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杜牧的生平。并不仅仅是“赢得青楼薄幸名”那么简单。而这首《泊秦淮》真正指责的。并不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具体解答如下:
一、杜牧是怎样的人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是名门之后。他是宰相杜佑之孙。驾部员外郎杜从郁的儿子。他曾这样描述他的家: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杜某的家在城市的核心地段。而且是一家朱门大户。家里的家谱就有200多本。其中很多人都曾在核心部门担任要职。并且多以皇帝的近臣和封王的人巨多。除此之外。家里藏书非常丰富。有几万卷之多。换做今天的话说。杜牧出身书香门第。并且是官二代、富二代。
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杜牧政治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候。就在读书之余。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到20岁时。他已经对经史十分熟悉。并在军事上有所专长。23岁时。写出了散文《阿房宫赋》。25岁时。写出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到他26时。通过考试考中了进士。官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杜牧30岁时。曾担任推官、掌书记等职。因此在扬州居住多年。后来又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地辗转任职。39岁时。杜牧被外放。担任黄州刺史。原因不明。而杜牧自认为是受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后来又担任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务。到45岁时。得到宰柏周墀的帮助。官爵升至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不到一年。杜牧就以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终被拖至47岁时。才得以外放为湖州刺史。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49岁时。他因病重。在冬天离世。
纵观杜牧这一生。年少有为加家底充盈。到了后期。却仕途不顺。屡遭外放。有的还是他个人要求要到外地去。所以。起初的他。文采出众。官运亨通。自然有些恃才傲物。风流倜傥。“赢得青楼薄幸名”也是他在扬州任职时染尽风流的有力佐证。而到后期。因为仕途遭遇挫折。加之他正直刚强的性格。开始对日渐腐朽的唐王朝失去信心。甚至开始逃避长安城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不良风气。甚至也希望能从中跳脱出来。不被污染和侵害。主动到外地任职便是他预先看淡繁华落尽的征兆。
所以当他再来到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边上。看到“商女”和权贵们仍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秦淮河边歌舞升平。你侬我侬。内心自然升腾出对唐王朝没落的忧虑和悲伤来。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广为人知的《泊秦淮》。
二、他骂“商女”了吗?
我们先来看下这首《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两句写眼前看到的景物。后两句抒发作者的情怀。意思是:夜晚停泊在秦淮河边的酒家旁。只见水面上和寒沙之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雾。而对面酒馆里的歌女依然如往常一样唱着靡靡之音。根本不在意这是一首亡国的歌曲。
所以说。杜牧骂了“商女”吗?答案是肯定的。骂了!那为什么骂?因为她们不知道亡国之恨。
但仅仅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吗?不!我们知道。歌女的地位其实很卑微。一个国家的兴亡其实与她们关系不大。真正与唐王朝生死存亡休戚相关的。其实是那些与歌女周旋的达官贵人。但杜牧又不能直接指摘他们。便借代“商女”来暗指这些花天酒地、昏聩无能的酒囊饭袋。
所以这才是杜牧写这首七言绝句的真正所指。
三、写在最后
杜牧之所以对权贵们的荒淫无度进行指责。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唐王朝已经像靠近西山的落日。而权贵们却依然我行我素。对正儿八经该关注的事情冷漠置之。说明当时官场风气已然不正。甚至走向了堕落。
也反映了杜牧心系国运。对一个王朝即将沉沦而萌生出一种无力之感。但又对它能变得更好而显示出一种焦虑和紧迫。
欢迎和我交流。
其他观点:
杜牧。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诗多伤春伤别及纪游之作。俊爽清丽。亦有一些揭露时弊的作品。如著名的《泊秦淮》一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一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杜牧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了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丶骚人墨客纵情声色丶寻欢作乐的场所。唐代商业繁荣。此地也如六朝一样繁华。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气从胸来。大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是陈朝末代皇帝陈叔保的一首艳曲。陈叔保因沉迷于声色而亡国。因此人们把他的玉树后庭花称为亡国之音)诗人借此典故骂了歌女们不知亡国恨以解心中的忧愤。
其他观点: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文学特征非常明显。
而杜牧在这个时代里。属于另辟文脉的一个作者。
但是。必须要看到。在这个时期。还有另一种文风。以犀利的笔调对社会进行批判。期冀可以改良社会弊病。
这种是杜牧的风格。
杜牧出身显赫。敢于痛陈时弊
很多人对杜牧的《阿房宫赋》并不陌生。这是他23岁的时候创作的一篇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杜牧发表了自己对于秦朝灭亡的看法。认为是因为秦朝的苛政。不爱惜子民。所以导致了家国丧灭的下场。
其实这是一种影射。杜牧的这番话实际上是讲给唐朝统治者听的。
因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民生凋敝。苛政盛行。使得社会上经常出现不满的声音。
不仅如此。在他25岁那一年。他又写了一篇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内容主要是对藩镇割据的忧虑。他清醒地意识到。以唐朝藩镇的形式。必然会导致很严重的战乱。
考之当时的历史。曾经极为强盛的大唐之所以分崩离析。和地方藩镇权力太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使得之后的一个时代里再次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场面。
虽然杜牧这两篇作品都非常地犀利。对于社会的弊病认识得都比较准确。但有一个疑问:
如此露骨地指出社会弊病。真的没有问题吗?
