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嘉靖皇帝?
原创

如何评价嘉靖皇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嘉靖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前后在位45年。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嘉靖本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时间“不理朝政”。曾经创造过20多年不上朝的记录。而且在嘉靖一朝。还出现了严嵩这样的超级大奸臣。把整个朝政给搞了个乌烟瘴气。

长时间不理朝政、20多年不上朝。还出了大奸臣。这样的标签贴上。我们一般会认为嘉靖是个又懒又笨的皇帝。如果不懒的话。怎么会20多年不理朝政呢?如果不笨的话。怎么会让严嵩这样的大奸臣长期胡作非为呢?但是如果你翻看明代的史料。只要提到嘉靖皇帝。虽不见得有什么好话。但基本所有的材料都评价嘉靖皇帝是一个英断之主。意思就是说他非常地聪明。也非常地英明。对朝政的控制也非常地严密。

从我们一般对嘉靖的印象。再结合大量的史料。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嘉靖的评价会出现很大的出入。那么嘉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按照史学家、文学家李洁非先生的观点来说。嘉靖是一个利用文字的、精神的、心理的因素去驾驭权力的一个大家。要说明这点。我们就要从嘉靖的生平说起了。

初登皇位。一个不简单的少年

嘉靖生于公元1507年。当皇帝的时候是在1521年。大约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能够继承皇位并不是因为他老爹死了。他作为皇帝老爹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而是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死的时候非常年轻。只有30岁。又没有儿子。按照血缘关系来说。就应该兄终弟及。可明武宗偏偏又没有兄弟。是他老爹明孝宗的独苗。所以没办法就只好在武宗的堂兄弟里面去选。结果选来选去。血缘关系最近的就是嘉靖。于是嘉靖就继承了明武宗的皇位。

从亲属关系来说。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是明武宗同父异母的兄弟。封地在今天湖北的钟祥县。明武宗死后。朝中最能说上话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明孝宗的皇后。此时的太后张太后。另一个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他们一商量就决定把嘉靖从湖北接到北京来当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决定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

第一。当时嘉靖的年龄很小。才14岁。这样小的孩子也闹不出什么动静;

第二。作为一个王爷来说。突然能继承皇位。当上皇帝。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一定会高兴坏了。自然不会想太多;

第三。是张太后和杨延和力挺嘉靖当皇帝的。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嘉靖也一定会对他们感恩戴德。

但是没想到的是。一个14岁的孩子竟能表现出一个权谋大家的本色。而作为一个权谋家的第一素质是什么?是政治敏感。嘉靖皇帝朱厚熜从湖北来到北京。可到了北京城边的时候。朱厚熜并没有马上急着进城去登基。而是就礼节问题闹起了别扭。

按照当时的安排。朱厚熜要先从崇文门进。然后绕道东华门进宫。之后在文华殿继位为皇太子。最后登基。朱厚熜就跟接待他的人说。要我继位为太子。那么我是谁的太子呢?我爹又是谁呢?我爹是兴献王。不是明武宗。我凭什么要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呢?其实这种事情换了我们一般人。如果真的出了这样的好事。让我们直接去当皇帝。我们任何人都会高兴得直冒鼻涕泡了。那会管这些事呢?过程繁琐一点就繁琐一点吧。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也无伤大雅吧。但朱厚熜就偏偏要计较这个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个程序呢?其实这个程序很可能是张太后加上去的。意思就是说。你朱厚熜先过继给我张太后当儿子。然后你再当皇帝。那我张太后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后。但张太后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14岁的小孩竟会有如此的政治敏感。就嫩是不上她的套。于是朱厚熜就以礼仪为由拒绝进城。这可就急坏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他跑到朱厚熜面前反复劝也没用。这个时候杨廷和和张太后也被逼得没办法。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跟朱厚熜反复讨价还价。才达成了最终方案:朱厚熜从正中间的正阳门进城。经大明门进入紫禁城。之后先拜祭先帝明武宗的灵位。再拜见张太后。最后到奉天殿(今太和殿)登基。

