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世人历史中的宋徽宗只是一个喜爱道家。搞一些花石纲。在汴京建造一些人文景观。劳民伤财。他个人的“瘦金体”书法名扬古今。绘画也是一绝。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长处。没有什么政治抱负。
宋徽宗真正掌权之前30多年的北宋党争。
宋神宗有两个儿子做了皇帝。第六子赵煦继任宋神宗的皇帝位置。是谓宋哲宗;第十一子赵佶。继承宋哲宗之后的帝位。是谓宋徽宗。宋徽宗完全执政之前。党争持续不断。
1、王安石改革。(1069-1085年)
王安石改革最大的支持者是宋神宗。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支持者大臣主要有吕惠卿、章惇、蔡确等人。支持变法的人被称作“元丰党人”。元丰(1078-1085年)是宋神宗年号。在这期间实施变法;反对变法的人主要有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母亲高太后。大臣有韩琦、司马光、曾公亮、苏轼、富弼等人。这一批人被称作“元祐党人”。元祐(1086年为元祐元年)是宋哲宗的第一个年号。在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得到重用。
王安石变法期间。很多反对变法的大臣被贬谪。
2、高太后垂帘听政。(1086-1093年)
1085年。宋神宗病死。太子宋哲宗即位。由于宋哲宗年幼。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在王安石变法之时就反对变法。垂帘听政之后对变法派进行打击。贬谪了众多的改革派官员。而已司马光等为首的反对派纷纷被提拔到朝堂之上。几乎所有王安石变法的措施都被废除。
高太后并不是宋哲宗的生母。她对宋哲宗的生母朱氏也不待见。垂帘听政之后迟迟不肯放权。即便是宋哲宗到了执政的年龄。高太后在朝堂之上和宋哲宗对坐。大臣们奏事都拜见高太后。宋哲宗只能看到大臣的屁股和脚跟。只有极少人拜见宋哲宗。
3、宋哲宗掌握权力。(1093-1100年)
高太后于1093年去世之后。宋哲宗掌握实权。宋哲宗只能看到屁股和脚跟的大都是元祐党人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反对改革的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被免职。起用改革派的章惇、曾布等人。继续推行变法。
4、向太后掌权。(1100-1101年)
向太后是宋神宗的皇后。她独断专行。本该大臣公议帝位人选。她却将举止轻佻的端王赵佶推上了王位。为北宋找了一个亡国之君。
向太后在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初。向太后曾经短暂临政。她倾向于元祐党人。于是提拔了不少保守派官员担任高位。保守派韩琦的儿子韩忠彦提上相位。改革派的蔡卞被贬。不过向太后一年之后就去世了。宋徽宗掌握了权力。
宋徽宗的政治抱负——中庸之道。
宋徽宗对党争问题还是看的比较清楚的。他掌握权力之后希望弥合两党的纷争。将他们融合在一起。为他所用。
宋徽宗希望两派和睦相处的想法太天真。很快被现实击败。他受到的奏折中。对一件事的判断和执行往往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应。让他无从下手。于是他很快改变调和的中立的态度。转而支持所谓的“改革派”。我们从宋徽宗的额第一个年号就可以看出端倪。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中靖国”。典型的调和味道。
1101年11月。中庸路线行不通的宋徽宗改弦更张。1102年被任命不久的元祐党人左相韩忠彦被弹劾下野。不久右相曾布也被免职。蔡京担任了宰相。他担任独相有几年之久。蔡京可不是坚定的改革派。他打着宋神宗改革派的幌子。到处罗织党羽。打击政敌和异己分子。
宋徽宗有政治抱负吗?宋徽宗绝对有政治抱负的。他执政时期用了六个年号如下:
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从一个皇帝使用的年号来看。就能体现他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政治抱负了。宋徽宗后三个年号都有一个字“和”。他也希望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蔡京的辞职信居然是宋徽宗找人代写的!
