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起了杀心?
原创

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起了杀心?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筷子只是试探。汉景帝要的是周亚夫的态度。只可惜周亚夫给了最糟糕的答案。

说到周亚夫。人人都知道他是汉景帝时期的大功臣。凭借平定“七国之乱”的不世功勋。让他不仅被世人所称道。更为汉景帝所倚重。

按理说。这样的人才。理应该被汉景帝当做宝一样对待。但实际上。周亚夫却死得相当憋屈。

而他的死。说出来怕是没什么人相信。他只不过是因为吃肉要了双筷子。就让汉景帝对他起了杀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一双不起眼的筷子吗?

当然不是。筷子只是诱因。汉景帝之所以动了杀心。是因为周亚夫的“不识时务”。

“筷子事件”发生在汉景帝晚年。当时的周亚夫已经担任丞相。

公元前143年。此时距离汉景帝去世还有两年。某天。汉景帝传诏。让丞相周亚夫进宫。与他共进晚餐。

皇帝赐宴。作为臣子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只不过这次赐宴颇有些奇怪。

奇怪在哪里呢?桌子上有酒有肉。碗碟什么的也都有。但是少了一样关键的物品。那就是吃饭用的筷子。

摆在周亚夫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奇怪的场景。这没有筷子。还怎么吃肉?

而与此同时。坐在上位的汉景帝。似乎对周亚夫没有筷子视若无睹。并没有什么反应。更没有招呼侍从拿一双筷子给他。

这一幕。让周亚夫顿时有些生气。难道我堂堂丞相。不配使用筷子吗?真是岂有此理。

于是。周亚夫做出了一个动作。他向一旁的侍从打了个眼色。示意给自己拿一双筷子去。而这一切。被汉景帝全部看在眼里。

初一看。这好像不是什么大事啊。不就是一双筷子嘛。汉景帝也真是的。既然叫人家来吃饭。怎么不给人准备筷子呢?

表面上。这确实是一双筷子的小事。但实际上。这场赐宴从头至尾。都是汉景帝精心安排和设计的一场测试。

测试的对象。就是时任丞相的周亚夫。

那么说。汉景帝为何要测试周亚夫?他又是想测试什么呢?这还得从周亚夫的父亲。当年帮助汉文帝登基的周勃说起。

周勃是汉初的功臣。曾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但在汉初精英人物辈出的时期。周勃排名并不是太靠前。真正让他声名显赫的。则是在刘邦去世时留下的一句遗言。

之所以刘邦会认为周勃能“安刘氏天下”。是因为自打周勃跟随以来。虽说他文化程度不高(之前是靠在丧事上奏乐为生)。但难得可贵的是他性格耿直质朴。最重要的是。他对刘邦极其忠心。

正是这一点。让刘邦十分认可周勃。因此这才会在临终前视其能为刘家保驾护航。

而周勃也确实不负刘邦所托。在吕后掌权期间。周勃等人暗存实力。等到吕后一死。周勃迅速联合宗室进行了“诛吕行动”。并且又将汉文帝刘恒扶持上位。

可以说。周勃相当圆满地完成了刘邦的托付。真正做到了刘邦口中那个“安刘氏天下者”。

只不过。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周勃的存在。却成了汉王朝以及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巨大威胁。为此汉文帝是寝食难安。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和封建时代的统治秩序有很大关系。

封建时代的统治秩序。其本质上就是家天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这个意思。而皇帝就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统治者。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的统治者是不允许有人分享他手中的权力的。所以历史上的权臣。普遍都不得善终。

但有一种情况却是个例外。那就是国家适逢灾难时。

这个灾难不是天灾。而是类似于吕后掌权这种。吕后的专权。对于刘氏来说就是一种灾难。因此。作为皇权拥有者的刘氏成员。自然就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夺回权力。

这个时候。像周勃这样的人。就是国之栋梁。有匡扶之功。

但在灾难结束后。新任的皇帝需要强化皇权的时候。像周勃这种轻易就能废立皇帝的权臣。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

今天他能扶持我上位。说不定明天他就能扶持另一个人。这是汉文帝刘恒内心的真实想法。

因此。汉文帝在站稳脚跟后。就开始对周勃这位大功臣开刀。先后两次免去周勃的丞相职务。后来又将其关进监狱。在狱中。周勃受尽狱卒羞辱。让他着实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人情冷暖。

