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南宋高、孝、光、宁连续四任君主在世即行禅让。而且是完全的放弃权力的禅让。这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高宗内禅
宋高宗一味求和。却遭金主完颜亮毁约南侵。使他的求和政策丢尽了脸面,绍兴三十年二月他返回临安,五月,他就下诏宣布决定禅位,正式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眘。他对宰执声称:“今老且病久欲退闲。”而实际上,他退位后还活了二十五年,禅让这年仅五十六岁,身体十分健康。
高宗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这一决策的:让一个听命自己的继承人早点替代自已处理朝政,既省得自己政事烦心,又能够进一步换取他的知恩图报,自己既可以安享尊荣,又可以在适当时候以太上皇身份左右大局。禅让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年六月,举行禅位仪式,新皇帝就是孝宗,高宗以太上皇移居德寿宫。在禅位仪式上,高宗接见群臣时说了一句出自内心的自我评价:“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
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复的君主。即位第二个月他就正式为岳飞冤案底平反朝野人心为之一振。他对秦检构陷的其他冤案也进一步作出处理,李光、赵鼎等去世的受害者,都恢复名誉。抚恤子孙张浚、胡铨、辛次膺等健在者都受到了重用。他继续任用高宗末年那些坚持抗金、政绩卓著的大臣,陈康伯、虞允文、张焘等都成为新班底的核心。
宋高宗禅位以后退居德寿宫,时称北内,每月零花钱就是四万贯,是当时太师等最高月俸的一百倍。每年四十八万贯支出, 还不包括德寿宫的日常开销。每逢生日,孝宗还得孝敬寿礼。银 五万两、钱五万贯是最常规的进献。
孝宗对太上皇可谓是竭尽孝道,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种种欲望,即便在治国大计上也往往委曲求全,庙号孝宗确是名至实归的。 太上皇在禅位后还悠闲滋润地活了二十五年,淳熙十四年 (1187年)以八十一岁高寿一命归西。
明清之际王夫之在《宋论》里有一段话,可以移作对高宗其人的盖棺之论:“高宗忘父兄 之怨,忍宗社之羞,屈膝称臣于骄虏,而无愧怍之色;虐系功臣遂其猜防,而无不忍之心;倚任奸人,尽逐患难之亲臣,而无宽假之度。孱弱以偷一隅之安,幸存以享湖山之乐。滷滞残疆,耻辱 不恤。”
对高宗的死,孝宗表现出深切的悲痛。他一反君主守丧以日代月的旧规,坚决要为太上皇守三年之丧。其中虽有尽孝报恩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他对朝政已深感倦劳,不再是隆兴初政时那个雄心勃勃的宋孝宗。
二、孝宗内禅
宋孝宗锐意恢复,王夫之说他是“怨不可且夕忘,时不可迁延失”,已到了心心念念的地步。隆兴和议决不是宋孝宗期望的结果,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他在准备用武力恢复中原的同时,也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向金朝索取更多的东西。
