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问题 :明代诗《己酉元日》的释义?
明代诗人吕皞的《己酉元日》。查了许久资料。都未找到这首诗的相关释义。原诗如下: 三于郡国阅春正。二载龙飞戴圣明。 北极红云香篆暖。东风金水柳丝晴。 江湖卧处惊垂老。礼乐兴期问两生。 为负涓埃未归去。敝庐元有薄田耕。 (诗中“涓埃”、“敝庐元有”为何意?整诗为何意。可有相关背景?)
前言
元日。正月初一。在己酉年的正月初一。吕皞做了一首七言律诗。表示自己的志向。
明朝有5个己酉年。这首诗第二句说明作诗的时间是皇帝即位第二年 。因此可以判断这个皇帝是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恰好是己酉年。
《己酉元日》就是1489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
首联写明时间。颔联赞许朝政。颈联明志。尾联为自己做官开脱。也是一种表态。我没有为朝廷做够贡献。还不想退休辞官。
一、首联:三于郡国阅春正。二载龙飞戴圣明。
首联对仗起。上联是:三于郡国阅春正。
春正。 出自《春秋·桓公三年》:春正月。\"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 。第一句的意思是。我作地方官已经三年了。三次见到春天的正月 。
下联:二载龙飞戴圣明 。
《易·乾》:“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飞”表示帝王的兴起或即位。
新的皇帝已经即位两年 。我很感戴这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前言里说过。这个皇帝是明孝宗朱佑樘。明朝第九位皇帝。1487年朱佑樘即位。1489年吕皞作诗。正好两年。
二、颔联:北极红云香篆暖。东风金水柳丝晴。
七律的首联不必一定对仗。但是颔联和颈联是必须对仗的。
北极。指朝廷。杜甫有诗云: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大概的意思是。新皇帝登基两年。朝廷一片祥瑞:红云香篆暖;景色也不错:东风金水柳丝晴。
颔联说朝政清明。是对于皇帝执政能力的委婉赞扬 。
三、颈联:江湖卧处惊垂老。礼乐兴期问两生。
垂老。将近老年之人。“两生”。指熟谙礼乐典籍而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人。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 使徵 鲁 诸生三十餘人。 鲁 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叔孙通 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我处于江湖之远(在京城之外做地方官:三于郡国阅春正)。已经是垂老之人。但是我仍旧努力做一个“兴礼乐”的“鄙儒”。即作一个为朝廷和百姓有贡献的、有点顽固不同时俗的老头。
四、尾联:为负涓埃未归去。敝庐元有薄田耕。
“涓埃”。表示微薄、微小。我为什么没有辞官归隐呢?
朝政如此清明。我还没有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做的贡献太少。所以没有辞官归乡。
这里的“涓埃”。可以和杜甫的这首《野望》对比着看:
西山白雪三年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荅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敝庐。我家房屋。就是我家的意思;元有。元即原。元有就是原有。我并不是贪婪做官的俸禄和种种好处。其实和陶渊明一样。家里还是有些田地可以耕种的。
