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原创

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范进五十多岁还要考学。这与封建社会的阶层划分有关。

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我们常听到“士农工商”这个词。封建社会由奴隶社会沿袭而来。按照“士农工商”的顺序。把自然人划分为多个等级。

各个等级的社会地位不同。享受的权利自然也就不一样。比如地主和农民的地位是不同的。地主阶层那时常会侵占农民的田地。或者克扣雇农的工资。

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侵占了。农民和雇农的心里肯定不乐意。于是就想讨个公道。到衙门里打官司时。衙门会向着地主。因为地主的社会地位高。农民因为地位低。想打官司也打不赢。

何况地主家财大气粗。暗地里再上下打点。最后吃亏的总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农民。

封建社会的运行规则就是这样的。社会阶层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皇帝坐在塔顶。下边是各层官员。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便用这种一层压一层的办法。

下层人若动了上层人的利益。封建社会的秩序就乱了。这是统治者绝对不能允许的。

到达了“士”这个级别。就有做官的可能。能成为人上人。

自科举制实施后取代了举荐制。平民想跨到更高的阶层。只有通过读书考学这条路可走。

范进自然也明白这一点。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读去考。

他五十多岁能考中还算是幸运的。唐代的尹枢文考到七十多岁才上榜。五十多岁的范进和尹枢文相比。还算是很幸运的。

更多的人是陪考了一辈子。最终还是榜上无名。这样的人才是最惨的。科举上榜的机率极低。因此也有鲤鱼跃龙门之说。范进得知自己考上的消息时。一时疯掉也在情理之中。

范进中举后。首先亲邻对他的态度变了。岳父骂了他半辈子酸儒。现在逢人便夸他是天上的星宿转世。

想把范进从疯态中叫醒。岳父犹豫了再三才敢打范进一掌。打过后又护着手腕。直喊着受伤了。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本地的县太爷知道范进中举后。很快跑来向范进祝贺。与范进攀亲。

连本乡的乡绅也马上转变了态度。不再看不起范进了。反而给范家送来礼物。从而去讨好范进。

周围人对范进的态度转变。直接说明了考试上榜的好处。可谓是金榜题名天下知。这也是范进能从20岁坚持到50多岁的原因。

虽是大龄上榜。这并不耽误范进做官和升迁。相反范进因为年龄大。社会经验丰富。在处理事务上更加圆滑。范进后来又连连升迁。

范进的后半生可谓是人生得意。名利兼收。

其他观点:

在中国的选官制度之中。西周以来是世卿世禄。也就是世袭制度。到了汉晋实行察举和九品中正制 。直至隋朝确立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首先代表的是庶族地主的利益。它改变了此前靠门第来得官的局面。实现了一种阶层的流动。而科举实际上也一定程度上为底层的百姓开了一扇门。

虽然实际上底层百姓中举的可能性少之又少。但也的确有那么一批草根阶层。比如说范进。

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等级观念问题。古代社会又叫四民社会即“士、农、工、商”这四类人是有等级差异的。其中士是最高的等级。农其次。工再次。商为最低的等级。当然。这个等级划分是根据身份而定的。并非财富。

读书人之所以执着于做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摆脱困境。获得金钱和权力

最高等级的“士”专指读书人。读书人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等级呢?因为读书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官。甚至他们的天职就是做官。而中国古代又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因此。能做官。就能跻身于社会的统治阶层。只要成为统治阶层。就可以做自己之前不曾想过。甚至不敢想象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

试问。这么大的诱惑谁不想读书中秀才?

当然。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够做官。但只要通过了一定的考试程序。具备了一些身份。哪怕不是真正的官。也会受到特殊的礼遇。比方说遇有刑案之时。可以不下跪。特别是乡绅阶层。虽然没有官职。但却掌控着整个基层社会。实际上更是具有着身份和权力的一批人。这也是为什么读书人执着于中秀才的原因之一。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二。实现胸怀天下的抱负

我们所说的。像范进这类的草根阶层。实际上在科举的过程中是很艰辛的。数十年如一日。家中老小也要跟着忍饥挨饿。没有其他生活来源。是穷酸秀才的样子。长期以往致使人的心灵发生扭曲。以致导致范进中举的丑态百出。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科举之中。能够中举的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科举是很烧钱的一件事。考试的等级越高。需要花费的盘缠和投入的资财就越多。我们所熟知的明代那些秦淮八艳。跟她们缠绵的那些读书人也都是有家庭背景的。这些人与范进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他们除了平时猎猎艳之外。琴瑟和弦一番之外。实际上。部分人是有着家国情怀的。

当然这类人是在不愁吃喝的情况下才具有的。他们的情怀就高了范进一层。比方说钱谦益。他是一个有文化的读书人。在明末的动荡态势中。被卷入其中。并且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实际上这批读书人是有着一定追求的。我们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概形容的就是这批人吧。

只有读了书。明白了道理。中了举。当了官。跻身到了这个阶层。才能够忧天下百姓。真正为百姓做点事情。若只是白丁。又何谈家国天下的抱负呢?