这个方案其实是各得其所了。对于张太后来说朱厚熜是在登基前拜见的她。她就是朱厚熜的妈了。对于朱厚熜来说。只是路过看了一眼张太后。并没有认张太后这个妈。这就给后来的大礼议事件埋下了隐患。因为双方都有解释的空间。

之后到了登基典礼的时候。朱厚熜又因为继位诏书中的一句话就不干了。跟大臣们闹了半天。那么是那一句话呢?就是“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这句话。而且问题只出在后半句。“入奉宗祧”。就是继嗣的意思。结果就为了这半句话开始闹了半天。最后朱厚熜还是妥协了。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句话不太重要。也就没太坚持。

登基之后就要定年号了。为了年号小皇帝又闹了。我们今天都知道他的年号是嘉靖。可一开始大臣们给他定的年号是绍治。主要是因为绍是继承的意思。小嘉靖表示坚决不继承。最后就用了他自己定的年号。嘉靖。

从以上的这些事情我们就能看出。嘉靖自小就有权谋家的素质。有超常的政治敏感。而且他还知道分寸。他知道什么该争。什么可以不争。他争的都是一旦落入那个圈套就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东西。比如认张太后当妈、启用绍治这个年号。而对于其他的东西。他就可以不争。

大礼议之争。权谋家的初放异彩

大礼议之争是嘉靖朝非常著名的一场争议。其实争的就是嘉靖和他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要争这种问题那简直就是有病。但在嘉靖朝来说却是天字号的事件。

大致来说。按照儒家的礼法。皇帝死后由儿子继位。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就在近亲皇族中选一个来过继给先前的皇帝当儿子。将皇统延续下去。但嘉靖却偏不当张太后的儿子。他只承认兴献王是他爹。这样一来嘉靖继承的就无法继承武宗一脉的皇统。那么皇统就无法延续下去。但是儒家对于这一现象又没有合理的解释。也就造成了当时的大礼议之争。

在嘉靖继位的第三天。他就派人去湖北接他亲妈到北京来。又过了几天他就问朝臣。我亲妈过来了。我得管我亲妈叫什么?我亲爹叫什么呢?你们拿个方案出来。这在朝臣看来也不是个事。首辅杨廷和过了几天就上奏表示。嘉靖可以管他亲爹叫皇叔父兴献大王。管他亲妈叫皇叔母兴献王妃。管死去的明孝宗叫皇考。因为您已经过继给他了。在杨廷和看来。这个方案已经很给嘉靖面子了。在他爹的名号里多了两个字。一个是皇字。一个是大字。于是兴献王就成了皇叔兴献大王。多有面子呀。

对于嘉靖来说。他自然是不会接受这个方案的。不过他也没闹。而是心平气和地要大臣们去重拟。杨廷和觉得可能是嘉靖不懂礼仪。便把前朝的先例。从汉朝到宋朝的很多例子一一给嘉靖做了说明。写了第二封奏折呈给了嘉靖。嘉靖在看了第二封奏折后。选择了留中不发。将奏折暂时压了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嘉靖权谋家的本色了。因为他知道继续闹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是就等。等新的机会出现。

这个机会就是文官集团的分裂。除了首辅杨廷和。下面还有很多想升官的官员。一看杨廷和跟皇帝杠上了。他们就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出手站在皇帝一边。自己就会有机会替代杨廷和成为首辅大臣。后来过了两个月。就有人看到了嘉靖和杨廷和之间的裂隙。这个人便是张璁。他就跳了出来坚决地站在了嘉靖一边。跟杨廷和死磕了起来。其中争议的细节就没什么意思了。基本都是咬文嚼字的事情。