最后。周勃还是靠着走薄太后(汉文帝生母)的路子。才总算是保住了性命。出狱后还被封为武侯。落了个善终的结局。

通过周勃的官场沉浮。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衡量一个大臣会不会被皇帝重用。是要看这个大臣与皇帝的需求是否同步。同步了那就是重臣。不同步则是弃履。

说完周勃。再来说说他的儿子周亚夫。从本质上来讲。这对爷俩儿的人生经历如出一辙。

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本他是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最初继承的。是他的哥哥周胜。

周胜不仅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还娶了汉文帝的女儿。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可惜的是。后来周胜因为犯事。爵位被废黜。人也进了大牢。汉文帝念在周勃是功臣。就下令从周氏诸子中挑选一位最优秀的人继承爵位。

挑来挑去。这就挑中了周亚夫。由此。周亚夫子承父业。被封为条候。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至于让周亚夫扬名。在公元前158年发生了一件事。真正让周亚夫被汉文帝看重。

当时。匈奴大举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时任河内太守的周亚夫被派往细柳驻边。除他之外。还有两路大军分别驻守在棘门和灞上。

而汉文帝这边。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来到前线。准备前往三路大军的军营里分别进行慰问。前两路军营倒没什么。但到了周亚夫所在的细柳营。汉文帝却吃了个闭门羹。

史书上记载。当时细柳营的士兵。以“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为理由。拒绝汉文帝一行人进入。最终还是周亚夫下令。汉文帝才得以进入军营。

这件事猛一看。似乎是周亚夫治军有方。就连汉文帝当时也对周亚夫大加赞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匈奴犯边。

正是因为匈奴犯边。汉文帝需要周亚夫打退匈奴。所以才会对周亚夫这种行为没有表示不满。反而是大加赞赏。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大臣与皇帝的需求保持了同步。

但说到底。周亚夫所统帅的部队不姓周而是姓刘。他周亚夫只不过是一个臣子。凭什么敢说出“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这样狂悖犯上的话?

所以说。周亚夫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玩火”。幸好。汉文帝没跟他秋后算账。

同样。在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后。周亚夫再次因为时运。刚刚好与汉景帝的需求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由他领兵平叛。

整个平叛很成功。周亚夫利用各种谋略。历时三个月。最终击溃叛军。战后。周亚夫威名更盛。人们纷纷赞扬他的用兵之道。

不过。在这次平叛的过程中。周亚夫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梁王刘武。

刘武是汉文帝的嫡次子。其封地在梁国。他是汉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由于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因此深得窦太后宠爱。

周亚夫之所以会得罪他。是因为在七国之乱爆发时。周亚夫故意不救援被叛军猛攻的梁国。

当时。叛军第一个攻击对象的就是梁国。按常理说朝廷理应救援。但周亚夫却提出暂时放弃救援。让梁国吸引敌人火力。从而在背后击溃叛军。

这个提议。事后看来确实极为正确。周亚夫也确实是凭借该战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问题是。这个战略苦了梁王刘武。他在当时完全是充当肉盾的角色。被叛军打得几乎招架不住。梁国危在旦夕之际。他多次向周亚夫求援。但均遭到了拒绝。

后来。无奈的刘武只能写信给哥哥汉景帝。请他下诏安排周亚夫救援。但周亚夫在接到汉景帝的诏令后。依然不为所动。

正是因为见死不救。让刘武恨上了周亚夫。连带着疼爱刘武的窦太后。也对周亚夫很是不满。

当然。刘武和窦太后的怀恨在心。并不是汉景帝要杀周亚夫的根本原因。毕竟当时情况特殊。七国之乱才是当时急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为了平复叛乱。哪怕牺牲梁王。估计依汉景帝的秉性。他也不会心疼。

刘武和窦太后。只是在后来周亚夫又办了几件蠢事后。稍微的“推波助澜”了一下。

周亚夫办的这几件蠢事。每一件都将他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一件。是关于汉景帝的大舅哥王信封候一事。当时窦太后有意封王信为候。汉景帝也有这个意思。但等到汉景帝找大臣商量此事的时候。却被周亚夫当场怼了回来。

周亚夫说。高祖刘邦曾留下祖训。“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能候”。如果违反祖训的话。那么“天下共击之”。

这几句话。让汉景帝无话可说。毕竟他周亚夫说的确实句句在理。王信封侯一事也就此作罢。

但在理是一回事。汉景帝心里高不高兴则是另一回事。不管怎么说。周亚夫算是又被汉景帝记上了一笔。

第二件事。也是关于封侯一事。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匈奴人。

当时。有匈奴将军唯许卢带着几个心腹归顺汉朝。对此。汉景帝十分高兴。除了接纳之外。就有心想封这几个人为侯。

汉景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封这个几个归顺的匈奴人为侯的话。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前来归顺。这样就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结果。不出意外的。又被周亚夫拒绝了。

