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古代有图书出版机构。比如扫叶山房。
扫叶山房创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创始人来自苏州洞庭的席氏家族。“扫叶”的意思源自古人说校书如扫落叶。随扫随落。
从明清到民国。这个出版机构刻印、出版的图书涵盖史学、文学、医书、文人笔记、通俗小说等。
席氏一开始是在苏州创业。到清末。席氏后人把扫叶山房发展到上海。以上海棋盘街北号为总店。另有四家分号。
清末民国初。扫叶山房开始采用西方传来的石印技术印行古籍。1952年。扫叶山房停业。
这个扫叶山房的创始人。是在购买到同时代藏书家、出版家毛晋(1599-1659)汲古阁大量书版的基础上开始家族事业的。
《水浒传》有个版本叫容与堂本。这个容与堂也是个书坊。
古代有民间的出版机构。同时也有官方的出版机构。比如大名鼎鼎的清代武英殿刻本古籍。这是皇家出版机构刊行的古籍。
其他观点:
古代在没有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等等读书的基础设施时。能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其实也是有限的。
如果严格说起来。很多其实已经失传了。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的流传基本都是靠手抄。
左思曾经写出《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引得大家争相传抄。洛阳纸贵。连这样的名篇。大家都是靠手抄。可以想见。当时的文学传播还是依靠的是手抄。
出版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但是自从印刷术开始普及起来。刊印书籍的地方就已经有了。
古代有一种帛书。其年代可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明鬼》有记载。“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书籍在这之前还没有成为商品。到了西汉时。出现了书肆。
公元2世纪初。中国发明了纸张。使文字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书籍出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公元7世纪。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有了印本书。开创了书籍出版的新时代。正式的出版业开始出现了。
11世纪。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出版业又出现了一次突破性飞跃。15世纪50年代。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了以机械的方法用铅活字印刷图书。使出版业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19世纪初。这种先进的印刷术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现代出版业也随之逐步形成。
古代的文学作品多半还是口口相传。有些是书商为了卖钱。然后进行的刊印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报纸始于汉唐。叫“邸报”。写在竹简和布帛上。但那个主要用于官方发布。
到了宋代才有了民间小报。而我国最早的图书出版社是出现在1897年。叫“商务印刷馆”。
古代的书商。把文人作品编集、印刻出来。卖给世人。获取收益。
不过。也不存在什么著作版权之类的。只有在民间流传了。就有人刊印出来。作者也不会追究什么责任的。而作者更是高风亮节。不会去要一分钱的。
古人重视“不朽”。其中“立德”是皇帝、孔孟等圣贤才能做成的。“立功”是达官显贵、王侯将相才有机会达到的。“立言”(留下文字文章)。则是文人们都可能做到的。书商帮他们传播作品。帮助他们“不朽”。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总之。在古代能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流传下来的也是沧海一珠。
其他观点:
古代图书的印制不像今天。有很多商业出版社。它分为不同的渠道。
不同种类的书籍也往往由不同的渠道流传。并且有审核机制。
正规经学典籍以及非盈利性书目。主要是官修
古代从孔子时期开始。教育就有了一定的书目。比如孔子定了“六经”。就是用来教学用的教材。
那么。在大一统朝代里。这样在文坛地位崇高、关系重大的书籍往往由官府来修撰。这是明确记载于史书之中的。
从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来说。其“焚书”事件其实就是这样的一次整治。
在《史记》中有明确言论。李斯认为该焚毁的书籍有一个限定条件。那就是:
非博士官所职。
这就意味着。烧掉的诗书百家著作其实只是民间私下流传的内容。其质量参差不齐。容易混淆。所以在焚烧之列。而由“博士”官所管理的正版书目。是不在“焚书”令管辖之内的。
而从汉代之后。因为将儒家经典作为治国要略。所以儒家经典书籍的版本就是重中之重了。
编修经典。这是贯穿了整个封建时期的大事。
这件事情关乎国本。因为学习儒家经典是用来做官的。如果看了盗版书籍。很难通过考核不说。即使侥幸为官也很可能会出问题。
所以。国家要保证民间流传的经典是正版的。
但受制于经济条件。尤其是活字印刷还没有被发明之前。靠着雕版印刷、手工抄写等等方式。其劳动量是非常大的。官府和民间都没有时间去等待。
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叫做“石经”的东西。
即官府把他们整理过后的经典雕刻在石头上。做成类似“石碑”一样的载体。供人拓印。这样一来就方便了很多。
从汉代开始到清朝结束。几乎每一代都曾经刻过石经。至今流传的还有七种:
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蜀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清石经。
这些石经因为“十三经”是逐渐形成的。所以所刻书目数量有差异。至今都是残片。
而除了这些石经之外。一些非盈利性的大部头书目也往往由朝廷编纂。比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等。民间是没有这个财力、物力、人力去完成的。
小说、总集、别集等文学类作品。私修较多
民间也有一些从事书籍编纂、出版的机构。比如说一些藏书楼。
藏书楼虽然名为“藏书”。但其实也从事古籍整理的工作。它们将一些孤本、善本典籍编纂、修订。甚至加上一些注解。甄别版本。辨析源流。然后做出一个精品来。
经过这些“藏书楼”整理的书籍。质量就比较高了。也往往会付诸雕版。印刷传世。
而除了这些带有一些“理想性”目的的藏书楼之外。还有两种出版方式较为主流。
一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书商”。
这些“书商”编书是为了卖钱。所以很多小说这类叙事性文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
而书商们有时候也会做一些“文章”的集子。主要是科举考试的范文。有点类似今天的一些“作文集”。很多科举考生通过研究这些考场上的文章来应对考试。这也是一种非常热销的产品。
还有一些书商或收集当时名人的一些诗作。将其集结起来出版。比如南宋后期就有一个“江湖诗派”。其得名就是一本叫做《江湖集》的诗歌集子。
这样的出版物也会受到官府的审查。不是什么样的书和作品都可以流行的。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本《江湖集》。其中收录的很多都是混迹江湖中的诗人。比如刘克庄、姜夔等等。他们经常带有一种狂狷之气。批判性很重。
《江湖集》中有诗句被人认为是讽刺朝政。比如:
东风谬赏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
因为这样的内容。书商陈起被捉拿。《江湖集》被禁。连刻板都被劈毁焚烧。并且诏令禁止士大夫作诗。史称“江湖诗祸”。
另一种是一些作者或者粉丝的个人行为
很多成名的文人都会在某些时间编写自己的文集。尤其在晚年的时候。会修正年轻时写得不好的作品。或者删去一些不适合收录的诗文。这样的集子一般都会在修订之后刊刻出来。用以传世。
古代文人尤为注重这些作品集。这是一件能流传甚久的大事。
而还有一些个人刊刻书籍是粉丝们自发完成的。比如李白的粉丝魏颢就是这样。李白在前面游山玩水。他听说了李白的踪迹之后就一路追赶。终于在广陵和其相遇。他也收录了不少李白的诗作。
李白诗作的流传。和魏颢这种粉丝有很大关系。
所以说。古代虽然没有现代这样的出版社。但有类似的机构来完成文学、文化的传播。其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000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石经,书商,书籍,古代,山房,都是,印刷术,这是,民间,李白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没有出版社,那些文学作品是如何流传于世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古代有图书出版机构。比如扫叶山房。扫叶山房创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创始人来自苏州洞庭的席氏家族。“扫叶”的意思源自古人说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