大致过程就是先给嘉靖的老爹兴献王争到了一个帝字。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于是嘉靖的老爹成了皇帝。嘉靖的皇位自然就可以解释为从他老爹哪里继承过来了。接着再争下去。兴献帝就成了兴献皇帝。再接下来就是一堆的狗血剧了。兴献帝进了太庙、兴献帝的祭祀礼节与其他皇帝一样等等。这个事情贯穿了嘉靖的前半生。争来争去的最终结果就是兴献王这位从未当过皇帝的人。就享受了与其他皇帝一样的待遇。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其中最高潮的事件是发生在嘉靖三年。当时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接过了父亲的战旗。带着200多名官员就跪在宫门之外。搞了一出群体性事件。对于这样的事情。嘉靖没有丝毫手软。直接把在场的200多名官员全部廷杖。其中19人当场死去。

权谋家的大棋。争夺制高点

其实按照嘉靖的逻辑来说。他是个藐视一切规则的人。他自己就是规则。从大礼议之争中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又一特点。就是对时机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改认怂的时候认怂。该等的时候等。该动手的时候丝毫不会手软。

嘉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的一二十年嘉靖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后二十多年则天天躲在后宫修仙炼丹。不过他前半生的勤奋基本都在争礼制问题。比如祭天时候的礼节、祭祖的礼节、祭孔的礼节。只要他不喜欢的他都要改。

所以我们看《嘉靖实录》这种原始史料。前半段基本是没法看的。嘉靖就天天搞各种学习班。开各种研讨会。不厌其烦地争论礼制问题。到了后来这些学习和研讨也出了成果。一个是《明伦大殿》。一个是《大礼全书》。全是他研究礼制的心得。不仅全国刊印。还卖到了海外。经过长时期的学习钻研。嘉靖竟然成为了有明一代在礼制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一个人。

那么嘉靖费怎么大劲去争礼制。为的是什么呢?其实目的很简单。也彰显了他权谋家的本色——权力。

这个里面的故事非常多。其中有个例子。就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庙号都叫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明朝。而明朝却有两个祖。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另一个祖就是成祖朱棣了。而给朱棣加上祖字的。就是嘉靖。那么为什么嘉靖要给朱棣加祖字呢?其实嘉靖就是这么个逻辑。因为朱棣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不是继承过来的。而他嘉靖也一样。他的皇位是自己争来的。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嘉靖的城府能有多深。其目的还是为了权力。

那争礼制这种问题跟权力有多大关系呢?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来说。关系非常大。在明朝来说。儒家意识形态已经完全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嘉靖在礼制上的争夺。其实争的就是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当他把这个制高点争到了以后。对于任何臣子。对于任何事情以及任何人。就能够达到绝对掌控的效果。表面上看起来嘉靖争的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实际上。嘉靖争这些就恰恰体现了他权谋家的特质。

嘉靖朝出过很多能力出众的人。如高拱、徐阶、张居正。包括大奸臣严嵩。但即便是这些人。见到了嘉靖这位爷也只能认怂。因为谁都玩不过他。

也正因为嘉靖获得了舆论的制高点。所以他相较于其他皇帝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嘉靖朝的个人崇拜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其他的皇帝。一般都是崇拜皇位。而非皇帝这个人。比如在万历朝的时候。就有人上书说万历皇帝酒色财气样样俱全。也照样没事。为什么海瑞出来骂嘉靖的时候。还没怎么骂的时候就名满天下了呢?因为那个时候敢出来骂嘉靖的人就跟今天的大熊猫一样。太稀缺了。

所以当海瑞骂嘉靖的那封奏疏到了嘉靖手上的时候。嘉靖是气得手发抖的。因为嘉靖搞了一辈子的礼制学术。为的就是防范海瑞这种骂他的人出现。那么到后来嘉靖为什么没杀海瑞呢?还是要保护稀缺物种呀。像海瑞这么二的人。老子是一辈子都没见过。

权谋家嘉靖的最高境界

那么嘉靖玩权谋。最后到了什么境界呢?那就是可以无视一切规则的境界。因为儒家所定下来的规矩。老子嘉靖可以一概不认。所以嘉靖就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

