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雄踞其实是算不上的。下面这两组数据。其实已经非常好地展示了四大名著“凑热闹群体”和“读者群体”的规模大小的对比。也给出了在不同受众群体里四本书的影响力:
度娘一下:
西游记: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千五百万个三国演义: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千万个水浒传: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千3百万个红楼梦: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百万个贴吧对比:红楼梦吧 关注:250846 签到:17309三国演义吧 关注:158568 签到:10234西游记吧 关注:102600 签到:8709水浒吧 关注:80015 签到:6185
因此对广大群众而言: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对知识分子而言: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红楼梦》上次被当作“最读不下去的小说”报道了一番。但实际上它的读者是最多的。而且基本不存在只爱看电视剧的群体。全是原著党。另三部虽然在社会上影响力更大。但大多是看电视剧的。真正的原著读者反而不多。
但是所谓的【名著】。当然是知名之作。这是要看全民影响力的。而不是只考虑那10%的知识分子的看法。当然你可以把《追忆似水年华》和《百年孤独》捧上神坛。但是扪心自问。你周围的人有几个完整看过这两本书?
你也可以再问问他们有没有读过三国?看过三国的影视剧?玩过三国的游戏?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
即使不算影响力。《三国演义》也可位列四大名著之首。原因如下:
1.三国的宏观结构是四大名著中最优秀的。
说白了。就是史传文学特有的大气。这点红楼比不上。西游和水浒更比不上。
三国的开场就气势恢弘。绝对可以位列世界名著所有最佳开头的前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而且上来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直接总括了全书。你说牛逼不牛逼?
三国的结构之精密。起承转合之妙。令人乍舌。其最难之处是。它不能脱离历史事实。在这个前提下。要将这百年的故事。主次分明。条分缕析的写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罗贯中竟然令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在跌宕起伏中法度井然。真是令人惊叹!
想想《隋唐演义》吧。一共不过数年的事件。结果写得完全背离历史。几乎彻底构建了个新宇宙。到最后依旧难逃笔力匮乏之评!
再看看《水浒传》到了后半本。笔力殆尽。加之版本问题。前后衔接矛盾百出。《西游记》因为故事相对独立。前后衔接的难度不如三国大——形式虽异。捉妖拿怪却是同。《红楼梦》虽然伏笔甚多。然而后面的内容却不知所踪(所以完本有多重要啊!)
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我们来拿三国的第一回:桃园三结义来分析一下:
而这回的内容至为紧要。需要说清三国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还需要为后面的故事作历史事实的铺垫。与如此宏观的历史事件背景之下。还要写出袖珍的三个人结义的事情。并且毫不违和。其难度可想而知。
而在罗贯中笔下竟然如此有序。而且别开生面:三国的故事从古至今都有。大家都说三国里魏国是占得天时的。因为曹操起兵最早。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吴国是占地利的。因为他有长江之险。所以吴国起家时。没有太多麻烦;而刘备是占人和的。
对应这个问题。罗贯中的方法是将黄巾起义作为引子。用黄巾起义作为线索。首先可以交代清当时的历史背景。而黄巾起义的首领他设定了三个人: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这三个人分别暗示了魏、蜀、吴的兴起。
毛宗岗称之为“以三小寇引出三国”。而这三人是同姓兄弟。可在第一回里面。又正好引出了异姓兄弟三人——刘关张。这种设计。利用数字和谶纬。将史传的隐笔发挥到了如此高度。又将小说的结构梳理的清清楚楚。怎不令人叫绝?
2.微观描写和文笔在四大名著中独树一帜。
有人说三国文笔糙。这是因为三国文言文居多。所以描写上的功力很难直接与口语白话类的文学作品比较。但是。若仔细读来。则会发现很多文学性极高的描写。甚至为中国的成语词典里面贡献了很多杰出词汇。比如说:“光阴荏苒”。这个成语就出自《三国演义》。
谈这个之前。一定先要了解。三国的文笔贵简练。崇警洁。描写的字数很少。要想体会。需要逐字联想。慢慢咀嚼。因为他的史传文学特点。决定了他不能每一句都像白话小说一样。好像有导游带着你欣赏。不知不觉你就入港了……而更多像自由行。需要你自己本身能品味。愿品味。
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散文笔法据有了诗歌的高度。什么叫做诗歌高度?就是你能看一整本古诗集。并且津津有味的看下去。探讨之。你就有了诗歌高度。诗歌高度。是文学里的自由行。
我们先来看几个描写不错的片段。一字一字的想象。结合人物环境想象。这时才能看到三国之美: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这是写卧龙岗雪景的景物描写。寥寥几字。天、地、远、近、风、雪、山、林。尽收笔下。而且按照文言特点。基本都是四字一顿的。除了后面加个“忽然”二字。这里的景物描写。简而明。而且和前后的人物语言。事件一点儿都不违和。相对而言。《西游记》的很多景物描写和诗歌。违和感太强了。
再看看貂蝉是怎么通过三国的美女描写晋身四大的。
貂蝉故蹙双眉。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频拭泪眼。
卓方食。布偷目窃望。见绣帘内一女子往来观觑。微露半面。以目送情。布知是貂蝉。神魂飘荡。
见貂蝉分花拂柳而来。果然如月宫仙子。
再看这段人物描写:
诸官皆至王宫大宴。正行酒间。左慈足穿木履。立于筵前。众官惊怪。
左慈曰:“大王今日水陆俱备。大宴群臣。四方异物极多。内中欠少何物。贫道愿取之。”
操曰:“我要龙肝作羹。汝能取否?”