乾道元年(1165)四月,金朝报问使入见,孝宗要求按金主亮南侵后的敌国之礼,由阁门转呈金使的国书。金使不同意,坚持按绍兴和议的旧仪,由宋朝皇帝在殿上亲自起立从使者手中接受国书。双方僵持多日,最后由太上皇发话,孝宗不得不遵循旧例,但内心更感屈辱和愤怒。
虞允文是孝宗前期抗战派代表,他的去世,对孝宗北伐大计是个沉重的打击。孝宗的统治也大体以此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孝宗在乾道二年、四年和六年,先后举行过三次大规模阅兵,以鼓励士气,振奋民心,锐意恢复,矢志北伐。
但允文一死,孝顿失支持,虎虎锐气逐渐消退,守成的幕气占据上风。他把主要的心思放在了控制朝政、掣肘宰相上。
淳熙十四年(1187年),太上皇宋高宗终于去世,孝宗还做了两年皇帝,但他却无复当年的锐气,暗中打算着禅位给自己儿子了。
后人以恢复论其父子道:“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说得不无道理,高宗无意恢复,但岳飞、李纲、张浚都以恢复为已任;孝宗志在恢复,仅一个虞允文也中途而殁。历史的机遇并不是尽如人意的。
宋孝宗有三个儿子,长子赵愭,次子赵恺和三子赵惇,都是原配郭皇后所生。他即位以后,久久未立太子,大概一是忙于隆兴北伐,二是免得引起太上皇难以言说的不快,三是对三子颇有属望却不便操作。
乾道元年(165年)四月,赵惇率先得子,两个月后,赵愭才生下儿子。赵惇为皇嫡长孙的名分暗中较上了劲,孝宗这才不得不立长子赵愭为皇太子。岂料赵愭命蹇,两年后一命呜呼。
其后东宫虚位四年,按立长的常规,理应立赵恺,但孝宗实在看好赵惇。乾道七年,孝宗断然越位建储,立赵惇为皇太子。淳熙七年,赵恺病死,孝宗问心有愧,却譬解说当年越次建储正因为他“福气稍薄”。赵惇做稳了皇太子,迫不及待地企望孝宗早日禅位给他,但孝宗还不打算放手。
太上皇去世,孝宗渐生倦息之意,让太子参决朝政。淳熙十六年初,孝宗正式禅位给皇太子此即宋光宗。
据推测,孝宗之所以决意退位,另一原因是这年正月,金世宗的皇太孙完颜璟即位,此即金章宗,而按隆兴和议,年过花甲的孝宗得尊年仅二十来岁的章宗为叔叔,这是其强烈自尊心所无法接受的。
禅位以后,孝宗改高宗原先退居的德寿宫为重华宫,移住其中也当起了太上皇。他期望光宗也像自己对待高宗那样,让他颐养天年。
但孝宗也并不甘心完全放弃对朝政的内控,禅位前安排自已信得过的老臣周必大出任左相,作为一种平衡,光宗潜邸旧臣留正为右相。光宗一上台,就不愿再受太上皇摆布,提拔亲留怨周的何澹为谏议大夫。何澹上任,首攻周必大,光宗顺水推舟将其罢相,升任留正为左相。
三、“精神病皇帝”宋光宗
光宗即位次年,改元绍熙。史称绍熙初政,“宜若可取”,实际情况是言过其实。光宗虽多次下诏求言,却是只做听众而缺少行动,有臣下一针见血地说他“受言之名甚美,用言之效无闻”。在任用台谏上,他既出于私心选用了何澹,也严加甄选,任命了刘光祖、彭龟年等人,可谓正邪并用。减税、节用、理财之举,或杯水车薪,小惠未遍,或有始无终,言行不一,总体上无甚可取。
另一方面,光宗初政,有违明君之德的嗜好却逐渐暴露。他对优伶歌舞,市井段子,特感兴趣,召来演出,乐此不疲。原先就嗜酒,如今更是饮宴无度。虽说是后宫生活,却没有不透风的墙。
太学生余古知道了,就趁着下诏求言,在封事里以酒池肉林的商纣王和宠呢伶官的唐明宗作为类比,进行劝谏。光宗再也顾不得维护纳言好谏的形象,怒之下,将这个太学生押送筠州,让他边受监管边学习。
当年高宗听信道士皇甫坦鼓吹李风娘“当母天下”,为还是恭王的光宗定下了婚事。婚后才知道她是一个妒悍多事的女人。册立为太子妃后她容不得太子身边宫女的增多,一再到高宗与孝宗夫妇面前告状,孝宗让她学点后妃之德,同时警告她如果只管与太子争吵,宁可废掉你!