不过嘉靖的不上朝和后来万历的不上朝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万历的不上朝就完全是跟大臣们怄气。皇帝罢工了。什么事情都不管了。到后来官职出现了空缺。比如吏部尚书死了要补一个。某个侍郎死了要补充一个侍郎。这些万历都不做声。以至于到了万历晚期的时候。整个朝堂出现了大量的空缺。但朝政就是没人管。

而嘉靖虽然不上朝。但他对朝政的管控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大量的东、西厂、锦衣卫特工人员遍布朝堂。每一个大臣哪怕是一点细微的动作嘉靖都了如指掌;其次虽然小事他基本不管。但他会经常面见一些重臣。面授机宜。他白天炼丹。晚上批奏折。要搞到早上五点才睡觉。

再比如说当时的内阁。其实在一个政策发布之前会为皇帝草拟圣旨。这叫票拟。但内阁出的票拟经常被他大篇幅地修改。即便一篇票拟已经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了。他也会找几处不重要的地方改一下。以显得大权仍在他手上。

所以嘉靖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执政。他只是无视一切规则礼法而已。这就是嘉靖的权力境界。

权力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利用职务直接对事情施加影响。比如嘉靖是皇帝。他可以直接命令某个大臣去替他办件事情;第二层是影响议事的议程。比如内阁讨论财政问题的时候。是将财政主要用在水利上。还是用在军事上。或是用在民生上。这是对议程的影响。属于权力的暗中应用;第三个层次是权力的无形运用。用权力去改变社会。改变整个社会中人的偏好。说白了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嘉靖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现。

其实在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一个化境的层次。表面上看起来权力没有运用。但它一直都在场。说白了这就是玩人了。而嘉靖就是个玩人方面的超级高手。

比如在首辅方面。嘉靖一朝用了好几个首辅。刚开始是杨廷和。第二个是杨一清。第三个是支持他的张璁。之后就是夏言。然后是大奸臣严嵩。最后是徐阶。嘉靖在用首辅的时候。先把这个首辅立起来。表示自己非常看重这个首辅。然后在首辅背后安排一个年轻人。并不断地暗示这个年轻人。要这个年轻人去攻击这个首辅。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就把首辅撤下。把攻击他的人立为首辅。然后在新立的首辅后面再安排一个年轻人。他这样做。就是不想让任何人在首辅位置上待的时间太长。在他羽翼丰满之前就干掉这个人。如此皇帝就握有最终的权威了。

嘉靖最大的对手。严嵩

那么既然嘉靖是一代英主。既然是超级权谋家。那么在他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严嵩这样的奸臣呢?严嵩当奸臣。一边陷害忠良。一边贪污受贿。还一边糊弄皇帝。而嘉靖并不是好糊弄的这点又怎么说呢?

更为奇怪的是。严嵩怎样就在嘉靖这样一个有着凌厉权术的皇帝面前。干了20年大学士。15年的内阁首辅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第一他非常能干。他是最能体会嘉靖心里想什么的人。比如嘉靖晚年的时候经常喜欢写纸条子出来。意思写的模棱两可。他就是要让底下的人去猜。这也是他巩固权威的一种方式。而猜来猜去。也只有严嵩猜的最准。后来严嵩到了80了。严嵩就让他儿子严世蕃来猜。也猜得非常准;

第二在于严嵩非常勤快。嘉靖手下有大量的特务帮他刺探大臣们的日常。每次特务回来的时候都会报告嘉靖说严嵩特别勤奋。在家熬夜点灯为您写青词;

第三点在于严嵩经常替嘉靖背黑锅。比如杨继盛事件。其实就是杨继盛上书说严嵩有五奸十罪。说严嵩是个大奸臣。其实在明代来说。每位内阁首辅都被骂成过奸臣。严嵩被骂成奸臣也不奇怪。但杨继盛的奏疏坏就坏在一句话上。杨继盛跟嘉靖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您要是不信就去问您的两个儿子。也可以找别的内阁大学士去问问。这句话坏在什么地方呢?潜台词就是你被蒙蔽了。你身边的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这是嘉靖最受不了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也触了嘉靖的忌讳。就是找他的两个儿子去问。可嘉靖在修道的时候道士就跟嘉靖说过。嘉靖要健康长寿就必须二龙不见。就是嘉靖的那两个儿子中有一个必然会在将来当皇帝。所以嘉靖与他的两个儿子是不能相见的。所以杨继盛的这句话在嘉靖看来。就是要害死嘉靖了。

