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其他观点:
浅谈明清“关学”中“三原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关学”地位
“关中学派”即“关学”。与湖南周敦颐的“濂学”。河南二程的“洛学”三足鼎立。
这三大学派又与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宋代理学四大学派。
横渠先生
北宋大儒张载居关中开创“关中学派”。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横渠先生、张子。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宁宗赐其谥号“明公”。
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理宗封其为郿伯。
张载被奉祀于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
元代立周敦颐祠。以张载与程、朱配食。
何为“关学”?
横渠先生钻研儒、佛、道三家学问。推崇儒学。完善了由韩愈所开创的。以儒学为主、兼容佛道的新儒学体系。
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至今仍是有志之士的座右铭。
冯友兰将此总结为“横渠四句”。
他提出了理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命题;建构了理学的基本框架;确立了理学“民胞物与”的价值理想。成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张载的思想从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气”为本;以“礼”为教;注重实践。主张经世致用。
“气”虽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但在张载以前依然没有超出宇宙构成论和生成论的范围。
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
他教育弟子关心时政、体察民情。力求“经世致用”。
他的“以礼为教”思想。被后来的“关学”学者一直沿袭。成为“关学”精神的核心。
张载与“关学”的影响
冯从吾。万历朝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建关中书院。为“关学”集大成者。
他这样评价张载:“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穷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异学。自孟子以来。未之有也。”(《关学编·横渠张先生》)。
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自称是张载气一元论的继承者。
李约瑟曾评价张载的思想是“十一世纪关于感应原理的非常明确有力的叙述。”长期保持着“它的活力”(《中国科学技术史》)
从北宋张载至民初牛兆廉。关中学人皆尊张载为“关中士人宗师”。
七百年间。薪火相传。形成了“关学”内在一致的精神气质、学术宗旨、价值追求和治学作风。
独特的“关学”精神。又对关中百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民风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原学派”
明成化(1465~1487)之后。关中出现了王恕(孝宗朝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王承裕(嘉靖朝户部尚书)父子、马理(正德朝进士。光禄大夫。谥号忠宪)、韩邦奇(正德朝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杨爵(嘉靖朝进士。谥号忠介)等一批“关学”大儒。
由于这些大儒主要在三原进行讲学、讨论。所以三原逐渐成为“关学”的中心。并形成了“关学”的分支——“三原学派”。
(三原宏道书院遗址)
“三原学派”对“关学”的发展
陕西三原于西安以北四十余公里处。史称“关中壮县”
《史记》称为三原为“天府之国”。记载黄帝曾在三原嵯峨山上铸鼎。为商鞅变法故地。
三原还是唐朝名将李靖的故里。
发达的农耕经济与颇深的文化积淀。为“三原学派”的建立营造了物质基础与学术氛围。
三原学派改变了明朝立国以来独崇朱学之传统。吸收了阳明心学。重新诠释了《易》。主张思想上回归张载。并对张载著作进行了诠释。提倡“躬行礼教”、“崇尚气节”的学风。
黄宗羲言:“关学大概宗薛氏。三原又其别派也。其门下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而又加之学问者也” (《明儒学案》)。
清末“三原学派”的传承
清后期。关中学者有大家:一为三原贺瑞麟。为理学家之领袖;一为咸阳刘古愚。为经学家之领袖。
贺瑞麟。字角生。号复斋、中阿山人。被授国子监学正衔。晋五品衔。为关中三学正之一。
贺瑞麟之学以程朱为准。又以倡导张载礼教为己任。延讲古礼。教化风俗。
(贺瑞麟书法)
