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谢您邀请我回答问题!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深厚友情的作品浩如烟海。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三首赠别绝句。诗中所表达的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动了无数古今读者。下面我就赏析这三首传诵千古的佳作。希望您也能喜欢。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李白和王昌龄。是两位同时齐名的七言绝句大师。他曾以七绝组诗抒写重大的政治感情。如《上皇西巡南京歌》等。在这些诗中。他用写古诗的手段来写小诗。形成一种特殊的风貌。但是。总观其七绝诗。成就最高的却是一些赠别、怀古、游览之作。尤其是赠别绝句。更以其深挚强烈的感情和清新流利的风格为千古读者所赞赏。
(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是开元十六年(728年)诗人漫游到武昌时。于黄鹤楼上送友人孟浩然去扬州(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时所作。
孟浩然(698——740年)。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他终身不仕。但在诗坛享有盛名。因此李白对他非常敬仰。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诗一开篇。即以“故人”相称。以示友情不同一般。“西辞黄鹤楼”。即辞别扬州之西的武昌城。自长江顺流东下。这一句交代了送别对象。送别地点。送别方向。表面只作叙述。其实包含了友人欲行未行。诗人与之依依揖别的动人情景。在这里。诗人只作简要交代。不展开细致的描写。乃是为下文的诗情迸发做了第一笔铺垫。
“烟花三月”四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又极概括地描画出季节的本质特征。想象一下。阳春三月。垂柳如烟。繁花似锦。万物生机勃勃。那浓丽的景色何等迷人!然而。就在这美丽的春天。老朋友却要顺流东下。泛舟扬州。当此阳春烟景。出游繁华的扬州。固然可喜可羡。但对诗人来说。则留恋仍所不舍。这一句。诗人仍只作一般叙述。并不过多渲染;对别情仍无一字涉及。含而不露。这就为末两句生动描绘作了第二笔铺垫。
有了上两句的叙述、铺垫。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郁勃的感情。而任其象清泉一样迸射出来。恣意漫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而诗人自己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一叶孤舟鼓帆向东漂去。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下。天地间。仿佛只留下诗人孑然而立。望着万古不歇的长江在天边滚滚而流。诗中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惜别和孤寂之感啊!这里。诗人完全摆脱了一般的写情方法。而将深挚的情思溶注进生动的面面中。使诗情画意达到了最完美的统一。
(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闭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也是李白的好友。天宝八年(749年)。因“不护细行”(《新唐书・王昌龄传》)。有碍封建礼法。触怒了朝廷。被贬到荒僻的龙标去做县尉。当时。李白已被从朝廷中排挤出来。心情苦闷忧愤。当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消息传来。他深感同情与不平。于是写下了此诗。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杜鹃鸟)。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渲染出当时的哀愁气氛。既然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使直叙其事。“闻道”语含惊惜。表现出诗人得到消息时的不平心情。“龙标”。地名。在今湖南黔阳县。这里借指贬为龙标尉的王昌龄。“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之总称。均在湖南省)。这样。在动人愁情的暮春景色烘托下。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同情、担心而产生的愁情就显得更深更浓了。
后两句抒情。友人贬往龙标。愈走愈远。相隔千山万水。而明月高照。千里可共。所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可以寄托愁情、传书送信的使者。让她带着自己的深情厚谊。追随着诗人的足迹。直到那荒远的贬所。这两句诗所展示的意境。在李白以前一些诗人的名作中已有表现。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随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歌。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通过诗人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但越是这样想象。越表现了诗人的愁情无法排遣。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无处寄托。这样。悠扬跌宕。一唱三叹。“遥有此寄”的主题。至此抒发得饱满酣畅。“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之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结尾甚妙。可谓“所思深矣”。