册立为皇后以后,凤娘更是目中无人,有一次竟然话中有话地讥讽太上皇后谢氏与孝宗不是结发夫妻,气得孝宗把老臣史浩召来讨论废删事。史浩从稳定政局出发,以为决不可行,废后之事这才作罢,但双方关系却充满了火药味。
光宗只有一个儿子,时封嘉王,是皇位理所当然的继承人。留正劝光宗早日立储,光宗就去找太上皇,不料孝宗对他说:“当初按例应立你二哥,因为你英武像我,才越位立你。而今你二哥的儿子还在。”意思很明白,赵愭绝后,皇位应该再回到赵恺一脉。
孝宗这一安排原因有二:其一,弥补对赵恺的歉疚心理;其二,他发现嘉王“不慧”,而赵恺之子嘉国公赵柄早慧。光宗在大义与情理上不能回驳太上皇,内心却是老大的怨怼,父子关系划出无法弥合的裂痕。
李皇后知情后,决定亲自出面为儿子争回皇位继承权,她在一次内宴上向太上皇发作:“我,是你们堂堂正正聘来的;嘉王是我亲生的。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太上皇勃然大怒,光宗默不作声。
不久,太上皇知道光宗心脏不好,搞到一张秘方,合了一丸药,准备在光宗来看望时给他。李凤娘知道后,竟挑唆光宗说“太上皇打算废掉你,准备给你服的那丸药,就是为了好让嘉国公赵柄早点继位。”光宗信以为真,不去见孝宗,把原先规定的每月四朝的约期也抛诸脑后。
光宗的妃嫔多起来,碰上李凤娘却是个悍妒的醋坛子。一天,光宗洗手,见端盆宫女的双手白如凝脂,嫩似柔荑,大为愉悦。几天后皇后送来具食盒,装的却是那宫女的双手。李凤娘对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早想下毒手,就趁绍熙二年光宗祭天不住后宫的机会虐杀了她,再派人到祭天斋宫报告黄贵妃“暴死”的消息。因为祭天大礼,光宗不能赶回后宫看个究竟,他也深知凤娘的歹毒,只是哭泣个不停。
事也凑巧,次晨祭天时猝不及防发生了火灾,转瞬间大雨冰雹劈头而下,虽没把光宗烧死。但诸多变故交织在一起,他以为自己获罪于天,吓得神经从此失了常。
直到绍熙三年春天,光宗才能勉强升殿听政,但也经常目光呆滞,精神恍惚。他的病情时好时坏,还有点周期性,岁末年初比较稳定,偶而还去朝见太上皇,开春到秋末神志就基本不正常。
理智清醒时,他还想做个明君,曾为自己能把陈亮由礼部奏名第三擢为第一而喜形于色。但昏政已司空见惯,蜀帅吴挺死了半年,他还固执地以为活着而不派新帅。绍熙二年岁末以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南宋王朝就是由这样一个精神病患者君临天下。
光宗一年里犯混的时候多,那时他绝对不愿去朝见太上皇,孝宗不同意立嘉王的旧症结,使他疑虑与妄想父亲要废黜或加害自己。这事在臣下看来事关君德与孝道,于是近臣口敝舌焦的谏诤,外臣连篇累牍的奏疏,都劝谏光宗过宫朝见太上皇。
有时,光宗在压力下,勉强答应某日过宫,届时侍卫仪仗全体出动。阖城百姓驻足翘首,他却出尔反尔,酿成一次次过宫风波。
四、光宗“内禅”
绍熙五年初,太上皇逐渐病重,起居舍人彭龟年叩首苦谏过宫探病,额血渍红了龙墀,也没能感动他。从太上皇犯病到去世,他竟一次都没有去过北内。个别得睹“天颜”的大臣不敢说出病相,无缘得睹“天颜”的士庶军民却被光宗的所作所为所激怒。
叶适建议宰相留正将光宗病状遍告群臣,免得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轻议君父”,留正却以为人臣决没有对皇帝说“你有病的道理,听任人心浮动,政局动荡。
六月,孝宗去世,光宗拒绝出面主丧。大丧无主,是前所未有的人伦大变,社会变乱随时可能发生。宰相留正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率群臣拉住光宗泣谏,衣裾为裂也无济于事,朝臣们都手足无措。
