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混成旅?
原创

什么是混成旅?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贺龙元帅1916年“两把菜刀闹革命”之后。率领湘西的农民武装一路壮大。在讨袁护国的和护法战争中屡建战功。曾经被改编就任“四川陆军暂编第九混成旅”旅长。1926年所部再扩编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1师。到1927年经过北伐战争后升任第20军军长。他在旧军队成为高级军官的标志就是混成旅旅长。因为这是个副师级的职务。介于战术和战役单位两者之间的特殊编制。

(贺龙任混成旅旅长时旧照)

“混成旅”这一编制名称产生于1912年的民国初期。我们知道晚清新军的“镇”的编制仿自日本陆军。而“混成旅”这个称谓则是日本人仿自民国了(混成旅团)。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成军后。1905年清廷拟在全国推行。建立36个镇的的新式陆军。当时的编制顺序是:“镇、协、标、营、队、排、棚”。并要求各省督抚自筹部分军费建立新军。

但各省财政情况不一。富庶的省份有能力编成了“镇”。贫脊地区凑不够一“镇”兵力。却又比“标”规模稍大。于是清廷兵部(后陆军部)将其命名为“混成协”。所谓混成就是“混合编成”之意。因为镇所辖的“协”是比较单一的步兵。没有那么多骑、工、辎、炮等兵种的配属部队。而混成协是“小师”的规模。到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下令将“镇、协、标”改称为“师、旅、团”。那混成协自然就改称为了“混成旅”。

(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

到辛亥革命前。清朝共完成了十四镇和十八个混成协的组建。也就是说。中国第一批共有18个混成旅。随着军阀混战的兴起。北洋政府和地方实力派开始猛烈扩军。到1916年仅北洋军阀就拥有了97个混成旅的番号。西南、西北等地方军阀的自建混成旅尚不计在内。张作霖曾经用截获的直系武器。一次就装备和扩充了奉军四个混成旅;冯玉祥也是从担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湘西镇守使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的。

民国时期混成旅较多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各路军阀隐蔽实力的需要。因为师一级的番号是需要北洋政府陆军部授予的。张作霖在东北经营十年也才有了第27、第28两个师的公开番号。其他自己扩充的部队一律以“混成旅”称谓和排序。一方面省去了申报北京政府核准的麻烦。一方面也使其他派系无法掌握奉军的准确实力。因为混成旅这个建制。4000人是它。5000人也可以。张大帅高兴的话。可以招满6000人。因此。旅长的军衔也是从上校到少将皆有。一看所部兵力。二看张大帅器重与否。

日军在1931年之前是没有“混成旅团”这个建制的。首次使用就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镇压东北抗日力量。日军大本营将国内各常备师团的其中一个旅团抽出。加强骑工炮辎等直属部队。编为“独立混成旅团”开往东北作战。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混成旅团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多担任城市警备、后方守卫、辅助进攻等任务。

国民党军队在武汉会战后。重新统一了军队序列。将师辖旅改制为师直辖团。取消了旅级番号。混成旅这一编制也基本就消失了。部分兵力兵器确实不够甲种或乙种师的混成旅。也统一更名为“暂编师”。人民军队也曾经在上个世纪末进行了“师改旅”的改革。基本上现在的“旅”都是混成编制。但只称为旅。敏感原因。不多展开说明了。

其他观点:

我在抗战时期组建一个混成旅。

辖三个步兵团(每团下属三个步兵营。每营三个步兵连一个机炮连。团属一个炮兵营。一个重机枪连。一个警通连。一个特务连)。

一个骑兵团。

一个炮兵团(两个山炮营48门75口径山炮一个野战炮营8门75口径野战炮。一个运输营。一个辎重营)。

又两个炮兵营(一个重榴弹炮营8门105口径榴弹炮。一个战防炮营8门47口径6门37口径战防炮)。

又二个炮兵营(一个自行炮营。其中二个自行榴弹炮连共八门105榴弹炮。一个自行重迫击炮连。六门120重迫击炮。一个自行火箭炮营十二辆24管40火箭炮)

