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诗,你喜欢哪首?
原创

王安石的诗,你喜欢哪首?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历史会如何记下我?——这是每一个欲青史留名的青年所关心的问题——哪怕只是片言之语。

熙宁变法失败以后。王安石写下了这首《读史》。这是对历史有感而作。更是对当下处境的心迹表达。原文如下: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因为王安石作诗原本不追求华丽与意境。只以说理见长。所以我也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鉴于这首诗是在作者满怀痛苦忧愤的情况下所写。所以我想尝试着用一种心理独白。也就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这种方式来展开这首诗。当然。也未免啰嗦:

自古功名便得来不易。我欲推行新法是多么的艰难险阻。而我这一生的行迹到头来又会交给谁呢?

这想来是极其荒谬的事情。我王安石会不会交到一个对我完全不熟悉的人手中?他又凭什么来记载我?他真的知道我所想?

变法当时已是说不清楚。污水、拍砖遍地。我与皇上若即若离、与太后水火不容。与苏东坡、司马光等同僚又是隔阂颇深。

那么更不消说。对更遥远的后世人来说。那恶语便更是只增不减了。我死了之后。我的初衷、本意是否也会如实记录下来?还是说只是那么不光彩的一页?可是我能说什么呢?我也无能为力。

那低俗糟粕即使流传也终究不会是精华。而绘画最难的。即是画出人的气质和精神。

纸上那么一点点记录怎么能够写尽先贤们的品格学问呢?而那些俗儒们。又只会守着史书的千秋糟粕来当宝贝。

此时的王安石。 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

为什么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的评价?

这世上有些事如赈灾、修河堤。那是毫不错的。但是有些事。如涉及到改革、为政。夺权等。往往总是评价分化。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弟。也不损他千古明君的称号。

前辈白居易曾写下这样的诗篇: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

一生真伪有谁知?

而武则天。只留下一块无字碑。一生功过就留于后人评判罢了。

其他观点:

我最喜欢的是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

它出自北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诗如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政治人物或是社会上层人物的作品。一般都有微言大义。他们的作品不管是诗作、还是政论文章、还是什么寓言小品。一般都有深刻社会背景。能反映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与其当时政治任务、现实迫切需求相关联。那么这句诗特殊之处在于。我们不需要知道其的特殊背景。你都能感到“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豁然开朗的感觉。

用“身在最高层”做结束。很能拔高诗境。读来颇令人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绝妙情语。成为了千古名句。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巧。

“登临诗”成为一种常见题材。自成流派。这首诗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过多的描写眼前景物。只写了塔高。自然引出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进而得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大政治家、变革家表达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也表达了“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该诗就哲理意义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反之。如果没有思想高度、看不清事物全貌会怎么样呢?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句。苏轼从反方立论。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一反一正。浑然天成。互为表里。情理相通。

真是一脉相承。何其神似乃而!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几乎相同的警世功用。难分伯仲。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其他观点: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09:49

    王安石,事物,糟粕,高瞻远瞩,高层,这是,浮云,我也,都有,作者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09:49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安石的诗,你喜欢哪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09:49

    历史会如何记下我?——这是每一个欲青史留名的青年所关心的问题——哪怕只是片言之语。熙宁变法失败以后。王安石写下了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