹荡然无存。
PS:如果隋唐没有坚持消灭高句丽的话。恐怕辽金元清入主中原的时间表就要提前了。
其他观点:
我国的东北地区自古就有两大优势。一是有几块面积不大。但也绝对不算小的平原。可以自给自足。孕育出一个独立政权;二是地理上相对离中原比较偏远。而且又只能通过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与中原相连。进可攻退可守。足可以自成气候。
因而。东北地区自古就具备搅乱中原的战争。甚至有资格逐鹿中原。
中原的统治者不笨。知道东北原生民族若成气候。肯定会对关内造成巨大隐患。所以自古以来。中原的皇帝若是有实力。必然会扑灭东北地区的土著政权。
远的如汉武帝、司马懿。在卫满朝鲜和辽东公孙氏还未成气候时就将其剿灭。用一战换百年太平。司马懿之后。毌丘俭又再伐高句丽。他也是以一战定乾坤。保了大魏、西晋在东北方向几十年的和平。
很多人对69万户这个数字没概念。我拿南陈做个对比。南陈灭亡时。官方统计的人口也就50万户。200万口。当然南朝有很严重的人口隐匿问题。南陈的实际人口肯定高于200万。但是高句丽作为半农耕民族。其民众战斗力和动员能力肯定是要强于南人的。后来隋朝征高句丽时。高句丽的总动员兵力竟然高达50万人。
这是什么概念?这已经完全可以与后来的契丹人、女真人相比拟了。远超同时代南陈的动员能力。
在这个由高句丽为主导的小圈子内。根本不拿中原王朝当宗主国。它们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的。以农耕为主业。依山修筑无数易守难攻的城池。可说是在东北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这就跟南陈一样。在江南自成体系。建立了一套以自己为中心的江南势力圈。
中原王朝对四方敌国的态度自古就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惩。代我者死”。高句丽跟南陈一样。与隋朝打对台戏。具备了取代隋朝的潜力。隋朝征讨它。就是必然的。
公元598年。高句丽军万余人。试探性进攻隋朝辽西地区。被隋军挫败。隋文帝杨坚当即下令发兵三十万。水陆两路浩浩荡荡。实施反击。这是隋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
不过。由于隋军陆路出山海关后。军中突然爆发了疫病;海路攻向平壤时。又遭遇了狂风大浪。船多覆没。因而隋军尚未与高句丽开战。这次远征就失败了。
这次远征失败后。隋朝由于与漠北强敌突厥全面开打。无暇顾及东北。因而当高句丽国王主动请和后。隋朝就没打高句丽了。
不过。我们知道。隋炀帝志得意满。决策荒唐可笑。而且他又十分虚荣。总是给高句丽钻漏子。使得隋军的三次远征。最后都失败了。而隋炀帝本人也因为暴力统治。最终被臣子所推翻。
后来。李唐王朝建立。唐太宗李世民击平四方群雄。尤其是打垮突厥后。高句丽问题就又摆在了他的面前。对于李世民来说。高句丽是一定要灭的。否则后患无穷。
于是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亲率十万大军突入辽东。立求一战解决问题。
不过唐军当时虽然骁勇善战。在野战中连连以少胜多。斩杀高句丽军。但随着高句丽的坚壁清野。天气转冷。无法再战。唐太宗的这次远征最后也失利了。
唐太宗撤兵回国后。认真总结教训。他认为灭高句丽不能只靠陆路。还得走海路。于是唐朝自此开始。认真发展海军。力图水陆并进。消灭高句丽。
时间来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唐军的海军练成了。朝鲜半岛方向也出现内讧。灭亡高句丽的时机来临。于是唐军名将薛仁贵、苏定方等大将出击。在连续大败高句丽军。多次取得斩俘逾万的大胜后。最终于公元668年。由年过古稀的开国老将军李勣挂帅。历时两年。一举将高句丽犁庭扫穴。完成了隋唐三代皇帝的未竟之志。
高句丽灭亡后。其民众被唐朝内迁。后来与汉人同化。当然。唐朝不可能把高句丽人全部迁入中原。所以一部分高句丽人就与原本臣服于他们的粟末靺鞨人合流。这群人后来在唐玄宗时期建立了渤海国。并重新占据了原属高句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从这就可以看出。东北原生民族其实和草原民族一样。都是生命力很顽强。有一丝机会就能浴火重生的战斗民族。如果中原王朝对他们的发展壮大置之不理。其后果必然是非常严重。
唐朝之后。辽国的崛起。金国的崛起。满清的崛起。事实上都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原生政权不在意。默认其发展壮大。种下的恶果。
