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
原创

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北洋陆军的“师”是由清末新军的“镇”改称而来。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大清朝有多少新式陆军呢?不过14个镇以及18个混成协(混成旅)。平均每个行省都摊不上一个师级建制。民国建立袁世凯1912年正式上台后。为了体现新旧军制的不同。才特别将镇、协、标三级军队编制改称为“师、旅、团”。

(张作霖剧照)

那么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有又多少部队呢?大约有120万人马。编有陆军师33个、混成旅97个和其它杂七杂八的混成团等部队。其中有半数为北洋嫡系。你会发现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并没有师级以上的建制。陆军师已经是最大编成;其二是陆军正规师的数量也不很多。远不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动不动就180个、200多个甚至到最后345个师的状态。

按照清朝所谓十八行省的行政区划。每个省民初其实还是摊不到两个陆军师的番号。既然暂时没有师以上的军、路军等建制。那么在有兵就有地盘的年代。师级部队就是最大的编制。师长职务当然性命攸关。袁世凯是依靠“北洋六镇”起家的。非常清楚军权的重要性。麾下几个后来的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曹锟也都是“统制”(师长)出身。也自然了解师长职务是为要害岗位。

(袁世凯)

同时有一点尤应注意。北洋早期虽然存在军阀混战。但全国却只有一个政权:即袁世凯任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因此至少在表面上看来。那属于“和平时期”。而袁世凯是个毫无争议的政治与军事强人。至少在他倒行逆施决定称帝之前。国内没有一个省的势力敢公开跟袁大头叫板。否则一准被团灭。既然是非战争状态下。为了防止各省督军拥兵自重。袁世凯规定师级番号为最大军队编制。那也就无人敢公然违抗。

根据北洋政府1912年公布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师一级为基本战略单位。陆军师下辖两个步兵旅。另附骑兵、炮兵各一团。工程兵、辎重兵各一营。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辖两个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和1个机枪连。每营辖4个步兵连。可以发现。民国早期的军制是模仿日本军队的。平时只有“师团”建制。战争时期才有军、方面军甚至总军(总方面军)的编成。

(曹锟)

比如奉系军阀张作霖最重要的一个职务。就是袁世凯1912年任命其为陆军第27师中将师长。东三省另外一支师级部队。则是张作霖盟兄冯德麟统率的陆军第28师。在袁世凯死前只有这两个师。并且互相没有节制关系。张作霖怎么可能轻易放下师长一职?那是军事实权所在。偷偷摸摸扩军的事情虽然有。比如私建几个混成旅。但是公开建立新师完全没有可能。北洋政府的“陆军部”根本不给你番号。

《少帅》里其实有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桥段。张作霖正跟日本顾问谈话间。副官来报段祺瑞政府“婉拒”了奉军新增混成旅的申请。那已经是袁世凯死后的20年代。北洋政府对各地军阀扩充部队仍然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张作霖真正奠定“东北王”的地位已是1917年。因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失败。遂夺其第28师兵权。统一奉省军政。

(冯德麟)

看见了吧?张大帅仅仅拥有两个师的陆军部队番号。就足可成为雄踞关外的霸主。足见北洋早期师长职务的重要性。奉军开始有“军”级建制已经是1922年。是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作霖将所部编成“镇威军”共六个军的番号。入关争夺北洋政府控制权。既然刀兵相见了。那么北洋政府的规矩和限制也就无所谓了。这一年其实也是个分水岭。各地区军阀纷纷大肆扩军。实乃中央政权衰弱所致。

直系军阀的重要一派曹锟和吴佩孚。起家部队就是北洋陆军第3师。吴佩孚直到第一次直奉大战前还兼着第3师师长职务。而西北军的冯玉祥。发家部队则为北洋陆军第16混成旅。到巅峰时期该旅已有兵力10000余人。但仍然顶着“混成旅”的番号。其一是皖系军阀掌握的“陆军部”严格控制着其他派系的师级番号。其二是小军阀们懂得隐藏实力。树大招风啊。