周亚夫的理由很简单。他提出如果封这些投降的人为侯。那么将来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

只不过。这一次汉景帝并没有听取周亚夫的意见。而是坚持将这几个匈奴人都封了侯。事后。周亚夫感到极为失落。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周亚夫向汉景帝提出了辞官的申请。

严格来讲。周亚夫的辞官行为。已经具有威胁的味道了。他自认为自己位高权重。汉景帝必然会给自己面子。收回封侯的诏命。更会挽留自己。

不曾想。汉景帝根本没做任何挽留。直接同意了周亚夫的辞官申请。

这下玩笑开大了。周亚夫自己也没想到。仅仅是因为给匈奴人封侯这件事。居然会让自己丢了官职。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汉景帝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周亚夫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他的意愿之外。更重要的是。周亚夫曾经踩到了不该踩的红线。

这件事还是周亚夫刚担任丞相时发生的。当时。由于周亚夫功勋颇大。在前任丞相陶青因病辞官后。周亚夫被汉景帝加封为丞相。并且。一度十分倚重周亚夫。

就这这种情况下。周亚夫干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

据史料记载。汉景帝当时有意改立太子。想将原太子刘荣废掉。立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为新太子。

但汉景帝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周亚夫的强烈反对。而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刘彻当上了太子。而周亚夫也因为这件事遭到了汉景帝的疏远。

为什么说周亚夫踩到了红线呢?众所周知。立储向来是封建王朝中极为敏感的事情。大臣们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火上身。

而当时的情况是。汉景帝已经认定刘彻为新太子人选。但周亚夫依然还在执意反对。

这样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唱反调了。说严重点。周亚夫这就是“权臣”。已经是在挑战汉景帝的权威。

毕竟立储虽说是国事。但同样也是皇帝的家事。而干涉这种事。并试图阻扰皇帝本意的大臣。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周亚夫被疏远也是必须的。与此同时。他曾经得罪过的梁王刘武和窦太后。有事没事就在汉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连番煽风点火之下。周亚夫要能好才是怪事。

经过上述这么几件事情。汉景帝算是对周亚夫失望之极。但他还是想给周亚夫一次机会。看一看他究竟是不是真的“不识时务”。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那场赐宴。

而正如前文所说。周亚夫在这场赐宴上的表现。着实是糟糕至极。

汉景帝为周亚夫准备了一大块肉。却没有为他准备筷子。这就让周亚夫很生气。生气之余。他向身旁的侍从打了个眼色。意思就是给他拿双筷子好让他吃肉。

周亚夫没有意识到。他这种行为。已经让汉景帝开始不满。

没有筷子是谁安排的?是汉景帝。汉景帝是谁?是皇帝。皇帝要的是什么?是所有人都畏惧的权威性。

同理。汉景帝之所以这样刻意安排。就是为了测试周亚夫懂不懂得什么叫做对权威心存畏惧。更深层的意思。是看周亚夫敢不敢挑战权威?

结果呢。周亚夫把汉景帝当做了空气。自行招呼侍从给他拿筷子。这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然而紧接着。周亚夫做出的第二个反应更加致命。当时汉景帝笑着对他说:“此非不足君所乎?”。意思是眼前的这一切。难道你还不满足吗?

周亚夫是怎么做的。他十分不情愿的伏地谢罪。等到汉景帝刚说了一个“起”时。他快速起身。转身掉头走了。

你没有听错。周亚夫把汉景帝晾在身后。当场负气走掉了。

他这一走。目送他离开的汉景帝彻底对他失去了所有希望。长叹一声说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像周亚夫这种公然对皇帝表示不满的人。如何能辅佐将来的君主呢?