最后说一点:高句丽和高丽没关系。高句丽灭亡时。极少一小部分高句丽人南迁。与朝鲜半岛的土著三韩人融合。新罗灭亡后。由三韩民族出身的王氏一族建立的王氏高丽政权虽然国号与高句丽极近相似。但从民族构成来说。二者完全没有关系。
其他观点:
在中国古代。占据中原的王朝虽然屡屡改名换姓。但对于周边民族进行压制。则基本上是薪火相传的传统。至于高句丽为啥死得最透。那是自找的。
对于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对抗。最早的广为熟知的事件应当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族干掉、西周灭亡。这一事件对华夏族造成了相当大的震撼。后来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思想。各诸侯间虽屡有纷争。但对外的态度是相当一致。
战国时期。虽然各大佬间打得头破血流。但对外继续毫不客气。秦国往西。赵国往北。既打压了外族。又发展了自身。燕、赵面临灭国之际。好像也没谁提出过勾结北方游牧民族自救的主意。当然。也可能由于当时的外族比较弱小的原因。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外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蒙恬痛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修建秦直道。提高面对游牧民族的优势;
秦末起义、楚汉相争之际。匈奴统一了北方。实力空前。号称“控弦40万”。识时务者为俊杰。西汉不得不度过了几十年的忍辱负重、休养生息。汉武帝即位起。汉朝与匈奴开展了持续百年的拉锯战。到东汉时。窦宪封燕然山。代表着匈奴政权对中原的威胁已基本消除。
三国时期。曹魏虽然在南边要面对孙刘。但对北方的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也从未掉以轻心。可惜在西晋时。由于八王之乱导致的国力削弱。原本依附于中原的氐、羌、鲜卑、匈奴、羯族纷纷建立政权。中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战乱。
在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北方后。全盘汉化。以中原正统自居。对于接手北方草原的柔然人深恶痛绝。将其蔑称为“蠕蠕”。整个北魏国存在期间。都在持续对其进行打击。我们熟知的花木兰从军。就是为了揍这个北方游牧民族。
在南北朝期间。北方再度分裂。东西两个政权势同水火。而原本为柔然人打铁的突厥人干掉主人、咸鱼翻身。占据了西、北的庞大地区。西魏/北周、东魏/北齐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纷纷对其进行拉拢。
但在隋朝建立后。曾经嚣张的突厥人也告别了幸福的日子。在杨坚的以夷制夷、分化打击下。突厥人被收拾的服服帖帖。实力大为虚弱。并尊称杨坚为圣人可汗。最强的突厥老实了。其他小国自然更风俯首称臣。但只有东北边的高句丽非常不老实。而且还挺有实力。
这就成功的引起了中原王朝的注意。
高句丽称得上一个古国。它发源于东北的扶余族。在西汉时就见诸史书中的记录。一直向中原王朝称臣。王莽篡权时。曾经征集高句丽出兵夹攻匈奴人;在遭到婉拒后。他直接把高句丽王叫到长安砍头。引起了高句丽人的反叛。
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高句丽再度派人前来称臣。其后。这个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一直坐山观虎斗。甚至屡次想趁着中原战乱占占便宜。但经常被揍得很惨。最悲剧的一次。是被鲜卑慕容氏刨了祖坟。
隋王朝再度统一中原后。突厥被治老实了。其他小国当然见风使舵、进京朝贡叫大哥。高句丽也不甘人后。但是连续两任高句丽王高汤、高元都有些两面三刀。他们既称臣。又时不时在背后搞些小动作。甚至还敢纠集靺鞨(女真前身)进攻辽西。
对此杨坚自然不能忍。在公元598年派兵出征。但由于瘟疫、后勤、台风问题。还没开打隋军就遭受巨大损失。不得不撤回。而高元也迫于兵威上表谢罪。
但高句丽仍旧贼心不死。继续恶心隋王朝。暴脾气杨广上位后自然不会忍。连续三次远征。但巨大的消耗。构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就能看出来高句丽为啥要挨打了:
首先。面对中原王朝不老实。如果不能收拾这个刺儿头。持续千百年的朝贡体系岂不会被破坏?
