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朱元璋的一生很有传奇色彩。从一个放牛娃、流浪儿。最终成为开国君主。实现了从草根到皇帝的逆袭。这个过程绝不是偶然的。他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呢?
朱元璋能够崛起并能够成功夺得天下。在农民起义的各路英雄中脱颖而出。固然与当时时代大势分不开。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在朱元璋本身。朱元璋能时刻根据不同场景。精准调用多种不同的人格类型。简单说就是根据形势调整战略战术。跟着趋势来调整自己的策略。我们可以从朱元璋人生的四个阶段。来看看他是如何应时而变的。
第一阶段。农民时期。生活困苦。此时的朱元璋虽然不甘愿受压迫。但是主要是忍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祖籍是江苏沛县。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同乡。后来不断迁徙。到了濠州钟离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朱元璋10岁时。又搬到了一个叫太平乡孤庄的地方。成了放牛娃。
当时的时代形势是。元朝统治的末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又发生蝗灾、瘟疫。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当时家里不仅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二哥、大嫂和侄儿不得不分开。各寻活路。他先是去了家乡附近的皇觉寺。到了皇觉寺。主要就是干活。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
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朱元璋。朱元璋心想。大殿上被人供奉的伽蓝神竟然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那还怎么管殿宇呢?更重要的是。害得自己受骂。结果越想越气。就在伽蓝神背后写了五个字:发配三千里。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具有不甘于受压迫、但又不得不忍耐的性格。寺庙的生活还算稳定。但是也没能持续。后来因为寺里的粮食就不够吃了。被打发出去乞讨要饭。
第二阶段。流民到起义军大帅阶段。流浪生活。积累社会经验。洞察人性。注重结交英雄。坚强果断。有勇有谋。体现出了极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军事才能。
离开皇觉寺。这时的朱元璋仅仅17岁。 他边走边乞讨。流浪了三年。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这段生活不仅让朱元璋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艰苦的流浪生活养成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同时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正好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社会上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所谓明王。他是明教的神。明教来源于唐朝的摩尼教。基本教义是认为世界有两种不同的力量。一种是明。一种是暗。光明一到。黑暗就消失了。明教相信光明必然会战胜黑暗。最后人类会走上光明极乐的世界。而这个理想世界的实现有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明王”出世。明王来了就是为解放我们。我们要听从他的号召。用人民的力量来实现理想。很明显。明王出世的宣传是为了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元的统治。朱元璋当然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认为很快就要天下大乱了。1347年。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读书识字。广泛结交敢作敢为的好汉。目的就是为干出一番大事业而准备。
有人说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是怀着做皇帝、打天下、开创王朝的雄心才去的。其实。当时能填饱肚子、活下去就不错了。他去当和尚、去流浪、又回到皇觉寺以及参加红巾军。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吃饱肚子活下去。当时。生存下去。活下去才是他的主要目标。
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第二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25岁的朱元璋去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入伍后。朱元璋不仅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还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率军攻城略地。队伍纪律严明。郭子兴不断提拔朱元璋。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成了队伍事实上的主帅。
第三阶段。起义军领袖阶段。注重收买人心、眼光远、格局大、谋略深。调用各种资源为自己服务。
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就是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有战略眼光。成为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指导。朱元璋实力不断壮大。建立起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但是要最后取得天下。还要与几股割据势力作斗争: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只是保土割据。而张士诚最没有雄心。对元朝的态度摇摆不定。力量最强、疆土最大、野心最大、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是陈友谅。
陈友谅原来只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先后杀死倪文俊和徐寿辉。在应天附近的采石这个地方称帝。接着。陈友谅和张士诚约定一起东西夹击朱元璋。当时朱元璋的谋臣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就是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可是陈友谅势力强大。怎么办呢?刘基分析。陈友谅有明显的缺点。就是不得人心。他杀君自立。部下离心离德。连年征战。人民厌战。所以要战胜他。并不难。
大方向已定。朱元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假装作内应。结果陈友谅上当。大败而逃。最后。朱元璋又通过一系列交战。尤其鄱阳湖水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第四阶段。称帝之后。巧妙调整与功臣们的关系。从“上下级关系”过渡到君臣关系。
朱元璋称帝后。以前的一起出生入死的文臣将领。地位一下子也尊贵起来。有人开始变得骄傲。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甚至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此时。朱元璋需要重新让这些功臣明白昔日的生死兄弟关系。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君臣关系。朱元璋从建立明朝到去世。一直喋喋不休、不断地教育他们坚守君臣之道、遵纪守法。而且颁布针对性的法令制度和警示性文件。与功臣之间的权力之争。朱元璋转化为法制和破坏法制之争。充分利用了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至于功臣遭到杀戮。清除了皇权的威胁。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讲述。
作为大明王朝的顶层设计者。朱元璋如何塑造了皇权的新形态?