在汉景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已经宣布了周亚夫的死刑。只不过。汉景帝需要找一个借口和理由。让周亚夫不得不死。

这也是后来周亚夫因为儿子为他私买殉葬用的甲胄时。被冠以“谋反”之罪的根本原因。在周亚夫被抓紧进大牢后。他几度申辩自己没有谋反之心。但负责审讯他的官员一句话。让他彻底哑口无言。

你(指周亚夫)即使没想过活着的时候在地上谋反。但肯定也想过。死后在地下谋反。总之。你就是要谋反。

这句话。让周亚夫顿觉羞辱至极。他开始以绝食表达自己的抗议。最终。在绝食五天后。吐血身亡。

一双小小的筷子。引发了一场血案。但筷子只是一个媒介。汉景帝之所以对周亚夫起了杀心。归根结底。还是周亚夫的糟糕表现。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所有退路。

其他观点: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双筷子引发的血案”。当时。汉景帝正在宴请周亚夫。可让周亚夫奇怪的是。自己面前虽然摆放了各种美味佳肴。却唯独缺一双筷子。

筷子看起来最不起眼。但它却是人们吃饭时。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因为如果直接用手抓。实在太不文雅了。何况作为丞相的周亚夫。在皇帝面前更不能失仪。

于是。耿直的周亚夫就朝身边的侍从要了一双筷子。可让周亚夫没想到的是。汉景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一直在暗中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当周亚夫训斥侍从给他拿一双筷子后。汉景帝突然发难。冷笑一声质问周亚夫:“难道眼前的这一切还不能让你满足吗?”

周亚夫听后立即反应过来。汉景帝早已设好了圈套。就等着自己往里钻呢。尽管心中有万般不快。周亚夫只能跪地谢罪。

然而。在周亚夫的内心中。还有着自己的小傲娇。他认为自己没有错。只不过是汉景帝在戏耍他。因此周亚夫虽然跪了下去。但满脸的不快却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一切自然被汉景帝看得清清楚楚。随后汉景帝淡淡地说了一个字:“起”。周亚夫听后立即站了起来。随后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宴会现场。

望着周亚夫离去的背影。汉景帝无奈地叹了口气。终于下定决心除掉周亚夫。表面上看起来。这场宴会发生的事情。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虽然。周亚夫表现不佳。但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可实际上这场宴会却暗流汹涌。更是汉景帝给周亚夫出的终极考题。非常可惜的是。周亚夫给的答案太糟糕了。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这对君臣打起了哑谜。甚至到了周亚夫不得不死的地步?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这双筷子背后的故事:

周亚夫是西汉名臣。为人勇武过人又颇具才华。汉文帝临死前曾给继任者汉景帝留下遗嘱。如遇紧急情况。可起用周亚夫稳定大局。

后来。周亚夫确实没让人失望。他曾在国家危难之时。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创下不朽功绩。并很快被汉景帝任命为丞相。达到了位极人臣的高度。

然而。这样的人却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周亚夫为人太过耿直。不懂得圆滑处事。得罪了很多人。特别是他还先后得罪了当时汉朝最有权势的3个人:梁王刘武、窦太后和汉景帝。

梁王是汉景帝的亲弟弟。两人都是窦太后所生。而且梁王还是窦太后最喜欢的儿子。所以梁王的地位在当时无人能够撼动。

本来。梁王大多数时间都在自己的封地。周亚夫与梁王几乎产生不了什么交集。可当时间来到公元前154年时。刚刚继位3年的汉景帝。由于错听老师晁错的削藩建议。导致爆发了“七国之乱”。

刚开始。叛军势如破竹。着实把汉景帝给打蒙了。但汉景帝很快就下定决心武力平叛。起用了汉文帝生前推荐的周亚夫。

当时。叛军正好行至梁国边境。作为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自然全力抵抗。可叛军的攻势实在太猛了。梁王连忙向汉景帝求助。希望周亚夫能火速前来支援。

听说梁王被困后。汉景帝非常着急。他连忙下令。周亚夫率军前去救梁王。可周亚夫却认为。正面决战风险太大。他建议让梁王再坚持一段时间。自己率军绕到叛军后方。伺机切断叛军补给。这样才能彻底消灭叛军。

汉景帝听后。觉得这个计策不错。虽然亲弟弟重要。但击败叛军更重要。于是汉景帝就同意了周亚夫的建议。

梁王这边听说了事情的原委后。恨得牙根直痒痒。但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奋力坚守。可奈何各路叛军轮番攻打。梁王实在受不了了。就派人向周亚夫求助。

然而。周亚夫却认为。梁王可以再顶一段时间。并没有发兵救援。梁王见自己低声下气的求周亚夫也不好使。就又给汉景帝和窦太后写信说。自己实在顶不住了。赶快派人来增援吧。

梁王可是窦太后的心头肉。窦太后得知此事后。立即找到汉景帝。要求汉景帝即刻发兵驰援梁王。汉景帝也是二话没说。直接给周亚夫下诏。要求周亚夫改变计划。增援梁王。

可周亚夫却坚持不出兵。没有办法的梁王只能拼死抵抗。与叛军陷入到僵持之中。周亚夫利用这段时间。成功切断了叛军的粮草。最终平定“七国之乱”。

可以说。能够平定“七国之乱”。最大的功臣就是梁王和周亚夫。没有梁王的拼死坚守。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切断叛军补给。没有周亚夫的勇猛出击和绝佳计策。也不会让叛乱仅3个月就被平定。