慈曰:“有何难哉!”取墨笔于粉墙上画一条龙。以袍袖一拂。龙腹自开。左慈于龙腹中提出龙肝一副。鲜血尚流。
操不信。叱之曰:“汝先藏于袖中耳!”
慈曰:“即今天寒。草木枯死;大王要甚好花。随意所欲。”
操曰:“吾只要牡丹花。”
慈曰:“易耳。”令取大花盆放筵前。以水噀之。顷刻发出牡丹一株。开放双花。
众官大惊。邀慈同坐而食。少刻。庖人进鱼脍。
慈曰:“脍必松江鲈鱼者方美。”操曰:“千里之隔。安能取之?”
慈曰:“此亦何难取!”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
操曰:“吾池中原有此鱼。”慈曰:“大王何相欺耶?天下鲈鱼只两腮。惟松江鲈鱼有四腮:此可辨也。”众官视之。果是四腮。
慈曰:“烹松江鲈鱼。须紫芽姜方可。”操曰:“汝亦能取之否?”慈曰:“易耳。”令取金盆一个。慈以衣覆之。须臾得紫芽姜满盆。进上操前。
操以手取之。忽盆内有书一本。题曰《孟德新书》。操取视之。一字不差。操大疑。
慈取桌上玉杯。满斟佳酿进操曰:“大王可饮此酒。寿有千年。”
操曰:“汝可先饮。”
慈遂拔冠上玉簪。于杯中一画。将酒分为两半;自饮一半。将一半奉操。
操叱之。慈掷杯于空中。化成一白鸠。繞殿而飞。
曹操一直是四大名著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三国中的确把他刻画得无比成功。
宫斗戏一直都很火。我们看看三国里的宫斗描写:
何太后见董太后专权。于宫中设一宴。请董太后赴席。
酒至半酣。何太后起身捧杯再拜曰:
“我等皆妇人也。参预朝政非其所宜。昔吕后因握重权。宗族千口皆被戮。今我等宜深居九重。朝廷大事。任大臣元老自行商议。今国家之幸也。愿垂听焉。”
董后大怒曰:“汝鸩死王美人。设心嫉妒。今倚汝子为君。与汝兄何进之势。辄敢乱言!吾敕骠骑断汝兄首。如反掌耳!”
何后亦怒曰:“吾以好言相劝。何反怒耶?”
董后曰:“汝家屠沽小辈。有何见识!”
两宫互相争竞。张让等各劝归宫。
...... 六月。何进暗使人鸩杀董后于河间驿庭。
区区几笔。简洁明了。但信息量涵盖极大。完爆现今所有宫斗文。
舌战群儒那里更是精彩无比。看看三国的对话描写: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
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虞翻不能对。
诸葛亮的那一段雄辩更是神来之笔:
儒有君子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
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3.三国是完本。其他三本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残本。
大家看小说。肯定不喜欢看太监文或者删改版是吧?
而《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最早出现。而且至今依旧全璧的奇书(一定要强调一下。三国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在文字内容上没有篡改遗失的著作)。而相比较。红楼西游水浒。最初版本何在?哪一个版本是?(高鹗的后四十回真心读不下去)
以这个意义说。三国更是全璧。另外。我更喜欢毛定的120回本三国。不觉得那是篡改。
4.三国演义在架构整个行文脉络的时候。是基本贴近史实行进的。
其驾驭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现在网文里玄幻仙侠不值钱?因为作者不需要什么知识积累。不需要历史常识和笔力。只要脑洞够大。抄抄山海经。写它几百万字没啥问题。他们不用考虑精细架构和史实这种事情。
三国虽然也有大量虚构和嫁接的内容。这谁都知道。但是三国并没有脱离史实。因为有以下几个标准:
1.历史跨度没有变:很多小说任意改变了时间轴。
2.人物身份地位没有变:隋唐演义里除了人名。几乎全与历史脱钩。
3.重大事件没有变: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没有变化。
4.大量参考史料:三国里人物的官职身份地位。都是与历史相符的。
而且大量人物应用了《三国志》的本传。这样架构人物的写作难度。就是为了对应历史。试问:有哪本小说出其右者呢?