第二。连续两个强大的王朝接力才能将其灭国。由此可见高句丽挺有能耐。但很遗憾。能耐小的。还能被分而治之;能耐大的。就越必须被消灭。这样才能一劳永逸。避免对中原王朝产生威胁。
高句丽的能耐体现在哪些方面?简单总结如下:
一、地理优越。易守难攻。高句丽地处辽东。国土广阔。远离中原统治中心。《隋书》称。“其国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此外。高句丽人常依山建城。易守难攻。
这两个特点。决定了高句丽不是软柿子。距离远。导致隋唐军队运输困难。物资补给掣肘了实力的发挥。杨广第一次远征、李世民亲征都是由于后勤不继而不得不退兵。
城堡易守难攻。战争不容易很快结束。反过来又会对进攻方的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说。中原远征高句丽的最大问题。就是后勤。隋唐军队的野战能力。面对高句丽都是碾压。但是顶不住对方龟缩防守。把战争变成消耗战。(没错。你看到的高句丽与唐军在野外大战而且还挺牛的场景。都是某国瞎编的)
二、照搬中原制度的农耕政权
高句丽作为中原王朝的数百年小弟。各项制度基本照抄。比如建立在平壤的宫城名字也叫长安城(无耻~)。各种兵器也与中原王朝类似。也就是说。技术上并不比中原落后。
高句丽境内多山川河流。适合耕种。旧唐书称。高句丽“种田养蚕。略同中国”。并且民间热爱看书。当然是中原的书。最受欢迎的包括《五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等等。
这就是说。高句丽并不是乌合之众。而是完全抄袭了中原技术、文化。有组织、有体系的成熟政权。这就决定了它具有一定实力。这就罢了。关键它还很好斗。
三、侵略性强。破坏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
高句丽人喜欢看书。但没学会文雅。好斗的民风。从史书记录可见一斑:
高句丽朝廷最高级的官员叫做大对卢。每三年一换。换届的时候。遇到不服气的。直接各自带兵一决高下。胜者接位。以武力定官位。决定了政府的风格不会很斯文。
高句丽用法严峻。而且鼓励血性。比如其法律规定:守城降敌、临阵败北、杀人行劫者斩。颇有商鞅变法的风采。史书称高句丽路不拾遗。也就是秩序非常好。而纪律。就代表着战斗力。
对于中原王朝。高句丽一直屡次挑衅。不仅在隋朝时骚扰辽西。在唐朝建立后。更是经常殴打听命于中原的新罗、百济。让后者无法顺利入朝进贡。
总而言之。对周边民族进行削弱。避免中原王朝直接面对威胁。这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共识。而高句丽在力量上已经崭露头角。偏偏又桀骜不驯。那就必被灭。没别的出路。所以。隋唐两朝四帝。虽然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对高句丽上出奇的一致。
只可惜。在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破坏了这一规矩。开创了首次把战略要地送给游牧民族的先例。中原从此不得安宁。
另。高句丽被灭后。百姓也被移民到中原(最有名的是高仙芝)。部分流入契丹、靺鞨。后来的高丽王朝。民族主体其实是新罗。开国的王建为了扯虎皮做大旗。自称高句丽后代。这一风格跟如今的某一宇宙大国何其相似。果然是祖宗。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741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高句丽,中原,王朝,隋朝,辽东,政权,唐朝,突厥,新罗,都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隋朝和唐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高句(gōu)丽(lí)。位于今天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相传是由扶余王族高句丽人朱蒙所建立。从公元前一世纪建国。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