不过他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个人比较懈怠。将朝廷的大权交给蔡京等人处理。自己倾注于道家、书法、绘画之中。蔡京等人将北宋朝野上下搞得是乌烟瘴气。所托非人。
1119年。河北路爆发了宋江起义;1120年。浙江清溪爆发方腊起义。宋徽宗知道自己委托的管理团队出了大问题。自己对制裁这些人却软弱无力。
1120年。宋徽宗免了蔡京的官职。方腊起义惹得;1124年。他又重新启用了蔡京。重新启用的蔡京由儿子出面。胡作非为。拉帮结派。宋徽宗免了蔡京儿子、女婿的官职。也有大臣弹劾蔡京。要求蔡京主动辞职。
蔡京的脸皮厚。坚决不辞职。宋徽宗只得派童贯去蔡京家说事。蔡京才递交了辞职信。这封辞职信还写的不完全。宋徽宗命令秘书替蔡京写了辞职的三表。并宣布同意蔡京辞职。
蔡京的辞职信居然要宋徽宗自己命令秘书完善。北宋到了宋徽宗时期确实到乐君不君臣不臣的地步了。不灭亡才怪。
其他观点:
如果跳出了儒家的道德评价。回归历史的真实情境。站在宋徽宗的身旁。去发现他身上那些被忽视的历史事实。你就会看到宋徽宗为了担负起皇帝的职责。其实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历史有时很荒诞。恰恰是他的这些努力。导致他与儒家士大夫产生了矛盾。
说起新党和旧党的党争。这就要从王安石变法说起了。公元1069年。宋徽宗的父亲宋神宗和王安石联手发动了一场变法。当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的官员被称作“新党”。反对变法的官员就被称作“旧党”。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结果很复杂。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我们今天只说其中的一件事。那就是这场变法在客观上扰乱了北宋的政治生态。在王安石变法以前。虽然也有政治斗争。但斗争中有一条共识。那就是不管哪一派上台。都不能搞打击报复。要容忍反对派的批评。王安石却破坏了这个规矩。新法出台以后。司马光等人表示反对。王安石就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把反对派统统赶出京城。这种行为打破了先前的共识。从此。新党和旧党之间的党争就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宋神宗死后。继位的是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当时。宋哲宗年龄还小。就由宋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很赏识司马光。重新起用了他。司马光掌权以后。就把新党的人全部赶走。高太后去世以后。宋哲宗亲政。他觉得旧党以前总是围在高太后身边。对他这个皇帝很不尊重。于是就重新起用了新党。又对旧党进行打击报复。甚至把司马光的墓碑都给推倒了。
新旧两党之间冤冤相报。矛盾越积越深。更严重的是。这种党争使得王安石的新法时而废除。时而恢复。政府朝令夕改。使百姓觉得无所适从。
公元1100年。年仅24岁的宋哲宗去世。没有留下儿子。他的弟弟、也就是端王赵佶继承了皇位。成为宋徽宗。宋徽宗决心终结新旧两党的党争。他的想法是在两党之间搞平衡。他在即位以后的第二年。把年号改为“建中靖国”。意思是在两党中保持中立。联合两党。恢复国家的安定团结。宋徽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时有一位名叫曾布的大臣。建议宋徽宗同时任用新旧两党的大臣。对两党的意见都要听取。选取其中的最佳意见。这个建议与宋徽宗不谋而合。于是宋徽宗就重用了曾布。让他去联合新旧两党。事情看上去很美好。不过事态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宋徽宗的预期。
旧党根本不愿和新党和平共处。又对新党发动了攻击。即使是对曾布这种主张保持中立的大臣。旧党也不肯放过他。经常上书弹劾他。说他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宋徽宗被旧党弄得不胜其烦。意识到联合两党的想法并不现实。而且。旧党和新党之间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旧党比较看重道德。喜欢说一些大话、空话。新党却比较看重具体的行政事务;旧党喜欢批评皇帝。新党却相对比较听皇帝的话。
旧党和新党之间的这种区别背后有着很深的背景。旧党的家族大多在乡村拥有大片土地。属于既得利益集团。而新党依靠王安石变法的机会才得以上位。属于政治新秀。王安石颁布的新法。大多又冲击了旧党的利益。比如新法中有一项叫“青苗法”。就是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国家出面向农民提供贷款。等秋天收获了。农民再连本带利还钱给国家。在青苗法颁布以前。乡下的地主就是依靠向农民发放高利贷。才能在农民还不上钱的时候。合法兼并农民的土地。现在政府出面放贷。利率还比地主放的要低。这就断了地主们的财路。地主们就向他们在朝廷里的靠山告状。这些靠山就是所谓的旧党。所以。旧党当然要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了。宋神宗在位时。旧党中有一位元老名叫文彦博。宋神宗有一次对他说:新法对士大夫或许是有些不利。但对于百姓又有什么不利呢?文彦博理直气壮地说:你是和我们这些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不是和百姓一起治理天下啊!言下之意是说。你要是得罪了士大夫。那你的皇位是坐不稳的。
