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处世之道也就是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它表现在为人处事的言行之中。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处世之道也各有侧重。以下简略探讨之:
为官之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范仲淹的一生就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世之道的最好诠释。他是北宋名臣。少年时就有远大的抱负。考中秀才后就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走上仕途后曾多次上书批评朝政时弊。因而三次被贬。1033年。江淮和京东遭遇天下大旱。蝗灾蔓延。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1043年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后。子弟们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 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1052年。范仲淹调任知颍州。他带病上任。死于途中。享年六十四岁。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为民之道————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无数父母动员儿子参军。数不尽的妻子送丈夫上战场。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兵力超过60万。为了供应这60万军队的战争消耗和后勤补给。当时有100万人民群众用手推车、驴车、担子等落后的后勤补给工具担负了这一艰辛的后勤补给任务。同时。百姓组成的担架队将无数的解放军伤病员抬下火线。减少了伤亡。.陈毅元帅称。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些都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事例。
为商之道————道必居于先。商则居于后。
范蠡的《商训》中说:“商道。商道。道必居于先。商则居于后。此为商道”。“不过重于名利。此为大商”。
范例在经商不但做到公平交易、童叟不欺。在商业道德上更是做到了极致。他一生经商把自己所赚来的财富“三致千金。两次散金”。去帮助那些贫穷的百姓及庄里乡亲。因为他经商有道。“道必居于先。商则居于后”。才被后世誉为“商圣”。
谋利之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出自《增广贤文》。人没有不喜欢钱财的。但要从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
这里想起《列子》上的一个故事:宋国一个姓向的穷人。听说齐国的国氏很富。就去讨教致富秘诀。
国氏告诉姓向说:“我们是偷起来的。第一年能够自足;第二年能够富裕;第三年能富有……”
姓向的还没听完。就认为讨到了真经。回到宋国后。当晚就爬墙到邻居家。恨不得将邻居家的东西全部偷走。结果被邻居抓住。送进官府。
姓向的不但没得到不义之财。还被衙役痛打一顿。险些丧了小命。他十分气恼。认为国氏捉弄了他。便到齐国跟国氏算账。
“你是怎么偷盗的?”国氏问他。
姓向的人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你完全错了。”国氏说。“我说的偷。是偷天时地利。利用用上天的雨露阳光。种好的庄稼;偷上天赐予的山林矿藏。去开采利用它。并不是让你偷别人的东西啊!你啊。只听到偷的话音。而没明白我们是怎样一种偷的实质。”说明致富靠的是自己的辛勤劳动。靠歪门邪道不是取财之道。
处世之道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方方面面。数不胜数。比如。朋友间的处世之道、邻里间的处世之道、与父母间的处世之道、夫妻间的处世之道、兄弟间的处世之道。等等不一。详说不尽。但处世之道的根基是德。仁义、诚信、守法是行为准则。
其他观点:
感恩邀请。翻翻易经。里面有很多处世之道。还很详尽。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问题很有意义。选择回答。
常说:“处世有道”。结合古代典籍故事。谈谈处世有道的内涵要义?
俗话说“盗亦有道”。处世之道。诚为本。可见处世有道。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一个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是自我的独特角色。演绎好坏有时就在一念之间。
【列举故事】
话说有一卖油郎。姓金。名孝。年长未娶。就有一老母。一日挑担卖油。忽觉内急。找到一茅厕大解。事后发现一包裹。拾起一看。里是银两足有三十两。甚是欢喜。收的银两、油担奔家而回。
回家告知老母拾得银两之事。老母听罢倒吃一惊说:“我儿莫非做出歹事。偷来的?”金孝:“哪有此事。只是一时幸运。不知谁人丢失。恰巧被我撞见。拾得来而已。” 老母道:“富贵皆有命。若你命该享用。不是生在卖油家庭。这银虽说不是偷来。却也不是你辛苦劳作而得。这银不知是哪方人家丢失。是自家或是借贷?一时找寻不见。必定心急火燎。甚至丢却性命也不知。你应去拾银处。看若有人来寻。引进家来归还原主。也是阴德一番。皇天定不负你。”
金孝乃是本份之人。听从母言来到茅厕之处。见群人嚷嚷。围一人。那人哭天喊地气忿忿。上前询问得知是一外地客人。因上厕。丢失银两。正火急火燎。
金孝问道:“有多少银子。”
那客人胡乱应声:“四五十两。”
金孝:“可是一怎怎样子包裹?”
客人一听:“是。是。是。莫非你捡的?快快还我。甘愿出赏。以示谢意。”
众人中也有高喊:“依理平半分也是应该。”
金孝:“是我拾得。放在家中。可随我去取。”
众人想。拾得钱财还怕隐瞒不了。竟有如此之人。主动寻主归还。也算异事。都跟随上前看看热闹。
那客人来的家中。见金孝取出包裹正是自己丢失之财物。检查数目。知道原封未动。可心想又怕金孝讨赏。再有众人强出头主张平分。反而使欺诈心。赖道:“我原有四五十两。怎只留三十两。你藏起来一半了?快还我。”
金孝也是冤那。刚捡的回家。被老母训斥一番。原封未动。有意归还。却落得藏匿之嫌。客人赖定少了数目。举拳要打。引得老母也急忙出屋。门前叫冤。众人也是不平喊嚷起来。
恰巧县尹经过。听到喧嚷之声。吩咐随从拿来审断。
对簿公堂。县尹听得事情经过。众人也证明事过无异。只是银两数目不清。衙役称的银两。确有三十两。
县尹问客人:“你的有多少两”
客人:“五十来”
县尹:“你见他拾得?还是他自己承认。”
客人:“他亲口承认。”
县尹:“若他有意匿你银子。为何不全部拿走。而只藏一半。又自己亲口招认。他若不认。你又怎么晓得?可见他并无藏匿之心。你丢失五十两。他拾得三十两。这不是你的。应是其他人所丢失。
客人:“这确实是小人的。情愿只领这三十两便可。”
县尹:“数目不对。这三十两断于金孝。你的五十两自去寻找吧。”
金孝得银是千恩万谢。自回家去。那客人确因官断。不敢争辩。含泪而去。众人也是拍手称快。
【内涵要义】
处世有道。道即是规矩。不遵守规则者。必反受其害。有时候一些小聪明。是能获得益。但终极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得不偿失。
富贵皆有命。命中不该有莫强求。诚恳做人。实事求是做事。集聚阴德。皇天定不负人。
人以诚贵。事以实成。正是:
世事翻腾似转轮。眼前凶吉未为真。
且看久久分明应。天道何曾负善人?
感谢阅读。故事引荐冯梦龙《喻世明言》。
我是醉舞经阁一卷书。关注我。一起探讨历史文化要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929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之道,拾得,十两,客人,范仲淹,银两,老母,淮海战役,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
没想到大家都对常说:处世有道。结合古代典籍和故事,谈谈处世有道的内涵要义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处世之道也就是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它表现在为人处事的言行之中。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处世之道也各有侧重。以下简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