高宗皇后吴氏自高宗死后一直与太上皇孝宗同住重华宫,她年已八十岁,却能处变不惊,命宰执赴重华宫发丧。留正、赵汝愚请她以太皇太后之尊垂帘听政,她不愿背上女主干政的恶名,只同意代行祭奠礼,并向外宣布“皇帝有疾,可在南内服丧”,以遮掩朝廷体面,平息朝野义愤。
这种局面不能长久继续,留正便奏请立储,岂料光宗在这问题上也出尔反尔,先是斥骂留正“储位一建就会取代我”;继而御批“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却又不明确指示究竟立储还是禅让,让宰执无所适从。留正迷信自己流年不利,在一次上殿时扭伤了脚脖子,误以为不祥之兆,光宗给他的御批中又有语义含混的责备语,他便撇下了棘手的政局,乘上肩舆逃遁出城了。
这一消息更令朝臣都民惊骇惶恐。工部尚书赵彦逾以山陵使来向赵汝愚辞行,建议他当机立断,根据“念欲退闲”的御笔 。出来主持大计,成就上天付予的一段事业。汝愚被说得忘情,脱口道:“是啊,几天前梦见孝宗授我汤鼎,背负白龙升天。”二赵计议已定,赵彦逾去做殿帅郭杲的工作,以取得宫禁卫队的支持 。这是专制君主制下宫廷政变的关键。
赵汝愚让知阁门事韩侂胄去打通太皇太后吴氏这一关,没有她的首肯就名不正言不顺。 侂胄是名臣韩琦的曾孙,其母与吴氏是亲姊妹,其妻是吴氏的侄女。不过,侂胄平时也不能随便见吴氏,他托人传话,吴氏传谕汝愚“要耐烦”。但局面不容一拖再拖,汝愚让他再去提议内禅。
侂胄进退无路,走了原重华宫领班内侍关礼的路子。关礼声泪俱下地向吴氏哭诉局势的严重,吴氏终于传谕汝愚,决策内禅。 次日,是孝宗大丧除服的日子。嘉王赵扩由王府直讲彭龟年陪同在军队护卫下来到北内。赵汝愚则先命殿帅郭杲率卫士赴大内请来传国玉玺,自己与其他执政率群臣也来到北内孝宗灵柩前,向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吴氏建议立储传位 。
吴氏命赵汝愚宣布皇子嘉王即皇帝位,尊光宗为太上皇帝。 嘉王听了,绕着殿柱逃避不止,连说“做不得”,吴氏大声喝令他站定,亲自取过黄袍给他穿上。 嘉王在韩侂胄、关礼的挟扶下侧坐在御座上,仍自言自语道:“我无罪。恐负不孝之名。”汝愚早率群臣跪拜了新君,他就是宋宁宗。次日,吴氏撤帘还政。在她的主持下,南宋王朝度过了一次皇位传承的危机。
一场老皇帝缺席、新皇帝勉强的内禅礼终于收场。至于太上皇光宗,其后病情更重,清醒时,他不能原谅儿子夺了自己的皇位,拒绝见宁宗;恍惚时,他疯疯癫癫满官禁乱跑,宫女内侍私下里都叫他疯皇。退位以后,他还活了六年,庆元六年(1206年)去世。
孝宗选他做继承人完全是决策错误。他以精神病患者而君临天下达两年半之久,最后造成政局动荡而群臣一筹奠展,凡此都深刻揭示了君主专制的非理性。
高孝光宁四朝,内禅倒有三次,历史似平一再重演。但比起绍兴、淳熙内禅来,绍熙内禅实际上是在迫不得已情势下的皇位更代,意味着其后的南宋王朝,连浮架内禅那种表面的人君之德和升平之象都难以为继了。
其他观点:
靖康之变。徽钦两帝被金人所掳。国不可一日无君。宗泽等人为了中兴大宋。将赵构扶立为帝南宋第一任皇帝。是为宋高宗。
直到15年后。赵构伙同秦桧一起谋害抗金名将岳飞。朝野上下才明白。原来赵构是个贪图个人享受的卖国贼。为了贪求奢华。为了贪生赵构还在55岁时。就禅位给了赵眘。当上了25年掌握实权的太上皇。
赵眘。宋太祖赵匡胤的第7世孙。寿王赵德芳的6世孙。生于秀州(今嘉兴)。赵构的养子。与赵构不同的是。赵眘是抗金派。他登基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为岳飞等抗金英雄平反。而且大力发展经济。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南宋的9位皇帝中。算是一个好皇帝。
然。奇怪的是。这样一个还算好的皇帝。为什么会在赵构死后。可以大展身手。全力中兴南宋时。却将皇位禅让给了他有疯病的儿子赵惇了呢?