旧党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又不能公然说变法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打出了道德的旗号。指责变法是追逐利益。不符合儒家的道德。儒家追求的是道义。道义和利益是不能并存的。所以。旧党喜欢讲仁义道德的大话。新党和他们不一样。因为要变法。变法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他们对财政税收之类的事情更感兴趣。同时。旧党树大根深。所以敢对皇帝指指点点;新党却都是后起之秀。更加依赖皇权。所以他们一般比较听皇帝的话。
在宋徽宗看来。新党更懂行政事务。又更听话。旧党却经常给他添乱。那与其费尽力气维持新旧两党的平衡。不如干脆排斥旧党。重用新党。这样自己不是省心得多吗?于是。他改变了策略。这有两个标志。首先是更改年号。刚才说到。宋徽宗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叫建中靖国。这个年号其实只用了一年。随后就改成了“崇宁”。这个年号是有讲究的。宋神宗的年号是“熙宁”。崇宁的意思就是推崇宋神宗的政策。换句话说。就是推崇王安石的新法。
宋徽宗改变策略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任命蔡京当宰相。当时的宰相是旧党的人。宋徽宗决心与旧党决裂。选一个新党的人当宰相。他选择了蔡京。为什么是蔡京?蔡京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好。《水浒传》里的蔡京。那可是奸臣的代表。其实。真实的蔡京要比这复杂得多。他在行政管理方面很有才能。尤其擅长理财。刚刚当上宰相。他就着手改善国家财政。在浙江杭州和福建明州地区设置了市舶司。对贸易船只收取关税。他还重新丈量了土地。并收取土地税。蔡京担任宰相的第二年。宋朝政府就消灭了财政赤字。同时。蔡京还建立了一套社会福利制度。比如他建立了“居养院”。收留60岁以上无人赡养的老人。以及孤儿、残疾人等等;他还建立了“安济坊”。专门治疗没钱看病的人。说白了。就是福利院加免费医疗。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在宋徽宗的支持下。蔡京长期担任宰相。他一直压制旧党的势力。维持着政局的稳定。宋徽宗在位一共26年。在这26年里。党争比神宗、哲宗两朝要消停得多。国家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穷人也获得了一定的福利。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蔡京为国家创收的同时。也加重了既得利益者的负担。比如他重新丈量土地。得罪的当然主要是乡间的大地主。因为他们平时经常瞒报土地。逃避税收。总之。宋徽宗终结了党争。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付出的代价是他得罪了一大批旧党官员。旧党虽然在当时遭到了打击。但他们并没有彻底失败。因为他们还拥有一个思想武器。叫作“理学”。而这在南宋又被朱熹发扬光大。成为所谓的“程朱理学”。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理学在基本立场上和旧党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都强调道德。反对变法。理学在当时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程朱理学里的“程”说的就是这兄弟俩。宋神宗曾经召见过程颐。向他请教怎样治理国家。程颐说要想治理国家。皇帝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分清忠奸善恶。宋神宗对此很不屑。认为都是没用的空话。不过。旧党却很赏识二程的理学思想。因为这种思想正好可以为他们所用。对王安石进行道德批判。程颐就曾经受到司马光的推荐。就任洛阳国子监的教授。
理学是旧党的思想武器。所以宋徽宗在位期间。一直崇尚王安石的思想。压制理学的发展。但在南宋以后。朱熹等人大力传播理学。理学在士大夫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渗透进了科举考试。终于。在南宋第六位皇帝也就是宋理宗在位时期。理学获得皇帝的承认。被认定为儒学的正统。到了元朝。理学又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定内容。理学翻身以后。所有的官方史书就都笼罩在理学的价值观之下了。《宋史》写于元朝。里面专门设了一个《奸臣列传》。把蔡京和前面提到的曾布都列了进去。《宋史》还把宋徽宗也写成一个无可救药的昏君。给他的评语是:宋徽宗什么事都做得好。就是不会做皇帝。于是。宋徽宗就这样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二、宋徽宗在艺术追求和宗教信仰的背后。隐藏着摆脱儒家制约、巩固自身权力的目的。而且。宋徽宗认为艺术事业也是政治事业的一部分。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这些也严重影响了后世儒家对他的评价。
