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981年的2月我们这里实行了分田到户的联产责任制。生产队里因为这事已经连续开了几个夜晚的会议了。商讨分地后的相关事宜。由于人心的向往。所以田地分的非常顺利。
今天晚上开会的主要议题就是让社员讨论如何才能比较好的把生产队的耕牛和农具都分到每一家农户里。
队长集思广益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做了总结。他对群众说:大家说的方法非常好。我在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再归纳3个方法让大家再议。
一、咱队有大小老弱水牛19头。公母黄牛大小6头。咱生产队总共有大小33户人家。总计286人。按户头与人口相结合的方法分牛比较合适。
二、把牛评上等级折成价格。户头小、且人口少的农户分到好牛了。就像大集体打钱一样。把钱打出来给那些户头大、且人口多没有分到好牛的农户。大家抓阄分牛或自找对象都可以。也就是说你感觉和谁对脾气你们三家或二家伙在一起分牛。共同饲养使用。队里的犁子耙等农具都跟着牛走。
三、抓阄就是凭走火背时的运气。分到不好牛的农户谁也不能埋怨和反悔。大家看是自找对象还是抓阄分牛。
群众都表示队长的分牛办法不错。就按他这个方法分吧。
“罗世华老表。咱俩家伙在一起分牛可以吗?”
大家正在七嘴八舌的私下议论分牛的事情时。村子里37、8岁的妇女周冬梅第一个自找对象。要和同村40多岁的邻居罗世华伙在一起分牛。
这时。就有人在偷偷的议论说。周冬梅和罗世华伙在一起分牛。她就是想找一个免费使唤牛的大把。
原来。周冬梅和丈夫王延发生育了2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王蕊有16、7岁。她和妹妹弟弟都在上学。家里只有周冬梅一个人干农活。她丈夫在10多年前和大队的几个男青年到一个矿上去当民工。因为他聪明能干。又喜欢爬高上低的。没过多长时间。就被矿上选成了电工。几年后和他一起出工的那几个人都被辞退了。就只有他一个人被矿上留了下来。前年被转成了正式工。
因此。周冬梅虽然属于劳动力比较弱的那种农户。但她家也是生产队里唯一一个有拿工资的农户。
而罗世华的家境就不同了。他和妻子一共生育了3个儿子和2个女儿。大儿子罗有典18、9岁。高中毕业后。他就跟着姑姑当五级工的小叔子。在公社建筑公司当上了小工。
过去像罗世华这样小孩多。劳力少的农户在生产队里就是个打款户。因此。他的家庭还是比较贫穷的。
罗世华是生产队里使唤牛的大把。摇耬撒种样样精通。他见周冬梅主动要和他伙一个号分牛多少有点意外。毕竟周冬梅也算是生产队里一个比较有钱的农户。
于是。他就说:“只要你不嫌我穷。咱们伙牛就伙牛吧。我没意见。”
贫穷使他说话的语气也有些卑微。
第二天。生产队里就开始抓阄分牛了。
而罗世华和周冬梅分的却是生产队里最好的一头四牙六齿的母水牛。按照事先人均折算好的价钱。他两家要向别人打400多块的牛钱。而他一家则要打出来200多块钱。
可眼下正是春耕季节。他买化肥的钱还没有着落。这又要向外打200多块的牛钱。这就把他和妻子给愁死了。
于是。他就到生产队一个姓姚的邻居去借钱。
这个姓姚的农户原先是生产队里的油匠。去年自己开了一个油坊在做磨油换油的生意。
他知道这个邻居有钱。他决定去张口借钱试试。
到了邻居家里他讨好的说明来意后。那个油匠就开始教育他:“不是我说你世华。人做事得过硬。你去年欠我还有几十斤的油菜籽没有还我。现在又要来借钱。不知道你是咋张开嘴的。你和人家都是一天天过的日子。不知道你是咋混的。我的继明才17、8岁就说好了媳妇。你家有典18、9岁了。还没有人给他说媒吧。所以。你要找找原因。”
罗世华沮丧的小声说:“去年不是因为有典的妈妈生病。我把分的油菜籽都给卖完给他妈看病了。不然就还你了。”
钱没有借到反而还给遭到了一通数落。他心里很不服气:谁也没有扎穷根。粪堆也有发烧的时候。装啥呀装。当年你爹死的时候你埋不起。还是生产队里帮你埋的呢。要不是你无儿无女的大哥大嫂帮你。你能有今天啊。才穿了几天的杀裆裤子呀。就看不起穷人了。
后来。这200多块钱还是他向周冬梅借的。给钱的时候周冬梅嘱咐他说:她也没有钱。这是她向亲戚借的青米钱。就是100块钱一年要还100斤大米当做利息。