杨继盛的死。其实跟这句话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而严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实也算不了什么。这其中就牵涉到了严嵩的第四个特征。他是个特别阴柔而且低调的人。

其实严嵩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个非常正直的人。只不过在嘉靖朝遇上了嘉靖这样的皇帝。他后来就不得不改变了行事的策略。可以说是一个虐待狂遇到了一个受虐狂。两人即相互欣赏。又互相不爽。

比如严嵩之前的首辅是夏言。嘉靖就要严嵩去攻击夏言。严嵩就不上这个当。对夏言非常恭敬。嘉靖见严嵩不上当。就先把夏言贬出了朝廷。把严嵩扶上了首辅的位置。后来又把夏言调回朝廷。让夏言继续当首辅。把严嵩给扒下来。就这么把两人一挪位。夏言就不可能不恨严嵩了。

夏言回来后就天天罗织严嵩的罪名。要把严嵩搞倒。严嵩就带着全家跑到夏言的府上。跪在夏言的面前。几乎是哭求了。表示自己真没别的意思。就是完全不要脸了。夏言一看严嵩都服软到这地步了。就放过了严嵩。后来夏言被嘉靖找了个理由给杀了。其实到了这里。嘉靖是想动手的。他想借严嵩的手去弄掉夏言。结果严嵩总是不动手。到最后没办法了。嘉靖就只好自己动手了。

在夏言之后。嘉靖就接着给严嵩下套。他让严嵩当了一年的独相。就是内阁里就他一个大学士。让他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换了别人早就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可严嵩呢。不断地上书皇帝。要求增加内阁人数。我一人责任太重。需要有人分担。于是嘉靖就让他自己去选定内阁人选。这是让严嵩自己去延揽党羽。落下一些口实。将来好搞掉严嵩。可严嵩还是不上当。他推脱了自己选定内阁人选的权力。一看这下还不行。嘉靖就给严嵩封了个上柱国的封号。严嵩就说。这个不妥。上只能您用。我是不能用的。严嵩就搞得嘉靖特别没脾气。下什么套都不钻。

但是严嵩最终还是没能玩过嘉靖。嘉靖在严嵩屁股后面又安排了一个人。那就是后来的首辅徐阶。所以当徐阶出现的时候。严嵩也知道徐阶的使命就是干掉自己的。徐阶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搞掉严嵩的。严嵩便又一次表现出了阴柔的一面。他把徐阶请到家里吃饭。酒过三巡后就把自己的儿孙都叫了出来。要他们当场都给徐阶跪了下来。严嵩表示自己的儿孙们将来能不能活。就看徐阶了。徐阶也当场答应了严嵩的请求。不过后来对严嵩下黑手的还是徐阶。

严嵩最后的下场呢?其实非常惨。虽然他跟嘉靖过了15年的招。最后嘉靖还是没有饶过他。嘉靖利用徐阶扳倒了严嵩。把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给杀了。把严嵩的家也给抄了。最终严嵩以87岁的高龄贫困交加而死。据说当人们最后看到严嵩的时候。严嵩可怜地待在别人的墓地里。吃着别人上坟用的贡品。可以说是悲惨至极了。

好了。这就是嘉靖。在历史上一个看起来非常矛盾的人。也是最容易让我们觉得扑所迷离的这么一个人。其实扒开他所有的外衣。他就是一个权谋家。他玩了一辈子的权谋。将他的权谋事业做到了极致。因此到了这里我想对他的评价就没有任何疑义了吧——超级权谋家。

其他观点:

虽然这位在位四十六年的明朝帝王。一辈子的雷点槽点很多。甚至还闹出几十年炼丹修道的荒唐事。但有一条必须承认:如果以做皇帝的综合素质来衡量。这位奇葩的嘉靖皇帝。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是比较高的一位!

