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所谓排片率。其实就是一部电影在影院享有的放映空间。其排片率越高。放映场次就越多。它就像影片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票房成绩。
排片率高低悬殊 有人撑死有人饿哭
目前。中国的银幕总量已经超过27000块。一般情况下。影院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晚上24点(午夜场等特殊场次除外)。如果按平均每部影片2小时计算。扣除每场之间15-20分钟的间隔。一块银幕每天可以放映5-6场。全天的放映总量则在13.5万场至16.2万场之间。取中间值约为15万场。
由于基数较大。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影片如果能占据30%以上的排片。就意味着它拥有每天5万场的放映量。绝对是大片水准;相反。如果排片率在5%以下。就意味着每天的放映量不足1万场。只能算是中小影片。
排片率并不是越高越好 还要兼顾上座率
那是不是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排片率越高越好呢?当然不是!
其实并非所有影片都是排片越高越好。因为如果上映之初放映场次太多。平均上座率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院经理信心下降。进而缩减第二天场次。而如果在场次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影片上座率颇高。造成一票难求的现象。影院经理则会增加放映场次。
一增一减。看似普通实则有着很大差别。因为缩减放映场次就代表着影片热度在往下走。往往刹不住脚。一泻千里;增加场次则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且一票难求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这个片子牛到不行”的错觉。大家容易一窝蜂地往上哄抢。《北京遇上西雅图》和《狼图腾》等片就是代表。
观影人次+票价才是衡量票房的标准
如果排片率和上座率两个指标都高。是不是就能判定影片票房大卖呢?答案依旧是不能!不过“双高”的影片至少可以为票房创造更多机会。
实际上。排片率和上座率都是一个较虚的概念。它的高低是相对的。假设给一部影片排的全是上午10点以前或者晚上22点以后的场次。它排得再多也不见得有用。同样。上座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影厅的大小。一个100人的小厅。80人看。上座率为80%;而一个500人的大厅。200人看。上座率才40%。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中国影院的平均上座率约为15%。这意味着大部分座位平时都空着。总的观众人次仍然非常有限。
所以。直接决定票房的是票价和观影人次。票价是变动的。比如周二电影票是半价、非黄金场次8折、3D影片比2D要贵、不同额度的会员卡可以打折……而观影人次。则是“排片比例+影片实力+影片热度”的直接体现。观影人次高。票房肯定差不了。所以韩国一般都不统计电影的票房。而是直接统计观影人次。
虽然排片率对电影最终票房的影响不是那么绝对。但它却能左右你在影院里看到什么电影。
首日排片不看口碑只看卖相
一部电影要与观众见面。首先要经过影院经理的评估:安排什么时段的场次、多大容量的影厅等。可以说影院经理的一念之间。掌控着电影首日排片的生杀大权。对于片方和发行方来讲。要让影片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影院经理。因为“影院经理也是观众。”
那么。影院经理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作为专业人士。他们在影片上映前会有个基本的预判。这个预判不是去揣测观众是否喜欢、影片口碑是否良好。而是预估有多少观众会为这部影片埋单。愿意买票的人越多越好。简单来说。观众只要肯花钱就行。喜不喜欢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而为了完成这个预判。影院经理需要找到更多证据支撑:比如某部影片的提前点映场是否爆满、观众反应怎么样;它的宣传推广攻势是否强大、海报和片花等物料是否足够吸引人;另外就是它与年轻观众是否走得很近。有着多年排片经验的唐秀霞说。一部影片上映前。她经常会去网上搜集大家对它的评论。如果评论够多。不论是骂还是赞。至少说明它关注度高。就要加以重视。
而上映第一天之后。通过观影人次就可以更直接准确地看到影片前途和观众反应。影院经理会适时加以调整。人多的加场。人少的减场。
观众的选择决定影片最终命运
当然。凡事均有例外。即便是经验老到的影院经理们。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一手发行过《天地英雄》、《夜宴》、《手机》(电影版 电视版)、《可可西里》等上百部影片的资深发行人耿跃进表示。“其实还是看影片本身。命运在市场手里。在观众手里。”
《狼图腾》在春节档上演票房逆袭神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大年初一公映的《狼图腾》。由于春节档强手如云。影院经理们对于娱乐性不强的《狼图腾》。普遍不太看好。甚至有人预估其票房只能勉强过亿。果不其然。该片首日排片只有10%出头。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其首日票房却高达4600万——这就意味着它拥有着超高的上座率。此后。《狼图腾》凭借超强口碑。排片量逐日递增。最终狂收7亿票房。啪啪煽了一堆人的嘴巴。
也有影院经理曾试图通过自己的干预。引导观众选片。2014年春节。《爸爸去哪儿》(在线观看)大电影上映。一位西安某影院的经理尽管已经预料到该片票房不会难看。但他本人却对这种综艺节目翻拍的电影十分反感。觉得这根本就不是电影。也不建议观众看。首映当天。其影院九个厅。经理毅然只排给了《爸爸》一个厅。结果。第二天的票房数据出来后。他不得不给《爸爸》加场。因为“谁都不能跟观众过不去”。