你可能会问。是不是因为宋徽宗沉迷于这些爱好。耽误了本职工作。所以引起了儒家士大夫的不满?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宋徽宗的艺术和宗教追求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政治目的。你可能觉得奇怪。这些看上去不都是个人爱好吗。怎么也会有政治目的呢?举个例子。宋徽宗非常热爱园林艺术。这件事使他受到了很多非议。尤其是为了建园林而搜罗的“花石纲”。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江南的方腊起义。起因就是花石纲让当地农民不堪重负。只能起来造反。当然这里并没有否认宋徽宗建园林造成的危害。但是。宋徽宗修建的园林背后也具有政治意义。
比如。他在京城汴梁建造了著名的“艮岳”。之所以叫艮岳。是因为“艮”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东北方。而艮岳正是位于汴梁城的东北。宋徽宗建造艮岳。除了个人享乐。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宣扬道教。艮岳建成以后。宋徽宗写了一篇文章。内容主要是说艮岳如同人间仙境。代表了天人合一。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宋徽宗对于道教的推崇。他为什么这么信奉道教呢?除了个人因素以外。他也有政治上的考虑。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北宋儒学的一股重要思潮是“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要受到儒家士大夫的制约。宋徽宗就想跳出儒家的框架。自封道教的教主。从而获得更高的权威。
宋徽宗曾经和一位名叫刘混康的道士非常亲近。刘混康是茅山上清派的第二十五代宗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茅山道士”。宋徽宗曾经去拜访过刘混康。还经常与他通信。从现有的通信记录来看。宋徽宗对于各种征兆背后代表的天意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的凶兆。宋徽宗总是请求刘混康为他提供详细解释。这样他就可以采取措施来化解。这些凶兆大多与国家大事有关。尤其与宋徽宗自身的权力有关。
公元1103年。宋徽宗下令全国各州都要修建一座道观。都取名为“崇宁观”。因为崇宁是当时的年号。崇宁观主要负责在皇帝诞辰那天举行庆祝仪式。到了那一天。宋徽宗会在皇宫中举行盛大的庆典。各地的崇宁观也要开放三天。供士大夫和百姓前去上香。祈祷皇帝万寿无疆。
宋徽宗试图用道教来塑造自己的权威。因为道教中各种神灵的上下等级关系。就仿佛是人间的宫廷。宋徽宗试图将宫廷的秩序与道教中神灵的秩序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为他的权力增添了一道神圣的光环。宋徽宗崇信道教。试图摆脱儒家的制约。这当然会与儒家士大夫产生冲突。
更严重的是。宋徽宗追求的政治目标也和儒家有所不同。这进一步影响了后世儒家对他的评价。宋徽宗追求的是宏大的盛世气象。他认为艺术成就也是盛世的一部分。是一种政治事业。所以。他认为国家应该扶持艺术的发展。
比如。宋徽宗曾经编过一套书法作品的收藏目录。叫作《宣和书谱》。里面收录了很多皇帝的书法作品。比如唐太宗、唐玄宗以及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还称赞唐太宗和唐玄宗在当时资助了一大批书法家。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他并不认为皇帝和书法家这两种身份有什么冲突。相反。皇帝推动书法的进步。这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恰恰是一个皇帝负责任的表现。
再比如。在公元1104年。宋徽宗下令在学校教育里面增加“画学”这个科目。专门培养画家。他还在京城汴梁举行绘画考试。考中了就可以录入翰林图画院。成为官员。如果把他的这种做法放到人类历史当中去看。我们可以看到背后更大的意义。在欧洲中世纪。美第奇家族统治着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们也曾对艺术进行大力扶持。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受到过这个家族的赞助。美第奇家族还把一座郊区别墅改造为培养年轻艺术家的学校。米开朗基罗就是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他的早期艺术生涯。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的孵化器。宋徽宗的做法和美第奇家族非常相似。中国的艺术也确实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一些学者甚至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其实。文艺复兴是艺术上的革新。也是政治上的革新。这就是艺术和政治相关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宋徽宗不仅属于北宋王朝。更属于整个中国文化。但儒家并不能理解这些。