(段祺瑞)

补充一下。北洋军确实曾经组建过“军级”部队。但只发生在镇压武昌起义的大规模作战时期。比如段祺瑞就曾任第一军“统领”。南北议和之后最大编制又恢复成师。

北洋军1913年新建第7、8两个师(规模13个师)、1914年仅建了一个第10师(达到14个师)、1915年又裁撤了第23师(规模减至13个师)、1916年新建第11、第12、第13师(规模增至16个师)。足见在袁世凯挂掉(1916年6月16日)之前。对师级编制看管之严。也说明师长职务的抢手不足为奇。

(吴佩孚)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抓这师长的职务不放?当然了。在民初的时候军阀的眼里。这帽子死都不能撒手。

其实这事有很多的小伙伴很明白:“军阀吗?手上有军队。这才叫军阀。没兵有钱那叫财阀。既没有钱又没有兵。还嚷嚷那叫土匪。所以军阀当然的把手里头的帽子给抓紧了。”

咋说呢?北洋陆军里头他能够控制军队的官。那就是师长。再高一级。就袁世凯那样的。就这位置能有几个?

这么说吧!这北洋陆军里头的师。其实是来自于清末的新式陆军摆弄出来的镇。当时全国清朝准备整三十六镇。

这不没钱吗?到了武昌起义的时候。也就成立了二十六镇。您听明白吗?是成立。有了招牌还没东西的。

到了清朝覆灭之后。真正弄出来的也就十六个镇和十六个混成协。当然也有说是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

这协其实就是旅。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咋还有混成协呢?不是弄镇的吗?”

毛病还是出在钱上了。清朝自己没有钱。扣扣索索弄了个北洋六镇出来。作为嫡系养在紫禁城周围。其他三十镇这不就分给地方。让他们自己花钱。自己筹建。

有钱的省。没问题呀!你给多少名额。他就能整出多少东西来。

可到了穷一点地方。他朝你吐舌头。没钱。那就弄的小一点。总之给你弄出来不就完事了吗?这不混成协就这样出炉了。

那么到了袁世凯当了总统之后。这要体现一下和旧时代的不同。这就把镇。协。标改成了师。旅。团。

这师长。旅长。团长就出来。所以那个军队里头掌握实权最大的官其实就是师长。

除非像袁世凯这样自己一个人训练六镇。管理六个师长。所以当时咱大华夏地头上。实力最大的就是袁世凯的六镇官兵。一个镇就有一万两千五百一十二人。

那么后来这都知道了手中有军队。干啥都好使。所以这部队就扩编了。弄出三十三个师。混成旅就有九十七个。这里头有一半以上都是北洋出身。

瞅见没就三十三个师。多抓俩。这就代表着实力的暴增啊!

当年东北王张作霖坐镇东北那会。这嘎达就俩师。一个是张作霖的27师。另一个就是他的把兄弟冯德麟的28师。俩人属于平级。

袁世凯给东北弄这么俩师长。其实也有那么个搞平衡的意思。

张作霖自己私下搞几个混成旅。这属于黑户。在北洋政府那档案里头压根是没有的。

后来张作霖借着冯德麟跟着张勋搞复辟这事。才拿到了28师的兵权。这才成为了真正的东北王。

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冯玉祥知道吧?他的根基是第16混成旅。当他实力暴增。手底下有一万多人。这比一个师的兵力还多。还顶着一个第16混成旅的番号。

所以那个时候。所谓的军级单位。那都是要打仗了。临时把几个师弄一块。再弄一个领导机构。这就有军了。没事的时候。这就各回各家了。还是师长说了算。

咋说呢?当地方上的军力足够和北洋政府进行抗衡。甚至出兵。所谓的抓着师长不放也就不灵光了。毕竟他都不听你的了。北洋政府弄的那套规矩和制度也就没啥用处了。

当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时候。啥师长不师长的。只要手里有兵。您给自己整个元帅都没人说了。那个时候张作霖自己手里就有六个军的番号。当然是他自己搞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观点:

北洋陆军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题材。也曾写过几篇短文。因为题主问的是“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没问其他的。所以我也就只针对主题作答如下:

说北洋时期的军阀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的确如此。那时的军阀。可以不当省长。可以不当督军。甚至可以不当总长。却不能不当师长。在北洋军阀控制的省区。各省的军政长官(不同时期称都督、将军、督军、督理、督办等。特别区称都统)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要兼任一个师长。还别说一个省的军政长官了。许多军阀即使当上了相当于战区司令一级的巡阅使。官居上将了。也依然紧紧抓住师长的权柄不放。比如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兼第3师师长;苏皖赣巡阅使齐燮元。兼第6师师长;热察绥巡阅使王怀庆。兼第13师师长;闽浙巡阅使孙传芳。兼第2师师长;两湖巡阅使萧耀南。兼第25师师长;陆军检阅使冯玉祥。兼第11师师长。除了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外。全部的巡阅使都兼了某一个师的师长。

北洋时期的大军阀。为啥都紧紧抓着师长的权柄不放?因为那时的一个陆军师实在是太牛逼了。咋一个牛逼呢?

第一、 北洋时期的陆军师是当时最高编制单位

这个没道理可讲。当年它就是这么个体制。即以师为最高编制单位。那时也有军或路的编成。但都是战时编组。不是一级编制单位。

第二、 北洋时期的陆军师少而精

和四十年代国军的步兵师曾达到两三百的数量不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陆军师为数很少。真正走的是一条精兵之路。

那时的军队。分中央陆军和各省陆军。中央陆军历年在编数罗列如下:

1912年。随着部队名称的改变。北洋第1至第6镇、第20、第23镇等8个镇改成了8个师。番号不变。又增建第19、第27、第28师。北洋陆军实力为11个师。

1913年。 建第7、第8两个师。达13个师。

1914年。 建第10师。达14个师。

1915年。 裁第23师。又减至13个师。

1916年。 建第11、第12、第13师。又增至16个师。

1917年。 建第15、第16、第18、第29师。达20个师。

1918年。 建第9师、参战军第1、第2、第3师。达24个师。

1920年直皖战争后。建第23、第24、第25、第26师。裁第11、第15师、边防军第1、第2、第3师。总数减至23个师。

1921年。 建第11师。总数又增至24个师。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裁第16师。第27、第28、第29等3个师独立于北京政府之外。又建第15师。北洋实际控制的陆军师减至21个。

1923年。 建第14师。又增至22个师。

上列统计中。虽使用中央陆军番号。但隶属关系归地方长官而与北洋少有渊源的如川军等师未列入。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军阀分崩离析。疾速走向灭亡。这之后的中央陆军各师。已是破败不堪。提不起来了。因之未再统计。

兵少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可以集中人、钱、物于重点。形成拳头。练成精兵。

北洋陆军师的精。体现在哪儿呢?

一是编制先进。下表是诞生于1904年9月12日的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贯穿整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陆军师的编制:

上表中。镇、协、标、营、队、排、棚。对应民国后改称的师、旅、团、营、连、排、班。

对应地看。将炮兵团、骑兵团编到师。这是后来包括最牛逼的美械师也没能达到的。可北洋师达到了。

二是实力充足。和后来抗战时骑兵团没马或少马、炮兵营没炮或少炮的情况不同。北洋陆军师的步、骑、炮、工、辎等兵种都是齐装满员。来看看辛亥革命前北洋陆军六镇的实力:

先说炮。

第1镇:日造75毫米野炮18门。德造格鲁森57毫米野炮18门。德造格鲁森57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第2镇:日造29倍径75毫米野炮36门。日造13倍径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第3镇:德造克虏伯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第4镇:日造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第5镇:德造克虏伯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第6镇:法造克鲁苏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8门。全镇共计54门。