薄田。贫瘠的田地。也许他家里有高楼大厦良田千顷。但在诗里却谦虚地说敝庐和薄田。
结束语
吕皞这个人的生平没有查到。不知何许人也。半猜半解。未必准确。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朱佑樘即位 。史书记载他为人宽厚仁慈。 勤于政事。 励精图治。 史称\"弘治中兴\"。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朱国桢曾经评价朱佑樘:
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可见。吕皞称赞其“圣明”还是比较公道的。孟浩然有诗云:端居耻圣明。即吕皞“为负涓埃未归去”之意。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明代吕皞诗《己酉元日》
己酉是时间。代表年份。就是己酉年的正月。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月。
三于郡国阅春正。二载龙飞戴圣明。
郡国:是地名。
阅:看的意思。经历的意思。
春正是时间。春正。就是正月。孟春是春正。正月。仲春是二月。季春是三月。
二载:也是时间。指的是两年。二载龙飞和在一起就是:二月二。农历是龙抬头。
戴圣明:等待皇上的消息。
这句诗合起来的意思是:我在这个地方三年了。经过了三个春天。已经过了两年。今年的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等待皇上的明示。
北极红云香篆暖。东风金水柳丝晴。
北极:显然是北部地区。
红云:朝。晚霞。天上彩云。
香篆:好似香烟升起那个样子。一缕一缕打着圈圈上升。篆是也书法体。就是形容圆润圈圈。
暖:天气在转暖和。春季开始三阳开泰。万物复苏。
东风:春风不刮。杨柳不发。东为木。木生风。代表向上。
金水:春天尤有余寒。要想万物生发。一要阳光照暖。二要地下水的滋润;金水。水遇金为源头。
东风金水:春风和春雨。
柳丝晴:柳树的枝条开始苏醒发芽了。
合起来的意思是:天边彩霞象香烟一样一缕一缕盘旋。春风吹来了。柳树开始发芽了。
江湖卧处惊垂老。礼乐兴期问两生。
江湖:指的是社会。环境;人在江湖混么。
卧处:居住地方。这里指得是没有舒展开来的意思。也是闲居。
惊垂老:感叹时光流逝。人变老了。人生如白驹过隙。
礼:就是古人很讲究传统。
乐:琴棋书画。
期问:时间。
两生:生死。人生由生到死的过程。
合起来的意思是:对于自身的感叹之余。也变老了;琴棋书画。笔墨砚纸中。生死两茫茫呀。
为负涓埃未归去。敞庐元有薄田耕。
为:作的意思。
涓:细小
埃:尘埃。俗人俗事。琐碎小事。
涓埃:组合起来代表细小的事物。
意思是因为琐事而没有回去。
未归去:没有回去。
敝:谦卑称呼自己。
庐:地名。
元有薄田:原来家里有一顷地的薄田。
合起来的意思:我因为琐事未归去。因为身在外面三年没回去了。家里有一顷地的薄田可以耕种。
我解释不一定完全准确。作为参考吧。
全诗组合起来的意思是:我在北部地区。已经呆了三年了。度过三个春天。今年等待朝廷皇上的消息。现在正值的春暖的季节。春风吹来。还有一丝丝的凉意。但是柳树就要发芽了。可是人不知不觉的就老了。我守护人生的礼节遵循古圣贤的教导;可是我因为琐事未回去。家里有几分薄田可以耕种。时常掛念家乡。
其他观点:
谢邀。
明代诗《己酉元日》的释义?
三于郡国阅春正。二载龙飞戴圣明。
北极红云香篆暖。东风金水柳丝晴。
江湖卧处惊垂老。礼乐兴期问两生。
为负涓埃未归去。敝庐元有薄田耕。
明代和唐宋不同。文人因言取祸的非常多。诗歌在元朝虽然不被重视。但至少还是言论自由的。毕竟蒙古人根本不清楚这些文人诗句里卖了什么药。
政权回到汉人手中。估计朱家是对宋的灭亡于文人掌权吸取了教训。开始极其刚猛的统治。一大批文人因言获罪。
既然不能乱说话。诗文自然就凋零了。终明一代。没有什么出名的大诗人。明朝数一数二的诗人。大概是开国初期的刘伯温和高启。
但是咱们普通人有谁想起过刘伯温的诗文?
