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屈原宁可投汩罗江,也不愿辅佐其他诸侯王?
原创

为何屈原宁可投汩罗江,也不愿辅佐其他诸侯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心死了。感觉国家不要他了。他也无力换回败局。所以就死心了

其他观点:

春秋战国之际。屈原的表现令后世很多人都感到疑惑。

楚国如果不能施展抱负。换一个国家就可以了。毕竟屈原之名在当时还是相当响亮的。换个国家也是必然可以进入权力中心。一展才学。

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屈原的身世有关。

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家国观念。这样就能排除屈原因为“忠君思想”而不离开楚国的说法了。

先来说说当时为何没有太深的国籍观念

当时无论是士人阶层也好。贵族阶层也好。其实都没有太多的家国观念。

比如说。帮助秦国起死回生的商鞅。是卫国人;百里奚是虞国人;曾助吴国攻伐楚国伍子胥。是楚国人;在楚国施行变法的吴起。是卫国人……

这些人才都是找到能赏识自己的国君、国家。然后进行效力。攻击自己籍贯所属的国家。在当时来说没有一点心理负担。也不会有人拿这个来说事。说明这在当时并不是不道德的行为。

第一。是天下共主的存在。

《诗经·小雅·北山》当中有这样一句话: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个“王”不是指诸侯。当时诸侯不能称“王”。这个“王”指的是天下共主。也就是周天子、周王室。

第二。是社会阶层的问题。

《曹刿论战》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熟悉。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当曹刿请求见国君的时候。乡人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这里面透露的信息很明显。那就是鲁国的百姓并不把鲁国当做自己的国家。他们认为这是鲁国贵族的国家。和他们没有关系。

鲁国如此。其他国家同样如此。

所以。无论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从个人归属来讲。很多人家国观念并没有多少。也并没有违反道德。

所以说。如果认为屈原是因为“忠君思想”或者家国观念而不出仕别国的。这个理由并不成立。

屈原的情况很特殊。他不能离开楚国

很多人都知道屈原是楚国的大夫。是一位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但可能并不清楚屈原的身世。

《离骚》开篇的那一句话也被很多人忽视: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屈原是“高阳”的后代。

古人把“德合天地”的人称为“帝”。五帝都是这样的人。“高阳”是颛顼帝的号。

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娶了滕氏女。生了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吴回生陆终。

陆终的第六子叫做季连。是芈姓。楚国王室的姓氏来自于此。

季连的后代有鬻熊。其后熊绎侍奉周成王。被封为楚子。居住在丹阳。

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天子。楚国王室叫做若敖。四处征伐。势力到了南海和江汉。楚国的势力范围大致成型了。

而武王有一个儿子叫做子瑕。封地就在“屈”。以屈为“氏”。这就是屈原的家族由来。

所以说。从上古追溯祖先。屈原和楚王室都是颛顼帝的后裔;从楚国建国来说。屈原是第一任楚王的后裔。

那么。楚国对于屈原来说就是“宗国”。这是他自己的国家。

我们之前说的百里奚、孙膑、吴起、伍子胥等人。他们只不过是生长在这个国家而已。而屈原是天生的“肉食者”。楚国就是他的国家。

尤其是他的祖辈、父辈在楚国都有着非常好的名声。他本人又是以振兴楚国为理想的政治家。他没有离开楚国的条件和理由。

研究《离骚》的学者对于此有一个开篇明义的说法。叫做:

宗国不可去。

所以。屈原宁可投汨罗江而死。也不愿意出仕其他诸侯国。甚至不愿意离开楚国。其原因就在于此。和“忠君”等观念没有关系。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观点:

爱国情怀所致。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26:52

    楚国,屈原,国家,自己的,很多人,都是,观念,于此,国君,王室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26:52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何屈原宁可投汩罗江,也不愿辅佐其他诸侯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26:52

    心死了。感觉国家不要他了。他也无力换回败局。所以就死心了其他观点:春秋战国之际。屈原的表现令后世很多人都感到疑惑。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