您看清了。这可不是纸面上的编制数。这是实力数。

1906年。清新军在彰德举行秋操(即于秋季组织的红蓝实兵对抗演习)。组成南军与北军。南军由第8镇与第29混成协组成。共装备野炮36门。山炮54门。北军由第5镇和第1混成协组成。共装备野炮54门。山炮36门。显而易见。参加秋操的两个镇是按编制编满了54门炮。两个混成协没有法定编制。却都实有炮36门。这恰恰是两个炮兵营的满编数。

说完了炮再说枪。

还以北洋六镇为例。1905年。北洋常备军第1、第2、第3镇建成。其中第1镇(后改番号为陆军第2镇)的步骑枪于1903年购自日本。为三零式。口径6.5毫米。

第2镇(后改番号为陆军第4镇)的步枪于1903年购自德国。为毛瑟式。口径7.9毫米。骑枪系于同年购自日本。为三零式。口径6.5毫米。

第3镇(改称陆军后仍为第3镇)的步枪也是于1903年购自德国。骑枪则既有德国造。也有汉阳造。惟口径则均为7.9毫米。

1906年。北洋陆军(此时已改称陆军不再称常备军)第1、第5、第6镇次第建成。其中第1镇、第6镇所用步骑枪均购自日本。为三零式。口径6.5毫米。第5镇初建时所用步骑枪较差。“系旧式。且极凌杂”。但仅仅一年以后。到了1907年。便已经全部换成德国造毛瑟系列。口径7.9毫米。

从以上不难看出。北洋六镇建军之初。所装备的步枪只有两大类。即德制7.9毫米毛瑟系列步骑枪和日本以毛瑟为母本仿制并改进的6.5毫米三零系列步骑枪。毋庸置疑。这都是当年最先进的步枪。

民国建成后。到1920年直皖战争前。北洋陆军装备的步枪除德毛瑟系列依旧外。日三零系列换装为三八系列。又增加了俄莫辛纳甘系列。机枪则以德马克沁、法哈其开斯、日三八式为主要装备。

查阅北洋陆军在清末民初时的装备。往往是该编多少就有多少。一挺机枪、一门火炮也不少。而且枪炮都是世界最先进的。

说完了枪再说人。

看一看截止到1910年。全国新军各镇的实力:

北洋陆军:第1镇。12524人。第2镇。12468人。第3镇。12636人。第4镇。12504人。第5镇。12504人。第6镇。12599人。

其他省陆军:第8镇。11204人。第9镇。9044人。第10镇。7233人。第17镇。未详。第19镇。4486人。第20镇。5357人。第21镇。2542人。第23镇。8231人。

当时一个镇的编制员额为12512人。由上列各镇实有官兵人数。可以清楚地看出北洋六镇的满员情况。看出与其他各镇的对比情况。

在1920年直皖战争之前。因为饷项有保证。内战消耗也不大。兵员的征招条件也定得比较高。要求新兵年龄需在20至25岁之间。身高在当时官裁尺4尺8寸以上。力大能平举100斤以上。步行每小时能行20里以外者。这样的招兵标准。是民国后来任何一支军队都不曾有过的。

那时国力不强。但以有限的军费。集中装备一二十个师。就能够保证它的齐装满员和兵强马壮。试想一下。若是同样的钱。用来养二三百个师。它还能不能保证每师编配54门75火炮的一个炮团?还能不能保证军饷不拖欠?还能不能保证经常性地搞数万人的实兵对抗演习?肯定不能了。所以。虽然军费总量可能并不高。但因为部队数量少。落实到每个师里。它的单位数量就足够多了。有了钱。装备上去了。训练上去了。战斗力自然也就上去了。一个师举足轻重炙手可热也就好理解了。