周亚夫和梁王自然都受到了嘉奖。然而在梁王心中。却因周亚夫几次拒绝救援。对周亚夫充满了仇恨。此后梁王只要有机会就会到窦太后和汉景帝那里说周亚夫的坏话。

虽然。窦太后和汉景帝都是明事理的人。知道周亚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汉江山。但架不住梁王没事就吹风。慢慢地也就对周亚夫产生了不满。

不过。这种不满并没有太过影响。窦太后和汉景帝对周亚夫的信任。然而耿直的周亚夫。接下来的几个操作。却直接得罪了窦太后和汉景帝。

话说。汉景帝的第一任皇后薄氏被废后。王娡被立为第二任皇后。王娡就是后来的汉武帝的亲生母亲。不过当时的王娡并没有什么权力。毕竟还有窦太后在。

然而。当了皇后的王娡。就想给娘家人谋福利。她想让汉景帝给自己的哥哥王信封侯。不过王娡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自己人微言轻。说话不好使。

于是。王娡就跑到窦太后那里求助。希望窦太后能够出面。帮自己在汉景帝那里说好话。当时窦太后非常喜欢王娡。而且窦太后听了王娡的话后。瞬间想起了自己的哥哥。

原来。窦太后的哥哥。当年就没有被封侯。虽然哥哥死后。侄子被封侯了。可窦太后总觉得对不起自己死去的哥哥。现在王娡也遇到这种情况了。窦太后推己及人。决定帮王娡一把。

可当窦太后找到汉景帝时。汉景帝却非常不情愿。因为汉景帝担心外戚干政。不过汉景帝是个孝子。他没有直接驳了窦太后的面子。只是说事关重大。需要与群臣商量一下。

窦太后认为。群臣根本不可能反对。毕竟王信是当朝皇后王娡的哥哥。而且还有自己在背后撑腰。果然当汉景帝跟群臣商量这件事情时。大多数人都没有站出来触霉头。

可周亚夫听后。却直接表示。汉高祖刘邦曾留下“白马之盟”祖训:“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能侯。不如约。天下共诛之。”

周亚夫的话。直接断了王信封侯的愿望。也彻底得罪了窦太后和王皇后。特别是窦太后非常气愤。她觉得自己的权威遭到了挑衅。因此也就开始针对起周亚夫。

而汉景帝却比较高兴。因为他可以借此顺水推舟。既没有驳了母亲的面子。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汉景帝认为。或许周亚夫看起来耿直。但实际上却真正能读懂他的心思。

不过。很快汉景帝就被打脸了。王信封侯事件没过多长时间。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就归顺了汉朝。汉景帝非常高兴。他决定给这五个人封侯。以此吸引其他匈奴人归顺。

这时候周亚夫站了出来。又把刘邦当年的“白马之盟”搬了出来。这让汉景帝非常难堪。汉景帝也是直到此时才确定。上次王信封侯事件。周亚夫并不是站在他这边。一切都是巧合造成的错觉。

因此。汉景帝之前对周亚夫的那点好感也消失了。他非常不高兴地批评了周亚夫太过迂腐。不懂得变通。随后就强行给这五名匈奴人封侯了。

按理说。汉景帝是老大。既然老大已经做出了决定。又没损害你周亚夫的利益。你就别再阻拦了。可周亚夫偏不。见自己阻止不了汉景帝。就耍起了性子。竟然说自己病了。要辞去丞相职务。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周亚夫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汉景帝对此更生气了。他认为。死了张屠夫。难道就得吃带毛的猪肉了?于是。汉景帝就在盛怒之下。批准了周亚夫的辞职。

几年之后。汉景帝发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认为自己时日无多。汉景帝就开始安排起后事。这时候他又想到了周亚夫。

周亚夫行军打仗绝对没有问题。但周亚夫的性格太过耿直。脾气也非常臭。没少得罪人。还参与过谏废栗太子刘荣等事件。汉景帝担心如果起用周亚夫。年轻的刘彻压不住他。

汉景帝思来想去。就决定请周亚夫吃一顿饭。看看周亚夫这几年有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周亚夫变得谨小慎微了。或许可以把周亚夫留给刘彻使用。