“三原学派”大儒的风范与影响首先。“三原学派”坚持“为天地立心”。“刚正清严”。为士者立好官风。
“三原学派”在仕途期间能严守“气节”。做到以天下苍生为重。
王恕曾39次上疏谏言 。
《明史》载:“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
马理曾因谏止武宗南游和嘉靖推崇私亲。两次受到廷杖。
(王恕。谥号“端毅”)
其次。“三原学派”注重培养人才。树立了持续数百年的优良学风。
明清“三原学派”在三原开设的众多书院从根本上教化了学风。
弘治元年(1488年)。时任礼部尚书的王恕在故里三原力主重建百年前的学古书院。
该书院一直延续至1915年。
明弘治三年(1490年)。王恕告老还乡。与其子王承裕创建三原宏道书院。
王恕、王承裕认为“人犹木也。养之则成栋梁。失养则为薪蒸”。
王承裕“宗程、朱之学为阶梯。祖孔、颜以为标准”(冯从吾:《关学编》)。注重以礼为教、以礼为先。力行实践。
宏道书院日渐成为陕甘两省学子深造的学府和关学中兴的阵地。跻身“关中四大书院”之列。并且造就了康海、吕柟两位明代状元。以及大学者马理。
(三原马理墓)
故关中督学杨一清叹曰:“康生(康海)文辞。马生(马理)、吕生(吕柟)经学。皆天下士也。”
马理辞官后讲学于嵯峨书院和商山书院。
吕柟著有《礼问内外篇》。任国子监祭酒时。以四书五经及仪礼为教材。贯彻“礼以立之。乐以和之”。
清朝时有“学风之盛莫过三原”之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陕西总督年羹尧奏请。陕西督学署移驻三原。
清末三原人贺瑞麟成为关中传播程朱之学影响最大者。
同治七年(1868年)。贺瑞麟任学古书院主讲。并扩建藏书阁。
同治九年(1870年)。贺瑞麟创立正谊书院。并一直持续至1948年。
他讲学二十余年。所授弟子多为清末民初以及影响现代的大家。省内外所教弟子数以万计。其中最著名者为牛兆濂。
牛兆濂即陈忠实所著小说《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
最后。“三原学派”强调经世致用。泽及乡里。培养了守礼、务实的民风。
王承裕曾在宏道书院刊布《吕氏乡约》、《乡仪》等书。教化士风民俗。
黄宗羲谓其“冠婚丧祭必率礼而行。三原士风民俗为之一变” 。
关中百姓的婚丧嫁娶、小孩满月过岁、过寿、过节、聚会沿用《吕氏乡约》至今。
这可以看成“关学”在“礼“方面已经开始了风俗化。
明神宗朝任吏部、工部尚书温纯见三原县清峪河木桥被冲毁。与知县高进孝共同倡建石桥一劳永逸。
温纯首捐千两白银。号召乡里捐助。
历经四任知县共十二载。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石桥修成。百姓深念温纯与高进孝的德惠。分别建立生祠纪念。
(三原古龙桥)
它经受住2008年汶川地震而不倒。而在其旁修于1988年的新桥却发生危险。可见当年修筑之精稳。
另外王恕曾聘常州名士朱昱编纂成《三原县志》。马理修《陕西通志》。贺瑞麟修《三原县新志》。
“三原学派”对于右任先生的影响
三原于右任先生在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作“三原学派”所谓的理学家或经学家。
但于右任先生受到“三原学派”的熏陶。延续与实践了“关学”的精髓。为后人所敬仰。
他以“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
后来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等报纸。
民国成立后。出任交通部次长。践行“经世致用”。整顿铁路运输。
他于1919年倡建了三原渭北中学。
三原渭北中学后改名为三原南郊中学。是陕西省著名重点高中。
1923年。以渭北中学为基地。成立了共进社三原分社。推广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
另外他还创立三原女子中学(建于1933)、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民治小学(建于1920。贫寒子弟可免费入学)、民治中学(建于1940年)。上海大学(建于1922年)。承袭“关学”学者兴办教育之风。
于右任先生关怀桑梓。开办“斗口农事试验场”和“东段教育林场”。
1932年三原发生急性霍乱。他从上海寄来“三联疫苗”由其夫人给群众接种。
于右任先生的一生都在遵循着“关学”传承人所应尽的责任。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对其评价毫不溢美。
“关学”的终结与遁隐
关于“关学”终结下限问题。有学者认为“关学”终结于清末刘古愚。
另有学者指出“关学”终结于以牛兆濂为典型代表。活跃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儒家。
鄙人则认为“关学”虽在传承形式上终结。但其内涵已隐入关中地域的官风、学风、民风、新风之中。
“关学”已经完成自身的风俗化。并永远绵延下去。
参考文献:
陈正奇《关学对关中地区民风民俗之影响》;
赵馥洁《关学的基本精神》 ;
相巍《“关学”的起落兴衰》;
张波《关学史论纲 》;
张世敏《关学的形成与发展》
本人闲散HR一枚。自号“隆梨散人”。现居西安龙首山西麓。靠汉长安城遗址。临唐梨园故地。正所谓靠山吃山。靠城吃城。靠梨吃梨。喜欢站在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解读历史。欢迎各位留言互动。关注本号其他文章。若有关于职场方面的疑问。可私信沟通。