作为明朝少有的以藩王世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幸运儿。出身兴献王家庭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绝不同于一般吃喝玩乐的藩王家庭子弟。相反从小就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还曾在湖广府学里就读。就在这一帮府学学子里。他的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且在父亲过世后。他以世子身份打理王府事务。更把一群手下管的服服帖帖。堪称天生的管理人才。

而在堂兄正德皇帝过世。皇位的大馅饼砸中他脑门时。当时只有十四岁的他。却是宠辱不惊。面对京城里杨廷和为首的一干老臣的掣肘。他却借力打力。提拔张璁夏言等名臣。掀起著名的“大礼之争”。打着争老爹名分的旗号。令这群朝臣们互相猛掐。不动声色就把大权牢牢抓在手里。如此帝王手腕。着实是天才高手!

但这位抓权高手。其实在登基之时。就是满怀理想。当年还是个藩王世子时。他就对一辈子吃喝玩乐的堂兄明武宗颇多不屑。甚至十二岁的年纪。就立下了有朝一日重振大明朝的理想。待到君临天下。更是从一开始就说到做到。

后人常津津乐道他登基之初。一场大礼之争闹的乌烟瘴气的场面。但就是在这场闹剧里。他不动声色的开始对明朝政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白银从他登基后。正式成立中国的法定货币。工商业改革全面铺开。嘉靖年代更成为中国工商业的飞速发展期。他更曾信用张璁。进行大刀阔斧的吏治整风。后来张居正的“考成法”。更是全盘继承他登基初期的改革。他在位头二十年的“嘉靖中兴”。确实来自他强大的执政水平。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执政水平强大的牛人。人生的一个短板也十分要命:嘉靖皇帝朱厚熜。有着帝王应有的素养与情商。但唯独欠缺的。就是一个帝王应有的坚定担当精神。从头到尾。他的性格里就有优柔寡断的一面。甚至到了让大臣接不住的地步。就以他主持的东南抗倭战事来说。为什么倭寇会肆虐数十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嘉靖皇帝自己的态度摇摆不定。每次总是在关键时刻朝令夕改。以至于明朝国策反反复复。平定倭寇的时机一再错过。直到最后才由戚继光碾平。

北方抗击鞑靼的战事同样如此。早在曾铣担任三边总督时。就曾提出收复河套战略。嘉靖帝也曾爽快拍板。可是在战略启动后。他却出现了摇摆。最后反而主动废掉了战略。更因怀疑曾铣勾结阁臣。而将这位威震北方的名将杀害。自坏长城的昏招也换来了悲催后果:被鞑靼堵在北京城。闹出大明朝丢人现眼的庚戍之变!

这样一个短板。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放大。所以他才会偏信报喜不报忧的严嵩。所以他才会好大喜功。而对眼前的贪腐视而不见。最终在他过世时。曾经中兴的明朝。也闹到了“岂有异于汉唐末世”的地步。幸亏他的儿子朱载垕。这位看上去无能的明穆宗。却以坚韧的担当收拾起了烂摊子。将明王朝挽救了过来。、

一个领导人的优秀程度。各种五花八门的才能是表象。坚韧的担当决断力。才是关键。明朝十六世纪中叶的这一段兴衰。就是明证!

作者:我主团队张嵚

其他观点:




嘉靖有才而无德。嘉靖是权谋家、不是政治家。而且党争当时已经开始。始作俑者就是嘉靖玩弄权术的结果。嘉靖是只想享受当皇帝的幸福。而不愿意承担义务。嘉靖他自私。自恋。无德。而极度的欲望使得他成为大明转衰的一个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54:57

    嘉靖,皇帝,权谋,的人,明朝,太后,皇位,内阁,奸臣,礼制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54:57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嘉靖皇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54:57

    嘉靖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前后在位45年。虽然在位时间很长。但嘉靖本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这主要是因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