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原创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答:和亲作假。用假公主代替真公主。用假王子代替真王子。有时候真的会搞出大事的。

举个例子。

武则天篡唐代周那会儿。有些飘了。以为自己真的是天降圣人。而武家的种全是尊贵的龙孙凤种。完全沉醉在个人的世界里了。

突厥首领默啜是个粗人。并不知道李唐王朝已被改换成了武周王朝。看见契丹人南下侵犯唐境。还傻乎乎地出兵赶跑了契丹人。

武则天乐呵呵地册立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并将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赏还突厥。并加赐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具三千件、铁四万斤。

默啜的汗位其实也是从侄儿那儿篡位而来的。算是个暴发户。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九月。为他的女儿向皇室求婚——注意。默啜心中的皇室是指李唐王室。他不知道什么武周皇室。

但是。武则天明显会错意了。她以为。默啜看中的是武家的“龙孙凤种”。高高兴兴地让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后突厥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迎娶默啜女为妃。

默啜看见来的是姓武的。不是姓李的。立刻炸翻天。大骂:“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

这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默啜更加暴跳如雷。他这才明白。自己一直仰慕的“天朝”已经给老妖婆武则天篡夺了。自己之前攻打契丹不是帮李唐。而是帮武周。浑身发抖。命人将武延秀丢下了大狱。一口一句“奉唐伐周”。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

他怒火中烧地说:“我突厥积代以来。只降附李家。今闻李家天子种未总尽。惟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

随后。便发兵袭击静难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平狄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清夷军(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又进攻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赵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

搞得武则天手忙脚乱。最后。不得不听从狄仁杰等贤臣所劝。答应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所以说。和亲之说。表面好听。说是咱们两家结为亲戚了。以后亲如一家了。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用女人的胸脯买不来和平。主要还是讲实力。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说:“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汉唐两朝的和亲活动很多。许多正牌的和假冒的公主遭遇悲惨。有的被转嫁三四次。有的被当成猪羊宰。

迎娶了公主的胡族。有时候牙爪还不够利。羽翼还没有丰。明知是假公主。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当它的獠牙已张。羽翼已满。野心已现。就算是真公主。也宰你没商量。

举几个例。

那年。细君公主年方十六岁。昆莫七十多岁。活脱脱的老牛吃嫩草!

老牛吃了嫩草。是否遂汉武帝之愿出兵攻打匈奴呢?

想得美!

这个糟老头很懂得抓住商机。他和匈奴人做交易。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并封之为“左夫人”。

这么一来。细君公主只好屈居为“右夫人”。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昆莫年迈体衰。挂了。

细君公主被转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

刘细君不堪其辱。向长安呼救。

汉武帝无可奈何。大手一挥:“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刘细君只好在屈辱中“转嫁”给了军须靡。三年后在军须靡的蹂躏和折磨中死去。

汉武帝只好再遣楚王孙女刘解忧补嫁给军须靡。

军须靡也是个短命鬼。不久。也挂了。

刘解忧即转嫁给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

刘细君、刘解忧虽说不是汉武帝亲闺女。但她们身上好歹也流着刘氏王室的血液。却命贱如狗。

历史上最著名的王昭君。更是先后事夫呼韩邪单于、雕陶莫皋、且糜胥。屈辱难当。最后崩溃。选择了服毒自尽。时年三十三岁。

唐朝的和亲数是西汉对外和亲的两倍!

而且。唐太宗许嫁薛延陀王真珠可汗的就是他的亲生女儿新兴公主!

有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吐蕃王的侧室、小老婆。

而且。和亲并不能阻止吐蕃人的侵略。

唐中宗明明已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了。吐蕃人仍然保持强劲的入侵势头。最终。继位的唐睿宗只得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让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

唐玄宗时期是唐朝屈辱和亲的密集期。这期间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等等先后送给了契丹人与奚人。但契丹人与奚人经常把这些和亲公主像宰猪羊一样宰杀了。

宜芳公主是唐玄宗妹妹长宁公主的女儿。被唐玄宗送给奚族首领李延宠。

宜芳公主经内蒙古辗转到达了奚族与李延宠完婚。新婚蜜月期还没有过完。李延宠受契丹人之邀。起兵反唐。

为了表明决心。他把宜芳公主从婚房拉出。像杀猪羊一样。割颈放血。血祭军旗。以壮声威。

此时。宜芳公主只有十七岁。

所以说。和亲实在是屈辱、丢脸。又不讨好。

其他观点:

公主我是嫁过去了。是不是亲生的你们就不要计较了!

