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后面大多数说法一般是按照陆先生的说法而说的。
一说湖北黄梅县
著名相声、口技演员汤金城(1890-1980年)在《黄梅戏艺术》1989第二期增刊上发表的《话说黄梅县与黄梅戏》一文中。认为“戏因县名。县因山名”(黄梅县西二十公里处有一山曰“黄梅山”)。而黄梅县当地亦有黄梅采茶歌为基础。当地人认为黄梅戏是由黄梅采茶歌演变的。
二说安徽怀宁县
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所以他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怀宁的黄梅山上。其理由与说法也比较令人信服。
三说安徽桐城县
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当地人认为。黄梅戏具体来源以无从考证。但是严凤英是将那些小调、民歌形成一个剧种的。因此严凤英才是黄梅戏的开创者。因此黄梅戏的发源地应属安徽桐城。
四说安徽宿松县
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中国戏曲志》、《黄梅县志》、《宿松县志》等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第一。例如:
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开始。宿松人就于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
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十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
第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
第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
等等。
根据这些记载。廖先生认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应属于宿松县。这种说法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在当地形成一种热潮。
不过笔者认为。争这些传统文化的起源地没什么意思。有这份心思还不如将我国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逐渐的看着它们消亡!
欢迎关注“戏曲说”头条号。小编会为您推送更多关于中国戏曲的内容!
其他观点: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黄梅戏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60
申报地区: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相关搜索
黄梅戏歌曲大全100首 黄梅戏全剧完整版 越剧 天仙配
简介
黄梅戏正在加载黄梅戏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发展历史
发展简史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马》、《砂子岗》、《火烧紫云阁》等陆续上演。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区。如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其他观点: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全国现有近三百多个剧种。剧种的名称大多是建国初期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重新命名的。同时也是各剧种大发展的黄金期。黄梅戏在解放前曾呌过:"怀腔"。"皖腔"。"府调”。"采茶调"。黄梅调”。"二高腔"等等。剧目有36夲大戏。72围小戏。50年代搬上银幕的《天仙配》。是由东至县黄梅戏剧团胡玉庭(即胡毛仔。业内称胡戏篓子)口述。陆洪非先生改编。巜女驸马》是由岳西民间艺人左四和口述的《双救主》由王兆乾先生挖掘。整理后经陆洪非先生改编。继而新编的《牛郎织女》。《龙女》也先后拍成电影。几部电影的上映。更加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舞台剧整理也上雨后春笋:《罗帕记》。巜荞麦记》。《白扇记》。《柳凤英》(蔡鸣凤辞店)。《送香茶》等等:黄梅戏是安庆地区(含原十三个县)这块沃土上润育的一枝奇葩。其声腔。剧目。演员也都是安庆土生土长的。安庆方言以及用安方言通调的中州韵白独具魅力。並以好看。好听。好懂而著称于世。观众之多。流行之广。黄梅戏有一定定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何须更名呢?不必要。
l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374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黄梅戏,黄梅县,安徽,湖北,剧种,小戏,安庆,宿松,剧目,怀宁
没想到大家都对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在安庆发扬,那为什么不改名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