如果片子本身不行。就算你是影院经理亲爹。他也最多只能给你一天空间。因为影院自己也得活命。
这也正是为什么不少影片都只能在影院“一日游”的真正原因。它们通过各种渠道、费尽周折终于登录院线。但上映之后票房反响不好。场次就会立马骤减。甚至下线。
规则1:黄金场次全给大片 小片只剩“垃圾场”
到底怎么排片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这里面就有无穷门道和学问了。比如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既然《速7》、《复联2》这类影片那么火。为什么它的排片最高也只有接近70%而不是100%呢。影院全放映它不是更赚钱吗?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有效场次和无效场次的问题。所谓有效场次。就是观众比较多的场次:比如上午12点至晚上10点。尤其是晚上18点至21点。属于“黄金场次”。这个时间段影院一定会排观众最多的影片。比如《速7》或《复联2》。甚至可能出现只放某一部影片的情况。
而上午12点之前和晚上22点之后的场次基本属于无效场次。
规则2:3D版本优先考虑 片长短更占优势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影片的格式和片长。唐秀霞分析说。影片格式不一样。票价也不一样——2D和3D的影片票价至少相差10元以上。所以放映时肯定首先排映3D版。
此外。影片的片长也是重点考虑因素。比如《哆啦A梦》是95分钟。《复联2》是142分钟。放映2场《复联2》。足够放映3场《哆啦A梦》。如果《复联2》每场50人。平均票价80元。放映2场得到的票房是8000元。《哆啦A梦》就算每场只有40人。平均票价70元。但放映3场它的票房收入就是8400元。虽然只多出了400元。但它的观影人数要多20人。这20人可能还会在影院消费爆米花或饮料。加起来的利润要远远超过《复联2》。所以这个时候。院线经理会更愿意排《哆啦A梦》。因为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赚得更多。
规则3:大厅留给优质片 小厅照顾“特权片”
第三个因素就是影厅的座位数。现在中国的影院大部分都是多厅影院。少则有五六个厅。多则有10来个厅。这些影厅的大小并不一样。有的有三四百个座位。有的只有一两百个、甚至只有几十个。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看放映场次则毫无意义。因为几十个座的影厅。你可能放映5场才抵得上大厅放映1场的人数。
基努·里维斯执导的《太极侠》当年是由万达投资的。于是上映时万达院线给旗下影院下达了“指导意见”:每天至少保持4个厅放映。但是。由于该片上座率不行。旗下的不少影院便悄悄将它换到了小厅放映。大厅则放映别的影片。所以《太极侠》看起来场次很高。实际票房却上不去。
所以。即便电影是院线或影院自己投资的影片。但为了保证影院利益的最大化。影院经理也只能在面儿上支持。并不能彻底改变它本身的命运。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拥有数十条主流院线。但清一色都是商业院线。过于同质化。因此不同类型的影片不可能在这里获得完全公平的待遇。
中国电影市场仍有待加强
但在中国。这一切都还不大现实。首先。电影市场并没有放开。美国、日本、韩国、甚至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基本都没有数额限制政策。每年公映的电影多达数百部甚至上千部。中国去年一共才放映了300多部。卖品有限。如果再在放映比例上给予限制。没有上座率的影片也必须强加排片。那影院方面很难生存。
其次。中国现在并没有成熟的艺术院线。中影集团或一些大型影视公司一直吵着要建。可一直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儿。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成本难以回收是根本原因。多位受访人士建议。一些中小投资影片如果特色十足。走走国际市场、或者投放网络、以及卖到电视台播放都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总结陈词:
不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创作者肯定都希望它能被更多观众看到。这不仅是利益回报。更是价值体现。
而对影院经理来讲。给予一部影片什么样的排片。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金钱游戏。不能用道德标准去评判。毕竟开影院不是做慈善。角逐利润才是唯一目的。所以当口碑上佳的影片没有获得更多排片和商业市场认可的时候。相关主创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因为它早已活在人们心中。
当有一天。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第一、观众人次和观影口味提高、一些影院愿意支持多种类型的电影而不把赚钱当做唯一目的的时候。大家自然都有活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338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影片,影院,场次,票房,上座率,观众,经理,电影,都是,中国
没想到大家都对电影院是按照什么规则进行排电影排片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所谓排片率。其实就是一部电影在影院享有的放映空间。其排片率越高。放映场次就越多。它就像影片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