于是。汉景帝就在宴请周亚夫之前。吩咐侍从不要给周亚夫放筷子。以此观看周亚夫的表现。结果周亚夫竟然怒气冲冲地朝侍从要筷子。

而且。当汉景帝讥讽周亚夫后。周亚夫竟然耍起了脾气。负气离开了。汉景帝无奈地说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断定周亚夫不能好好辅佐刘彻。

可周亚夫这样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能为少主刘彻所用。万一被其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很可能威胁到大汉江山的根本。于是深谙帝王心术的汉景帝。就下定决心要除掉周亚夫。

既然。汉景帝已经下定了决心。那剩下的就是找一个理由了。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快汉景帝就找到了理由。

周亚夫私自找人购买了500个“甲盾”。准备在自己死后用来陪葬。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虽然朝廷明令禁止私自购买“甲盾”。可周亚夫买的“甲盾”是用来陪葬的。质量不好。数量也有限。

当时。很多武将私下里都这么干。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不会深究。但汉景帝已经起了杀心。自然会上纲上线。于是。汉景帝就命人把周亚夫抓了起来。

周亚夫对此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欲加之罪”。刚直的周亚夫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竟然开始绝食抗议。这正中汉景帝下怀。5天之后周亚夫因绝食导致吐血身亡。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综上所述。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其实就是在试探周亚夫。很明显周亚夫没有通过汉景帝的考验。最终选择了绝食而死。

其实。周亚夫的死。就是因为他太过耿直。不懂得迂回变通。把梁王、窦太后、汉景帝等最有权势的人都得罪了个遍。而且当时的形势。是汉景帝即将去世。这也对周亚夫非常不利。

公元前141年。也就是周亚夫死的2年后。汉景帝病逝。时年48岁。可以说如果汉景帝能够多活几年的话。或许周亚夫也就不用死了。

总体来讲。周亚夫的死。既有他自身性格缺陷的问题。又有他时运不济赶上了少帝即将继位的当口。在多种原因的叠加下。导致了他的死亡。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情商的重要性。做人做事不要太过耿直。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要分得清大小王。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

亲爱的朋友们。您对于周亚夫的性格缺陷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其他观点:

这就是一双筷子引发的血案!

但是。筷子只是导火索。导火索的背后。是周亚夫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而且不是一个人。

如果。周亚夫的人生可以重来。他一定会说:

给不给筷子无所谓。吃不吃饭也无所谓。关键是不要得罪不该得罪的那些大人物。

周亚夫到底得罪了谁?周亚夫是如何走向末路的?

让我们精神穿越到那个年代。揭开周亚夫的成名、死亡的秘密。

1、周亚夫的成名之路

(1)当侯爷

周亚夫。啥时候出生的?不知道。没有准确详细的资料。只有他老爹老娘清楚。

周亚夫的老爹来头就大了。那是开国功臣周勃。西汉建国之初。周勃被封“绛侯”。

这是纯纯的侯爷。绝不掺假。

那时候。侯爷是可以世袭的。但只有家里的老大才能享受这待遇。

所以。周勃在公元前169年死了以后。他的大儿子周胜之世袭了侯爷的爵位。

虽然。周亚夫的能力很出色。但只能自己在军中通过战功获得爵位。而且。如此获得侯爵之位非常艰难。

公元前163年的某一天。百无聊赖的周亚夫。邀请了西汉初期最牛的相面大师许负(大侠郭解的姥姥)到了府邸。目的很简单。就是请大师给自己相个面。

相完之后。许负说道:三年后你可以封侯。再过八年可以当丞相。当丞相九年后。你就会饿死!

周亚夫笑了。怎么可能?

自己父亲的侯爵之位。哥哥已经继承了。如果哥哥死了。爵位就到侄子头上了。轮也轮不到自己。

而自己作为功臣之后。吃穿是不愁的。加上有正当工作。怎么会饿死?

事情就这么巧。三年后(公元前160年)。哥哥周胜之杀了人。如此就犯了大错。爵位被拿掉了。他的儿子也无法世袭了。

但是。汉文帝想。周勃是大功臣啊。不仅辅助了高祖刘邦。而且和陈平等人平了吕氏。又一起扶了自己上位。这功劳还不是一般的大。

于是乎。汉文帝让周家最好的儿子来继承侯爵之位。于是。大家都推荐了周亚夫。

如此。周亚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侯爵了。

(2)周亚夫被汉文帝欣赏

周亚夫起初被重视。还是在汉文帝的时候。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到了周亚夫所在的细柳营。因为这是当时守卫长安的三支部队之一。他要一一视察。

前两个让汉文帝大师所望。没一点军队的样子。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抵挡匈奴铁骑?

