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突厥侵袭的时候,李世民为何会拒绝加固长城的建议?
原创

在面对突厥侵袭的时候,李世民为何会拒绝加固长城的建议?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拒绝加固长城。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唐朝军力强盛。习惯于主动进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唐朝袭承了南北朝和隋朝的传统。没有用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概念。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对于古代中原王朝来说。北方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中国古代向来是农耕文明为主。这就使得中原王朝对北方草原没有扩张的需求。草原那种地方。就算打下来也不能种地。为什么要去占领呢?而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游牧民族资源匮乏。羡慕中原王朝的丰富资源。所以总想着发动战争。南下掠夺资源。

所以。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政权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既然一定要打仗。那怎么打就是一个问题了。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大家就发现。修城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城墙不一定要很高。但是可以起到一个阻拦的作用。可以让中原王朝占据有利的防守优势。于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北方的几个大诸侯国。就开始纷纷修建边境墙。阻拦游牧民族南下掠夺。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同样延续了这个策略。而且。秦始皇做得更加夸张。干脆将几大诸侯国建造的边境墙。全都连了起来。于是就建成了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建好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再想南下掠夺。难度就骤然提升了十倍不止。于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间。同样开始进行战斗和兼并。在经过十几年的战斗后。最终。匈奴人脱颖而出。成为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匈奴变强的同时。中原这边则完成了由秦朝到汉朝的转变。到了汉朝之后。北方的匈奴开始越发强大。经常南下侵略袭扰。为了搞定匈奴人。汉朝在最初几十年的时间里。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尽可能地与匈奴人缓和矛盾。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空前强大。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

最终。汉武帝打服了匈奴。但同时汉朝自身也国力大损。不得不停止对北方草原的战争。而在汉武帝之后。后面连续几任汉朝皇帝。又连续压制匈奴的发展。终于彻底让匈奴崩溃了。最终。一部分匈奴人选择西迁。向欧洲那边运动。而另一部分匈奴。则选择臣服于汉朝。

汉匈战争。看起来是汉朝赢了。但实际上。汉朝依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求。

只要那块地方还在。就算没了匈奴人。其他民族也会逐渐占领。只要中原王朝不能在草原上种地。不能长时间占领草原。那么。暂时打垮草原政权。就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不过。汉朝的这次进攻。还是比较有效的。至少在后来的几百年里。北方游牧民族都不敢再轻易南下。不敢再招惹中原王朝。

再之后。就到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中原王朝因为自身的原因。开始陷入严重的内战。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一直是一个被大书特书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时代。因为战乱实在是太多了。三国时代。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中原文明的整体实力。也在迅速衰弱。

不过好在。当时统一北方的曹魏。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单凭曹魏一家。也足以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窥探。所以三国时代。并没有出现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入侵的事情。

三国之后。便是西晋。

到了西晋之后。西晋刚刚统一天下没多久。内部就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几个司马家的王爷。为了争夺大权。开始互相内斗。为了夺取最高权力。这些司马家的王爷们。甚至不惜从边疆调兵。导致边疆空虚。再加上当年曹魏为了方便管束这些游牧民族。直接将这些游牧民族迁往内地。所以。当中原开始再次内战。并且陷入空虚的时候。这些游牧民族就发现了机会。然后趁势而起。直接灭了西晋。

接下来。无疑是一个更糟糕的时代。

残存的西晋士族。衣冠南渡。去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而北方则是被那些游牧民族占领。先后建立了政权。光是有名有姓的政权。就多达十六个。所以后世史称十六国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中原和草原文明的界限开始模糊。长城不再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分界线。有的政权。地盘可能一部分在中原。另一部分在草原。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大家借助长城去战斗的思想。就开始渐渐淡化了。

长城内外。都是自己的地盘。那长城还有什么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时候。这种情况则进一步持续。中原地区出现了上百年的南北对峙局面。而北方政权。往往也有一部分草原地盘。所以。在整个南北朝时期。就没谁会想着凭借长城进行防御战斗。

南北朝之后。就到了隋朝。

而在隋朝出现的同时。北方草原上。一个新的霸主。也开始渐渐崛起。

这个新的霸主。就是突厥。

虽然是新任的草原霸主。但和隋朝比起来。突厥的那点家底还真不够看。因为隋朝本身是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北周则是在西魏、北魏的基础上建立的。北魏本就是由草原民族之一的鲜卑人建立的。骑马打仗的本事那是很强的。

所以。对于突厥。隋朝就只有一个态度。

揍他!