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
首先。废除丞相制度。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长官是左、右丞相。位高权重。结果是丞相跟皇帝很容易发生矛盾。尤其是胡惟庸担任丞相后更为严重。胡惟庸是朱元璋早年起兵时的老部下。他做事干练。有魄力。也有野心。做宰相十年。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势力集团。威胁皇权。胡惟庸和朱元璋冲突不断激化。
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朱元璋还下诏。以后的皇帝不准讨论设置丞相的事情。如果大臣有上奏请求设立丞相的。要处以极刑。不仅犯人本身要凌迟。全家也要处死。
吴晗认为。胡惟庸被杀在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丞相制度从秦始皇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辅助皇帝处理朝政。对政治的顺利运行发挥了有效作用。而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任宰相的职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君主独裁。废除丞相。导致朝无重臣。到了后来。权力落到了宦官手中。作为朝廷负责行政事务的文官集团难有作为。做事要处处顾忌或依靠宦官。张居正就是明显例子。所以黄宗羲说。“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意思是。明代政治的恶化。是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开始的。
其次。是对于全民的文化教育控制。朱元璋时代。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的顶点。用吴晗的话说是“皇权的极峰”。皇权的控制几乎无处不在。朱元璋调用大量资源对百姓进行思想控制。比如朱元璋下令在村头巷尾建立两个亭子。一个是“申明亭”。申明。是申明大义的申明。这里是召集大家一起学习皇帝谕旨的地方;一个是“旌善亭”。类似今天的好人好事光荣榜。树立正面榜样。号召大家学习。还在每村里选派一位老人。摇着铃。在乡村街道上一边走一边大声朗诵朱元璋的“六谕”。六句谕旨: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而这个朗诵是在每天天没亮的五更时分就开始。让人在床上就猛然惊醒。一心向善。
朱元璋还指导戏曲工作。认为人整天看戏。耽误正常工作。不仅限制人看戏。还限制戏剧的内容。禁绝对专制统治不利的戏曲。大力倡导歌功颂德的戏曲。朱元璋特别重视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兴办了国学、郡学和社学三级学校。国学也就是国立大学。不仅面积大。而且学生多。待遇好。当时各级学生可以享受国家补贴。京师太学学生发校服、包食宿。结了婚的还可以带家眷入学。回家看父母发路费。过节还发过节钱。
当然。待遇好。学规的苛刻也前所未有。一般人难以忍受。虽然功课不重。但是不许迟到、不许饮酒。尤其有这样一条:一切国家军政民生大事。农工商贾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发表意见。但是只有学生不行。这就隔断了学生与政治的联系。如果违反校规。轻则打板子。重则充军流放。另外。朱元璋还改革科举。更加注重形式。实行八股取试。戕害人才。顾炎武就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朱元璋读了《孟子》一书。认为里面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太反动。命人删除原文八十五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规定科举考试不能用删除的条文命题。总之。朱元璋采取各种手段来教育控制人们的思想。
再次。就是打击贪官、诛杀功臣。朱元璋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参加起义后他就发誓:一旦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果然。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宣布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对于如何惩处贪官。朱元璋还进行了一项发明。叫作“剥皮实草”。朱元璋认为对这些令人痛恨的贪官。只是一刀斩首。也太便宜他们了。不如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他还下令在每个府、州、县衙门旁边设立“皮场庙”。也就是剥皮的刑场。先把贪官拉到“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上稻草和石灰。再把这个皮囊放在下一任官员的公堂座位旁边。用这个方法警示继任官员不要重蹈覆辙。
另外。朱元璋还将惩治贪官的措施制度化。制定了纲领性文件《大诰》。《大诰》是一本贪污案例集。当然。也包括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宣传。人人学习。还叫人节选其中的段落。张贴在路边显眼的地方或者凉亭中。让官员读后自律。让老百姓学习法律作为武器对付贪官。以上这些举措。 确实收到了强烈震慑的作用。朱元璋之后的近一百年。明朝吏治清明。钱穆先生认为。明代的吏治甚至超过了唐朝、宋朝。
