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原创

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北宋是中华历史上非常特殊一个封建王朝。

之所以称之为特殊。主要因为宋朝发展态势呈现极端化。它的主要表现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极度繁华。而军事方面又极端积弱。

文化的发展必然是大批文人墨客相互推动的结果。宋朝的文史影响力超过前边的“强汉盛唐”。像宋四家“苏黄米蔡”、欧阳修等人涵盖了书法绘画诗词。政治文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为代表。还有经济上的王安石变法。

文风盛行下的北宋。兼具文政是所有历史人物的共同属性。我们就来说说最为代表的“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

王安石最为称道的是王安石变法。也是王安石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纵观历史上。但凡政治上能够留名青史的必定有过人的刚毅性格。王安石也概莫能外。

王安石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从他的诗词当中就能够看到这种刚毅的影子。

王安石最有格调、格局的诗之一《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就可以看出他不畏艰难、敢于冒险、高瞻远瞩的开拓精神。格调之高、意志之坚、气场之大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一点在他后来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尤为明显。简单说王安石在改革之前。与司马光、苏轼、欧阳修、黄庭坚都是志同道合的文友。这种关系仅仅是在文艺上的惺惺相惜。却不是政治上的通化。

在政治上。王安石绝不容许任何人能够干预新政的推广。这才造成后来“文友”集体与他反目。

挚友反目

虽然文友集体与他反目。但反目的原因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类政治敌手司马光

司马光准确地说。不像宋四家作为文学家成分纯粹。他更像是一个政治家。是王安石新政的对立面。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可以看到。司马光身上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反目。源于王安石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过于触动了旧贵族阶级的利益。司马光也在王安石清理的名册当中。司马光由此暂时告别政治舞台一段时间。作为政治家离开朝廷、离开政治舞台就跟演员被雪藏一样。这种切肤之痛使得司马光对王安石彻底失望。

这就是司马光东三再起以后。非要制王安石于死地。王安石新政也在一夜之间付之一炬。

第二类文人道友苏轼、欧阳修

苏轼遭到王安石打击和司马光是一样的。同样源自新政。但是苏欧不像司马光那样采取如此强烈的政治反击手段。毕竟苏轼更多的是文人。政治音律五音不全。面对王安石新派的打击。苏轼更多的是在朝廷的流放过程中选择自我放逐。寄情山水。此时苏轼写下众多名篇。比如: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苏轼起先是反对新政的。视新政如洪水猛兽。后来却极力拥护新政。反对司马光。

这与两件事情密不可分。

一是乌台诗案。苏轼等28位好友受到牵连。得到王安石的极力保护才得以洗脱罪名。

二是正是王安石政治上打压苏轼。苏轼在流放的过程中。看到新政在民间取得很大的成效。受到老百姓的极力爱戴。苏轼觉得自己之前错怪王安石。所以在王安石变法失败罢相以后。又极力站在王安石一边。

综上来看。王安石是一个性格刚毅、政治力道过硬的人。

司马光是旧贵族实力的代表。本质上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家。

苏轼、欧阳修则是文学家。政治素养没有前二者高超。

他们之间的怨恨。其实很简单: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政治立场问题。这是不能缓和软化的。王安石和苏轼、欧阳修是政治无悔问题。在后来苏轼的态度表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其他观点:

谢邀。绝大多数历史人物的选择。是基于利益的角度考量。换句话说。他们支持。是因为对他们有利。他们反对。是因为对他们有害。

我们知道。任何现有环境下。都会有一群势力庞大的集团。他们垄断资源、权力、财富。但是呢?他们必然是危害国家的。因为利益集团是国家这个躯干的蛀虫。腐蚀机体。只有把蛀虫清理了。才能健康。

北宋到了神宗时代。已经是冗官冗员、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战备松弛。久不识兵戈。而且。军队里吃空饷的很多。上层官僚穷奢极欲。长此下去。北宋亡国不久。

王安石看到痹症。就想变法。但是要知道。任何变法。都是打击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必然遭到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击。

看看商鞅、吴起、王莽、贾似道、雍正的下场就知道了。

王安石舍得一身剐。敢与天下人为敌。

正如他的诗所说。他要做的事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新桃换旧符。要改天换地。

这场变法注定是失败的。他的下场注定也是不好的。

但是。这正是他们这些人的伟大之处。

王安石是官宦世家出身。以他的出身。完全可以封其父荫。仕途上平步青云。就是凭借自己的才华也可以做到。实际上。他也做到了。他成了大宋的宰相。

如果他的一生这样走下去。完全是非常成功的。他可以选择“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但是。他选择了变法。得罪天下士人。

如果说商鞅是为了私利。王安石完全就是公心了。他已经是宰相了。

像南宋贾似道也是一样。还有清朝的谭嗣同。他们都是出以公心。而不是为了私利。

反对他的人。大约有三种。一是党争。但凡新党支持的。旧党就反对。二是利益受损。三是对其变法政策条款有意见。

其他观点:

王安石在北宋可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看看这些称谓就知道了: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1.政治家

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2.改革家

主要是通过变法。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进行改革。

1069年9月发布青苗法;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1072年颁行市易法。1073年颁行免行法。

3.思想家

思想者块。主要通过王安石的著作看的。特别是罢相后的闲居生活。王安石对佛学宗教也有大量的研究。

4.文学家

这个。王安石当之无愧。一生著书颇多。只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5.诗人

王安石留世的诗词不算太多。但很多都是精品。比如他的《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还有《咏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问题说。与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反目成仇。这种说法有些不妥。反目是对的。但到不了成仇的程度。说成政见不和比较恰当。

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变法本身存在太多的瑕疵。为百姓生活带来很大的苦难。遭到了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反对派就是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首。而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站在欧阳修这边理所当然。

王安石要变法。反对派反对。王安石是当朝宰相。有皇帝力挺。所以为了让变法顺利进行。排挤打压反对派是正常的。但却到不了仇恨的地步。司马光死的时候。王安石去吊唁。还写了悼文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09:57

    王安石,苏轼,新政,政治,欧阳修,的人,都是,北宋,刚毅,政治家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09:57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09:57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北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