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三才。天地之人道 ——古代文化中的数字“三”
三才图
三才指天、地、人。这个说法出自《易经》。《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其实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中。也包含着三才思想。比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其实表现的就是天、地、人三才思想。还有共工怒触不周山。传说不周山崩之后。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覆东南。自此天道左行。地道右迁。人道尚中。
《易经》中体现了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可以建功立业。改变命运的思想。所谓“三才之道”就是高扬人道旗帜。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发展之道。据《周礼正义》卷七十四:“三才。天地之人道”。所以。“三才”。应该是指“人”和人化的“天”和“地”。
“三”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出现得很频繁。也有很多深意。
天地有“三”。《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古代民间谚语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于是就有了那副千古绝对:“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古代将天空分为“太微垣、紫薇垣、天市垣”三部分。合称“三垣”。
地有“三山五岳”( 三山指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和“三江五湖”( 三江有多种说法。《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尚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长江有“三峡”(巫峡、瞿塘峡、西陵峡)。传说中海外有三仙山。为蓬莱、方丈、瀛洲。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秦始皇派徐福去求取不死仙药。
季节有“三”。春有三春(孟春、仲春、季春)。秋有三秋(孟秋、仲秋、季秋)。故而古诗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三秋桂子。十里桃花”之句;夏有三伏(头伏、中伏、末伏)。冬有三九。三伏最热。三九最冷。所以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谚语。
传统建筑有“三布局”。比如秦汉以来历代都保持的“三大殿”。皇宫有“三宫六院”。宗教建筑的“三重院落”。
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了三尺长的竹简或木简上。故称“三尺法”。简称“三尺”。《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古代刑法史有“三典”之说。审判案件叫“三推六问”。刑具有“三木”。最残酷的刑罚是“夷三族”。汉代有“三法司”。唐朝有“三司使”。明代重大案件。经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联合审理。时称“三堂会审”。审问对质也叫“三曹对案”(三曹是指在诉讼中的审判、原告、被告三方)。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对安定民心起了很大作用。
古代礼仪和“三”关系密切。“礼让三分”“礼以三为成”。“三”是标准也是极限。过或不及。都是失礼。所以臣民朝见天子要“三跪九叩”“三呼万岁”。“三沐三熏”是对人极尊敬的礼节。日常酒宴也要“酒过三巡”才能说正事。结婚有“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交拜”三道大礼。许多地方古代有先人去世三日后下葬的习俗……
儒家讲究“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要遵循“三从四德”(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要“三贞九烈”。
古代祭祀有“三礼”:天神、地祇、人鬼。祭品有“三牲”:猪、牛、羊。
古代官职也离不开“三”。历代都有“三公”:周代是太师、太傅、太保(也作司马、司徒、司空)。秦汉为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御史大夫(大司空)。太师、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后又称三师。南宋又改称三公。东汉末年的袁绍。人称“四世三公”。隋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商代的军队组织分右、中、左三师。周代军队分为“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所以《论语》里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一次。考试分三场;会试也分三场;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后来把一些比赛的前三名也称为“三甲”。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合称“三元”。一个人如果三次考试都获第一。就叫“连中三元”。
“三”是吉祥的数字。三阳开泰(或作三羊开泰)是《易经》里最为吉祥的一卦。
道家有“三清”( 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教有三尸神, 三尸神又称“三彭”或“三虫”。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条虫。称为上尸、中尸、下尸。分别居于上、中、下三丹田。三尸神是兼管监视、告密、教唆、破坏等种种恶行的驻身神。所以俗话形容人生气暴怒就说“三尸暴跳。七窍生烟”。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种毒药叫“三尸脑神丹”。 道教还有三师。分别是度师、籍师、经师。道家谓人有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灵。三曰幽精。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三魂七魄”。
佛教有“三宝”(佛、法、僧)。于是民间有“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佛的法相有“三头六臂”。佛教经典有“经、律、论”三藏。菩萨里有“三大士”(观音菩萨 、 文殊菩萨 、 普贤菩萨)。佛教还有“三世佛”(“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三世”原本的时间意义而划分的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而另一种是按地域划分势力范围。此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前一种三世佛称为竖三世佛。后者为横三世佛。 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三世”又叫“三际”。)
佛教以兔、马、象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的高下。叫作“三兽渡河”。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里都有“三昧真火”。佛家常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有“三生”之说。即“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天竺寺有“三生石”。 传说唐代李源与僧人圆观友善。同游三峡 。见妇人打水。 圆观说:“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便约定十二年后中秋月夜。和李源相会于杭州天竺寺外。这天晚上圆观果真圆寂。而孕妇也正好生了孩子。到了约定的日期。 李源赴约。听见一个牧童歌唱《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因此知牧童就是圆观之后身。(见唐袁郊《甘泽谣·圆观》。)现在还有成语“三生有幸”。