5.三国作为史传文学。春秋笔法运用极当:
春秋笔法是指写作既要隐晦。又要简练;既要客观记录事实。又要暗中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这方面《三国演义》做得如何呢?
我们知道。四大名著。最难读的通常是第一回。所以我们还是来看第一回:
第一回一上来就描写了东汉末年国家中发生的种种怪异。这些描写可不是瞎写。都是有所暗指的:
1)大青蛇坐到了御座上:汉朝是斩白蛇起义的。青蛇出现。是凶兆。白娘子死了。小青来报仇。这不是坐等被灭的节奏吗?毛宗岗批:白蛇斩而汉兴。青蛇见而汉危。
2)大雷大雨。加以冰雹。海水泛滥:汉朝最信五行终始的历史观。官方声明汉是火德。罗贯中这样描写。被知音毛宗岗一眼看出。批曰:水将灭火。(有评论说汉是水德。请见三国演义中无数次的“炎汉、炎刘”称谓。)
3)雌鸡化雄:雌鸡这里指宦官与后宫。宦官和后宫属阴。化雄。属阳了。成了男的。那朝廷就成了阴。阴气横行。焉能不败?由此。罗贯中引出“十常侍”。朝廷之乱。引出黄巾贼蜂起之端。
宋本三国志评话。将三国的历史原因归为天命、世俗因果。而《三国演义》直接看到了治乱之由。从十常侍开刀。这就是历史眼光。是儒家思想。
6.最后说说缺点。
三国演义要说挑毛病的话。还是鲁迅先生那句: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不过也还是那句话。鲁迅先生才有资格作这样的批评。别人呢?
答题不易。请关注小编
这里有头条上最好看的。以大明成化为背景的历史武侠小说
其他观点:
三国演义在红楼梦未出现之前是天下第一的。
来自金圣叹的评价。金圣叹高度赞誉《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推崇其为“天下第一才子书”。称道其写实性“堪与史册相表里”。肯定其所述三国之争内容为“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叹谓其所揭示的“天运之变化有所莫测”、“早有成局于冥冥之中”的道理。颂扬其作者是“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赞赏其“乃文章之最妙者”。感慨其“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更称《三国》有三绝:分别为“古今来贤相(/名将/奸雄)中第一奇人”的孔明(/关云长/曹操)。称赞其开篇结局出乎意料又合乎天然。称赞其诸多人事变化无方绝不雷同。称赞其有“追本穷源”、“巧收幻结”、“以宾衬主”、“同树异枝”、“雨覆云翻”、“横桥锁溪”、“将雨闻雷”、“ 雨后霢霂”、“ 凉风扫尘”、“琴瑟间钟”、“先时复着”、“移针匀绣”、“远山浓抹近树轻描”、“锦屏对峙”、“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等等之妙。
金圣叹死去一百二十多年后。红楼梦楼出版。他如果看到红楼梦。估计是另外一种评价了。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它的文学性是从古至今除金瓶梅外任何小说无法相比的。
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的普及太广了。也更通俗更吸引人。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兵法的作用。对人物的刻画深入人心。不用说名字。只说大耳朵都知道是刘备。青龙偃月刀那肯定是关羽的。三国演义使人们对历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于是去翻正史去纠错。试问。如果不是三国演义。有多少人去翻三国志?
中国历史每逢分裂时代由于群雄逐鹿。都是英才辈出。但无论是春秋战国、王莽篡汉、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等。没有任何时代的英雄知名度能超过三国时期!
这便是三国演义的功劳。从这点上来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中最著名的。毫不为过。
其他观点:
如果真要把四大名著分个排名。我想各自的粉丝基本都会把喜欢的那一本排第一吧。并且能说出一大堆它之所以好的理由。就拿逻辑文史姨来举例子。我觉得论排名《水浒传》必然要排第一。我也喜欢读《三国演义》。《西游记》草草的看了一遍。《红楼梦》实在是读不下去。那么有人也曾经批判我。你喜欢《水浒传》而不喜欢《红楼梦》。说明你的文学素养太差!对于这种评价我觉得很中肯。我一个在问答里编故事的造型师你跟我谈什么文学素养?咱们不如谈谈潘金莲用的是什么护肤品呢~
所以说。要讨论哪部名著排第一着实很无聊。并且四大名著之说本不是约定俗成凑齐的。而是某书贩子为了卖书整理出来的。幸好这家出版商有眼力劲。否则咱们现在看到的四大名著保不准还很成了《金瓶梅》、《镜花缘》、《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了…
文/逻辑文史游
666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069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演义,红楼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都是,历史,鲈鱼,人物,为您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三国演义》一直雄居四大名著之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雄踞其实是算不上的。下面这两组数据。其实已经非常好地展示了四大名著“凑热闹群体”和“读者群体”的规模大小的对比。也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