在揍突厥的同时。隋朝一边派大军北上征战。一边使用计谋在突厥内部分化瓦解。最终。突厥直接因此分裂。变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东突厥的地盘。一般就是传统的北方草原;而西突厥的地盘。则是靠近中亚那边的草原。

经过这样一番分化打击之后。隋朝轻松取得了胜利。而当时在位的隋文帝。也被北方草原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然后。隋文帝就死了。隋炀帝登基了。

隋炀帝登基之后。一通乱搞。搞得国内民不聊生。最终。隋朝内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很多隋朝贵族也纷纷起事。隋炀帝本人更是被麾下的禁军给勒死了。隋朝也就此灭亡。

然而。就在隋炀帝被麾下禁军勒死之前。隋朝的大贵族李渊。已经率先起兵。一路打向长安。在隋炀帝去世仅仅一个多月以后。李渊便在长安登基。唐朝自此开国。

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还仅仅只是占领的关中地区而已。整个中原当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甚至还有好几家割据势力。势力不比李渊弱多少。所以。李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收拾各地的格局枭雄。彻底统一天下。

同样是在这个时候。北方的突厥人。也看到了机会。

原本在隋朝那会儿。突厥已经被打服了。根本不敢轻易南下。但是如今隋朝已灭。中原已是四分五裂。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西突厥那边。因为距离较远。暂时插不上手。但是东突厥就不一样了。随时可以进攻。不过巧合的是。当时东突厥内部。也正处在汗位交替的过程当中。所以就没抓住这个机会南下。

当然。就算自己不能南下。在中原扶持几个傀儡。还是可以的。对于突厥来说。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反倒是一个分裂割据的中原。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隋末北方的几大割据势力。纷纷向突厥示好。请求突厥的支持。比如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人。就全都和突厥有联系。

就连李渊。在起兵之初都曾派人去征求过突厥的支持。而这段历史。后来也一直被李家当做自己不愿回顾的黑料。被视作是一段丑闻。

不过。突厥人分化瓦解的计策。最后并没有成功。因为李家当时能打的猛人实在是太多了。从李渊起兵开始。仅仅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六年之后。整个中原就基本都已经被李家统一了。而此时的突厥。刚刚解决了内部的矛盾。却已经错过了南下的最佳机会。

也许是老天爷觉得唐朝当时的猛人实在太多。这样对突厥太不公平。所以又给了他们一次机会。在唐朝统一天下之后。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展开了残酷的内斗。两人之间的储君之争。甚至一度使得唐朝再度出现分裂的迹象。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抢先下手。在玄武门干掉了李建成。然后逼迫李渊禅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机会来了!

当时东突厥这边掌权的。是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在听说唐朝内乱之后。意识到自己终于等到了机会。当即率领大军。越过长城。直击长安。

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八月初九。李世民完成登基仪式;八月十九。突厥南下入侵。兵临泾州。

泾州。距离长安只有四十里。

而此时的长安城内。因为先前李世民和李建成内斗的原因。兵力极度空虚。整个长安城。只有数万兵力。甚至有很多专家进行考证。认为当时长安这边。只有不到两万守军。而突厥那边。则是号称二十万大军。

面对突厥人的到来。当时唐朝很多官员。都已经提出了要迁都的构想。认为留守长安。最终一定会失败。然而李世民在经过仔细思考之后。却力排众议。坚持抵抗。

多亏了李世民的坚持。要不然的话。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而是又一个南北朝了。

留下的勇气固然可贵。但问题是。仅凭两万守军。如何挡得住突厥的二十万大军呢?