不过。那时候的大米才一毛多钱一斤。不管是不是高利贷。总算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心里还是比较感激的。
春耕生产的时候。周冬梅不会使唤牛。她的田地都是罗世华给她犁耙播种的。说的是她们两家的农活伙在一起干。但都是罗世华一家给她干的多些。每次轮到给罗世华干活时。他都会让妻子做些好吃的热情款待周冬梅。甚至连她的3个孩子也喊来吃饭。
轮到给周冬梅干活时。她总是笑着对罗世华夫妻说:自己累的浑身就像散架了一样。给我干活你们还得自己带锅。言下之意是罗世华还得自己回去做饭吃。
即使偶尔管他们一顿饭。也不像罗世华一家对她那样热情款待做些好吃的。
有一次。插她家的那块五斗田的秧苗时天气下着小中雨。罗世华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给她耙田。罗有典那天正好也从工地上回来了。他就帮忙给周冬梅撒化肥。那块田很蹋。人在里面筷着一竹篮子化肥根本就走不了。
田整好后。罗有典的一家人又披着蓑衣冒雨把那块秧给周冬梅插完了。
那天周冬梅管饭了。吃了晚饭。罗有典他们回家后。王蕊就说她妈妈:“没想到妈。你还是个大尖头抹子。有典哥一家冒雨把那一大块田的秧给咱栽完了。你就光给他们煮粉条子豆腐。连猪肉也没有舍得给他们做点吃。爸爸前天从矿上带回来的还有一大块野猪肉。你咋不做点让有典哥一家尝尝呢。爸爸带回来的还有好酒好烟你也舍不得拿出来招待他们。咱两家伙的牛。你几乎都没有放过。都是有典哥一家在饲养。人家真心实意的对咱。你却虚心假意的对人家。好像人家该你干的一样。”
周冬梅听了以后就说王蕊:“蕊蕊。你别一口一个有典哥的喊着。你可不许动那个心思。你看他家那么穷。住一圈子破茅草屋。弟兄三个。有典都18、9岁了还没有人给他说媒。再说他给咱们干活。咱也没有亏待他们呀。他们家打的牛钱和买化肥用的钱都是在咱家借的。”
“说起借给他钱。你还好意思说。明明是咱家的钱。你却说是你借的亲戚的青米钱。让人家背高利贷。做事一点也不地道。”
王蕊说她妈妈做事不讲一点人情世事。她在心里觉得亏欠有典哥一家。
再说罗世华他们一家在周冬梅的吃了晚饭回家后。他妻子第一句话就是给他发牢骚说:“周冬梅太抠了。咱一家大小冒雨给她栽了一天的秧。她连点肉也舍不得做给咱们吃。她就是在心里瞧不起咱们。好像咱们该给她干的一样。”
“人家帮咱钱忙。咱帮人家人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要是看不起咱。她也不会和咱们伙着分牛。还借钱帮咱们。前些年周冬梅也不少给咱们弄煤票。前几天还给咱搞了一袋子尿素的指标。你知道现在的尿素是很难买的。所以。人要记着人家对你的好处。不要只看脚尖上一点。”
罗世华就用这样的心态和理念教育子女和与村子的邻居共事的。
那时候才分开队单干。有的邻居不会撒种子就请他去撒。他看有的年轻人不会犁地。他就教人家咋法起弧子。咋法分分子。咋法犁地快。又不累牛。他在犁地的时候别人请他顺便的号个地沟什么的。他都是有求必应。
总之。他都是最大努力和邻居们搞好关系。因为他经常对妻子说:咱有三个儿子要娶媳妇。得多给孩子们铺点路。
1984年。罗有典的师父被乡建筑公司提拔成了一个工长。负责邻县的一个基建项目。
罗有典也被提升成了4级瓦工。跟随师父一起到邻县的建筑工地上当上了一个施工队长。他是乡建筑公司最年轻的一个4级工和施工队长。
早在罗有典还是小工的时候。他就很勤奋好学。八十年代初期建筑工地上都是人工洗石灰。人工抬砖头和灰。他和工友们分的砖头任务完成后。别的工友睡觉休息或出去玩。他就上脚手架上去学着砌墙。
有时他在给师傅们搬砖。掂灰的空档一有时间就用瓦刀学着砌墙。工长拿着图纸给师傅们放线指导什么的。他总是找机会凑上去学着认识图纸。
工人下班后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就自己掂灰学着砌砖。砌的不满意就扒掉重砌。直到砌的看着顺眼为止。然后又扒掉等着师傅们上班来砌。
有一次。他师父从脚手架上下来去上过厕所的时间。他就把师父砌的那半截五零乘三七的砖柱子给砌好了。师父上到架子上横竖都挑不出毛病。从那以后师父就向工长推荐。让他当上了二级工。成了砌砖和粉刷的师傅。
这天。师父让他准备多带点换洗衣服。后天跟他一起到邻县工地上去干活。