(文成公主剧照)

严格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并非“冒牌”的。只不过19位公主中。大多数都是“宗室女”。还有外姓女被封为公主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和亲公主并非当朝皇帝的亲生女儿。


大家看一下上面列出的表格就知道了。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实际上。唐朝的和亲。并非是在国力较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处于优势或者均势的状态下才和亲的。

也就是说。就算嫁出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但只要有封号了。身份地位就不一般。对方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咱们看一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19位和亲公主。李世民时期有6位。唐玄宗时期有8位;剩下中宗、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每个时期1位。

这意味着什么?最强大的初唐和盛唐时期。才是和亲最频繁的时期。而这一段时间。唐朝在对外关系中一直是主动地位。占据优势的。不管是吐蕃、契丹。还是回纥。唐王朝都是有选择性的嫁公主。不是你想娶就能娶的。

更关键的是。虽然嫁出去的很多公主都是宗室女或者是外姓女。但是她们嫁过去之后地位很高。都是其他国家君主的正妻。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衰落。也开始和回纥和亲。略微有些无奈。但是双方依然是平等状态。互有嫁娶。算是一种维持双方稳定的政治策略吧。而且。回纥也对迎娶的公主没有啥太大的要求啊!

比如唐肃宗的宁国公主。回纥可汗派人来求婚才嫁过去的。在这之前。宁国公主已经嫁过两次人了……嫁给回纥可汗这是第三次(前两任丈夫都是婚后不久去世。回纥可汗婚后没多久也去世了)。

再比如说和吐蕃的和亲。那是在打赢了之后。而且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和亲的。松赞干布刚开始还嘴硬。不承认唐朝的老大地位。结果被唐军一顿乱锤。打得连连认罪称臣。李世民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把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而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地位非常高。包括吐蕃的原始资料都有记载。

所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是带着尊贵的地位。背后有强大国力支持的。不管嫁到哪里。对方都不会亏待。不敢亏待(静乐公主被杀。是因为安禄山多次杀掠契丹和奚。把人家逼急了造反造成的)。

当然。这种和亲政策毕竟还是略显残忍的。只能说相比较而言。唐朝的和亲公主。地位真的很高。

其他观点:

不怕。别说是冒牌的。就算送去一个扫地的大妈都没事。

和亲。又称”和番“。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而采取了一种特殊联姻方式。

一般来说。和亲基本上是中原王朝将公主嫁至游牧民族。不过。考虑到公主是金枝玉叶。再加上山高路远。因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很少将亲生女儿当做和亲的对象。

通常都会将一些宫娥。或者是宗室女子临时封为公主再嫁。比如西汉的王昭君。再比如唐朝的文成公主等。说白了。她们都是“冒牌”公主。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并非是皇帝亲生女儿的“冒牌”公主。难道就不怕被对方发现吗?而作为游牧民族而言。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些公主是冒牌的吗?

事实上。公主是“冒牌”的这件事。和亲双方均心知肚明。不过。游牧民族并不在乎真假。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公主这个人。而是公主的名分以及背后所带来的利益。说句不夸张的话。就算是送过去一个扫地大妈。游牧民族也会坦然接受。

和亲政策起源于汉朝。但汉朝送出去的十位公主都是假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刚开始小日子过得并不安稳。匈奴的冒顿单于时不时地来骚扰他一下。弄得刘邦极为上火。

于是。刘邦决定亲自出兵教训一下冒顿单于。结果。由于大意轻敌。差点被团灭。

最后。还是陈平建议走冒顿老婆的路子。给她送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这才让刘邦得以逃出生天。著名的“白登之围”说的就是这件事。

在此之后。冒顿单于仍旧不断侵扰边界。当时刘邦的实力还不足以消灭对方。因此。刘邦在大臣刘敬的建议下。采取给冒顿单于“当老丈人”的方式。即把女儿嫁给冒顿。让双方结为亲戚。