但是。杜牧不一样。他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的处罚。因为他的后台够硬。
杜牧的祖父是杜佑。当时官拜宰相;他的父亲杜从郁。入选太子司议郎。可以说杜牧出身的家庭是官宦之家。在朝堂上有着不小的声望与势力。
所以。这也就使得杜牧在发表一些指责时弊的作品时。并不会瞻前顾后。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节点问题。杜牧的发声和当时朝廷的风向有契合的地方。并且有着很高的实际可行性。并不是一味地指责。有建设性的建议。这也是其作品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杜牧不同于很多文人。他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杜牧最为被人熟知的称号。大概就是“小杜”了。还是被“老杜”光环掩盖着。
但是。如果仔细去查阅杜牧的履历就会发现。这个人有点像后世里的辛弃疾。都是能文能武的存在。
当然。辛弃疾是战阵厮杀。而杜牧更多的是兵法韬略。
他十几岁的时候。正好赶上唐宪宗对藩镇用兵。当时的杜牧还在读书阶段。但已经开始关注军事了。并且他竟然可以为《孙子》一书作注。这是很了不起的事。
为某一部古籍作注。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更要有自己的理解。
而这种理解哪里来的?一部分来源于前人的思想。另一部分就来源于实际的战争经历。比如曹操就曾经注过《孙子》。有很高的价值。
也许有人会想。纸上谈兵而已。没有实际价值。非也。杜牧真正地参与过战场的谋划。
他曾经献计平虏。其计策被宰相李德裕采纳。并且大获成功。
这些足以证明。杜牧在军事上是有着一定的天赋。属于那种熟知兵书、运筹帷幄的人才。
他进士及第之后。曾经做过掌书记。主要负责的就是节度使之间的书信往来。这与他之前洞见过藩镇现象有关。
除了军事上的才能之外。他更有着文学上的造诣。
唐朝的科举有“进士科”和“明经科”。后来又加入了“明法”、“明算”等专门学科。进士科主要考的就是时务策。选拔的是有实际才能的官员。所以最为重要。标准也非常严格。
很多考生考了一辈子都不见得能考中。比如贾岛。孟郊也是近五十岁才及第。以至于很多人投机取巧地选择了比较容易的“明经”。比如元稹。
杜牧26岁便进士及第。可见其对于时务方面的才干是比较优秀的。而他所任的官职就是“谏官”。属于监察系统。在古代的行政体系中是属于很重要的一环。权力比较大。
可以看到。杜牧在前期是比较受朝廷认可的人才。也得到了重用和培养。但是后来家道中落。正直有能力的人往往受人排挤。所以杜牧之后在朝廷的日子并不好过。
杜牧的诗歌有两种风格。《泊秦淮》是两者结合的典范
杜牧的诗歌有香艳和豪迈两种风格。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比如很多人都听说过的《遣怀》:
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不是现在的扬州市。包含着江浙一带很大范围。是古行政单位。可以简单理解为江南地区。而扬州在古代诗歌当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地方就是风月场所众多。这样的地方多。就说明经济发达。比如姜夔曾经说过的“春风十里”。也是指这一点的。
那么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
这一类型的诗歌杜牧有很多作品。但主要是以清新的笔调进行。并不涉及香艳情事。所以审美价值颇高。也不显庸俗。
而他另外的一种豪迈诗风。除了之前提过的吊古之作。还有遣愁、感怀一类。比较直接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之气。
这样的一种风格就受到了杜甫、韩愈影响比较深。
其内涵上有点“诗史”的风气。但可能在高度上还没有达到杜甫的水平;而其形式上比较倾向于韩愈的风格。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经评价:
杜牧之作诗。恐流於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
这种风格是韩愈所提倡的。被后来很多朝代的文人所推崇。最典型的就是宋代。
在其作品中。《泊秦淮》算是流传较为广泛。也是将两种风格融汇在一起的一首诗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其实“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可谓是击中了很多文人的心。每每朝代更迭之际。读此诗莫不感叹唏嘘。
但是。杜牧这首诗并不是很多人解释的那样。指责歌女舞女不懂黍离之悲、亡国之痛。而是感叹这样的社会现象和指责另一个群体。
其实想想也就知道。“商女”有什么好指责的呢?身居高位的人才会被指责。下层的百姓一般情况不会被文人所苛责。
《后庭花》是用了陈后主的典故。本意是说统治者荒淫。不能居安思危。导致家国沦丧。联系到晚唐时代。国运渐衰。就知道还是指陈时弊。
同时还发出了有关兴亡的感叹。即使再辉煌的时代。灭亡之后其实并不会有多少人记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是指责歌女。而是指责在国家动荡时期。还要寻欢作乐的人们。指责的是那些听歌女唱《后庭花》的客人。
“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是说现在的很多人根本没有家国的观念。只图一己享受。这是社会的悲哀。
举一个最为显著的例子。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是什么样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之后的边塞诗呢。完全就是另外一种风格: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立功报国的豪情转向了边关苦寒地悲惨。这不仅仅是内容题材的变化。更是社会心理的转变。
而杜牧在这样一个普遍风气非常消极的时代里高歌理想。指责时弊。自然是很辛苦的。但也正因如此。他在晚唐时期才显得更有价值。
他的存在证明了。这个社会里。从古至今。永远都不会缺乏那些敢于逆境而上的人。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012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杜牧,亡国,歌女,藩镇,的人,时弊,王朝,晚唐,扬州,后庭花
没想到大家都对杜牧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骂歌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杜牧的生平。并不仅仅是“赢得青楼薄幸名”那么简单。而这首《泊秦淮》真正指责的。并不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具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