尴尬的宫廷生活
宋朝自赵光义即位皇帝后。宋朝皇帝一直是由赵光义的后世子嗣继位。而宋太祖赵匡胤一支的子孙们则与皇位无缘。按照这个理论来说的话。皇位怎么都与赵眘不相干。
也许是天道有情吧。本来赵构是有个儿子赵旉的。结果在苗刘之变的时候死亡了。赵构又在南下躲避的时候。因受惊过度。以至于有了心理障碍。不能生育。赵构绝后了。皇位无亲子继承。
于是。赵构便按隆祐太后等人的建议。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中挑选了两个孩子作为太子候选人。一则。是为了挑选最有能力的人立储君。再则。在宋太祖的后世子孙中立储。可以讨好朝臣。顺应民意。
赵眘6岁被赵构收养入宫。少年时代就满眼所见都是后宫倾轧。两个候选人分别被张婕妤和吴才人领养。而这两个女人谁都希望自己领养的儿子被立为储君。因此后宫整天都在明争暗斗。
赵眘16岁时养母病死。吴才人被立为皇后。赵眘又被吴后领养。表面上看吴后对领养的两个儿子一视同仁。但内心还是偏袒先领养的赵璩。仍然希望立先养的儿子为储君。
加上秦桧因为自己的儿子秦嬉无能。见赵眘聪明能干。怕自己儿子将来斗不过赵眘而相位不保。便从中作梗。建议赵构另选一个接班人。
还有赵构一直在尽力求医问药。求神拜佛地希望自己再生一个儿子。以继承大统。所以赵眘进宫20多年。一直没有被确立为太子。处境十分尴尬。
立储有曲折。即位有原因
赵眘的立储道路虽然坎坷。但终因其少年时的沉静。过目不忘的读书能力。以及其彬彬有礼而压倒对手赵璩。
赵构虽然自己荒淫无度。但是。为了国家。为了赵氏江山。他在选接班人的问题上。还是希望挑选一位才德兼备的优秀人才。于是。他给两个候选人出了一道非常厉害的考题。
这日。赵构给赵眘、赵璩两人各赐10名侍女。赵眘的师傅史浩马上告诫赵眘说:“这些美人都曾是伺候过皇上的人。不管她们与皇上关系如何。你对她们要尽量地尊重。以庶母之礼待之。”
果然。不久之后赵构把20名美人召回经查验。赵璩的那10名美人全被他染指过。而赵眘与这10名美人则秋毫无犯。随即赵构决定立赵眘为太子。
当时的形势是金强宋弱。赵构一方面以卖国求荣与金人签定和约苟且。另一方面他害怕像他父兄那样被金人掳走。于是。他为自己准备好了几百艘大船。准备在紧急情况下逃往海外。
但是。身为一国之君总不能强敌入侵。就扔下朝臣百姓不管。只顾自己逃命。如果这样的话。别人很能乘他出逃期间推翻他。
于是。他想到了禅位于太子。自己做个有实权的太上皇。这样。如果是和平时期。他有实权可以安享奢靡。如果有战乱的话。他便可以逃之夭夭。由新皇帝来当替死鬼。
父子面和心不和
本来赵构禅位并非好意。赵眘心里也是明明白白的。加上父子政见不同。所以外表上看赵眘十分孝敬。事事上请示晚汇报。一旦遇上了赵构的严重反对。赵眘也只能认错停止行动以尽孝意。
再说了。赵构在禅位前就已经作好了屈膝和谈的一切准备。朝中官员也安排了他自己的亲信。秦桧、汤思退也被任命为宰相。并且撤销了专为杭金而设立的招讨司。如此。赵眘根本无法放手抗金。
赵眘一面感恩着赵构把他从民间小儿转变成皇帝。对赵构非常孝敬。但是也因他与赵构政见不同而貌合神离。两人暗中较劲。
比如。1161年底。采石大捷。宋军打退了南侵金兵。收复了失地。按理说打了胜仗是件高兴的事。可赵构的想法与一般人不同。宋军的胜利给他带来的反而是不安。
赵构认为宋军赢了。金兵会不甘心失败而从此兵事连连很危险。倒不如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没有战争来得安宁。于是。就在虞允文采石大捷举国欢腾时。他决定禅位于赵眘以便于发生战争时。自己下海逃命。没有战事发生。他就可以安安稳稳的当太上皇。