(三)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此诗是李白漫游到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別赠友之作。相传他在桃花潭一带游览时。当地村民汪伦曾特地酿酒招待他。与他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又唱歌为李白送行。诗人很感激他。为此写下了这首《赠汪伦》。
因为是给乡村朋友的诗。所以贵在质朴自然。它既无深奥典故的运用。又无华丽辞藻的修饰。而一如出之口语。清新流畅。有民歌风韵又不似民歌。
诗的前面两句写自己已经上船。将要别行。而汪伦却忽然踏歌来送。这两句既切合情理。又出人意外。因为“将欲行”而未行。所以可能听到“岸上踏歌声”;而先写听到的歌声。再写唱歌的人。这也符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诗人乘舟鼓帆。即将登程。并未想到有人来送他。因此闻歌声已觉突然。见汪伦更感惊异。意外的喜悦油然而生。撞击心房。奔流笔底。写意外之事。用意外之笔。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后两句因情设景。缘景抒情。眼前景。心中情。熔铸一体。妙造自然。这里用比喻、对比、夸张手法。抓住桃花潭水“深”的持点。来比喻诗人与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厚。“千尺”已示不同一般。而“不及”二字又从反面烘托。将这种深厚的友情推进一层。显得更加朴素和深刻。这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不及”二字妙在将诗意转入更高的境界。只说友请不止千尺。究其实有多深。诗人不着一词。给读者留下有余不尽的想象。这样手法。亦正如郭熙《林泉高致》所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综观这三首赠别诗。它们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诗人没有单纯地把它们当作临别赠语。没有直露地写他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是将友情与诗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运用诗的语言和手法来表情达意。这样。就使这些作品不但具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和借鉴意义。具体看来。这三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有这样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新奇别致的构思。这三首诗都写赠别友人。但每首诗又各有具体的情境。因而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新奇别致的构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写送友人远行的。因而开篇两句便叙事。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友人所要去的地方。为下两句抒情作了层层铺垫。结末两句因事言情。却不正面点出。而是在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深情幽意。这样。情寓景中。以景显情。避实就虚。虚实相生。“含有不尽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闻”友人远别后的寄赠。因而它不可能像前一首一样如实描写目前送别的情景。而更多地采用了一些“虚笔”。来描述诗人的想象。首句精选两种景物。点明季节特征。渲染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次句用“闻道”二字领起。叙事点题。暗示作诗原因。三、四两句赋物以情。化实为虚。曲折含蓄地抒写了诗人的感情。《赠汪伦》一诗构思也很别致。诗意多有转折。诗人将要别行。“忽闻”岸上歌声。此一转;闻声观望。见来者是汪伦。此二转;见汪伦专门来为自己送行。心中顿起感激之情。此三转;因为心中激动。便觉得汪伦与“我”的情谊像眼前桃花潭水一样深厚。此四转;进而又想到桃花潭水深不过千尺。汪伦之情何止于此!此五转。全诗就是这样层层转折。因事比兴。逐步开拓出一个深邃的意境。
含蓄隽永的语言。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说诗晬语》)读完李白的这三首七言绝句。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反复涵咏。又有吃橄榄茶时那种美妙的回甘。这些美感的获得。取决于诗人含蓄隽永的语言。我们仅截取每首诗的结尾两句。就足以说明问题。《黄》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纯然是一幅泼墨淋漓的水墨画。那碧蓝碧蓝的万里长空。那滔滔滚滚的长江波涛。那消失在水天相接处的一点孤帆。无不显示出江空的高远空旷和江水的磅礴气势。但诗人所要表现的。远远不止于此。从“孤帆远影”“唯见”等词中也透露出个中消息。“孤帆”虽然是离别的友人所乘。然而送走友人的作者又何尝不是孤立江干?“远影”虽然是阳光下友人船帆的投影。然而孤立江干的诗人心中又何尝不投下了一片离别的阴影?“唯见”是伫立而未去留下的深刻印象。江水将友人的舟船带向远方。但仍在不息地涌流。独将诗人孑然一身弃诸江干。这是一种多么烦人的孤寂和惆怅!在这里。诗人立足于诗情。着墨于画意。诗情寓于生动的画意。画意包含着丰富的诗情。让读者透过字面。读到了更加丰富的“潜台词”。隽永含蓄。余味无穷。另外。《闻》诗结尾两句将明月的人格化。《赠汪伦》末了两句对汪伦送别之情的形象化比喻。无不显示出作者含蓄隽永的语言特色。
其他观点:
送我凉州浃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
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注解:
1.陈子茂德培:陈子茂。名德培。时任甘肃安定县(今甘肃省安西县)主薄。林则徐好友。
2.送我凉州浃(jia)日程:指陈德培送作者从兰州到凉州。历时十余日;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浃日:十天。
3.薄笨:古代一种制作简陋、行驶较慢的小车。这里指马车。
4.西笑:向西而笑。语出自东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意思是人们听到长安的乐事。则出门向西而笑。这里指作者与陈德培好友的欢愉。
