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前段时间我妹跟我开玩笑。说。我的校友里除了列宁和普京。她还知道巴普洛夫。然而。她知道巴普洛夫并不是因为他超高的医学成就。而是因为她的朋友圈里。所有搞早教的都会发一句“孩子从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那么你就晚了两天”。
说实话。我是没有听说过巴普洛夫的这句话的。在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范畴里。从大学到博士都没有学习过巴普洛夫的理论。但是我认不认同这句话呢?我还是比较认同的。
孩子一出生其实就具有学习的能力。家长可以跟孩子说说话。读读诗。这些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孩子必须上早教课。其实孩子应不应该上早教课是要看个人的家庭的。
我说这句话并不是。家庭条件的好坏。而是家庭成员的早教意识。
情况一:家庭成员比较重视孩子早期教育。并且有时间陪伴孩子。
这种情况。是比较喜闻乐见的。
这样的家庭父母或者祖父母可能愿意花很多的时间陪孩子玩。现在也有很多公众号和媒体可以教家长怎样带孩子玩。
家长完全可以通过游戏等形式来发展孩子的触觉、视觉、听觉……来帮助孩子早教。
那么这种情况。孩子是不需要借助早教课的帮助的。
情况二: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这种情况下。早教课可以帮助祖父母或者孩子的看护者去培养孩子的一些能力。
早教课的必要性就比较明显了。
所以说。如何选择看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其他观点:
现如今“教育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已然蔓延到学龄前。各种早教机构。多如繁星。放眼望去:亲戚邻居家孩子。不是参加了这项就是参加了那项。家长最不缺的就是“育儿焦虑”。在跟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在对不确定性的担忧中。这种焦虑愈发强烈。看到别人家孩子上。自己坐不住了:他们上我家孩子没上。是不是比别人起跑晚?早教到底有用没?有用我也要!
现在咱们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啥是早教?通常是指学龄前(6岁前)的教育。
包括让幼儿读、写、算。这属于“知识教育”。被一些家长追捧。认为可以为今后上小学做铺垫。帮孩子上得更轻松。提供这些服务的大多是私立幼儿园、幼小衔接班、日式早教。我们姑且称之为“知识型早教”。
也包括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生活习惯、与人交往、艺术感知、语言能力、运动能力等。提供这些服务的主要是美式早教和蒙氏早教中心。看起来挺高大上。有条件的家庭也乐此不彼。我们称这种类型为“玩乐型早教”。
甚至有人建议早教从怀孕开始。组织孕妇参加各种课程。给胎儿早教。吃各种保养品。我们称为“胎教”吧。
无论哪种都有人上。都有自己的理论。而且呢。机构人员往往会让家长认为错过。就“损失大了”。
其次。你想要那种形式?
现在很多家长会让孩子提前学读写、算术。为将来上小学、中学打基础。比如听起来很高端的“日式早教”就是这种形式。还有很多明星都送自己孩子参加这种早教。
如果是这种形式。我劝你打住。
为啥呢?对孩子有害。上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资助了一项研究:选择了100个幼儿园。50个以玩闹为主。我们称之为玩乐型幼儿园;50个以教授知识为主。我们称之为知识型幼儿园。将这两种幼儿园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比较。一开始呢。的确知识型幼儿园出来的孩子。看起来啥都懂。很聪明。很有优势。上小学后。刚开始学习也更好。毕竟算术、读写。人家都学过。老师讲得人家都懂。心理上会非常自信。有优越感。家长也感觉倍儿有面子。然而。到了小学四年级。知识型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开始“后劲不足”了。成绩显著低于“玩乐型幼儿园”出来的孩子。这还不算完。这些被提前教育的孩子。在情感和交往能力上。不如正常孩子。这个结论后来被多次重复。美国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发现知识型幼儿园出来的孩子更冲动。情绪化。违反学校纪律的比率比正常孩子高。
对孩子提前进行知识型教育。的确在学习方面赢了起跑线。但这种优势维持不了多久。而且在孩子情绪管理和与人交往上存在很大的隐患。
这是为什么呢?进化生物学家戴维·威尔逊解释说。儿童的成长具有“严格的灵活性”——成长看似灵活。但是也很严格。少了哪一步都不行。早了晚了都不行。比如2岁以下的孩子要在日常互动中掌握词汇;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认识三维物体;6岁以下的孩子主要在玩乐中认识世界。跟小伙伴相处。这个规律不能破。
若是违背了这些规律。不该刺激的时候刺激。该刺激的不刺激。提前把孩子限定在教室里。每天对着书本读写算。孩子的大脑必然损失一些正常情况下应获得的技能。比如与人交往、情绪控制。
不要小瞧孩子们的玩乐。他们在玩乐中了解世界、跟世界互动、跟朋友互动、在玩乐中协调关系、控制情绪。这对人类很重要。
所以。“知识型早教”不要上。哪怕是幼小衔接班也不要上。咱们国家是严格禁止对孩子进行提前教育的。
2.玩乐型的早教呢?