1162年6月。身体健康。年仅55岁的赵构宣布退位。由太子赵眘继位。在禅位仪式上。赵构说:“这些年来。我在位时多有失德之处。还承各位帮忙关照遮盖!”看来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赵眘即位后。当时著名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中。有意记录了赵光义谋杀太祖父子三人的蛛丝马迹。赵眘在审阅书稿时持支持认可的态度。赵构虽然非常不乐意。但是不便说明。因为他怕引起争论后。会揭出赵光义更多的丑行。
赵眘对岳飞非常推崇。在他未成年时。曾与岳飞有过一次长谈。当时还引起了赵构的怀疑。赵眘继位后。利用金兵再次南侵。借口为了给前线将士一个交代的机会。提出要为岳飞平反。迫于舆论压力。赵构不得不同意有限度的进行平反。
赵眘在为岳飞平反时。把责任全部推给秦桧。这样更有利于将秦桧执政时期所有的冤假错案一起平反。他封岳飞为鄂国公。谥号“武穆”。如此。赵构虽心知肚明这是赵眘与自己对着干。但也只能憋下这口气算了。
壮志难酬
赵眘在继位后的5年中。举行了三次全国性的大阅兵。选拔将领。整军经武立志北伐中原。一洗国耻。却受到了来自赵构的阻挠。凡是有关北伐抗金的计划汇报给赵构。赵构就会不耐烦地说:“这些大事最好等我百年之后再说吧。”
赵眘将坚决支持他北伐的张浚提拔为枢密使。全权负责江淮全线军事行动。但遭到了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等大批官员的反对。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的宋朝廷中。绝大多数的官员是和赵构一样。主张卖国和议。
1163年。当赵眘眼望着张浚率领着缺乏将领的大部队将出发时。又想起了20多年前。也是张浚统帅北伐。那时他的副将有韩世忠、岳飞、刘锜等名将。如今只有相较还算可以的李显忠、邵宏渊两人。不免心生凉意暗然神伤。他开始感觉到了自己有多力不从心。有多无奈。
北伐之初。宋军在淮河前线节节胜利。一时形势大好。可惜宋军因胜而骄。加上李、邵两人不和。在金兵进行反攻时。两人因不能好好配合而全军溃败。此次北伐仅仅进行了20天就终结了。这自然引起了投降派官员们的一片哗然。
这时赵构便派人来劝赵眘和谈。还说:“最好重新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只有用了汤思退。和议才能成功。”太上皇的意思。赵眘不敢违背。因为赵眘原本一民间小儿入宫候选太子。入宫30年来虽然有治国大志。却一直被压在赵构的阴影下。身边无一近臣。朝中没有自己的势力。也没有人支持他。
终于终于。赵构80岁时死了。赵眘终于可以放开拳脚大干一场。本来。赵眘和虞允文约好了君臣同心抗金的。并商定由虞允文从四川出发。赵眘从江南出发。一起夹击金国。可惜虞允文没熬过赵构。先赵构之前死了。此时。赵眘放眼满朝文武大臣。没有可用之人。希望也就全都没有了。
壮志难酬!哀莫大于心死。在对外北伐中。遭到了极大的失败。也正是因为这次失败。使得赵眘心灰意冷。倦怠朝政。与其大业难成。不如退守一孝而名留青史吧。就这样他决定退位。将皇位让禅给了自己的第三子赵惇。是为宋光宗。
赵眘原指望赵惇能如他孝敬赵构那样地孝敬他。不成想赵惇有疯病。经常头脑不清醒。连政务都不能处理。而且还惧内。赵惇的皇后是个刁蛮且权力欲极强的人。她一手把持朝政。所以赵惇对他一直不理不睬。甚至连赵眘的丧礼都不肯参加。
所以赵眘的晚景还是比较悲凉。
总结
赵眘在位的27年里。如果说在改变宋金关系上不是成功者。但在恢复和加强皇权方面却是成功的。
孝宗惩创绍兴权臣之弊。躬揽权纲。不以责任臣下。
《宋史》