这个高启。是明朝诗歌成就最大的人。不但有作品。还有理论。可是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吧。他可是明朝第一啊。可见明代诗歌人才之凋零。
诗人凋零。作品自然就异象百出。既然不让说别的。那就歌功颂德吧。从盛唐上官仪、宋之问、沈佺期等宫廷诗人发端。到宋初西昆体人才辈出。再到永乐、成化年间的解缙、三杨。专业拍皇家马屁的台阁体终于大成。
吕皞这个人没有记载。《己酉元日》倒是不难解。己酉年在明代出现了五个。因为六十年一甲子轮回一次。可以推出来是哪几个年份。根据诗里面的内容。这个己酉年。皇帝登基两年。这就不难推断出写这首诗的具体时间——1489年。
这一年是弘治二年。即明孝宗朱佑樘登基第二年。而“弘治”这个年号。正好在“成化”后面。所以从时间上来说。正是台阁体大行其道的时期。虽然这个时候李东阳的茶陵派已经开始崛起并攻击台阁体。但是羽翼未丰。
诗坛还是台阁体的天下。
这首诗大概率就是一首台阁体作品。
元日。就是大年初一。这个我们都学过王安石的《元日》。不必多说。
这是一首写在1489年古历大年初一的作品。作为一个朝廷命官。自然首先是要拜朝廷方向的。毕竟“天地君亲”。皇帝还在父母前头呢。
因为这首作品质量一般。诗人估计也没有什么大的背景。所以没有记录、注释。
只能自己个人解读。有错误之处。大家指正。不胜感激。
“三于郡国阅春正。二载龙飞戴圣明。”到了明朝。这个“郡国”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在元朝就已经出现了“行省”。所以这里只是代指远离了中央朝廷的地方。很明显吕皞在朱佑樘登基前一年就被派到这个地方来了。至于为什么来。我们不知道。也许是被贬。也许是外放。
我在这个地方已经经历第三个春天的正月了。“二载龙飞”就是指朱佑樘登基两年了。这就是我们推算出这一年是1489年的依据。“戴”。感恩戴德。皇帝登基两年。真是个好皇帝啊。真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啊。看看。台阁体的味道出来了。
“北极红云香篆暖。东风金水柳丝晴。”颔联继续写四海清平。皇帝圣明的景象。“北极”就是指中央朝廷。这个我们在杜甫的《登楼》:“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就学到过。
“红云”大概是指红纱帐。也可能是指女儿脸上的红晕。但是用在朝廷是不妥的。我们理解成红帘子。“香篆”就是香烟缕缕。也可能是指燃香的器具。一个“暖”字。自然是写香烟不断。“金水”是指宫殿门口的金水桥。站在金水桥上。东风习习。柳丝摇荡。天空晴朗。
所谓无事弄清平。只有天下太平。才会有这些闲心来琢磨这些玩意。这都是祥瑞。
这一联就是细致地描写庙堂之高的清平、吉祥。以证明自己对皇帝圣明的感恩戴德是对的。
“江湖卧处惊垂老。礼乐兴期问两生。”颈联“转”到自己的问题。“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所以“江湖”就是指自己现在的处境。看样子还是被派得蛮远的。远离了政权中心“北极”。“垂老”。年老将至。
“礼乐兴期问两生。”这一句里面用了典故。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後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汙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刘邦打了天下之后。众兄弟不懂礼仪。于是叔孙通召鲁地儒生来帮助汉朝制定礼乐仪式。有两个不肯来。被叔孙通讥讽为“不知时变”。在这里吕皞用“两生”的典故。以“鄙儒”自喻。其实也暗含了我是知书达理的儒生。如今天下清明。礼乐当兴。为什么还没有召回我呢?
哎呀。我被派到这乡下地方。到了这个春正。又虚度一年。才知道自己都要老了。如今天下昌明。礼乐当兴。为什么知书达理的我还是被抛弃在这边远之地呢?
“为负涓埃未归去。敝庐元有薄田耕。”尾联充分体现出本色。不抛弃、不放弃。“涓埃”。意思是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敝庐”。我家里。“元”。就是“原”。
我家里也有屋有田。为什么被朝廷遗忘了。我却不辞官回家务农呢?那是因为皇上是天降圣人。要让天下百姓共同富裕。我一个知礼的儒生。怎么能够还没有做出一丁点贡献就离开呢?
我还留在这里。是责任。是大义。皇上圣明。快点提拔我。今天大年初一。我拜拜您。
所以这首诗。实际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说这是台阁体。还有些高看了。这就是个没有被朝廷重用的底层官员。希望能够早点回到中央朝廷的胸臆抒发。
诗名不显。诗人不显。是有原因的。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158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金水,礼乐,红云,北极,朝廷,东风,台阁,皇帝,柳丝,圣明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代诗《己酉元日》的释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问题 :明代诗《己酉元日》的释义?明代诗人吕皞的《己酉元日》。查了许久资料。都未找到这首诗的相关释义。原诗如下: 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