最后准备去细柳营。但是。汉文帝的先头人马到了细柳营后。竟然被值班人员拦住了。说啥都不让进。理由一个:军中只听将军之命。无法直接听从皇帝诏书。

啥意思?皇帝想进细柳营可以。但是。必须有将军同意才可以。就这么拽!

当汉文帝听说后。很好奇。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不给自己的手下面子。

让汉文帝更惊奇的是。他进了细柳营后。周亚夫的人告诉他那一众随从:慢点走。马匹不能急速奔跑。不得大声喧哗。

而见到周亚夫后。人家一个“半鞠躬”。拱拱手说道:陛下。甲胄在身。不方便行大礼!

好无礼!汉文帝旁边的人膀胱都快被气炸了。

可是。汉文帝却欣赏似地点了点头。

出了门。汉文帝说道:这才是将军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严格管理士兵。这样的军队才有希望。

汉文帝真是个大肚量的皇帝。不仅不追究周亚夫的“不敬”之罪。而且在三个月后。将周亚夫调到了京城。负责京城的安全。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的寿命到了尽头。他给儿子交待到:关键时刻。周亚夫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切记!切记!

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看起来。汉景帝刘启还是听进去了父亲的话。

(3)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因为听信晁错的建议。有了削藩的计划。

此计划一出。马上引起一堆的反对声音。当然。反对的就是各个诸侯王。

其中。反对最猛的就是吴王和楚王。

吴王刘濞早就有谋反之心。这“削藩策”一出台。马上联系了七个诸侯国就势造反。并打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

叛军一路平推。所向披靡。朝廷的军队干不过。

这下汉景帝急了。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汉景帝将老师晁错进行了腰斩。

本以为斩了晁错。吴王们会退兵。根本不是如此。吴王看中的是他汉景帝的皇位。而不是晁错的脑袋。

汉景帝终于想起了父亲的话:关键时刻要用周亚夫。

周亚夫被紧急启用。升为太尉。领兵平叛。

此时。叛军正在猛攻梁王的地盘。

按理来说。应该立刻马上去救梁王。可是。周亚夫建议道:吴楚联军很彪悍。正面干。我怕干不过。我想派人绕道去断敌人的粮道。然后再攻击他的部队。

汉景帝也没什么招 。就答应了周亚夫。

这一头。周亚夫在按照计划行动。那一头。梁王受不了了。八百里加急传书:母亲。哥哥。我们撑不住了。赶快派兵救人!

这梁王可是窦太后的心头肉。是汉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

在窦太后的催促下。汉景帝赶快通知周亚夫:人命关天。赶快救人!

周亚夫 没理这茬。继续按照计划。断叛军粮道。然后等待机会。

当“叛军因为粮草断绝。人心开始乱”的时候。主动进攻了周亚夫的军队。

结果。周亚夫早有准备。一举击溃来攻的叛军。接着。趁着胜利的势头。开始对叛军进行大范围的攻击和追杀。

叛军本来就心理没底。因为这是造反。再加上肚里没食。周亚夫的汉军又如此彪悍。于是乎。就此大败。

敌人败了。吴王被杀。其他诸侯王要么自杀。要么被拘捕。如此。七国之乱就此平息。

周亚夫胜利了。朝廷的困境就此解决了。汉景帝很高兴。

两年之后的公元前152年。周亚夫成了丞相。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在那两年。周亚夫除了收获封赏、升职外。还收获了满满的梁王的仇恨。因为。梁王认为周亚夫的不及时解救。差点让他走了黄泉。

2、周亚夫得罪的三个人

(1)梁王

这是周亚夫得罪的第一个人。上文已经说了。没有及时给梁王解围。人家怀恨在心。

得罪了一个诸侯王。而且是皇太后最疼爱的诸侯王。周亚夫的好日子是会被影响的。

每一次梁王回来。就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不好。说的多了。窦太后对周亚夫也没好感了。

(2)窦太后

窦太后对周亚夫还是有些矛盾的。毕竟周亚夫挽救了大汉。解决了危机。

但是。一个老太太。经常被儿子灌输“周亚夫不行。周亚夫不好”这样的言论。能对周亚夫有好印象吗?