意思是说。孝宗鉴于绍兴年间权臣擅权之弊。不让大臣掌控权力。亲自独揽权纲。不以职责任务给臣下。成功实现威柄积上的目标。
总而言之。赵眘由于制度和即位前的尴尬处境。他是凌云壮志登场。又在太上皇的掣肘下。落寞而悲凉地谢幕。
其他观点:
当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死了一年多之后。宋孝宗赵昚也禅让皇位给了自己的三儿子赵惇。效仿他的义父赵构当起了太上皇。
孝宗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在于他对收复北方领土的深深无力感。以及对金国称臣的屈辱感。在这双重压力下。孝宗选择了提前退休。
在南宋历史上。有心收复北方的皇帝不多。孝宗绝对算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这一点和他的义父赵构决然不同。
赵构是十分坚定的主和派。他做皇帝期间。凡是主站的大臣和将领都被他杀了。或者贬谪。比如岳飞和韩世忠。在绍兴和议之后。虽然南宋对金国称臣纳贡。但也过了近二十年的安稳日子。这也是宋高宗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
然而。在1161年。金主完颜亮撕破协议。带兵南下。派使者向高宗索要汉淮之地。并告诉了他当年被掳去的宋钦宗已死的消息。在此形势下。高宗仍然想方设法的议和。但完颜亮此次志在灭掉南宋。所以一概不允。无奈之下。高宗只得被迫应战。但是他一边宣扬要御驾亲征。另一边却早早准备好南逃的舟船。打算故伎重演。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在绍兴和议之后。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但金国国内也发生了重大叛乱。军心涣散。此时。恰好南宋又出了一个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兵。直接导致完颜亮被部下所杀。南宋竟然取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
完颜亮的南下和虞允文的胜利。使得一直主张求和的高宗颜面扫地。自感再无脸面呆在皇位上。于是在1162年以“今老且病。久欲退闲”为由。将皇位禅让给了义子赵玮。赵玮之后改名赵昚。是为宋孝宗。但实际上。高宗既不老也没病。因为在此之后他还当了25年的太上皇。
孝宗继位之后。立刻表现出了强烈的收复北方的愿望。即位第二个月。他就正式为岳飞冤案彻底平反。朝野人心为之一振。其他因为主战而被秦桧构陷的冤案也做了补救。张浚、胡铨、辛次膺等健在者都受到了重用。陈康伯、虞允文、张焘等主战的大臣和将领都成为了他新班底的核心。
金主完颜亮死后。篡位当了皇帝的是金世宗。世宗从完颜亮的失败中看到。短时间内征服江南是无法做到的。于是他决心与南宋议和。但此时在南宋当家做主的不再是那个一心偏安的赵构了。孝宗断然拒绝了金世宗的提议。同时积极准备北伐。而金世宗的策略也作出了微调。决定以武力迫使南宋议和。宋金大战一触即发。
虽然皇帝的姿态如此明确。但在南宋朝廷里。主和派的势力依旧很大。其中最大的仍是那个已经当了太上皇的赵构。赵构并没有按照他禅让是所说的那样。“不问朝政。颐养天年”。而是一到关键时刻。就跳出来给孝宗施加压力。
在孝宗启用主战将领张浚时。赵构就对孝宗说。“毋信张浚虚名。将来必误大计。他专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而当孝宗积极准备北伐时。他又大泼冷水。“等我百年以后。你再筹划这事吧!”