最后。是实行恐怖统治、建立特务网。造反起家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也一心禁止别人企图做皇帝。或者对他不公。要严密镇压不忠的人。巩固地位。光靠军队法庭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组织和人员。这就是特务。负责专门秘密监视监听在京大小官吏的行踪。并搜查逮捕审讯处刑。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锦衣卫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实行种种酷刑。如剥皮、抽肠、刺心等。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而且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造成冤狱无数。
到了明成祖时。设立东厂。性质与锦衣卫类似而后来居上。从亲信宦官主掌。与皇帝关系更为密切。更得皇帝信任。而且向皇帝报告不用写折子而直接口头直达。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结果造成人人自危。朱元璋开始。明朝开始了廷杖之刑。大臣犯错。直接在殿上杖打。每朝都有因为这个而毙命的。最严重的就是在嘉靖初年。群臣因为皇帝给生父上封号的事情产生争执。历史上称为“大礼议” 。皇帝大怒。廷杖一百多人。打死十六人。无论是特务机构还是廷杖之刑。都不得不说朱元璋开了个坏头。从此皇帝开始对大臣肆意而为。
其他观点:
人们可能都忽视了一点。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南方作为基地统一全国的统治者。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这别人都是时势造英雄。而朱元璋是逆天改命。靠自己的能力取得的帝位。
可能有人就觉得。这也没什么嘛。打蒙古人不从南往北打还能怎么打?
那我就来分析分析从南往北打有多艰难?
一。无敌的古代“坦克”
我这里说的就是骑兵。在现代。大家可能觉得骑兵无非就是机动性强点。但是。在古代。骑兵简直所向披靡。
战略上的机动性咱就不说了。就单单是那两米高的高头大马迎面冲来。而且是动辄成千上万的马群。这种冲击力这就已经不是步兵阵队所能承受的了。再加上马蹄的践踏和骑兵居高临下的攻击视角。骑兵对同等水平的步兵简直就是单方面碾压。
而众所周知。中国的产马地主要在北方。南宋就是吃了没有马的亏。那南北之间的战争就相当于波兰骑兵碰上德国坦克。能死多惨我也就不多说了。
二。北方的天然“屏障”
这个屏障就是山。秦岭。太行。燕山。黄土高原。这么多山就意味着北方有足够的战略空间进行消耗相持。北方势力输一场就是丟一块地。但是如果南方输了。除了四川盆地。其他的在骑兵面前都是一马平川。
三。比较邪门的宿命论
北方龙脉纵横。生王气。尤其是京津地区和大兴安岭都是龙脉抬头的重地。南方山势混杂。江流分散。没有龙脉集聚。(这个随便看看。就当我瞎扯淡。)
所以朱元璋是个传奇人物。逆天而行。自古以来唯有他一人而已。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其他观点:
怎么样才能成为传奇。从创业者创业的角度。我觉得至少要具备三条。第一。曲折离奇的创业经历。第二。建立不世功勋。第三。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三条朱元璋可以说都具备。一个穷苦出身的乡下小子。连大名都没有。为了好养活叫重八。为了生存当过乞丐。去庙里当过和尚。当然也是不可能读过书的。放到现在社会。可以说是屌丝中的屌丝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帝王。出身比他还惨的应该是没有了。刘邦好歹也是一个亭长。国家公务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实现了屌丝的逆袭。所以具备了传奇的第一条件。至于他建立的功勋也是非常卓著的。生逢乱世的他抓住机会。投身红巾军从事反政府活动。首先是投靠郭子兴。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深受领导赏识。在领导落难时也是舍命相救。还娶了领导的干女儿。到达了人生的第一个小高峰。再后来就一路开挂。招募了一批儿时伙伴壮大事业。打败了一个个对手。还赶跑了曾经世界无敌的蒙古人。最后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第三个。对后世影响也是很大的。在他的手上中国的封建王权达到了顶峰。八股文影响了后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影响。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258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朱元璋,皇帝,丞相,明王,贪官,皇权,骑兵,都是,明朝,锦衣卫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为何能成为史上最传奇的帝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朱元璋的一生很有传奇色彩。从一个放牛娃、流浪儿。最终成为开国君主。实现了从草根到皇帝的逆袭。这个过程绝不是偶然的。他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