儒家认为皇帝应该控制自己的个人爱好。把更多精力放在国事上面。这是由于儒家将节俭视为美德。农业经济比较脆弱。平时节俭一点。有利于防范风险。皇帝更应该带头节俭。搞艺术太花钱了。在儒家看来容易败坏风气。宋徽宗对于艺术的追求。在儒家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这也影响了后世对于宋徽宗的评价。宋徽宗艺术追求背后的政治内涵。恰恰是因为他想摆脱儒家道德化史观的束缚。三、对于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儒家士大夫都应该负责。宋徽宗的责任在于做出海上之盟的错误决策。这是由于他不懂军事。也不了解实际情况。但这是儒家文化长期影响下的结果。而且。儒家士大夫在兵临城下之际仍在内斗。这使得北宋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抵抗。这是靖康之变的重要原因。但在后世评价中。靖康之变的根源被归结为宋徽宗的个人享乐。这在本质上仍属于后世儒家的道德批判。
导致北宋亡国的靖康之变。这是宋徽宗留下骂名的最直接原因。我们过去都觉得。就是因为宋徽宗只顾享乐。不理朝政。导致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军队也没有战斗力。于是金兵一杀过来。就哗啦啦兵败如山倒。在西方人看来。靖康之变和宋徽宗的个人享乐并没有什么联系。宋徽宗对靖康之变是有责任的。但这种责任被后世放大了。这也是受到了儒家道德化史观的影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简单说一说靖康之变的过程。靖康之变发生在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在位期间。“靖康”就是宋钦宗的年号。靖康之变的起因。是北宋和金国之间的“海上之盟”。当时。北方的辽国已经衰落了。辽国东部的女真人建立了金国。并发动了对辽国的战争。宋朝见有利可图。就决定与金国签订盟约。一起进攻辽国。当时。金国和宋朝并不接壤。宋朝的使者要从山东半岛坐船穿过渤海才能进入金国。所以这个盟约就被称作海上之盟。海上之盟里面规定。宋朝和金国夹击辽国。辽国灭亡以后。宋朝可以收回燕京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
宋朝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执行中却出了偏差。宋朝两次出兵攻打燕京地区。却被辽军打得大败。后来。金兵攻占了燕京。于是金国就说。宋朝根本没出力。连燕京都是我们打下来的。不能把燕京还给宋朝。宋朝经过再三交涉。金国才从燕京撤兵。但撤退时把城里的人口和财富全部带走。只留给宋朝几座空城。更严重的是。这件事让金国看清了宋朝的实力。产生了侵略宋朝的想法。1125年8月。金国大举南下。侵略宋朝。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攻取了宋朝刚刚到手的燕京。并很快打到黄河岸边。这时。宋徽宗在大臣们的要求下。被迫禅位给太子也就是宋钦宗。后来。宋朝虽然反复与金国和谈。金兵还是在1127年1月攻破了汴梁城。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被金兵俘虏并带回金国。北宋就这样灭亡了。宋徽宗还有一个儿子叫赵构。后来逃到了南方。依靠岳飞、韩世忠等人挡住了金兵的进攻。建立了南宋。
宋徽宗对于靖康之变当然要负责。但他的错误究竟在哪里呢?在儒家撰写的史书中。靖康之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宋徽宗长期穷奢极欲。不理朝政。但这又是儒家对宋徽宗的道德绑架。靖康之变的责任。应该由宋徽宗和儒家士大夫共同承担。
宋徽宗的主要错误在于他利令智昏。和金朝签订了海上之盟。导致辽国被消灭以后。北宋也唇亡齿寒。走向灭亡。他做出这样的决策。归根结底在于他对敌我双方的情况缺乏了解。宋徽宗在深宫中长大。从未接触军事。根本不懂战争。同时。宋徽宗从未见过金兵是什么样子。对金兵的战斗力缺乏认识。事实上。金人长期以打猎为生。身体强壮。打猎要讲阵型。讲配合。所以金人都是天生的战士。金国的迅速崛起并不是偶然。宋徽宗对这些却一无所知。如果宋徽宗能够去和前线的将领们多聊聊。多去获取一些关于金国的情报。或许就不会做出愚蠢的决策了。