一个工兵团又一个舟桥营。

一个辎重团又一个运输营。

一个通信营。

一个重机枪营。

一个坦克营。

一个装甲营。

一个防空炮营。

一个高射机枪营。

一个侦察营。

一个警卫营。

一个守备营。

一个搜索营(快速)。

一个模范营。

一个教导营。

一个特种兵营(探照灯。铁丝网。喷火。防化。给水。测绘等分队)。

一个特战营。

一个汽车营。

一个航空大队(一架侦查机。二架截击机。6架俯冲轰炸机。)。

一个补充团。

一个担架大队。

一个救护大队。

一个医疗大队。

一个医院。

一个宣传队。

一个保卫队。

一个情报队。

一个军事执法队。

一个枪械所。

一个弹药库。一个武器库。一个装备库。一个服装鞋帽布匹棉花库。一个物料库。一个粮库。一个油料库。

旅属

一参谋处:下有作战科。训教科。情报科。机要科。军务科。编制科。铨叙科。通讯科。警卫科。

二政训处:下有政教科。保卫科。组织科。敌工科。城工科。民运科。

三军法处。下有调查科。起诉科。宣判庭。执行庭。普法科。监押科。

四新闻处。下有秘书科。资料科。宣传科。政策科。

五供给处。下有计划科。粮粖科。装备科。仓储科。运输科。物料服装科。军火科。后勤科。总务科。民事科。

六医务处。下有医政科。医疗科。医药科。预防科。护理科。资料科。器械科。

七经理处。下有计划科。财务科。出纳科。预算科。预算外科。

八电讯处。下有报务科。译电科。密码科。器材料。侦讯科。

全旅约4万2干人。战时一般会加强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团。一个辎重团部分工兵部队。

其他观点:

什么是混成旅

在翻看民国资料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混成旅这个词。很多名人都是从这个位置上一跃成为军界大员。比如说冯玉祥真正的发迹应该就是在1914年所部改编为第十六混成旅。后来冯玉祥发家也是以这个第十六混成旅为基础。最后发展成为西北军几十万人。

很多人会困惑。什么是混成旅。实际上这就民国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建制。虽然。日本也有仿制中国组成的独立混成旅团。现代也有一些混成旅。然而都不是军队的主要战术单位。

混成旅最早产生于1912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种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各种兵种混合而成的编制。通常来说一个混成旅通常有四千多人。

在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中惨遭失败的清政府决定进行军事改革。学习的思路应该是学习德国。毕竟清政府一直在学习德国。当然日本的军制也是抄袭德国。所以。后来可能是基于本地化的需要。北洋常备军的编制采用了日本陆军编制。以镇为基本战略作战单位。镇下面有两个协。协下面有两个标。标下面是营。

混成旅的由来及发展

袁世凯率先在北洋编制六镇。大概有7万多人。一个镇也就是一万多人。按照现在的理解。其实也就是一个师。“镇”也就是等于“师”。“协”就是“旅”。“标”就是“团”!

1907年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实际上到清朝灭亡前。全国也就编了14个镇。18个混成协。

在1912年北洋政府正式将镇、协、标。改为师、旅、团。这里的18个混成协。就是后来的混成旅。袁世凯基于当时复杂的情形。迅速将北洋军扩张。增编12个师。16个混成旅。整个袁世凯时期。应该只存在了17个混成旅。

正常来说一个师一般一万多人。并不适应民国时期的常规战斗。一般要大战才出动整个师。但是一般的旅。兵力又太少。缺乏必要的兵种。在打仗的时候无法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因此混成旅应运而生。混成旅相对于一般的旅。增加了很多兵种。这样也就是一个正常旅的PLUS。一个师的缩小版。

混成旅的历史作用

混成旅的厉害之处。在于其有一定的军事独立权。并不是完全听从于师的安排。因此。袁世凯在建军的时候。着力进行了混成旅的编制。当时北洋政府控制的军队。有33个陆军师。而混成旅则达到了97个。堪称最实用的战术单位。

1914年袁世凯入川的时候。入川3个混成旅就搞定。

另外。混成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编制不是固定的。不想陆军师。基本就是一万人。混成旅则可以自由发挥一些。有些穷的地方。一个混成旅也就三四千人。而冯玉祥的混成旅应该就有点彪悍了。挂上将军衔。部队达上万人。

但是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规模也越来越大。混成旅显然已经不适合常规作战了。应该编制也逐渐正规化。该是师的就是师。该是旅的逐渐就是旅。实际上也是加强作战单位。毕竟。混成旅实际上并不利于军事指挥。

在1925年的时候。奉军控制北洋政府后。就开始将混成旅逐渐改为师。但是北洋军阀在应对国民革命军的时候。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北洋原来控制的军阀。除了被歼灭的吴佩孚和孙传芳。也就剩下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冯玉祥和阎锡山在北伐中就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接受改编。而张学良在1928年也宣布改旗易帜。接受改编。

最后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带有北洋军阀时代烙印的混成旅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可思议的是。后来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可能是基于接地气的考虑。也建立了独立混成旅。以纵横了解到的现代国防情况来说。就是旅也不是常用的作战单位。师下面直接管理团。应该是更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58:22

    北洋,作战,旅长,北洋军阀,也就,榴弹炮,炮兵,军阀,日本,番号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58:22

    没想到大家都对什么是混成旅?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6日 22:58:22

    贺龙元帅1916年“两把菜刀闹革命”之后。率领湘西的农民武装一路壮大。在讨袁护国的和护法战争中屡建战功。曾经被改编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