俗语说。物以稀为贵。在北洋军阀分裂混战以前。属于中央的陆军师最多时也仅有二十几个。平均每个省不足一个。自然就占秤。相反。如果一个地区都有数十个上百个师了。每个师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当然要掉价。这就好比八十年代。一个数千人的大厂。大学生往往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自然就让人刮目相看。而如今失业求职的大军中。大学生多得一块砖头掉下来都能砸中好几个。也就没有谁再把他当回事儿了。一样的理儿。

上图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远征军在胜利阅兵式上。可见此时的北洋陆海军官兵身材高大。气势威猛。与旁边的法国兵相比。还略胜一筹。

第三、军队合成。唯此一级

北洋陆军是跨越清末到民初的一个武装集团。1912年9月镇改师后。编制上又做了一些微改。比如骑兵团的编制缩小。在各团增设机关枪连等。此时的编制如下表:

还有几处微改。没有在上表中体现出来。补充以文字如下:

一是增编了师属电信队。电信队为连级。下辖2个无线电通信排。2个建筑排。1个输送排。共计官弁兵夫163员名。

二是增编了师属气球队。气球队也是连级。下辖1个制气排。1个司球排。1个吊笼排。1个输送排。另有系留班、通信班各1个。共计官弁兵夫221员名。

可以这么说。整个旧中国。没有哪一个时期哪一支军队的师具备如此完整的战斗体系。不仅如此。它的兵种单位配备得够大、够用。单说这师属炮兵。能在每个师编一个54门制炮兵团的。在旧中国几十年间。也只有北洋陆军。后来的国民党军。有过多种类型的师。但从无将一个54门制75口径的野炮、山炮混编炮兵团编到师的。四十年代后期的美械部队。不过是每师一个12门制75口径的山炮营而已。那就牛逼得不要不要的了。可以想象北洋陆军的师当年有多牛逼了。

更让它牛逼的是。与今天诸兵种合成在营以上每一级都有体现不同。北洋时期的合成只体现在师这一级。就拿火炮这一项来说。后来的军队。统帅部有预备炮兵。军有军属炮兵。团有团属炮兵。营有营属炮兵。但北洋时期不一样。除了师这一级。其他任何一级什么也没有。师以上的军是战时编组。只有指挥权。而无行政权。军长手中基本不掌握战斗支援、勤务支援和战斗保障单位。它必须通过临时归其指挥的师才能达成指挥意志。师以下的旅、团、营等都是单一的步兵。战斗支援、勤务支援和战斗保障单位也是什么都没有。

有人可能要问了。每次战斗都要一个师出动吗?若是小规模的战斗。只需一个团。或一个营。没有战斗支援和勤务支援。战斗如何实施呢?

是这样。那时若需要旅、团、营等独立执行某个作战任务。则由师根据需要加强骑、炮、工、辎等兵种组成混成旅、混成团、混成营等。战后兵种单位归建。比如1913年北洋军征赣时的第6师张敬尧团。便是临时配属炮兵第6团1个连、骑兵第6团1个连、机关枪2个连、卫生队、电话队各一部组成的混成团。同年在反击外蒙侵略战争中的第1师李奎元支队。也是以步兵、骑兵各2个营。炮兵、机关枪兵各1个连组成的混成支队。护国战争时的北洋陆军第3师第5旅、第6师第11旅等。也都是临时组成的混成旅。

这么说吧。甭管你上级的军(路)也好。下级的旅、团也好。没有我师长给予兵种单位的支援。你就无法编组合成的战斗单元。也就谈不上遂行合同作战。

所以说那时的陆军师牛逼。它没办法不牛逼。这就好比你有锅灶却没有柴火。他有柴火却没有米。唯独我有锅有柴也有米。能不牛逼吗?这也就难怪北洋时期的军阀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58:09

    北洋,师长,军阀,番号,野炮,炮兵,山炮,也就,都是,时期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58:09

    没想到大家都对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58:09

    北洋陆军的“师”是由清末新军的“镇”改称而来。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大清朝有多少新式陆军呢?不过14个镇以及18个混成协(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