《西游记》里猪八戒奉观音菩萨之命戒了“三荤五厌”(泛指荤腥食物)。所以唐僧给他起名“八戒”。
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离不开“三”。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侍奉殷商。城濮之战。晋文公见了楚军先要“退避三舍”。孙权夸赞吕蒙。说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孟母教子曾“三迁”。冯谖劝孟尝君要“狡兔三窟”。晏婴也曾“二桃杀三士”。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唐伯虎戏秋香要“三笑”。
君子每天要“三省吾身”。做事要“三思而行”。极度的思念叫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松竹梅是“岁寒三友”。一直被文人所喜爱。隐士有“三径”。陶渊明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苏秦张仪这样的说客都有“三寸不烂之舌”。
民间更是离不开“三”。古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人统称为“三教九流”(三教指三大传统宗教——儒教、道教、佛教。所谓的九流。实际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也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古代。“三更半夜”可不能随便出门。古代中国民间女性常见的几种职业有“三姑六婆”(三姑即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人有“三亲六故”(三亲”即指宗亲、外亲、妻亲。六故。指父、母、岳父、岳母、自己、妻子方面的熟人)。男子有“三妻四妾”。娶亲要“三茶六礼”(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最常见的人名不过是“张三李四”。大街小巷叫“三街六巷”。
人的内脏有“三焦”。穴位有“三关穴”。古代妇女的小脚叫“三寸金莲”。“三折肱”为良医。中药里有“三七”。剑长三尺。“三尺”也指宝剑。瓷器有“唐三彩”。
本事不大那叫“三脚猫”。做事情最多可重复三次。但不能超过。这叫“事不过三”。珠算口诀有“三下五除二”。还有“一而再。再而三”“一问三不知”“三不管地带”“人分三六九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句话不离本行”等等日常俗语。
音乐中也有“三”。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古曲有“阳关三叠”。打拍子有“一板三眼”。音乐的美妙也叫“朱弦三叹”。清代查慎行《送陈泽州相国予告归》诗曰:“《流水》一弹真绝调。 朱弦三叹有余音。”乐器也有“三弦”。
古代有“三皇五帝”(三皇有多种说法: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记》;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记》;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夏、商、周为“三代”。魏、蜀、吴是“三国”。禹、汤、文王称为“三王”。周公礼贤下士。曾“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殷有三仁。《论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汉初三杰。是萧何、韩信、张良。文学史上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明代有三袁(“明代三袁”又称“公安三元”。指: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史记·项羽本纪》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用“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
除了这些。常见成语还有“三人成虎”“三足鼎立”“三令五申”“三缄其口”“低三下四”“几次三番”“三言两语”“此地无银三百两”“日上三竿”“两面三刀”“朝三暮四”“新官上任三把火”等等。
中国古代作家的创作思路。也深受“三”的影响。传说古代有“三坟五典”(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启蒙经典有《三字经》。前四史中有《三国志》。兵书有《三略》。《春秋》有“三传”(即《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明代冯梦龙有小说集《三言》。《三国演义》里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西游记》有“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红楼梦》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总之。尊尚“三”的传统浸透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
其他观点:
《周易》是龙学(群径)之首。其开篇的乾卦头一条就说:“潜龙勿用”!其意思是:搞不清楚潜伏的龙学。不要用《周易》及其解释。都是不能用的话。《周易》中的\"三\"就是龙学、应用数学中的龙的第三位虎骨牙。代表竞争、锻炼等对立统一出第\"三\"胜出的优胜者(共识目标、意见)。分离一人说了算的人治权力。它是《周易》的龙骨架。离(火)卦为第\"三”卦。同时每一卦中还有一个\"六三\"或\"九三\"。损卦中有“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 意思是:一人或事与第二人或事竞争出的第三优胜者的事。人为决定了就执行。则要减损这种一人说了算的人治做法。详见《大众龙学》第84-87页。
(刘树成 述陈龙语博文)
其他观点:
易之三。是指元阳三动、元阴三应。
无生一。无为无极。无极即道。道生一。一为太极。
一生二。二为阴阳。是初始阴阳。即元阴元阳。(孔子妄解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其实一阴一阳由太极分化。太极由无极化生。算起来一阴一阳已是道之孙辈。孔子胡说八道却为很多人所接受。却正是”差之厘。谬以千里“之写照。)。
二生三。其实是二各生三。元阳三动。依次化生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同时元阴依次三应。化生少阴、厥阴、太阴三阴。此三阴三阳由元阴元阳气化而来。属气化阴阳。也叫阴阳气。共六种。称为六气。
三生万物。由无到有(一)。由一到二到三。化生分化过程中。由于阴阳互根。分化中总有回归趋势。阴阳化六气。气化阴阳互应互引。交合而化五行。至此凡俗可见之五类属性有形之物产生。由于五行物质的略微偏差而呈现物种的多样性。”万”物由此产生。三生万物其实就是三阴三阳交合化生出”万”物。
三阴三阳之每对阴阳各化生五行中之二行。那为什么只化生五行而不是六行。只因元阳第三动之少阳为稚阳。性极活泼。其与厥阴交合化生木行之后。余气不稳而不能化为有形之行。化生的是实存而我们凡俗之人感官无法触及的无形物。
另外。元阴、元阳非气化阴阳。但道教把元阳当阳气。称为一气;把六气之三阳称为清气。才有了”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这也是神话故事中”老子一气化三清”情节的由来。
中医学上却有元阴、元阳直接交合气化的特殊存在。元精化元阴、元阳再交合化元气循任督二脉督导六经并养神司命。这种人之小宇宙元阴元阳直接交合有别于大宇宙之六气交合模式。人体六气交合气化体现于成型过程与六经(分手足为十二经)循行之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9333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元阳,化生,古代,道教,佛教,易经,阴阳,周易,史记,是指
没想到大家都对易经中的“三”为何意?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三才。天地之人道 ——古代文化中的数字“三”三才图三才指天、地、人。这个说法出自《易经》。《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