5.北征:指杜甫所作《北征》诗。757年。杜甫因上奏议事。触怒唐肃宗。被从凤翔放还鄜(fu)州。作《北征》诗抒发忧国伤时的心情。这里指两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愤概。与杜甫当年相似。
6.殄(tian):消灭。
7.揽辔(pei):手握马缰绳。
8.残宵:夜晚将尽时分。
全诗写实与用典结合。叙事与抒情并用。忧愤而不沉沦。感伤而又激越。表现了作者不计个人得失。于逆境中依然关心天下安危、不忘抗侮御敌的赤子情怀。
其他观点:
说到友情与深情。莫过于黄庭坚的一首《寄黄几复》感人至深。原诗: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
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寄黄几复》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代表作。诗作是写给少年时的好友黄几复的。作者与黄几复交情颇为深厚。往来常有诗歌唱和。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黄庭坚在山东德州德平镇。黄几复在广东四会县 。两人身处两地。相隔遥远。遥想友人。黄庭坚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对其迟暮难用的处境。深表惋惜。诗中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联更是抒写友谊与人生的佳句。常常被人吟诵和自比。它之所以感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黄几复曾与黄庭坚在京城相聚。往来甚欢。正值大好春光。二人或促膝长谈。或携手游遍芳丛。或把酒畅谈。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不久就分别了。一别十年。上句所写的即是二人在京城相聚之乐。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诗人写当时美景。仅以“桃李春风”四字便一语概括;写相聚之乐。则以“一杯酒”避之。既简洁利落。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此外。“春风”与“一杯酒”的比照。将人生的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的神情。与欢聚时间短促。“人生得意须尽欢”而不能的遗憾凸现出来。情感起伏跌宕。令人生叹;下句不仅抒写别后思念。还将自己一生的遭际和落寞的心境同时托出。意蕴深藏。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有一段名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黄庭坚的诗句“江湖”一词。也让人联想到漂泊辗转。带有仕途失意的意味。“夜雨”。又让失意中增加了凄凉。容易引起怀人的惆怅之情。此时把灯却是一个“十年灯”。暗示流转江湖时间之久。处境之悲凉。思念之深刻。它写尽人间凄凉愁苦。人生的孤独和一种人生沧桑感。
2、平常语句。连缀出奇妙的意境和多层次的意蕴。
从这两个句子表达选用的名词都寻常意象。拆开来看。字字平常。算不上“奇语”;但整体上看。由这些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是非常独特的。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发。
这两句由几个名词组合而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每一个词单独看都有其特定的情境。组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浓缩精炼耐人寻味的意境。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今夕。聚散。长短。哀乐等多层次的对比关系:“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短暂”与“漫长”的对照。也是“快意”与“落魄”的对照。对照之中。就把深厚的友谊、殷切的思念、人生的感慨和无限的怅惘都一一呈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真正是天然去雕饰。平常见奇绝。凸显出“点铁成金”的效果。刘熙载就曾评价: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
3、整首诗起结无端、开合自如。出人意表。意料之中。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极力强调一“北”一“南”。又叠用两个“海”把海天茫茫、故人千里、风涛险恶、后会无期的意思表达出来;于是“寄雁传书谢不能”自然涌出“寄雁传书”。用了《苏武传》的典故
“谢不能。”化平常为神奇。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物我为一。富有情趣。同时也是作者深情的一层表现。
结句写黄几复老而好学。突然插入瘴溪猿啼作映衬。使全诗又笼罩一层凄凉的气氛。写出作者对老友处境的担忧。进一步将他们之间的友情深化到一个高层次。
可以说。诗歌起结无端。出人意表。但那条友情的线一直延续着。任由天高路远。任由十年相隔。任由鸿雁不能。这种至情。便是黄庭坚了。
我是一溪云水。欢迎关注点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451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诗人,黄庭坚,两句,友人,李白,作者,桃李春风,扬州,之情,桃花潭水
没想到大家都对形容友情与深情深厚的诗句与诗歌有哪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谢您邀请我回答问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深厚友情的作品浩如烟海。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三首赠别绝句。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