所以说。在中国古代这个官本位为主的时代。读书人只有通过中举、做官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其他观点:


读书人为什么非得走仕途路

这就要是要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读书人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路可以走。他能走的只有很窄、很窄的一条路。就是读书应科。读书人这么多。都挤在这么窄的一条小胡同上。为什么他们不去找别的路呢?比如经商。学医等等。为什么只能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呢?

小说里头写到的周进也好。范进也好。就告诉我们读书人的职业选择是很少的。而且那种职业选择的那种职业。比如说做教书先生。比如说给商人记帐。都是非常卑微的。收入非常有限的。但是一经过科举考试就完全不一样了。科举考试最强烈的诱惑力就是。“鲤鱼跃龙门”。你一通过了科举考试。你考中了秀才。你考中了举人。你就整个改变了你的社会地位、整个改变了你的家庭境况。所以它值得读书人花费甚至一生的时光。

长途的跋涉去走科举考试的道路。这条道路非常艰难。但是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彻底改变读书人的生活地位。对他们来说。在精神上也有一种动力。就是有了科举考试以后。历来在民间流传的俗语。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经历无数的生活的苦难和磨难。才能最后翻身做“人上人”。

在《儒林外史》里面。士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食物链关系。一旦科场失意。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整个阶层的鄙视和唾弃。一旦跃过龙门。跻身上流社会。便发现整个阶层全都笑脸相迎。

阶层上升的实现。本来就相当艰难。不管古代还是当下。几百年过去了。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依旧如此。就像成功学和鸡汤盛行的当下。只要你是成功的。财富、地位、权力等等都可以使你所说的话成为金科玉律。而你是一个失败者。任何话都是苍白无力的喷粪。掀不起一丝一毫的波澜。

就是有这样一种精神的动力。精神的支撑。才能使他们长时间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长时间地忍受心灵上的那种磨难、那种屈辱。坚持地跋涉在科举的漫长的道路上。最终成为“人上人”。

古人说的“十年寒窗下。一朝人上人”。在残酷的科举考场上。范进虽然煎熬了三十多年。却终归还捞来了个咸鱼大翻身——想来。他对科举应是感恩戴德多于唏嘘抱怨的。

科举考试时代读书人的追求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人最理想的人生追求。欲实现这一理想。必须走读书入仕之路。即“学而优则仕”。

正如一首古诗所说“少年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历代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士人参政。

如汉武帝时。设太学。实行读经入仕。将读书与仕途结合起来。故汉代便流传“遗子黄金百籯。不如教子一经。”(《汉书·夏侯胜传》)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无论何等出身。均可经过考试授官。

据传宋真宗赵恒曾写过一首《劝读诗》。形象地描述了读书的功利性: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于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元人孔齐在《至正直记》中也讲到了读书的功利作用:

谚云:“日进千文。不如一艺防身”。

科举考试本身是一种非常公正、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手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它的出现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晋升“王侯”。

感慨与反思

白天不知夜的黑。富人不懂穷人的累。没有任何背景又贫困交加落魄潦倒的范进其实对人性和世事看得很透。但没有被这些东西困住他的梦想。

他不想过低配的人生。他一直在执着地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才用百折不挠、掘井及泉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从风华正茂的少年一直考到两鬓苍苍的老者。

没有追求的人生。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拼搏。范进将自己20岁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他的执着和坚持最终成就了他的人生梦想。

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去嘲笑草根出身的凭借一己之力当到厅级干部的范进同学。相反。他身上的很多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光大。

有时因为穷。你将自卑和越来越不自信。在很多机会面前。做事畏首畏尾。甚至因为害怕结束而不敢开始。因为穷。你感觉灵魂都被禁锢住了。甚至连你自己的影子也嫌弃你。因为穷。你会感觉到无限的绝望和恐惧焦虑。而一旦被这个穷人思维禁锢住。你将一辈子难有起色。

诗人北岛说:“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未来。关于梦想。关于环游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范进一根筋。一条道走到亮。真不是笑柄。十分难能可贵。也表明。矢志不渝的坚守具备可行性。关键是。逐梦。你愿不愿意拼上此生。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的孤独和寂寞甚至屈辱而坚持过来的。

范进的冷暖人生告诉我们。命运再不堪。都不要轻言放弃。坚持下去。要坚信生活会改变。唯有奋斗。才能走出荒凉。获得你想要的尊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37:56

    科举,读书人,自己的,阶层,考试,等级,书中,封建社会,地主,社会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37:56

    没想到大家都对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37:56

    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范进五十多岁还要考学。这与封建社会的阶层划分有关。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我们常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