那时候我们这里通往县城的还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石子路。交通很不方便。只有一辆一天只跑两趟的公共汽车。在县城和乡镇上运输。人们到县城大部分都是从淮河镇火车站坐火车到县城。
从淮河镇坐火车回家需要坐船渡过淮河。有16、7里地。在河沙滩西岸有一片大树林子。一个人走着有点害怕。
当时夜幕已经降临。当他走到那片树林的深处时。看到有2、3个男青年正对一个姑娘动手动脚的。从背影上他一眼就看出那个姑娘正是王蕊。
他迅速的从树林里捡了一个棍子掂在手里。边跑边喊:“王蕊等等我。我还以为你在后面呢。”
王蕊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她。她扭头一看。正是高大帅气的有典哥。她的心里一下子踏实了许多。恐惧和激动使她忘记了姑娘的羞涩。她迎着有典跑过来一下子搂住了有典。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那几个小混混看着身材魁梧的罗有典。他手里又拿着一根木棍子。都知趣的退到了一边。
过河后。他们在村庄西边的小路上坐了很久。这是她们成年后第一次近距离的坐在一起说着知心话。尽管王蕊比有典小二岁。但小时候上学她经常带糖块偷偷的给有典吃。而有典也是在下雨的时候经常把自己的雨伞送给王蕊。自己则淋湿在雨里。
小时候的一幕幕又加上刚才的情景。王蕊觉得有典在她心中更加伟大了。眼前这个小伙子是她值得托付一辈子的男人。
想到这里她依偎在有典的肩膀上。她对有典说。她在她爸的矿上当了一个看仓库的临时工。这次是她妈妈病了她回来看看。没想到她们在河沙滩的危险地方巧遇了。
临分手回家的时候。王蕊问有典干得怎么样。有典说干的还可以。只要好好干会有不错的前景。
停了一会。王蕊说她想跟着有典一起到他的建筑队去干。有典说。前天他听师父说。工程队想招一个会计和预算员。他回去问好后就给王蕊写信。让她来当实习会计和预算员。
一个星期后。王蕊接到有典写给她的信。说工程队要招两个会计进行培训。他已经给当工长的师父说好了要她过来。
到了工程队后。王蕊看到有典戴着安全帽站在脚手架上潇洒的扎角砌砖和拿着图纸给师傅们放线预留门窗和内墙的位置图时。那动作简直是太潇洒了。
她也知道工地上有两个女工都在追有典。可有典一直把那两个女工当做普通工友。对她则一直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
1986年23岁的王蕊和她的有典哥恋爱到谈婚论嫁的阶段。她和有典都计划到元旦结婚。
她妈妈周冬梅知道后坚决反对她们的婚事。王蕊说她妈妈只知道嫌贫爱富。看不到有典哥的潜质。她相信有典哥一定 是个疼她爱她。很有上进心的好丈夫。
周冬梅表面上虽然反对。但她内心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因为她是看着有典从小长大的。他和蕊蕊也算是青梅竹马。他的人品和相貌都是无可挑剔的。她见自己挑不出什么毛病。也就同意了。之后。她就到村里去开了封介绍信。让她们到民政所去登记结婚。
结婚第二年有典和王蕊的儿子大龙出生了。他们的日子过得恩爱温馨。
1991年乡建筑公司经过改建重组。罗有典被领导推选成了公司的副经理。他们公司挂靠在县里的一个建筑公司旗下。正式进入北京的建筑市场。他也把二弟有为带到工地厉练。
王蕊通过考试也成了一个出色的会计师。一直陪伴在有典的身旁。
罗有典从这个人生拐点就像开了挂一样。一路稳步前行。事业做的是风声水起。
1993年罗世华听说下煤窑挖煤赚钱。下窑挖煤虽然风险大。但也很挣钱。他认为值得。
于是。他把妻子撇在家里随便种点田地。他就带着小儿子有富。跟着一个远房亲戚到山西一个煤窑上去下井挖煤。他们一干就是6、7年。
2001年煤矿老板想进军房地产业务顾不上煤窑的经营。他见罗世华父子两个为人 实在。又有丰富的采煤和管理经验。就转包给他们一个煤窑。
经过10多年的打拼。罗世华和小儿子也成了有模有样的煤老板了。
罗世华也早已成了他们村子里的首富了。
前年80多岁的罗世华和妻子回到了老家。他见到了当年数落他的那个姓姚的油匠。并给他送了几瓶好酒。他们坐在一起还拉了很长时间的家常。
那个油匠对他说:“惭愧啊世华。我是狗眼看人低呀。当年我把你数落的一文不值。没想到我孙子现在还在你儿子的公司里包工砌大砖呢。你还记恨当年的事情吗?”