玩乐型的早教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有两种:
美式的。主要让孩子运动。跟伙伴互动。搞点儿艺术启蒙。
蒙台梭利早教:这种早教提供很多玩具(他们的玩具设计得很好玩)。让孩子自己玩儿。然后老师只是观察者。
这样式的可以上吗?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可以帮助父母:让家长歇会儿。给家长与孩子的玩乐提供示范。为孩子提供社交机会。
但是你不能把宝全押在这些早教上。
这类早教虽然注重玩乐。但一节课只有1个小时。200多块。贵不说。一星期最多就两节课。当时孩子玩儿得挺欢乐。但时间太短。培养孩子。靠的是点滴积累。还是要父母亲自来。
另外这些早教也有缺点。
比如美式早教提倡尊重孩子。比较松懈。3-6岁的孩子是培养规则的关键时期。如果不管。由着性子来。也不能适应将来的学校生活;
蒙氏早教不管孩子。他们相信孩子知道该如何玩儿。大人不需要干涉。但没有引导。孩子可能只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进步缓慢。
最后。在家如何“早教”
早教对孩子有没有伤害主要区别在于是生活化的还是刻意地、机械地。
这里咱们说的在家早教是家长陪着孩子。给孩子一些启蒙、培养好习惯、带孩子体验美好世界、给孩子足够的爱……从生活中影响孩子。
我觉得家长在这几方面努力。便能给孩子很好的早教:
自己不断成长。爱学习。给孩子做好表率。那么你的孩子也会被影响;
给孩子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给孩子充足的爱。让他们有安全感;
给孩子丰富的刺激。包括语言、生活体验等;
培养好习惯。比如作息习惯、礼貌、运动习惯等。这些对孩子将来都很有帮助。
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跟小伙伴自由玩耍。
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展开说了。建议大家多读育儿书籍。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认识。或者可以关注我。咱们一起学习。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总结起来就是:
早教有没有用。要看是哪种早教。如果是机械的知识型早教对孩子伤害很大。不如不去;
若是玩乐型。也有点儿用。但长期来看还得靠父母自己。
在家也可以“早教”。带着孩子运动、深入大自然、读绘本、观察事物、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对孩子很有帮助。
我也试听过许多早教机构。总觉得不是那个意思。索性在家自己来。我比较重视动手能力和运动能力。还有自由玩耍。
平时自己也很注重学习。不对的地方立即改正。
我的娃。虽不像电视里的神童。背多少多少诗歌。但总体来说挺好带的:不闹腾。有爱好。喜欢思考。有自己的习惯。有几个好朋友。
最后。引用白居易的一首诗《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愿咱们的孩子都能无忧享受童年。该干啥时干啥。
人生且长。莫慌张。
其他观点: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292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孩子,早教,家长,幼儿园,自己的,给孩子,知识型,互动,习惯,能力
没想到大家都对现在早教课盛行,到底值不值得去上?在家怎么给宝宝做早教?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前段时间我妹跟我开玩笑。说。我的校友里除了列宁和普京。她还知道巴普洛夫。然而。她知道巴普洛夫并不是因为他超高的医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