关键时刻。李世民展现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和过人的勇气。

李世民先是构筑外围防线。任命麾下头号猛将尉迟恭领兵。去泾阳阻击突厥的先锋部队。在经过一场战斗之后。尉迟恭不负众望。大败突厥先锋。斩首一千。并且生擒了对方的主将。

泾阳之胜。使得突厥方面开始出现误判。误以为长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空虚。不过。来都已经来了。突厥自然不可能就此退兵。两日之后。突厥大军兵临渭水河畔。军旗飘摇数十里。

面对突厥的大军压境。接下来的李世民。操作惊为天人。

李世民没有直接派大军进攻。而是唱了一出空城计。李世民仅仅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几人。便前往渭水河畔。和颉利可汗隔河对峙。

六人。对峙二十万大军。

而且李世民带的几个人。基本上都是文官。

见到李世民仅率几名亲随而来。再加上对岸唐军军容整齐。丝毫不显慌乱。而之前的泾阳一战当中。唐军又是大获全胜。这一系列的操作。终于让突厥那边彻底产生了误判:长安其实并不空虚。而是防守极为完备。

打肯定是不敢打了。

于是最终。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在长安边上的渭水便桥上。签下了一份和平协议。后世史称‘渭水之盟’。签完和平协议之后。突厥开始撤军。原本危如累卵的长安。也就此转危为安了。

不得不说。渭水之盟。真的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六人。逼退二十万大军。

不过。对于李世民而言。渭水之盟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反倒被他视作奇耻大辱。李世民自掌兵以来。除了当年在陇西因为自己生病。打过一场败仗之外。一直不曾有过败绩。这次被突厥堵在家门口签订了和平协议。对李世民而言。是无法接受的。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要李世民修长城。效仿当年的秦汉。以长城抵御北方突厥的南下。

修长城?

开玩笑!

对于这个提议。李世民自然是选择了拒绝。一方面。之前的南北朝和隋朝。就一直没有修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习惯。而李世民这种战争狂人。更是喜欢直接开干。要是修长城被动防御的话。那还不得让李世民憋屈死?

另一方面。唐朝当时其实并不弱。渭水之盟的时候。突厥之所以能一口气兵临长安。主要是因为当时唐朝的精锐大军。大多布置在南方。以防江南发生叛乱。再加上李世民初登皇位。对于地方上的控制还不是十分如意。如果单算军队数量的话。当时唐朝可以轻易征调百万大军。根本不怕突厥那二十万大军。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被动防御呢?

正面硬刚就是了!

接下来的两年里。李世民为了洗刷屈辱。开始积极备战。反观突厥那边。撤军之后。运气越来越差。先是内部再次出现矛盾。联盟分裂。然后北方又连续下大雪。让突厥部落折损严重。

于是。三年之后。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领唐军北上。直击东突厥王帐。最终。唐军大获全胜。不但一战击溃了突厥的全部精锐。还活捉了颉利可汗。

或许。对于当时的李世民来说。突厥的进攻。都算不上是两个同等级文明的战斗。更像是一个反叛的地方势力。趁着中央空虚。钻空子打到了首都。

秦朝汉朝的时候。或许习惯性认为。北方草原不是中原王朝的地盘。所以要修长城进行抵御。而李世民那个时代。可能更习惯认为北方草原也是唐朝的地盘。所以对于修长城抵抗这种事情。自然也就没什么兴趣了。

其他观点:

古代长城是干啥用的?是中原王朝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南下而修建的。

那长城对李世民来说。有实际作用吗?对不起。换其他时期或许还真有作用。可是在李世民这儿。长城就是个摆设。

为啥?因为当时不是李世民害怕游牧民族南下。而是游牧民族害怕李世民的大军北上!你看这事儿闹的。别以为天可汗是白叫的。不灭几个国家。你还真不知道李世民时代是个什么情况!

一、李世民拒绝修长城。那是有底气的。

身为李世民的手下。你要不灭几个国家。你真不好意思出门。李世民手下的大将们。都太牛了。牛到四处找周围邻居们的麻烦。

最牛的药师李靖。这哥们帮助李孝恭平定了南方。灭掉了萧梁。又在李世民的安排之下。选择北上平定东突厥、歼灭吐谷浑。在他手里至少灭了3个国家。

李世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徐茂公。这位老兄跟着李靖灭了东突厥。此后独自带兵灭了薛延陀汗国。又在唐高宗时期灭了高句丽。所以他也至少灭了3个国家。

苏定方在隋唐小说里的名声不太好。可是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正面人物好不好?他跟着唐太宗、唐高宗。平定了西突厥、葱岭、百济、高句丽。把唐朝的版图推广到了中亚地区。吓得周围邻居瑟瑟发抖。至少也灭了3国。

奇才王玄策。这哥们本来负责出使天竺。结果恰好赶上天竺叛乱。王玄策的使团被俘虏了。他本人逃出来以后没有要求唐太宗发兵。而是自己征召了吐蕃兵和泥婆罗兵前去把天竺给灭了。创下了一人灭一国的奇迹战绩。

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李世民

你说说。李世民还要什么长城?这些大将就是李世民的长城!再说了。周围的邻居都被李世民的这些大将给征服了。他还要长城做什么?修成旅游景区收票吗?