其他观点:
“关学”是北宋陕西关中眉县的大儒张载(1020年——1077年)创立的一门学说。是“宋明理学”中遵循“气本论”的重要学派。而宋明理学又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本质上讲。关学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家学说。
关学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几种。主张“三论、两法、一观”。
张载雕像
其一。遵循“气本论”。认为世间万物的聚散和生灭都由气起着决定作用。“气”可以看作是具有凝聚力的元气、精神和意志。我们常说的一个成语“灰飞烟灭”。指的就是如果气散了。形也就不复存在。
其二。主张“认识论”。即。每个事物都有存在的道理。只要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全方位认识事物本相。
其三。认可“人性论”。这一点的认识跟孔孟儒学一样。都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变恶只是受到了后天环境的影响。只要通过正确教育。完全能得到改善。
张载
其四。“一物两体”的辩证法。认为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
其五。教育方法。认为教育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材施教是根本原则。这一点跟现代教育理念十分相似。
其六。道德观的体现。认为修身养德。克服自身缺点。改变个人气质是核心。用道德服务于社会。把道德与行为结合起来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不是挂在嘴上。才是对道德观的根本理解。
于右任书“横渠四句”
“关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张载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不但成为关学的标杆。也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价值的座右铭。
从北宋时期由张载创立关学到清代末年。关学诞生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主要有以下人物。
西安碑林博物馆
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吕氏四兄弟为关中蓝田人氏。兄弟四人早年拜张载为师。对关学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另外。吕大忠还负责把各地散落的碑石收集到一起。组成了碑林博物馆的雏形。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最终成型功不可没。
元代由于崇尚武功。知识分子地位很低。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的关学代表。关学一度被冷落。到了明代。关学重新发展起来。
西安书院门
李复。陕西长安人。生于1052年。卒年不祥。主要成就为参与编校了《四库全书》。
马理(1479年——1556年)。陕西三原人氏。此人是著作等身的关学代表。代表作有《四书注疏》、《尚书疏义》、《周礼注解》、《陕西通志》等。
关中书院
冯从吾(1556年——1627年)。陕西长安人。我国明代著名教育家。是学富五车的大才子。官至工部尚书。他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促使“关中书院”的建成。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国内四大书院之一。
冯从吾由于不满奸臣魏忠贤把持朝政。索性辞官回乡。经常来到西安南门附近的宝庆寺讲学。因为他是大学问家。来听课的学子越来越多。很快就人满为患。当时的陕西布政使汪可受。以及其他官员见到此情此景。无不感动。于是。就筹集出专项银两。并给划拨了几十亩地皮。建造了关中书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378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关中,学派,书院,张载,陕西,大儒,理学,尚书,西安,立命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元明清以来,陕西关中的关学大儒都有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其他观点:浅谈明清“关学”中“三原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影响“关学”地位“关中学派”即“关学”。与湖南周敦颐的“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