于是。和亲政策正式出现。

这样操作的好处就在于。按辈分来说。刘邦以后都算是冒顿的长辈了。因此冒顿也会顾忌点面子。不会动不动就喊打喊杀。而刘邦也能有时间发展自身。

不过。政策定下来之后。却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就是把谁嫁过去。

按理说。既然是要嫁给冒顿单于。自然得是汉朝的公主。因此。刘邦最开始指定的是他的亲闺女鲁元公主。也就是刘邦和吕后的女儿。

但问题是。作为鲁元公主的亲妈吕后。却死活不愿意。为什么呢?很简单。山高路远。去了受罪不说。这往后估计就见不着了。

因此。吕后拼命拦着刘邦。不准他将女儿嫁到匈奴。

可是。已经答应人家的事。总不能反悔吧。况且当时也没有反悔的实力。最终。刘邦想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找了一个宗室之女(即刘邦的侄女之类)。将其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这才算是了结了此事。

通过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和亲政策源自刘邦。并且。不嫁真公主而嫁“冒牌”公主这种现象。同样也是源自刘邦。

而在之后。汉朝一直延续着和亲政策。冒顿单于在汉惠帝时和汉文帝时。又分别娶了两位刘姓宗室女。

冒顿单于之后是老上单于。他在公元前174年和公元前162年。也分别娶了两个。

再往后则是军臣单于。他一共娶了三个刘姓宗室女。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合击匈奴。将江都王刘健的女儿刘细君和楚元王刘交的五代孙女刘解忧分别嫁到了西域。

而大名鼎鼎的王昭君。则是在汉元帝时期。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

纵观西汉一朝。前后有十位公主以和亲的形势远嫁他乡。再加上王昭君的话。那么一共就是十一位。

而在这十一位和亲的女子中。没有一位是真正的公主。

除了汉朝之外。隋朝差不多也是这样。隋朝共有三位和亲公主嫁到了突厥。分别为光化公主、安义公主和义成公主。

其中。义成公主被送到匈奴后。先是嫁给了启民可汗。在启民可汗去世后。又嫁给了他的三个儿子。即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

而这三位公主。同样都是宗室女子。没有一个是真的。

到了唐朝时。参与和亲的女子达到了20位。不过。这20位中。除了十七个是宗世女之外(包括文成公主)。剩余三个可是正牌的公主。

她们分别是宁国公主(唐肃宗之女)、咸安公主(唐德宗之女)。以及太和长公主(唐穆宗之妹—)。

相对来说。唐朝还较为“实诚”些。最起码和亲的公主里。还是有货真价实的金枝玉叶的。

不过。从汉朝到唐朝。有记载的34位和亲女子中。绝大多数都不是正牌公主。说明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作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就不怕被对方发现吗?

答案是不怕。因为作为接收方的游牧民族早就知道这种情况。不过他们也不在乎。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到和亲这种现象存在的目的了。

前文也讲过。和亲是源自刘邦。而刘邦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维持与匈奴的“和平”关系。换句话说。和亲的目的不在于和亲本身。而在于想达到怎样的结果。

换句话说。和亲是解决双方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其关键点并不在于是不是真公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即使把一个宗室女子送到匈奴也无所谓。毕竟双方进行和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嫁人。

并且。不管是汉朝也好。还是隋、唐也罢。只要是进行和亲。一般中原的皇帝都会配备极其丰厚的嫁妆。

比如。刘邦在首次和亲时。为了安抚冒顿单于。就送上了“金万斤、银万两”以及各种珠宝。还有茶叶、铁、陶器等大批物资。

还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出嫁时。更是陪嫁了包括佛像、珍宝、金玉书橱、各类典籍和各种金玉饰物。另外还有多烹技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将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这类文化相关的物品也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一并送到了吐蕃。

而这些物资等物品。才是游牧民族最看重的。

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游牧民族。不管是生产力还是生活水平。比中原王朝要低上不少。再加上他们逐草而居的习性。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了季节的限制。因此到了冬季之后。其往往会缺乏生活的物资。

毕竟草原上能吃的食物就那么多。而到了冬季之后。草也枯萎了。没有食物那就得饿肚子。

所以。古代的游牧民族才会在秋冬之季南下抢掠中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储备够生活所用的物资。

也就是说。游牧民族真正想要的其实就是物资。而和亲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中原王朝以和亲的名义。将大量的物资送到草原上。而游牧民族就愿意遵守承诺。暂时不去抢掠中原王朝的边境。