罗世华说:“我早就忘记了。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哎。对了。姚大哥。这些年咱们的收成咋样呢?”
那个油匠叹了一口气说:“唉。你是知道的。咱队里还是水利不过关。缺少水源。去年的水稻都被天干死了。说来也可惜。咱队有个地方的地下水肯定很好。就是打个井得花几万块钱。村民组没钱。私人谁也舍不得出钱打井。”
“你说的是七亩地的那个大井凼子吗?走。咱去看看。如果有水的话我出钱打井。”
罗世华说完就拉着那个姓姚的油匠来到了七亩地的大井凼子那里。
看了以后。他就掏出手机给他的3个儿子打电话。要他们每人先打2万块钱给他。他要在村子里打眼深水井解决村子里的灌溉问题。
老伴在一旁数落他:“你卡里就有钱。打个井还要让孩子们兑钱。真是的。”
罗世华也反问他老伴:“他们的根在这个这里。田地也在这个村子里。让他们拿钱给队里打眼井。也是应该的。”
一个星期后。罗世华经过请人勘测。认为那个地方的地下水源很好。适应打一眼120米左右的深水井。
又经过一个星期的钻探和洗井。一眼120多米的深水井出水很旺。
随后。罗世华又购买了水泵盖了机井房。还请电管所的电工接通了电源。
看着连续抽了几天几夜也抽不完的水井。村民们都夸罗世华的儿子都那么争气有本事。有钱了还不忘乡亲。给村子里造福行善。并说他子孙们的生意会更加兴隆旺盛。
罗世华也对大家说:“以后大家用这井里的水浇灌庄稼。只给电管所交电费。任何人不许收水钱。遇事大家商量着办。千万不要闹矛盾。”
罗世华从一个贫穷自卑被人瞧不起普通农民。经过孩子们的争气和自己的努力。成了人们口中的有钱人。但他有钱之后还不忘给村子里打井造福。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正像村民说的那样:给人造福行善。子孙们的生意和事业则会更加兴隆顺利。
其他观点:
在农村被人瞧不起的感觉。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家是农村的。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兄弟四人。父亲老实一辈子。贫困一辈子。我高中毕业。连个媒人都没有。别说找对象了。农村一看你家里弟兄多。又没房子。找对象是非常困难。那时我就有一种报复的心理。我一定要努力念书。出人头地。给父母争光。后来我参军提了干。成了家立了业。给父母争了光。有一次。同学聚会。有一个女同学对我说。没成想你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听到这句话后。我深有感触。世间的变化。我从一个穷小子。到现在成有用的人。那些人就用不同的眼光来看你。人生啊。真是逆袭呀!
其他观点:
所以古人有一句俗语说的也挺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而古人能看穿人世间的道理。因此农村人也是如此。虽然一些农村人是很纯朴的。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去否定很多农村人将金钱、利益、威望看得更重要。
所以来说“林子大了、啥鸟都会有的”。而农村里人多了。各色各样的人都会存在。有能人、有庸人、有勤快人、有懒人。而更多的则是普通的人。因此在普通的人眼里。一些人会被大家抬高一眼。另一些人则会在农村里被大家瞧不起。成为其它村民的笑柄。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324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成了,都是,队里,农户,师父,他就,的人,给他,村子里,给她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农村被人瞧不起是一种什么感受?你见过有哪些逆袭人生的故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981年的2月我们这里实行了分田到户的联产责任制。生产队里因为这事已经连续开了几个夜晚的会议了。商讨分地后的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