二、修长城劳民伤财。李世民不愿干这种事。

隋唐不分家这是真的。当初隋炀帝三次讨伐高句丽的时候。每次都要动用百万大军。其中很多都是负责耕种的普通百姓。

这些人都被调动起来。实际上是伤到了国本。因为他们不事生产。那谁来给朝廷供应粮草呢?隋朝的灭亡跟隋炀帝这种挥霍无度是有本质关系的。

李世民自然是要吸取隋炀帝的教训。隋炀帝干了什么。李世民就不干什么。这样就能避免二世而亡的厄运了。

很显然李世民的确是这么做的。他同样也征讨高句丽。但是他的方法就合理很多。他每次只动用几千人的骑兵前去。

高句丽地处东北。那地方粮食一年一季。产量本来就不高。可李世民的几千骑兵。总是在人家收割的季节去骚扰他们。这是人干的事情吗?

结果导致高句丽粮食严重减产。国力严重衰弱。等到唐高宗时期。再灭掉高句丽就一点不费力了。

李世民就是用这种损失最小的办法。把对手给消耗了。从而战胜了对手。因此。在修长城这件事上。李世民的态度也是一样的。

他觉得对付游牧民族。最好的办法不是劳民伤财地修长城。而是带领大军征服对方。与其花那么多钱把长城修好了。还要日夜担惊受怕。倒不如一战定乾坤。为后世解决百年的麻烦。

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那是有道理的。这个皇帝的私德我们暂且不论。就从他的文治武功来看。绝对是封建时代首屈一指的皇帝。

三、万国来朝的自信。首先得破除壁垒。

李世民是天可汗。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更是一个开放、包容、自由的时代。所以那个时候全世界至少有70多个国家对唐朝朝贡。并且争相派遣留学生到唐朝来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

中医、茶道、服饰等文化产品。全都是这个时候在全世界开始流通的。所以说李世民时代的唐朝。和现在老美在国际上的地位。的确有得一比。甚至要超越。

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长安和洛阳街头。随处可见各种不同国家的人。各种服饰、不同语言的人齐集大唐做生意。这种场景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创造的。

那么这种万国来朝的王朝。还需要长城吗?我认为是没必要了。长城不仅挡住了远来的客人。也挡住了文化的传播。

李世民作为封建王朝最优秀的帝王之一。他不会不知道。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万国来朝不仅是一种盛世的体现。更是一种自信的体现。而不修长城。恰好证明了这种自信的来源。

不破不立。只有真正把壁垒给破除了。才能够与世界融汇在一起。而且是一种自信的融汇。是感染他人的一种融汇。

总结:毕其功于一役。好过数百年的纠结。

先秦时期开始造长城。秦朝时期。将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连成一片。形成了万里长城。可是汉朝时期。却为长城发了愁。

为啥?因为汉朝花费了数百年时间。用长城来抵挡匈奴人。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却也没有解决好问题。

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城索性成了一个摆设。五胡乱华。胡人大军南下。彻底征服了中原地区。隋唐其实也是建立在胡人政权的基础之上的。

那么这个时候李世民肯定要思考一个问题。长城真的能发挥它的作用吗?显然并不能。与其长年累月。利用长城来阻挡外敌。倒不如一战定乾坤。剪除百年烦恼。

其实长城就是一种襁褓。有了这个襁褓。你就会觉得相对安逸。这么一来就没有出兵北上的想法。只有撤掉这个襁褓。你才能真正有勇气直面对手。到时候。鹿死谁手且不论。有勇气面对问题。才是值得点赞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其他观点:

李世民不肯加固长城。当然是为了消灭突厥而非抵御突厥!