这样一来。中原王朝得到了和平。游牧民族则获得了物资。双方均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所以。这中间作为和亲的“重要人物”。也就是和亲公主。其究竟是不是真的正牌公主。对游牧民族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送来的物资。而不是女人。

如果只是要汉族女人的话。那么游牧民族大可以在边境上抢。

包括在汉武帝时期所嫁到西域的和亲公主。性质也和这个差不多。汉武帝当时是为了联合西域国家合力攻击匈奴。同样也是有一定目的的。

因此。汉武帝也陪嫁了大量的嫁妆。以便达到他的战略目的。

除了需要物资之外。游牧民族更需要中原带去的文化和技术。毕竟这方面是游牧民族最匮乏的。因此同样十分看重。

像文成公主出嫁时。所带去的那些各类工艺著作和医学典籍。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东西在松赞干布眼里。比送给他金山银山还值得高兴。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还真不怕对方发现公主是冒牌的。正如前文所说。和亲的关键点并不在于公主是不是真的。

同样的道理。只要物资管够。哪怕就是送过去一个扫地大妈。游牧民族也会乐于接受。

当然。既然要和亲。中原王朝也不会直接将汉人女子嫁过去。必要的程序还是要有的。什么程序呢?那就是“火线提拔”。也就是将这些即将出嫁的女子临时封为公主。

不管是这位和亲的公主。之前是什么身份。总之在被选为和亲对象时。朝廷都会进行册封。将其身份升级为公主。

比如文成公主。据传她乃是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儿。而就是因为要去和亲。因此被唐太宗封为了公主。

还有汉朝时的和亲公主。同样也是如此。都是被临时加封的。

至于王昭君。她的和亲之路。称得上是意外中的意外。她出身于平民之家。当初入宫是因为汉元帝选宫女。而进宫后。由于她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因此毛延寿将她画的十分丑陋。

而这样一来。王昭君就失去了被汉元帝宠幸的机会。而在之后。汉元帝要和匈奴和亲。就挑中了她这个“丑陋”的宫女。并将其册封后送到了匈奴。

值得注意的是。王昭君并没有被封为公主。她的封号为“昭君”。

但不管是被封为“昭君”还是“公主”。总之这些和亲的女子。都会在出嫁前被皇帝册封。这样最起码在明面上来说。她们算是“金枝玉叶”。

说白了就是给她们一个名分。而这个名分。也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建立关系的一种媒介。

而到了唐朝后期。和亲的形势更加简略。不再往草原上送人了。改为直接册封游牧民族首领的某一位现任老婆。同时再送去大批嫁妆。

这样一来。双方既达到了相互需要的目的。也减少了比如送亲之类的麻烦。

而通过和亲形式的改变。就很好地解释了和亲公主“冒牌”的问题。游牧民族要的不是人。而是名分和物资。

不过。到了清朝时。和亲就和之前不一样了。

清朝发迹于关外。而其在入关前就和蒙古部落结成了攻守同盟。说白了就是满蒙一家。因此。为了巩固双方关系。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双方就不断在进行联姻。

并且。清朝联姻的公主。基本上都是货真价实的正牌公主。比如努尔哈赤的第三女莽古济就嫁给了蒙古的敖汉部族长。

还有皇太极的七个女儿(包含一位养女)。也都分别嫁到了蒙古各部。

这种满蒙联姻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期。而其中所嫁出去的每一位公主。没有一个是冒牌的。

清朝之所以会嫁出去货真价实的公主。主要是其需求和汉、唐等朝代不一样。清朝是为了巩固与蒙古的关系。达到共同投资、共同获利的目的。而其他朝代则是为了示好。因此。和亲公主的真实身份才会不一样。

综上所述。汉、隋、唐三朝的和亲公主。绝大多数都是“冒牌”的。这样做也并不怕被对方发现。主要是其目的是为了用和亲换来暂时的和平。并且对方更在乎的是物资。所以是不是真公主都行。真要是送去一个扫地大妈。也不是不可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15:19

    公主,单于,游牧民族,刘邦,吐蕃,王朝,都是,中原,契丹,匈奴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15:19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15:19

    答:和亲作假。用假公主代替真公主。用假王子代替真王子。有时候真的会搞出大事的。举个例子。武则天篡唐代周那会儿。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