朝中大臣也有多人主和。比如孝宗还在当太子时的老师、现任宰相史浩。史浩很有学问。对孝宗也忠心耿耿。但他却是一个坚定的主和派。他对孝宗说。“金人统治的稳固。未可贸然出兵。”坚决反对北伐。
但是。孝宗的决心已定。1163年四月。孝宗绕过主和派控制的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因为孝宗的年号为隆兴。所以史称隆兴北伐。赵构闻讯。急召孝宗企图迫使他收回成命。孝宗沉默不语表示拒绝。史浩因宰相不得与闻出兵大事。愤而辞相。孝宗应允。
然而。孝宗虽然空有一番收复故土的雄心壮志。却不能无视南宋与金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隆兴北伐中。南宋在军事较量中一直处于劣势。偶有小胜。难掩颓势。虽然朝中反对议和的呼声很高。甚至独相半年之久的主和派汤思退被贬而忧惧至死。但在战场上实在打不过金国的军队。孝宗也无可奈何。只得遣使议和。达成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相比。南宋的地位有所提高。孝宗不必再向金主称臣。而是改为叔侄之国。“岁贡”改为“岁币”。数量也由银绢二十五万两(匹)下降为二十万两(匹)。但南宋这些年打下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也归还给了金国。
隆兴和议的结果。并非孝宗所希望的那样。但他也知道在实力面前。一切理想都是空谈。所以。他再次把希望寄托在了曾打赢采石之战的虞允文身上。
1167年。孝宗任命虞允文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并出任四川宣抚使。孝宗与他相约分别从东西两路出兵收复中原:“若西路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则卿负朕。”
然而。天妒英才。1174年。虞允文积劳去世。孝宗怪他迁延出师之期。一反常规。对允文不赠官。不赐谥。不久。孝宗检阅军队。亲见允文教练过的士卒无不少壮勇武。感佩他稳健持重。有恢复之志而大志未酬。这才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忠肃。
虞允文是孝宗前期抗战派代表。他的去世。对孝宗北伐大计是个沉重的打击。孝宗的统治也大体以此为界分为前后期。在此之后。孝宗对北伐逐渐失去了信心。感到自己无力收复北方故土。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甚至让孝宗对皇位都失去了兴趣。于他而言。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并非是权力的象征。而是一种痛苦。
痛苦的感觉。不仅来自于孝宗自己的内心。还有来自金国的折辱。
1165年。金国使者觐见。要求孝宗在殿上亲自起立从使者手中接受国书。孝宗不从。双方僵持多日。最后由太上皇赵构发话。孝宗不得以而为之。但内心更感屈辱和愤怒。
1170年。孝宗派使者向金国要求归还河南的祖宗陵寝之地。更改受书仪式。金世宗表示。可以归还。但是他将以三十万铁骑“奉迁陵寝来归”。孝宗无奈。退而只求更改受书仪式。又被断然拒绝。孝宗有心硬来。但在太上皇赵构的施压之下。最后还是不得不按照臣子的仪式。接受金国的诏书。
这种屈辱感犹如一把刀子。日夜切割孝宗的雄心。以及他脆弱的自尊心。
1187年。太上皇赵构终于死了。但孝宗也已经没了当年的锐气。他一反君主守丧以日代月的旧规。坚决要为太上皇守三年之丧。其中虽有尽孝报恩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他对朝政已深感倦劳。不再是隆兴初政时那个雄心勃勃的宋孝宗了。
1189年正月。金主金世宗去世。其皇太孙完颜璟即位。是为金章宗。按隆兴和议中金宋为叔侄之国的约定。此时已年过花甲的孝宗。得尊年仅二十来岁的金章宗为叔叔。这成了压垮孝宗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年二月。孝宗禅位于三子赵惇。是为宋光宗。从此。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后改名重华宫。五年之后。孝宗在重华殿逝世。终年六十八岁。
后人以恢复论其父子道:“高宗之期。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高宗无意恢复。但岳飞、韩世忠都以恢复为己任;孝宗志在恢复。手下却无可用之材。假若两者前后颠倒。则不知事将何为。
综上所述。宋孝宗之所在高宗赵构去世一年多后。便禅让皇位给三子赵惇。原因在他既感到自己无力收复北方故土。又不愿受金国的折辱。双重压力之下。孝宗选择了逃避。提前“退休”养老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991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上皇,南宋,高宗,隆兴,皇位,皇帝,自己的,儿子,岳飞,朝政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孝宗为何在宋高宗去世之后,立刻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南宋高、孝、光、宁连续四任君主在世即行禅让。而且是完全的放弃权力的禅让。这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绝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