宋徽宗不关心军事、不了解情况。这恰恰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结果。宋代的儒家士大夫们认为。皇帝应该更关注道德。而不是军事。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北宋的皇帝除了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基本都不懂军事。更没带兵打过仗。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未必能在靖康之变中表现得比宋徽宗更好。而且儒家还认为。皇帝也不应该随便出巡。因为出巡有享乐的嫌疑。现有史料表明。宋徽宗在位时期从未离开过京师汴梁一带。所以。北宋的儒家文化其实也要对靖康之变负责。更严重的是。北宋当时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面已经兵临城下了。儒家士大夫却还在内斗。
蔡京长期专权。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满。他们正好利用金兵入侵这个口实。对蔡京发动了弹劾。宋代文人笔记中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句辛辣的讽刺。叫作“不管东京。却管蔡京”。意思是敌人都打到汴梁城下了。朝中却没人管怎么守城。都在搞政治斗争。要把蔡京拉下马。士大夫的内斗。导致北宋政府无法及时进入战争状态。只能一步步走向亡国的深渊。
宋徽宗父子被金人掳走的时候。汴梁城很多百姓都在路边痛哭。并没有认为宋徽宗这是罪有应得。这很可能是由于宋徽宗在位时期。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繁荣。又建立了社会福利体系。很多百姓对此很感激。这和我们对宋徽宗的印象很不一样。中国人之所以会把宋徽宗的个人享乐和靖康之变联系起来。是因为儒家为了对宋徽宗做道德批判。放大了他的错误。这个过程从南宋就开始了。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宋徽宗生前压制旧党。但旧党掌握的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塑造了儒家道德评价的标准。南宋以后的史学家们。都本着儒家道德的立场。对宋徽宗进行了全盘否定。到了元末明初。在《水浒传》这样的小说中也把宋徽宗描绘成一个昏君。这极大地影响了民间对于宋徽宗的印象。说到底。宋徽宗在生前败给了金兵。在死后又败给了后世儒家的道德批判。
甚至到了明代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还把宋徽宗列成了反面典型。他编写了一本叫《帝鉴图说》的教科书。供只有十岁的万历皇帝阅读。这本书里讲的都是古代帝王的故事。其中就提到宋徽宗痴迷道教。耽误国事。警告小皇帝不要学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张居正在这里其实是在用宋徽宗影射万历的爷爷嘉靖皇帝。因为嘉靖生前也痴迷道教。张居正的这本书很受欢迎。曾经多次修订。这使宋徽宗的形象进一步固定了下来。于是。我们心目中的宋徽宗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其他观点:
宋徽宗虽然不擅长政治。好花鸟。但他也是有政治报负的。《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了宋徽宗。
令人意外的是。北宋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候也正是宋徽宗时期。这也是北宋少有的对外战争的高光。
宋徽宗继位之后。渴望建功立业。开疆扩土。振兴大宋。青史留名。于是便任命主战派的蔡京为相。主导开疆事宜。
崇宁二年(1103)六月。徽宗任命王厚为洮西安抚使。令其即日出征。并遣内客省使“童贯”偕往。
经过一系列战役后。宋军于第二年四月彻底消灭了河湟吐蕃政权。至此。河湟之地尽归北宋。
同年五月十二日。宋朝改鄯州为“西宁州”。是为今青海西宁市名字之始。
新疆且末若羌地区的黄头回鹘也望风而降。宋朝西部边界由此达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东南边缘。崇宁四年(1104年)。北宋置陇右都护府。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都护为高永年。
著名的联金灭辽战略也是宋徽宗渴望实现政治报负的重要国策。当然。失败也是后话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377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宋徽宗,儒家,神宗,靖康,蔡京,北宋,皇帝,太后,宋朝,士大夫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徽宗有没有政治抱负?只知道写字画画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世人历史中的宋徽宗只是一个喜爱道家。搞一些花石纲。在汴京建造一些人文景观。劳民伤财。他个人的“瘦金体”书法名扬古今。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