为什么会有长城

由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自身的特点。中原王朝的步兵在开阔地形中是无法抗衡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的 。所以在几千年来的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中。通常只有两种办法。第一是实行离间、分化政策。挑起游牧民族的内斗。以削弱其实力;第二就是依靠高耸的城墙堡垒。和对方打阵地战。而长城就是为了打阵地战而修建的防线。

从战国时期开始。在北方的秦、赵、燕三国因为和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就开始修建长城了。秦始皇扫灭六合之后。将三国的长城连了起来。这就是万里长城的雏形。此后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过修缮加固。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道重要防线。有长城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无法发挥优势。只能和中原军队打阵地战。

强大的突厥

隋末唐初。正是北方游牧民族突厥最为强大的时期。史书称其“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而中原正处于乱世之中。群雄并起。却没有形成合力。所以当时的各个政权纷纷依附或者讨好突厥。

先后投奔突厥的有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等势力。就连称王称帝的窦建德、王世充也对突厥称臣。唐高祖李渊起兵之时。也不得不写信给突厥的始毕可汗。卑辞厚礼。并且约定。“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可见当时突厥之强大。

突厥与唐朝的恩怨

在唐王朝建国前后。突厥曾多次南下入侵。尤其是颉利可汗登基后。依靠梁师都的引路。多次进攻唐朝边境。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曾带兵防御过。甚至在武德二年。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还占领了李渊的老巢太原。当时关中震动。李渊甚至想过放弃河东之地。只守住关西就好了。幸亏李世民坚持出兵。并且打败了刘武周的部下宋金刚。俘虏了尉迟敬德。收复了失地。

由于突厥屡次犯边。唐朝不胜其扰。甚至有人提出放弃都城长安。迁都湖北。并且“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皆赞成其策。”但李世民坚决反对。并表示自己十年之内就可以灭掉突厥。最终此事搁置了下来。

但是。尚未等到李世民去对付突厥。突厥却已经打上门来了。武德九年。李世民刚刚继位。突厥听闻中原有变。于是颉利可汗亲率20万大军直逼长安。到达渭水河畔。李世民只带六人。孤身上前质问颉利可汗为何背弃盟约。旧曲翻唱空城计。争取了时间。很快。各路勤王兵马赶到。颉利可汗自知已无胜算。双方遂杀白马为誓。突厥退兵。史称“渭水之盟”。

这次被人打到家门口。对百战百胜的李世民来说。可谓是奇耻大辱。从此之后。李世民每天带人都在显德殿练习弓马骑射。立志要铲除突厥。

李世民拒绝加固长城

贞观二年。突厥再次集结兵力。准备南侵。这时有人提议赶紧加固长城。发挥我们阵地战的优势。抵御突厥于长城之外。但这本是很常规、很合理的一条建议。但李世民却拒绝了。

李世民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隋炀帝时就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长城。但最终却没有起到防御突厥的目的。如果唐朝也去修筑长城。那么必然要征调大量的民夫。不但起不到防御作用。还可能会使得百姓负担加重。民不聊生。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李世民的志向也不仅仅是被动防御。却突厥于国门之外。他要实现自己当初的诺言。他要一雪渭水之盟的耻辱。他的目的是消灭突厥!

最后的胜利者

一年后。即在贞观三年。李世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遂派李靖为大将。率10万精兵深入草原。攻打东突厥。在定襄出奇制胜。次年。夜袭阴山。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当颉利可汗被押送回长安的时候。举国上下欢腾庆贺。李世民大宴群臣。喝得酩酊大醉。太上皇李渊借着酒劲。竟然当众翩翩起舞。

接下来。李世民又对西突厥几次用兵。在唐军的攻打下。西突厥每况愈下。唐高宗时期。苏定方率军征讨西突厥。西突厥灭亡。至此。曾经严重威胁唐朝北方边境、东南亚的霸主突厥烟消云散。

李世民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此后的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等延续了这一称号。

综上所述。李世民之所以拒绝了加固长城的建议。一是因为他认为长城的城墙再高也无法从根本上抵御突厥的进攻。二是因为他的目的是消灭突厥而非简单的抵御突厥。

从历史上看。北宋被金国所灭。明朝被清朝所灭。长城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3:42

    突厥,长城,中原,游牧民族,东突,长安,隋朝,唐朝,可汗,王朝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3:42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面对突厥侵袭的时候,李世民为何会拒绝加固长城的建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3:42

    李世民之所以拒绝加固长城。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唐朝军力强盛。习惯于主动进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唐朝袭承了南北朝和隋朝的传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