但。让老太太不爽的。是另一件事情。

王皇后有个哥哥叫王信。为了让哥哥享受荣华富贵。王皇后求情老太太。给王信封个侯。

这事。汉景帝其实也不是很情愿。毕竟。外戚官封大了。会有潜在风险的。“诸吕之乱”不是明摆着吗?但为了给老太太面子。就说和大臣们商量商量。

汉景帝征求丞相周亚夫等人的意见。周亚夫说:高祖杀白马订立盟约。非刘姓不能为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否则。天下可以一起攻击。

这祖宗的制度一拿出来。汉景帝啥也不说了。

而窦太后对周亚夫也就彻彻底底失望了。记恨上了。

(3)汉景帝

对于汉景帝而言。周亚夫是个功臣。但是。同时。周亚夫是个直性子人。说话容易伤人。

一般的直言直语也就罢了。对汉景帝的一些政策。周亚夫也常常大肆反对。这让汉景帝不爽。

但是。最不爽的是这么一件事。

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投降了。汉景帝很高兴。为了吸引更多的匈奴将军前来投降。汉景帝准备对唯许卢等人封个“侯爵”。

对于这事。周亚夫严重不同意。大多数汉军将军拼搏多年都混不上个侯爵。而匈奴将军一来就给封侯。这会严重打击本国将军的积极性。

看起来。两人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从“上帝视角”看过去。周亚夫是对的。

但是。汉景帝自认为自己的计划非常完美。于是强行封了五人爵位。

于是乎。老周不干了。辞职了!汉景帝也顺势批了。

到此。周亚夫已经得罪了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三个人了。皇帝、皇太后、皇弟梁王。不。还得罪了王皇后。

如此。周亚夫的日子怎么会好过呢?

3、一双筷子。逼周亚夫走上了绝路

周亚夫辞职了一段时间。汉景帝仍然抱有希望。看周亚夫转变了没有。

因此。在公元前143年的某日。汉景帝邀请周亚夫来赴宴。当时参加宴会的人不少。可周亚夫面前竟然没有放筷子。

周亚夫火了:“管事。给我一双筷子!”

谁都知道。不给筷子是汉景帝的主意。谁还敢违逆皇帝旨意呢?

筷子没上来。汉景帝说道:“没有筷子这事。让你很不高兴吗?”刹那间。周亚夫明白了。是皇帝故意没给他上筷子。于是。不情愿地跪下谢罪。

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一双筷子跪下的那一刻。周亚夫感觉委屈极了!当汉景帝说了声“起”之后。周亚夫起来迈开大步走了。给汉景帝和大家留下了那个坚毅的背影。

那一刻。周亚夫有一番蔑视皇权的意思。大丈夫死则死亦。受辱的事情再不想经历。

看着周亚夫远去的背影。汉景帝感叹道:如此之人。怎么敢让其辅佐少主?

此时。汉景帝杀心动了。

回到家。周亚夫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

看老爷子的身体不行了。周亚夫的儿子订了500个“甲盾”。以备周亚夫丧事时用。虽然。这玩意不是所谓的真的盔甲。但官家也是不允许买卖的。

周亚夫的儿子有些鲁莽。不理这茬事。不过。因为给制作甲盾的费用不高。催的又急。于是。制作甲盾的人把周家告了。

这一告。汉景帝就有了理由。交给廷尉专门审理“此案”。

廷尉问道:为何造反啊?

周亚夫说:那是丧葬品。和造反有毛的关系?

廷尉说道:啊!你在地上造反不了。准备到地下造反吗?

话已至此。周亚夫都块被气晕过去了。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从那一刻开始。周亚夫不堪屈辱。开始绝食抗议。

绝食五天后。周亚夫吐血而亡。

史记记载道: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许负相面说。周亚夫三年后封侯。再过八年当丞相。又过九年会饿死。

果然。周亚夫的死。和许大师说的很像。简直是一模一样。

司马迁可能是在周亚夫死后。根据传说。编制了一个“许负相面”的故事。否则。怎会如此精准呢?

但是。我们应该看见的是。周亚夫因为性格过于直爽。得罪了三巨头。最后在一双筷子的导火索下。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看来。武将大多政商低。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51:53

      太后,筷子,叛军,自己的,汉文帝,的是,匈奴,丞相,的人,皇帝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51:53

      没想到大家都对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吃肉要双筷子,汉景帝刘启为什么起了杀心?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51:53

      筷子只是试探。汉景帝要的是周亚夫的态度。只可惜周亚夫给了最糟糕的答案。说到周亚夫。人人都知道他是汉景帝时期的大功臣。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